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集安最具民俗风情的村是哪?

通化集安最具民俗风情的村是哪?,第1张

通化集安最具民俗风情的村是鹿圈子民俗村

座国家级生态乡村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长白山东南麓,距通化市四十公里,东临白山市,南临集安市,是东北黄金旅游线路长白山,集安,丹东最近的公路必经地!

鹿圈子民俗村写生基地是目前东北地区最大独体写生基地,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民风淳朴,典型的长白山地势地貌和丰富动植物资源,风格多样的满族,朝鲜族民居是这里的特色,这里还有几千件古老的生活生产民俗物品供你观赏,和回味,这里是民俗村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画家,摄影家,游客,吸引了全国多家影视剧组来此拍摄影视剧,电视剧,《上阵父子兵》和《远去的飞鹰》在这里拍摄,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在此录制节目。

这里是天然的大氧吧,无公害绿色山菜和种植的蔬菜自养的家猪,大公鸡让你吃的放心,在这里你还能亲自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娱乐项目,毛驴拉磨,垂钓,骑马,射箭,荡秋千,划船,登山,采摘等项目,村内一次可容纳五百人住宿和就餐,让你留恋往返!

民俗村的发展和壮大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全国共有20多所高校在此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民俗村已成为美术写生,摄影,影视拍摄,社会实践,观光旅游,等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示范点,鹿圈子民俗村欢迎您,重拾孩时记忆,领略关东风情!

  <<风土人情之我说 人之我说>>

  出国前,听到许多的人说,在外国,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相互间不可能有什么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钱关系。所以,在国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互相帮助的。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到了加国。

  可是,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接连碰上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的观念动摇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伦多的地铁,车次方向搞不清,正一头雾水地查地图时,旁边一位老外过来问道:需要帮忙吗?我把地点告知他,他不仅在地图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还一直把我带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国内,问路时还得找点看起来老实的人,否则把我指到爪哇国去也未可知啊。我还没有唱国际歌,就有朋友来帮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国际歌,恐怕天下朋友将会更多了。

  在地铁里,一个小孩在临将关门的一刹那冲进车厢,车门忽然关闭,夹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时间,车厢里几个老外同时冲向车门,七手八脚的要拉开车门。而这时车厢里还有许多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与自己不相干的。更可气的是还冷不丁的听到一句粤语:“门不会关的,慌什么嘛。”

  其实,地铁的车门如同电梯门一样,有障碍就会自动打开,本不用着急的。这道理不仅中国人知道,谁都会知道的,可出于一种本能,老外们会同时抢了上去。而号称会互相帮助的国人,不仅不表示出关怀,还要冷言冷语几句,一付见过大世面,闯过大码头的架势。看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祖训可谓深入国人之心的了。当然,这种事在中国国内也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和现实都和移民的交流迁徙相关。应该说,由于这样的移民流动,使加拿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为了发达的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加拿大的这种特点,各种民族的大汇聚,也就形成了多种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汇聚。

  美洲的开放,欧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犷和亚洲的猥琐,在加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欧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亚洲的虚伪,在加国也是一样的竞相表现。

  在与当地洋人的笑谈中,居然听到很不中听的一个列举:在加国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四种: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国人。这其中,亚洲人就占了三个。几个新结识的老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他们不愿意和中国人打更多的交道,因为“中国人不讲信誉,”“骗人”。

  黑人的强悍粗野,自是不必说的;印巴人的神秘诡诈,这也是不必说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盗行径,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国人又何处得罪了这些老外呢?

  或许,这是白种人的歧视吧。

  <<[散文]长白山天池>>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

  3、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4、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5、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6、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7、鄂西土家风情�

  鄂西毗邻湘西、贵北和川东南,居住着数十万土家族居民。他们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独特、鲜艳的服饰。土族居民,特别是青年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镶宽大的蓝边,传统布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其头巾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边带布。手上戴着金或银制的手镯。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间、茶场、农舍、土塘旁,常常可听到阵阵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对唱,山族青年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木叶传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叶,吹出美妙、动人、委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动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树叶,仅为男女传情表达出心声。 文章来自青藤文学网:http://www7cdcn,转载请保留版权!

