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兰波追求绝对自由既包括身体自由又包括灵魂自由,而魏尔伦显然更大程度上只做到前者,况且魏尔伦从监狱回来后兰波问过他选择肉体或是灵魂他的答案是肉体,这就导致兰波后面不接受魏尔伦。
兰波和魏尔伦都出自《全蚀狂爱》这部**。《全蚀狂爱》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由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
1870年,年仅16岁的兰波把自己写的诗集寄给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魏尔伦在复信写道:“我的诗人,到这里来吧”。
角色介绍
兰波是具有才华的少年,来自乡下。他的思想激进前卫,受到魏尔伦的邀请来到巴黎,并和魏尔伦一家住在一起。兰波恃才傲物,举止怪异,放浪不羁,招致了除魏尔伦之外其他人的反感畏惧,与魏尔伦的岳父更是发生冲突。但是魏尔伦对他着迷,二人后来同居。当兰波准备离开魏尔伦时,却被魏尔伦打伤手掌。
魏尔伦是法国诗人,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气。与兰波相识后欣赏他的才气,并爱上了兰波。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二人的恋情不为正统社会接收,魏尔伦后来为了兰波抛弃妻子和孩子,两人去了比利时、英国流浪。后来面对准备离开自己的兰波,魏尔伦自尊心无法接受,开枪打伤了兰波,并因此入狱。最后得知兰波死后,独自怀念兰波。
兰波是攻。小攻兰波非常的有才华,没错,小李子在这部**中的确是个攻,他把自己写的诗寄给了大受魏尔伦,魏尔伦非常赏识兰波的才华,于是邀请他来巴黎,来到巴黎后兰波,在魏尔伦家中兰波表现的十分自大,并且还在一次诗歌会上狠狠地教训了一位大诗人,这一切没有让魏尔伦厌烦兰波,反而他更加欣赏兰波的锋芒毕露,感觉他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randi mebolu jeo”小猫咪想我了吗“buligi aino berta”哺育你的孩子“nalaeimo”小可爱/小坏蛋“chitaha miljeo”你在为谁难过
“ief bigi moya glarbo,boliea moya glarbo ye,chiy,faristgiae boliea。”如果人类让你疼痛,我只会让你更痛,所以,首先记住我。
“noliya bigi,tuohaneso”失礼的人类,用双手(递过来)“molanto kivinuvajibijeo"你以为你在跟谁说话“cabean se weyena quaun kadin kimo。加勒比海王后尘封的宝座一直等待着你“bolieo milove。”
我的小少年ief non kimo buligi,boliea changmilayer”如果没有你的哺育,我们无法活下去(直译为我们永远是婴儿)4cabeansemuansi”加勒比海已经彻底毁boliea nowa abanda kimo”我们不该放逐你“fanlib kimo, boliea youyi。”
背叛了你,我有罪“bolieafanloth”我们是被欺骗的“bigi war milayerbolieanowa”人是为战争而生的,人鱼不是“siren,boliea klafer”我们有新发现“nowagurayi不许吃4quaun blasyikimo”王后保佑/祝福/恩赐你们
Anolr Ebiane Irouge Uvert Obleu;uogelles Je dirai quelque jour vos nuissanles latentes
____Vogelles
照片上的他很秀气。鹅蛋脸,犀利,冷峻的眼神似乎能看透世间的一切黑暗。高鼻,嘴唇微厚,显示着他的稚气。我喜欢他的头发,发色该是粟色的,蓬乱,野性。而照片上则是点着浅浅的灰。我认为,灰色是极适合他的,他是个感性的人,但他应该属于冷色调 。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人们这么称呼他。
我近乎疯狂地崇拜他,因为我近乎疯狂地崇拜着他所追求的自由。
我曾经见过一张兰波的素描,画上是一个高傲的少年,他叼着烟斗,着风衣,如有所思地低着头。画的作者是魏尔伦,那是魏尔伦心中的兰波。
兰博第一次恋爱的年纪是十六岁,只是很不巧地,他爱上了一个男人。切不去考虑断袖之癖的伟大或渺小,值得肯定的是,他爱的那个男人,难看。照片上是一个眼里透着哀怨的中年男子,他孤独的坐在喧闹的酒吧,品味着绿色的苦艾酒。那是一种毒品,最终,他备这种就酒夺去了清醒的意识,脑海中一片混沌,寂寞,依赖,肉体,诸如此类。他总是用那种哀怨的令人憎恶的眼神乞求着兰波,爱着兰波,恨着兰波。
据说在法国,苦艾酒已经成为了一种禁酒。19世纪的法国诗人们溺爱着这个绿色的魔鬼,他们让这苦涩在自己空腔中慢慢滑动,然后保持着半梦半醒的朦胧的状态,将痛苦蒸发,欣赏着脑际中升腾的美丽景色,然后用自己的生命与魔鬼定下契约,以此来寻找他们逝去的灵感。
我喝过一种绿色的薄荷酒。我牵强地模仿着他们将小勺架在杯子口处,在勺中放上冰块,然后让调酒师为我倒上浓郁的薄荷浓缩品,静静地看着被一点一点冲淡的绿色。我是讨厌薄荷的,可我喜欢这酒。我会煞有其事地将酒杯架在食之与拇指之间,将其在空气中慢慢摇动,并品味着它给我的喉咙带来的清凉感觉。很贵。那是我唯一一次喝那种酒,我和我的两个朋友,肆意地在小饭馆喊着“干杯”,然后皱着眉头咽下这苦涩的酒。
我没有在爱着某个人的同时亦曾恨他,那是在兰波那样脆弱歇斯底里而具有强大爆发了的人身上可以感受到的。他爱着那个男人,亦曾恨他,恨到心痛,因为爱到心死。
我找到了。
什么?
