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要分析一下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及欧洲出现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的原因.(2)浪漫主义文学具有

(1)简要分析一下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及欧洲出现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的原因.(2)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第1张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浪漫主义文学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浪漫主义文学 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感情。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因此,由于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浪漫主义也就有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指那种表现了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有积极进取的特点,它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以这种理想来批判一切丑恶的现实。而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则是指那种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

政治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影响深远。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德国、俄国等封建专制国家,剌激了这些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推广到全欧。民族解放和革命在欧洲各国掀起高潮。

经济上,各邦国资本主义已有很大发展,但分裂导致矛盾加剧,

思想上,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表露出来。探求一种精神寄托;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内容。

文学上,崇尚大自然、追求个性解放、注重感情抒发等特色已经为浪漫主义文学做好了文学方面的准备。

从文化角度来说,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化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于18世纪 50年代,于19世纪初达到高峰,对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选b c

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是古典主义,但在启蒙思想的推动下,启蒙思想开始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启蒙文学兴起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盛行。因为这时期的革命,战争以及政治中的争权夺利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好,所以启蒙运动失去了感召力

浪漫主义文学就是这种社会情绪的反应

主要和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有关

a英国工业革命没有多大关系

d那时的文学传统是启蒙文学

e对古典主义的反抗是启蒙文学的事情

应该是这样

1、 历史背景

A 英国工业革命一方面使人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了认识自信精神人的解放。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人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

B、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一方面是启蒙理想的破灭普遍的失望情绪。一方面是拿破仑的功勋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

2、社会思潮

A、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哲学思潮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B、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3、扬弃关系

A、继承18世纪文学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特别是法国的卢梭传统都推崇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视情感、返回自然和民间的思想。

B、反驳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文坛希望以开放的、多变的、个性的艺术形式代替古典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和抒情性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所以又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等提法。

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5、浪漫主义派别

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没落贵族阶级的愿望和情绪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美化中世纪。复古倾向。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陶醉、消极厌世、脱离现实的“幻想家”。

积极浪漫主义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现实将理想寄予朦胧的未来。民主倾向。主人公往往是具有个性、有革命要求的“反抗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6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