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草叶集》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第1张

1、《草叶集》的主题:

讴歌民主和自由是《草叶集》的主题。

2、《草叶集》的艺术特点:

《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重大革新,诗人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的格式,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在诗句结构上,诗人大量采用叠句、排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应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并吸收了一部分俗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风格。诗集感情真挚炽热.风格豪放清新。读后使人回肠荡气。

扩展资料:

《草叶集》后世影响:

《草叶集》在美国诗歌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甚至对整个英语诗歌来说,它的影响也可以用“革命”二字来形容。

当朗费罗等人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还在同欧洲传统亦步亦趋时,作者已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於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逝世),英国诗人;作家,世袭爵位,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引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又译摆伦。其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等。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以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後世。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以拉丁文般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但丁·亚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诗《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意象纷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於不顾。生前只出版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後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其驾驭英语的能力,被认为可跟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说明 · 关於))[ˈgøːtə],亦作Göthe,出生时名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逝於1832年3月22日,魏玛)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寓言诗》(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国诗人。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攥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让·尼古拉·阿尔图尔·兰波,或译“亚瑟·兰波”、“阿尔蒂尔·兰波”,“林包德”(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生于伦敦。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弥尔顿在剑桥大学的克莱斯特学院完成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便开始专心于诗歌写作。1632年至1638年五年间,弥尔顿辞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住到他父亲郊外的别墅中,整日整夜的阅读,他几乎看全了当时所有英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作品。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等一些作品。

弗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苏联诗人。生于格鲁吉亚巴格达迪的一个林务官家庭。学生时期曾参加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下活动。早期诗作带有未来主义色彩。十月革命后的《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等诗作歌颂了十月革命,呼吁艺术家同革命结合。1919年后参加《罗斯塔之窗》工作,写诗作画同反对派进行斗争。1924年列宁逝世后,发表长诗《列宁》,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曾出访过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写了《我发现美洲》、《百老汇》等国际题材的诗篇。还写有《臭虫》、《澡堂》等讽刺喜剧等作品。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尔多·瑞耶斯·巴索阿托(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当代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出生于一个酒商家庭。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以黄金赎回。乔叟当过国王侍从,出使许多欧洲国家,两度访问义大利,发现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其著作有《公爵夫人之书》、《声誉之宫》、《百鸟会议》、《贤妇传说》、《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乔叟於1400年10月25日在伦敦逝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诗人之角”。乔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谋杀,英国的中世纪研究专家特裏·琼斯曾出了一本书《谁谋杀了乔叟?》。

詹姆斯·奥古斯汀·艾洛依休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苏醒》(1939)。

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年--1832年)是一个英国著名作家。

司各特1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症而有腿萎缩。12岁时进爱丁堡大学。他十分欣赏德国的“狂飙文学”,翻译过德国著名民谣《莱诺尔》。1802年司各特出版《苏格兰边区歌两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后一个吟游诗人之歌》问世。此后他投资印刷行业。1808年出版诗歌《玛米恩》,以后他创作了《湖边夫人》、《特里亚明的婚礼》、《岛屿的领主》等一系列诗歌。他最后一部长诗是《无畏的哈罗尔德》。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威尔士诗人、作家。生于1914年,英国南威尔士,其父是一位中学校长。托马斯很早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特殊兴趣,他中学的时候曾担任学校刊物的主编,并发表了一些诗作。1931年,17岁的托马斯离开了家乡前往伦敦开始他的写作事业。20岁那年,托马斯发表了第一本诗集《诗十八首》,当时的评论界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位年轻的诗人。但是美国的一些出版商却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书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国发行,这部合集后来为他赢得了威廉·福亥尔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战后他仍为该公司的一套文艺节目写稿播音。1946年,托马斯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这部诗集为他带来了名誉和作为诗人的地位。评论界普遍认为托马斯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托马斯的诗作大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诗中所蕴含的内容较具有梦幻色彩,通过对于意象的描绘堆砌,托马斯所创造出来的诗境往往引人入胜。另外,托马斯很注重押韵,其诗以善于朗诵闻名。除了写诗,托马斯也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诗文集《爱的地图》中,并写了几个**剧本,如《三个怪姐妹》等。1953年,托马斯在切尔西旅馆逝世,享年39岁。

王尔德(Oscar Wilde,又译奥斯卡·怀尔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

雪莱,全名珀西·比西·雪莱[1](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你对惠特曼的评价是什么?