永恒。
那是太阳与海。
交相辉映。
这个片段摘录于《地狱一季》中一首为《永恒》的诗。当然,这也许不是最好的一首,但却是最不隐晦的一首。一直幼稚地认为,他是对他爱的那个男人说的,他想告诉他,他找到了永远爱他的方式,那就是从此忘却。无路可退,亦不可望归。最终,爱亦无,恨亦无,只留下刻骨铭心的痛,以及思念。
我是一个善变的人,我并不相信永恒。我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我不相信距离产生美。我做不到兰波那般洒脱,他流浪,他没有家。我是一个大陆在海南的“新移民”,唯一记得的,是我踏上离开家乡的列车时,亲人的泪水,火车的长鸣声,以及初到异地熙熙攘攘的人群。由于飞机的普及,我再也没有坐过火车。自从那一次的离家,小时候对火车的喜爱一扫而空,火车在我看来把离家的痛苦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及把旅行的快感消磨得一干二净的失败的交通工具。再次回到故乡时,我感觉到我成了一个客人,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没有了家。只可惜,兰波是抛弃了他的家,而我,则是被我的家抛弃了。
我所有的轻蔑都有原因,因为我逃离,
我逃离,
我自我辩解。
————《不可能》
兰波被称为“诗歌史上的普罗米修斯”,马拉美称其为“一颗横突出的流星”。魏尔伦则称他为“履风之人"履风,极嚣张。他的敢爱敢恨,令我折服。决绝,他竟是如此决绝。他还来不及后悔,在他面前,就已经失去了后悔的权利。
我所处的城市是热带季风气候,干燥、炎热。每日中午起床,我的喉舌极干,心情烦躁,想尝试追求风的脚步,却无风可追。履风之人,我喜欢这个称呼。兰波是个极适合风的人,他的脚步,却是风都不一定可以追及的、正义的殉者,勇敢的普罗米修斯,在修辞班懵懂还未涉世便在学校的门上写下“杀死上帝”的兰波。我们学校的公物,保存的并不完整,可却没有这样撼人的语句,迫于现实,我终究没有勇气在上面涂鸦。我不信仰天主教,不害怕上帝的处罚,怕的,是校规的处分。
我会是一个弃儿,被抛弃在茫茫沧海的堤岸;或是一位赶车的小马夫,额头碰到苍天。
————《童年》
我恨苦难。这是兰波在濒死的时刻反复萦绕于口中的一句话。可他最终摆脱不了苦难,他被命运无情的斩去了他狂奔的腿。他终于不能再飞奔了。他去了非洲,那个他向往的地方,他得到了大海,得到了太阳,却永远失去了他的自由。至死,他没有信奉任何教派,一位为他做洗礼的牧师说:“我真诚的相信,他一直有着他所信仰的教派,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教派,他始终坚持着这个信仰。”
我知道,那是梦想。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和我所爱的人们一起生活在一座壮丽的打瀑布旁,不需要太奢侈,也许只是一间很小的房子,我需要一些纸笔,使我记录下眼前美好的一切。只要倾听瀑布拍击岩石的巨响,看着太阳下溅起的点点飞沫,然后纵身从崖上跳入其中,肆意地驰骋,包括我的心和身体。
我曾有一群惺惺相惜的朋友,那时我们有着简单的梦想,我们快乐的追逐、嬉戏、大笑、大闹,一个朋友告诉我,在天边的某一个方向,有一颗很大很亮的星星,只要每天向它虔诚的许愿,就会美梦成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虔诚地,祈祷着我们的幸福。后来朋友去了美国,我便理所当然的忘了那个传说。猛然有一天我再次想起了她,再往那个方向望去,却再也找不到那样一颗星星。默然干笑一声,离开,终究有一个感觉在我心中滋生了,我知道那是空虚。
有人说,《地狱一季》是兰波对自己年少时的放荡生活的忏悔。他的脚被截断,他病入膏盲,他痛苦,他可能真的后悔他的放纵了。对他来说,前半生就像梦幻一样,而他最终遁入了可怖的现实。但我希望并非如此。他曾在诗中为流浪讴歌,后半生的十多年,他没有再写过诗,我以为,他是在实现对自己的承诺。《阿飞正传》中曾提到过,有那么一种鸟,它没有脚,它不停的飞,一旦停下来,他便会死去。兰波亦是如此,他不属于任何地方,他只是流浪。
我研究者幸福的神奇形状,至今没有人能将它猜透。
—————《噢,季节,噢,城楼》
