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的。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幻想的”、“传奇般的”、“不真实的”,其中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艺飞万家)
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用来评价作品,一般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语言一般都热情奔放。强调灵感、主观、天才;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有特征的描绘、情感具体的传达;反对一般化何谓类型化,主张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表现个性化;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让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和动荡的构图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在1762年出版的诗集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大为影响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歌德和司各特。
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于18世纪50年代,于19世纪初达到高峰,对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间,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18世纪90年代,浪漫主义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高层文化的主流,首先是在英国和德国,后来在法国得到发展。
因欧洲中世纪的黑暗统治,要求文学承载宗教内容和政治意识形态。于中世纪末期,全球文学界刮起了一股反对并唾弃三伪文学的风暴。英国文学便是这场反三伪文学的始作俑者。因为这场反三伪文学的风暴,文学才作为与美术音乐等相当的艺术形式独立出来。至今,反三伪文学仍是世界文学的主流。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浪漫主义内部思想精神复杂,有柯勒律治的浪漫的超自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拜伦的革命的自由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等等。但英国的浪漫主义还是有着鲜明的英国气质,即“自然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