关于惠特曼的评价,人们总结为两点:自由和民主。因为这两点,早在19世纪的美国,他就被称为“诗歌之父”。惠特曼追求和呼吁自由的真正原因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惠特曼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有九个孩子。他早早辍学,打各种零工赚补贴养家。

想象惠特曼

所以对他来说,自由是很重要的东西。在后来的自学过程中,他发现不仅行动的自由受到限制,精神的自由也受到限制。在19世纪,惠特曼经历了多次战争,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即使在这一时期,他仍然致力于对战争中受伤士兵的救助,这是他对人道主义伦理自由的追求。

第二是民主。并非出身上流贵族的惠特曼,从小就和司机、码头工人生活在一起,他辍学进入社会。他卖过报纸,当过学徒,深知社会的残酷和身份对一个成功人士的重要性。但纵观历史,上层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马车夫的儿子永远是马车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可见民主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呼吁民主和平等权利是非常困难的,但惠特曼为之奉献了一生。即使在1873年惠特曼54岁的时候,他仍然坚持他的民主思想,他的诗集《草叶集》充分显示了他的民主思想。很多人对惠特曼的评价都是基于他的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但基本上我们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这两点:自由和民主。所以在后人眼中,惠特曼是一个不懈追求自由民主的诗人。

惠特曼的诗有什么特点?

惠特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自由”。因此,他也被后人视为西方自由派诗歌的创始人。惠特曼充满大胆创新的思想和惊人的想象力,这是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财富。

想象惠特曼

惠特曼的诗也朗朗上口,就像散文诗一样,没有确定的节奏,没有死板的格式。在惠特曼个人看来,某种程度上,写诗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强加文字。惠特曼诗歌中最突出的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对幸福和自由的美好渴望。惠特曼诗歌的特点是生命力强,气势奔放。如同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风雨无阻地向前,这种气势直接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通过自然意象渲染出一系列自然意境。这些自然意象是用来唤醒战争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也是从原始意象中唤醒人们自古以来旺盛的生命力。最后,正是惠特曼独特的“双性同体视角”实现了以类似的视角俯瞰整个诗歌河流的发展,从而为自己找到最佳的位置。惠特曼诗歌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他的风格上,还受到惠特曼所处时代的影响。

对惠特曼的民主有一定的追求和渴望。他的诗像河流一样流经这一带,体现在作品《草叶集》中,所以惠特曼的民主思想为后人所知。他的《自我之歌》也强调真实、自由、充实的自我,强烈地表现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当然更多的是惠特曼对主题——自由的追求!

惠特曼的诗有哪些?

惠特曼的诗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他的诗过于洒脱,没有一定的格式,不能称之为诗。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松散,才表现了诗人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

想象惠特曼

惠特曼的著名诗集《草叶集》被誉为浪漫主义诗集,而这些诗歌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很多关于性的大篇幅生动描写,主题和思想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他的很多诗规格不一,长短句无章法。可以说它们是随意的组合,完全打破了美国非常有规律的诗格,创造了一种新的“自由诗”形式。

惠特曼的诗不仅在写作上独树一帜,在思想风格上也大相径庭。惠特曼早年辍学打工,后来在一家印刷厂和书店当学徒。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不受教学的束缚,创造了自己的新的诗歌格式。惠特曼也在农村当过教师,期间创办了一份报纸《长岛人》。惠特曼的一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美国的政治内战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也对他的诗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除了外部原因,惠特曼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惠特曼辍学后一直与司机和码头工人生活在一起,这为他对同性的真挚感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被后人发现,他一直有一个同性伴侣,一直和他生活到去世。只是为了避免舆论和歧视,惠特曼不得不告诉外界,他其实有情妇和私生子。

