林清玄最美的散文

林清玄最美的散文,第1张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以人性与佛交互融合与渗透的大美散文感动着濡染着当代无数的读者。下面是美文网我精心为您整理的林清玄最美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林清玄最美的散文一:跌倒

 在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个孩子因急着看玩具,急速奔跑而跌倒了,发出巨大的响声。

 旁边看着的大人都惊呼着:“这一下一定跌得不轻!”

 没想到,那看来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立刻跳起来,看着旁边一脸惊慌的大人,粲然地微笑,马上跑过去看他的无敌铁金刚了。

 我对一起逛百货公司的太太说:“这如果是一个大人,可能立刻就要送医院急诊了。”

 确实,如果我们像一两岁的孩子学步一样,整天跌倒,我们可能要一直住在医院里。如果我们像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冲撞倒地,可能要常常在医院挂急诊。

 小孩子为什么一直跌倒而无碍呢?

 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恐惧跌倒,也不抗拒跌倒,跌倒是必然的,站起来也就成为必然,大人又恐惧、又抗拒跌倒,一跌倒自然就受伤了。

 另一个原因是,小孩子活在眼前,在站起来的那一刻,马上就把跌倒的痛楚忘记。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的身心柔软,像是一只小猫一样,能在跌倒时减少伤害。

 最后的原因,是要感谢天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孩子一个面对跌倒的本事。

 我从孩子跌倒而不受伤的那一幕,似乎找到一些哲学,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也会跌倒,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

  林清玄最美的散文二:鸵鸟的智慧

 读到一本讲鸵鸟的书,说到鸵鸟不但是行动快速、深具力量,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动物。

 “鸵鸟是有智慧的动物”,这个观点对常以谬误的眼光看鸵鸟的人,确实是全新的见解,固为平常我们骂那些不能面对事物、没有勇气的人,叫作“鸵鸟心态”,而对于愚笨的人,我们就直接叫“鸵鸟”了。

 那是因为从前的动物学家研究,鸵鸟遇见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堆里。

 但是,鸵鸟岂是这么笨的动物?

 新的动物学家已经证明从前的错误,鸵鸟在遇见危险时,如果是平时,它会奋力的逃开,如果是孵卵的时候,它会把长脖子沿着地面伸长,把头隐藏在沙堆后面,以保护自己的孩子,免于受到伤害。

 鸵鸟的这种行为是深有智慧的,因为高大的身躯再加上伸长的脖子,即使数里外的敌人也看得见,如果把自己扮成沙丘的样子,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鸵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发展出来的智慧,使我深受感动,原来鸵鸟并不是愚笨无知的,由于人用无知的眼睛看它,才使我们有了愚笨的知见。

 不只鸵鸟如此,像我们随处可见的变色龙、枯叶蝶、竹节虫、人面蜘蛛等等微小的众生,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都发展出多么细腻的智慧呀!

 因此,对于众生,我们不可轻轻估量,众生的心灵实在隐藏了深奥的宝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就以鸵鸟来说吧!鸵鸟在求偶的时候喜欢跳舞,它们跳起舞来的那种热劲,就像是非洲战士的战舞,我在影片上看过鸵鸟跳舞,配上摇滚音乐,使鸵鸟的舞步充满激情的热力和抒情的浪漫,仿佛是舞台上经过长期演练的摇滚歌手。

 对于这么有智慧,有感情的众生,谁忍心伤害它呢?

 但是,鸵鸟在世界上的数量也日渐稀少了。

  林清玄最美的散文三:无心才能心安

 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演讲,谈谈老和尚的生平与修行。

 闺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有甚深的禅定,终生倡导念佛法门,可以说是禅净双修的典范。他的神异事迹很多,例如在深山坐禅、降伏猛虎、大蛇皈依,在泉州就是有名的伏虎和尚。例如他曾进人禅定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呼吸与脉搏完全停、止,经弘一法师三弹指,才从定境中出来,使弘一法师赞叹说:“这么深的禅定,古今少有。”

 又例如,他在三十六岁时,因睡晚了延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长坐不卧,终生不睡床长达六十年,临终也是坐化圆寂。