  这三篇 中外 山水 风土人情 都涉及到了

  你用的时候可以有所取舍 选择需要的段落 删减你以为没用的

  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 祝春节愉快

集安最大的早市在集安市的市中心。具体的位置是在兴安路与建设街路口的东北角,这里的早市通常在早晨5点左右开始营业,直到上午9点左右结束,是当地居民购买蔬菜、水果、生鲜肉类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也是集安市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呃~~~~

高句丽的遗址其实都很小,而且门票挺贵的

开放景点有:将军坟,好太王碑,太王陵,禹山贵族墓地(我们当地叫五盔坟),丸都山城(旁边是洞沟古墓群山城墓区)

网上比我自己说的好,所以就找了几个能说明白的短文

将军坟最有名: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第一阶为四层石条铺砌,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 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两至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据考证,将军坟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当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高句丽王朝始建于公元前37年,到这时已传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长寿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将军坟距好太王陵不远,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此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的,一直流传至今。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干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好太王碑:

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外形宏伟的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这就是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陵墓。陵东北200米处,有一座高大、端庄、通体黝黑的石碑,这便是被誉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  

  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它是用一块完整巨大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  

  “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专家研究表明,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他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  

  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可识之字目前仅为1600字左右。碑文文意大体明了,惟断句、考证所涉及历史、考古诸多问题争议不少,中外学者因此著书立说,各陈己见。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处为676米,是我国地方民主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东、西、北三面城垣所在山脊最高海拔676米,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北高南低,形如簸萁状,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周长为6395米,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由20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40—90厘米,宽20—50厘米,厚10—30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1米高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至今未发现门址。山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城内有地面遗址3处,蓄水池1处,墓葬37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0米,进深作三层阶地,每层阶地设排列有序的础石,地面上有大量的红色瓦砾。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太王陵:

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 , 始建于公元 391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 , 早年被盗 , 几经兵燹战乱 , 阶坛倾颓。光绪年间 , 墓上出土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罗振玉先生著《好大王陵砖跋》收入《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一书(1908 年)。池内宏著《通沟》中著录及照片。 I984年 , 集安市博物馆清理太王陵环境时 , 出土一批莲花坟瓦当和文字砖。  

   根据墓上出土多件□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砖,以及莲花瓦当的年代 , 陵墓的建造年代 , 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墓东北 200 米为好太王碑。   

   好太王名安 , 亦称谈德 , 公元 391 年即位 , 公元 412 年弃世 , 在位 22 年。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重要发展时期 , 好太王碑记载 : □恩泽洽于皇天 , 威武振被四海 , 扫除不佞 , 庶宁其业 , 国富民殷 , 五谷丰熟。口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 , 开拓疆土 , 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 80 厘米的基槽 , 奠基 90 厘米 , 由于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层变化 , 方坛基部变动较大 , 边长 66米左右 , 近于正方形 , 残高 148 米 , 方向近于正西(263度-265度)。  

  经过调查清理发现 , 太王陵的内外结构与将军坟略有不同 , 太王陵目前可见 16 级阶梯 , 第一级阶坛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 , 顶部修筑墓室 , 东西 295 米 , 南北 325 米 , 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 , 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 84 米,短径 5 米,厚 08 米 ,墓室高 3 米 , 墓道长 53 米,宽 185米 。  

  墓室内置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石椁,经修复,石椁长 24米,宽 27 米,高 205 米。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长 22 米、宽 1 2米 , 中间无空隙 , 四周边缘突起。石椁用沉积页岩精磨而成,呈绿、兰、紫三色 , 各部由榫卯结构结合 , 西侧椁山墙开门 ,两扇石门 , 通向墓道墓门。  

   好太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 , 在考证王陵的史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 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结构、丧葬制度 , 建筑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了解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盔坟五号墓(这个墓区只有这个壁画墓开放):

五盔坟五号墓为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 , 周长 120 米 ,高 5 米。

  抗日战争时期 , 此墓曾被掘开。日本学者有著录 , 称之为“通沟 17 号墓”或“四叶冢”。 1962 年春 , 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清理。

  五号墓的墓室低于地平面3~4米 , 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方向 158 度 (东南)。

  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条砌筑,平面呈长方形 , 东西 437米 , 南北 356 米。 四壁高 218 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 , 上覆盖顶石, 墓室举高 394 米。

  墓室内置三座石棺床 ,东西并列 , 中间为一整块花岗岩石材修凿而成 , 两边石棺床紧靠东西两壁 , 各由一大一小两块石材构成。

  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纤细的墨线或红线起稿 , 然后设色 , 有红、褐、绿、黄、白、粉红等颜色 , 最后以浓重的墨线勾勒定稿。颜色均为矿物颜料 , 以动植物胶调合而成。至今仍很鲜艳。