代表人物有威廉·华兹华斯、乔治·拜伦、雪莱、约翰·济慈、瓦尔特·司各特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一、代表人物

1、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2、乔治·拜伦

乔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4、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5、瓦尔特·司各特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

而后逐渐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在他死后,浪漫主义时代也随之走向结束。

二、代表作品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及音乐剧。

2、《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1812年-1828年拜伦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1812年-1828年出版。

诗中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高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第一章叙述他在葡萄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普通百姓的苦难,在西班牙见识了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叙述在希腊、阿尔巴尼亚的游历,反应了对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思考。第三章写滑铁卢战役之后,普通人的境遇并无根本改善,传达了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思想。

第四章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号召意大利人团结推翻奥地利的统治。贯穿全诗的是拜伦对自由的歌颂。

4、《唐璜》

《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5、《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简称《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代表作,它表达了雪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

诗剧是雪莱移居罗马时写作的,完成于1819年。当时,欧洲神圣同盟和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以及它们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于是他利用古希腊神话的素材,创作了这一诗剧,表达自己反抗暴政的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曹雪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小说——《红楼梦》,因此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在美国,也有一位诗人,一生只出版了一部诗集,但是却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人就是惠特曼,而这本书叫做《草叶集》。区别于之前美国高雅派诗人对于英国诗歌的模仿,区别于那些所谓高雅的、吟风弄月的、抒发小情绪的诗歌风格,惠特曼自成一格,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他善用短句的多端变化,重叠句、平行句的频繁使用,随处可见的象征意向,使得惠特曼的诗如一股清流注入美国诗坛。他不局限于宫廷风月之事,而是更加喜欢用细致的语言描绘劳动人民生活,在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中发现点滴精妙的诗意。语言元素更是多样,惠特曼善于运用劳动人民的口语,对外来语的运用也是大胆而又细腻。正是由于惠特曼的出现,美国诗歌得以以一种骄傲的姿态独立起来,在世界诗坛上拥有自己的一方土地。认真读了惠特曼的一个诗歌集(我读的这本是李视歧翻译的,读完之后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在网上找到了楚图南的译版,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楚图南的翻译)之后,总结了一下,最喜欢的有三首:《一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我听见美国在唱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原因为何?请听我细细道来。(一)《一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一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我看出它在一个小小的海洲上和四面隔绝,我看出它怎样向空阔的四周去探险,它从自己的体内散出一缕一缕一缕的丝来。永远散着——永不疲倦地忙迫着。而你,啊,我的灵魂哟,在你所处的地方,周围为无限的空间的海洋所隔绝,你不断地在冥想、冒险、探索,寻觅地区以便使这些海洋连接起来,直到你需要的桥梁做成,直到你下定了你柔韧的铁锚,直到你放出的游丝挂住了什么地方,啊,我的灵魂哟!TED曾做了一个实验,将这首诗用不同的情感朗读录成音频,给三个不同的动画工作室,让他们根据音频制作动画,这是网址:http://videobaomihuacom/v/35829478。