 再例如,他七岁开始素食,由于在山中修行之故,从五十岁后只吃水果,不再火自,在台湾被尊称为“水果师”。

 又例如,除雨天之外,夜间喜欢在草地林间坐,凡是他坐之处丈内方圆,露水不湿,也无蚊虫,被目为神异。

 这些修行事迹,广钦老和尚的弟子和一般佛子都口耳相传,知之甚详。但是广钦老和尚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常教人“老实念佛”,一天无事,可以老老实实念佛,那是最幸福的事了。这是经历过千难万磨的苦行之后,真正的慈悲,因为要像他那样悟道太艰难了,念佛是最简单可靠的。

 在广钦老和尚的教化中,我觉得最受用的是他常讲无心、随缘、破我执。

 他说:“怎样才能心安?就是要无心。”“西方在哪里?在自己的心中,心中无事、无烦恼,就是西方。”“善知识在哪里?在心。”“修行不能执着,执着即生烦恼。”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是功夫。”

 “平常即对任何事无挂碍,免得临命终时,念头一到,就要继续轮回了。”

 “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

 “无色相之心,才是学佛。”

 广钦老和尚不识字,所以他的教言全是自己生命的体验,他的世寿有九十五岁,但一生平淡、自然、随缘、无挂碍,应该得力于他的无心吧!

 甚至在他圆寂的时候,遗言也是“无来无去无大志”(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事情),每想到广老的这句话,就仿佛看见了鸟飞于空中、云无心出岫、风自由自在。

 老和尚很少提到经典,但他说:“经典就是路径,所以看经才知道修行的路是怎么走。”又说:“《心经》里,‘自在’两个字最重要。”

 广钦老和尚生前,很少讲经、很少做法会,也很少赶经仟,他总是坐在一张旧藤椅上,像一座山,让景仰的人朝圣。因为他,土城的荒山成为圣地、六龟的僻野成为宝殿;因为他,使盛唐禅师的气象,在台湾灵光一闪。

 如今,青山依旧在,广钦老和尚不在了,不,他是化成许多虚空的山,存在无数人的心里,只要一想到他那庄严的坐姿、慈悲的脸容,心里就安静了。

林清玄的散文集多是对生活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十分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由于林清玄从小受到父辈热衷宗教事务的影响,以及有文化、有学识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言语和入释后的经历共同塑造了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色。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其对人生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这段文字描述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艺术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在《姑婆叶的繁华》中,他认为意境并不是特别存在的内容,且生命中的繁华也没有特定的意义,是指人们带着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内容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通过这种典雅性的艺术描写,传达文章蕴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现散文的语言特点。

“步履一双,清风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万丈山河。”出自林清玄的“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出版于2012年。

林清玄的著作甚多,《紫色菩提》、《红尘菩提》等“菩提系列”最负盛名,其他较知名的如:

《菩萨宝偈》、《禅心大地》、《身心安顿》、《在苍茫中点灯》、《茶味禅心》、《莲花开落》、《月中法华》、《聆听自在》、《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扩展资料

“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

《菩提十书》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

《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彩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除了沿承他一贯明朗浪漫的抒情风格,更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

林清玄说,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

--紫色菩提

--林清玄

他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30岁前拿遍了宝岛台湾的文学奖,从此不再参赛;他的散文常年在畅销书榜单内,给读者带来无限的精神抚慰;他用一颗菩提心关注人们的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博大的悲悯情怀;他的散文妙然天成,采用质朴、清新的意象,表达真纯的感情;常有人说,“悲悯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是他散文的美学风格”。

林清玄的作品:《莲花开落》、《蝴螺无须》、《冷月钟笛》、《鸢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迷路的云》、《玫瑰海岸》、《紫色菩提》、《凤眼菩提》、 《如意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温一壶月光下酒》。

除上面作品之外还有一下作品:《烦恼平息》、《欢喜自在》、《有情菩提》、《文化阵痛》、《长在手上的刀》、《乡事》、《在刀口上》、《宇宙的游子》、《山中传奇》、《维鸟啼》、《在暗夜中迎曦》、《难遣人间未了情》、《谁来吹醒文化》、《处女的号角》。

扩展资料:

林清玄写作特点

1、林清玄写作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2、林清玄写作时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3、林清玄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

-林清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4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