  甬道两壁各绘一力士 , 面向墓室 , 手持弓箭和綮戟, 足踏莲台 , 护卫墓室及主人棺椁。

  南壁被甬道分为两部分 , 各绘一朱雀 , 红胜如火 , 展翅修尾 , 相对而立于莲台之上。

  北壁玄武,一条大蛇缠在一只大龟上,两首相对。蛇身有黄、绿及红褐色格纹,龟背为红褐色,无甲纹。 

  东壁青龙 , 南向腾飞 , 龙身为黄、绿、红褐色 , 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鳞纹 , 四肢饰白羽。墓室壁画中共有龙 39 条 ,形体、颜色大体相同。

  西壁白虎 , 身着白色 , 墨线勾出虎皮纹 , 亦南向作飞扑姿势,与青龙相对称。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 并称四神,亦称四灵。是远古时潮 , 人们对天上 28 颗星宿构成四组图象的称谓。战国至秦汉墓葬及建筑中常有四种形象的砖、石、瓦当等。人们以为是上天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之说。

  藻井部分以神仙、羽人、飞天、伎乐仙人为主。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画。从东北角开始 , 为伏羲女娲 , 皆人首龙身 , 一为男相,手捧日轮 ; 一为女相 , 手捧月轮。是人类起源传说中的始祖。东南角为一牛首人 , 手执禾穗在前。据文献记载 , 神农氏牛首人身 , 教人以五谷。后随一羽人 ,手持火把 , 或为燧人氏 , 教人用火。南方正中一人扶车轮 ,手持槌子敲打 , 旁边一人在树下锻铁 , 同为传说中人物 , 应该是造车的羲仲父子形象。西北角绘一乘龙仙人 , 头戴平天冠 , 衣着袍服 , 后面有一人乘飞廉 , 手持灬ξ�钦, 似为传说中的黄帝。

  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的壁画内容 , 经历由早期现实场景向晚期宗教神灵理念的演进 , 艺术风格从初创时的朴实写实到成熟期的夸张写意 , 其绘图技法、情景构思无不显示出高句丽民族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点、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力 , 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 , 是中世纪东北亚地区壁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五盔坟五号墓是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代表作之一 , 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 , 是高句丽民族底蕴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其中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用与改造 , 鲜活民族特色中处处透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绘画风韵。神仙、奇兽等题材 , 是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原文化流行绘画式样的再改造 ; 四神、莲花、火焰纹等图案则是汲取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艺术表现形式的营养。不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识随着高句丽的发展 , 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一些地区的宗教和祭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还有集安其实还有一些遗址,比如国东大穴,一个高句丽皇室祭祀遗址,西大墓,千秋墓。。。。。以前自己骑车去看过,可惜这些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重新清理封闭,好像不开放所以就不细说了,还有集安有个小博物馆你可以去看看,在迎宾路,市区有国内城城墙,河边的西墙保存相对好可以看看,说实话我同学来了我都不愿意领他们看这些,门票相比它的价值太贵了(除非你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当然来一次不看还可惜,我说就将军坟和五盔坟看看就行其它的看你自己了,看你限时到30号是五一要来玩吧,希望你能玩的愉快

300-500 还只有3天的时间 最好的就是吉林市和哈尔滨了 哈市不错 城市风格东西结合 去但是你想玩的话 钱还是少了 去一次太阳岛就不只这些钱

如果钱不能多加的话那就省市内走走吧 卡伦啊 石头口门啊的 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 楼上的建议还不错 报团去长白山 但是你预计的钱肯定还是会超标的

还不如和自己愿意一起玩的人 多加点钱 去次哈市 毕竟出省了也有点说头

去下太阳岛 中央大街 龙塔什么的 还算挺有意思的

洞沟古墓群可分为石墓与土墓两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墓。其中,积石

墓现今保存下来的有1700余座,约占整个古墓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墓群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便是公元4世纪中叶高句丽的王陵以及显臣之墓,它们均是方坛阶梯积石墓,现存的有400座。千秋墓是石墓之最,它边长85米,现高15米,占地约10亩,石墓虽已坍塌,但仍可见许多的字砖残段,如“千秋万岁永固”等,此墓为高句丽最大的王陵。此外,将军墓是古墓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方坛阶梯石墓,亦是构筑严谨精良,被世人誉为 “东方金字塔”的古代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范。墓的底面积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中,仅最小的护坟石就有15吨重,经专家测定,这些石材均采自于40里外的老岭山绿水桥。如此繁重的石料运输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4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