在第一个制作中,“我”犹如天神一般审视着蜘蛛,就想灵魂审视着肉体,我看到的是一个挣脱的灵魂的舞蹈,它冷静而又疯狂,它在暗处静静观察,却从未忘记反抗,它将肉体置于孤岛,用美国人特有的探索与自由的意志审视着四周,一刻不停地从体内散出一缕缕丝来,“永远三者——永不疲倦地忙迫着”,甘于孤独的蜘蛛,不甘寂寞的灵魂,冷静而又坚决地构成了这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惠特曼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个体,印刷厂学徒、教师、记者、内政部职员甚至在《草叶集》最初发行的那几年里,这部鸿篇巨著并未受到大家的喜爱,他和它的作品都像这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一样,在每一篇方寸之地不知疲倦地散出一缕缕丝来,用躁动的,不甘寂寞的灵魂,一点一点地探索与碰触,用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解读着这个世界,从这一点来说,惠特曼是一个将感受立足于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把他叫做超验主义派的诗人,这也符合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超验主义与现实主义间的变革时期。我们来看看超验主义的定义: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惠特曼无疑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平凡、冷静、孤傲、温柔而又独特,关于超验主义的定义更是让我再次看到了第一个制作中,那个超脱于蜘蛛本身的,凝视着的眼睛,你知道,这个诗人,在大多数人说“不”的时候,在其他诗人对他的理论不屑一顾看不上眼的时候,他是清醒的,“相信你自己”,他做得很到位,这是一个冷静的、坚忍的、狂热的灵魂。第二个制作就比较直白了,可能是由于朗诵者那徐徐道来的舒畅,不同于第一个制作中的挣扎,使得制作者可以放下心来慢慢思考,于是这里面没有蜘蛛,而是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探索的镜头杂乱而模糊,就像是立于孤岛上的蜘蛛像大海抛出一根根银丝,迷茫而杂乱犹如肉体所处的环境,而庆幸的是,那个永远明亮冷静的灵魂依然在,在迷雾中一闪一闪,坚定地。抛出的丝也表现得更加具体——迈向远方的脚步,穿着拖鞋——依旧不起眼——但毫不迟疑。也许这就是诗人自己,一生流转于世间,不断地抛出丝线,“直到你需要的桥梁做成,直到你下定了你柔韧的铁锚,直到你放出的游丝挂住了什么地方”,用灵魂认识灵魂,“啊,我的灵魂哟!”,特别喜欢最后一句“O my soul”时,放射的光芒。第三个制作我不是很喜欢,太过死板而又坚硬,在这里不做阐述。(二)《我听见美国在唱歌》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雄伟的歌,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歌,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伐木者的歌,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唱的歌,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美地唱着的歌,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小伙子,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邹绛译)没有找到楚图南翻译的版本,可能是网址问题,不过这个版本我也是蛮喜欢的,翻译出了悠闲散漫而又舒畅的风格。很喜欢这首诗的立意——美国的歌唱,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便是每个平凡的灵魂的歌唱,这种歌唱,让人读来不免神清气爽。这首诗中的惠特曼像古希腊时期的吟游诗人一般,流浪而潇洒,只是不述传奇,只讲平凡。用《我听见美国在唱歌》做题目,让我觉得惠特曼有些可爱,这样顽皮而又直白的告白,像是少年傻乎乎的那句“我喜欢你”,而这首诗也如情人单纯的颂歌,闲散而自如,散发着青涩美好的气息。机械工人的歌、木匠的歌、泥水匠的歌、船夫的歌、水手的歌、鞋匠的歌、做帽子的人的歌、伐木者的歌、牧童的歌、妇女的歌、白天的歌、小伙子的歌没有多余的阐述,没有华丽的词藻,我听见了,美国在唱歌。我似乎看见诗人如放学回家的孩童好奇而又欢快地在奔跑中和着一路的歌声,又似乎像《一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里的蜘蛛一样,在摸索中建构一个个桥梁,抵达一个个彼岸,却又像陷入爱情的少年清脆的呢喃,慢慢勾勒出这个国家的额头、明眸、鼻梁、嘴唇这是惠特曼眼中的美国,散发着自由与欢乐的气息,散发着独立灵魂的芬芳,这种细语绵长的纯情,让你不得不跟着他的脚步吟游,跟着他的喜爱去喜爱。(三)《啊,船长,我的船长》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可是,心啊!心啊!心啊!哦,殷红的血滴流泻,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江枫译)这首诗我很喜欢,但不是很敢写,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不够资格,每读完一遍都需要休息——欢呼下的悲伤沉重得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现在不愿意再细细品味。怎么会有人对惠特曼的诗不屑一顾?他明明是挖掘情感的高手,有时四两拨千斤,有时稳扎稳打,有时步步为营,像沼泽一般将你一寸寸地拉进他的情感世界,他如果在地狱里翻滚,也必将让你感受到切骨之痛。