生活在别处。他高喊,然后身无分文地从家里逃出,踏上列车,驶往那个等待着他的大城市————巴黎。他自称“被缪斯点化过的孩子”,他欲创造诗歌新的时代,他欲改变整个世界。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他的心比天高。他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自私地独占一切,又洒脱的丢弃一切。王尔德说过:“人的一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如果王尔德的悲剧是第一种,那么兰波的悲剧是第二种。当你得到了他的一切,那么意味着你已经完全失去。
我亦是一个偏激极端的人。我随意的为自己带上嬉笑的面具,然后湮没于人群,我时而昂头疾走,藐视一切;时而佝偻身躯,低声啜泣。我自负,亦自卑;我坚持,亦脆弱;我希望,但亦绝望。我是个矛盾的,极端的,自我毁灭的微妙意识。我慵懒、无神,因为我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每时每刻都在摧残着自己仅有的人的意识。
兰波是一个野心家,因为他曾经臆想改变整个世界,但他亦是极纯粹的人。如果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那么让我们独特的活着。他说。我只是疯狂的爱上这句话。这样的“独特”可以为我们的“平庸”寻找一个很好的借口。我在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里,冷笑着与同流合污,然后又总是在不经意间渴望着那些单纯美好的小幸福。很脏的世界,很干净的我的眼睛,以及铺满灰尘的我的心,我听不到心脏跳动的声音,只是听到无助的悲鸣、啜泣,以及茫然若失的叹息。
啊!生命的时钟刚刚停下,我已不再人世。————神学庄严的肃穆,地狱在下————苍天在上。————恍惚,噩梦,睡在火焰上的巢
穴之中。
————《地狱之夜》
“如果要死,让我死于火吧。”《生活在别处》中亚罗米尔带着对母亲疯狂而专制的爱的痛恨绝望的说。有了感情有了爱并因其而死的人是不能死于火的,于是他死于水。与兰波、尼采、叔本华、金斯堡一样,他们最终都是为自己的未能实现的梦想而悲恸,他们都是一群疯子。
天才亦是疯子,而他们都将为自己的疯狂而死。
我看不到火,亦看不到水,我还是苟延残喘于世,我仍没有死的觉悟。如果要死,让我死于火吧,世间太多死于水的人,我亦不想在死后亦听到魔鬼的嚎哭,所以,让我寂寞的在火中死去并且长眠吧。带走我的快乐以及痛苦,下次重生的时候,我愿记住抑或忘掉这一切。
花香已不再使你的鼻翼颤动,
他安睡在阳光里,一只手搁在前胸。
在他胸膛右侧,有两个红色的弹孔。
————《山谷中的沉睡者》
在半梦半醒中,兰波总是看到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普鲁士士兵,安静的躺在山谷之中,他以为他只是睡着,原来他死了。
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他们正以各种心态生活在这世上,对我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亦找不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快乐以及痛苦的领域,那将是他人,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地方。
有时我看见一片无垠的沙滩,上面有欢快洁白的民族。一艘大金船从我头上驶过,晨风轻拂缤纷的彩旗。
————《永别》
最终,兰波爱着的那个人当上了巴黎的诗人之王。“魏尔伦”,当时有名的人道主义文学倡导者弗朗士道:“我曾侮辱过你们的诗,现在再次郑重的收回。”
魏尔伦的素描,他心中的兰波,那个叼着烟斗昂首阔步漠视一切的少年,那个爱着他,亦恨着他的少年。那个属于他的兰波。
当钟声鸣响,
一切窒息,
回忆悠远的岁月我哭泣。
————魏尔伦《秋歌》
我知道,是为那阳光与阴霾同时滋长的日子。
我终究没有找到属于兰波的自由,我亦仍然子啊寻找着属于我的自由。
在朋友的一本书上,我看到了兰波和魏尔伦在酩酊小屋合作的数首诗,他们的名字,总是被历史无情的摆放在一起。和任何人一样,他们本应是个孤独的个体,他们的灵魂,该属于他们所热爱的土地,所热爱的人。
人们也终究会带着他们一生的爱恨,以及所有的追求,长眠于他们心中的圣地。我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那是别人永远也无法达到的、属于自己的天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