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并对比诗经和楚辞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手法?

举例分析并对比诗经和楚辞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手法?,第1张

其实,在看了上述的一些例句之后,对于《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就是比、兴所用之物相当广泛,从动物如鼠到植物如竹松再到自然景观如日月风雨冰,大凡能见之物,都成为诗人们用来进行比兴的材料。

其次,诗经毕竟大多是普通劳动人们所歌所咏,所以,诗经中的比兴所用之物大多是和自己要表达的事物、感情或思考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劳动人民找到情与物在形或在神两方面的相似之处,然后就将其用于自己的歌咏之中,情与物中间没有太多的幻想与虚构,多为实写,因此,诗经中的比兴只能算是简单的类比关系。这一点,我们从上述的例句中就可以有所体会。

最后,虽然诗经中用来比兴的物非常多,但物往往是不固定的,物还没有某种固定的象征性的人格理想。如同是写美女,有用“玉”来比喻的,也有用“桃”的。固然,这和诗经是从中原各地收集而来有关。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物的欣赏态度

下面我们来谈论楚辞中的比兴艺术。

首先看一些来自楚辞的例句。

“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好,在这里暂且只举这三个例句,但是这三个例句已经完全可以让我们看到楚辞比兴的特点。和《诗经》中比兴所用之物的丰富多彩正好相反,楚辞比兴所用之物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大多用美人、香草、灵修等一些美好的物来比喻楚王、忠贞之士,用菉、葹、恶臭等之物来比喻奸佞小人,相对于《诗经》来说,楚辞在比兴所用之物的范围上来说就显得小多了。

1/3页

其次,楚辞中的比兴是很难完全清楚地区分开的,如例句“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到底是比还是兴我们根本无法区别,而事实上我认为,楚辞中的诗句一般都是混有比兴两种艺术手法。这也是楚辞比兴的一大特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楚辞所用之物简单了,正是因为楚辞将所用之物赋予了比较稳定品格和象征意义,这里引用王逸的一段话: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君,虑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由例句经分析加上王逸的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楚辞中,比兴已经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象征体系。这何尝不是楚辞比兴艺术的一大进步。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滔滔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楚辞中比兴艺术的发展,表明我们的古人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上,在以物寄托和感发情致的过程中使物的形式逐渐积淀了丰富而稳定的人文内容,使物具有了稳定的象征性的人格理想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诗经》和楚辞中表现出来的古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辞典上对它的解释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我们就从楚辞的比兴艺术来欣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化吧。

我们知道,《诗经》是一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集,内容丰富,从百姓的生活到宗庙祭祀到宫廷礼乐,无所不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

而诞生在楚地的楚辞,收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了巫风文化的特征和浪漫主义风格。诗人不仅“上天入地”,而且祭云祭水祭宇宙,这已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写实风格了,我们的古人们已经有了浪漫主义思想。

2/3页

再加上《诗经》和楚辞中使用比兴的前述特征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楚辞时,古人对事物特征、品格的准确、深入的把握,对人生、对世界认识的进步,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知道楚辞中审美意识的深化了。

而我认为,其实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比兴所托之物宽泛、普遍,而楚辞中的比兴所托之物却稳定了下来,有了象征体系,再加上楚辞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已经可以深刻感受到楚辞中比兴艺术和审美意识的深化。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山鬼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

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

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

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

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

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采薇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比兴详解:

赋,就是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农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比,就是类比,与比喻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比喻。《鸣鹤》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治国贤人,《硕人》用柔荑比喻美人之手。

兴,就是先言他物,再言此物。《孔雀东南飞》中,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先说孔雀,来引出主人公刘兰芝,对家庭对自己丈夫焦仲卿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现实主义,因为反应的大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百度上有个全的,我手机没法复制网页

《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 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 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 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 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 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 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 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 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 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方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蒹葭简介: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简介: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7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