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3篇,第1张

 在 教育 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 方法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 句子 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 传说 ,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 文章 ,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 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01

 颂声载道入新课

 1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 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 散文 中的 随笔 ,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 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02

 因声求气入诗境

 1 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 天台 瀛州  脚著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訇然 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最佳),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03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 说说 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 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 的画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⑵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3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论世品诗仙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5

 励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 总结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 反思 :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一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二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一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二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送别语文教案2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正音释词

 列(裂)、怳(恍)

 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2、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3、三段诗个写什么三段之间用了哪些句子过渡第二段写梦幻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就是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接着便写梦境。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一夜飞到了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鸣,景象清幽,这是第一梦景。这里是古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于是,穿上谢公特制的登山林屐,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景色壮观,令人心醉,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月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美,此为第二梦景。再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清早到傍晚的一天的路程。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岭、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的游兴。这幽美之景可称第三梦景。夜幕降临了,诗人梦游中的所见是“熊咆龙吟”“栗森林兮惊层巅”;天气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多么令人恐怖啊!这是梦景之四。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一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的追求和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磅礴,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惊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朋友吴筠的举荐,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但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叛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描写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澹澹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时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显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78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