你知道的,就像诗中的描写,美国在亚伯拉罕∙林肯遇刺之后,失去了他们的领航的“船长”。亚伯拉罕·林肯(英语: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人物,第16任美国总统,其任总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废除了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度,但南北战争之后北方有几个支持联邦政府的州却仍被林肯允许可继续保有奴隶制度。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个遭到刺杀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曾位列最伟大总统之一。美国线上曾于2005年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林肯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中的第二位。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最新版5美元纸币正面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回顾林肯的事迹简介,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懂得船长之于海员——林肯之于美国的深刻意义——最伟大。接下来的阐述都以这一象征意义为前提,感受惠特曼对于林肯总统的反思、感恩、悼念之情。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冒险归来的船缓缓靠岸,最终抛锚碇泊。第一部分。情感炽烈,一次英雄的航船即将胜利地结束,“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也许在未见到这岸边汹涌的人群时,“我”的心里仅仅是低沉的哀伤,而当船即将停泊,心中的哀伤几乎要变成激愤了,一边是“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而另一边“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艰难而伟大的航程终于胜利结束,“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然而船长,我的船长,却永远地冰冷长眠,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诗人的情感变得浓烈汹涌,人生的遗憾与悲痛不过在于“来不及”,风雨中长久的战斗之后,终于圆满,但船长却再也无法感受,南北战争中的林肯总统,就如这船长一般,英勇而坚毅地完成了凶险的航行,他是人民、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领袖,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伟大的“船长”,在欢呼的人群中,却已然倒下、死去、冷却。这一部分的结尾,作者的悲痛之情、哀婉之情达到这一部分的顶端,然后顺势而上进入下一小节——“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强烈的呼唤如同来自灵魂的呐喊,多希望你可以看看,就像微博上所说——“这盛世,如你所愿”,可你却再也无法醒来。“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这里的诗人几近癫狂,父亲、船长本是两个词,但在诗人近乎语无伦次的语言中,“林肯总统、船长、父亲”三个概念几乎是自然而然地统一在了一起,那么亲近、那么热烈、那么痛苦。第三节中的诗人在极度的癫狂之中慢慢平静下来,如同野兽在密林中舔舐伤口,又如同在暗夜潮湿的土地上感受脉搏的跳动,这是钝器相互碰撞的回声,如同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敲响的钟。作者不同于前两个部分的描写,而是先从描写船长着手,再一次回顾了整个航行的历程——“船长”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感受不到的手臂,历史的沉重需要被铭记,激烈过后更多的是埋藏于心底的痛苦,在心灵的密林里,放置一个永不开启的棺木,“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我”将要离开,继续生活,却清楚地听见历史的洪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是怎样一种哀痛,不似前两节的激烈,却将情感升华到极限——我本不愿你陪我呐喊,却在记忆的地狱中蜷缩。诗人对于林肯总统的悼念与热爱达到极致。惠特曼无疑是伟大的,这是一种“漫步前行”的伟大。他犹如一只无声的坚忍的蜘蛛,用灵魂的高度审视着自己,用赤子之心感受着这个他深爱的国家;他老练犹如盘丝洞的蜘蛛将你一步步拉入情感的泥石流,又单纯如同婴孩吟唱着无忧无虑的童谣;他如庸庸世人一般极其平凡,又如跳跃草叶的蚱蜢欣赏自己光滑的钳。我喜欢这样的人。

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拜伦(英):也是诗人,代表作《唐璜》

雪莱(英):浪漫主义诗人,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作《西风颂》

惠特曼(美):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代表作《草叶集》

茹科夫斯基(俄):早期俄国浪漫主义代表,俄国抒情诗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

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7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