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设计!探访诺贝尔颁奖大厅(组图)]诺贝尔颁奖大厅

["怪才"设计!探访诺贝尔颁奖大厅(组图)]诺贝尔颁奖大厅,第1张

怪才"设计!探访诺贝尔颁奖大厅

芬尼尼

156

主题

3

好友

240

积分

0

元宝

458

威望

CRI幼儿

 

发消息

蓝厅(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由被称为“怪才”的瑞典民族浪漫运动的启蒙大师、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设计,它建于1911年,两年后落成启用。市政厅周围广场宽阔、绿树繁花、喷泉雕塑点缀其间,加上波光粼粼湖水的衬映,景色典雅秀美。

市政厅内有巨大的宴会厅,宴会厅也被称为“蓝厅”。在蓝厅里,人们看不到半点蓝色。原本设计师奥斯特伯格打算将这个厅的四壁用蓝色马赛克装饰,但当蓝厅主体竣工时,褐红色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一种温暖、古朴的美感,于是,他马上决定不再采用蓝色马赛克,保留砖墙的本色。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这一天,瑞典国王和王后都要在宴会厅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以表示热烈的祝贺。

市政厅内还有一个被称作“金厅”的大厅。大厅纵深约25米,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金子镶贴成,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金碧辉煌。其间,还镶嵌有用各种彩色小块玻璃组合成的一幅幅壁画。正中墙上大幅壁画上方,端坐着一位神采飞扬的梅拉伦湖女神。女神脚下有两组人物,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近她,右边一组是欧州人,而左边一组则是亚州人。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之地,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也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

蓝厅(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一角的管风琴(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的楼梯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安全舒适的台阶“,设计师曾经让妻子反复上下这个楼梯,确保楼梯的高度和宽度是最让人满意的。(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的二层(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二层的砖墙(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站在蓝厅二层上俯瞰(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二层的走廊(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蓝厅砖墙上窗口(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金厅内壁画(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内陈列品(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内陈列品(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内陈列品(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内陈列品(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市政厅内陈列品(人民网记者 郑青亭 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复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包括英语。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但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与他对科学的爱好一样始终如一。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

对于英国文学,诺贝尔除了喜欢阅读雪莱、拜伦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对英国不怎么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极为熟悉。对于法国文学,他除了与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阅读他的作品之外,还广泛地阅读莫泊桑、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对于俄国文学,他喜欢阅读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对于包括他的祖国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斯亚各国的文学,他阅读过易卜生、比约恩森、加博格、基兰等人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他都有过独特的评价。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实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这部悲剧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已经永辞人世。他的家族成员们认为:“像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能给一位伟人带来荣誉的纪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家族的决定也许是对的,因为,诺贝尔在年轻时表现出来诗人的气质,已经在漫长的发明家和大企业主的一点儿也不浪漫的岁月中消失了。

诺贝尔也喜欢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对于当时著名的欧美哲学家,他比较喜欢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方面,他曾列出过一些准备写的论文目录和提纲。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炸药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诺贝尔生前曾说他不喜欢经商,说他厌恶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务纠纷,他说与其进那些商务仲裁所,不如进他的技术实验室。然而他可确实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国创建的诺贝尔分公司,可以说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第一步是在一艘废弃在梅拉伦湖畔的平底驳船上迈出的。1863年10月14日,诺贝尔在瑞典获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后,想立即建厂投产。由于市政当局的禁令,他在市区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厂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厂”着手投产。

此后,在瑞典诺贝尔开办过4家工厂。

1865年,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有一则说,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诺贝尔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诺贝尔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 初步的轮廓。

诺贝尔在各国资产变换为现金后的一个主要清单如下(这是一个在诺贝尔资产变换现金过程中已被大大地贬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单):

瑞典5,796,14000;挪威94,47228;德国6,152,25095;奥地利228,75420;法国7,280,81723;苏格兰3,913,93867;英格兰3,904,23532;意大利630,41010;俄国5,232,77345;总计: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33233792瑞典克朗,约为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诺贝尔的这笔遗产确实都是一笔巨额遗产。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章程规定,一项资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获得,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奖除了可以颁发给个人、两人或多人之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112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意愿于1901年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终身成就非常高,不授予已经逝世的人。

                                   

《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通过幻想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小说,其于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在现代小说中融合了中国当代历史和现实”。

对于为什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红高粱》而不是《平凡的世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红高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通过讲述少年酒神戴凤莲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的苦难和抗争,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强大。而《平凡的世界》则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通过刻画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民间故事与历史的融合:

《红高粱》以民间故事“酒神”仪式为主线,将神话、传说、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妖娆迷人的九儿、不羁豪放的酒神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而《平凡的世界》则以现实生活为主线,通过讲述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经历,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虽然也有独特的人物形象,但整体而言缺乏如《红高粱》般的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小说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融合:

《红高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具特色,采用了“酒神”仪式这一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小说在叙事上也具有极强的复调性和统一性,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声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说世界。而《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小说中描写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但整体而言略显平淡。

虽然《红高粱》和《平凡的世界》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两者都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两天开始看一本书——《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邀请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回答了由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来看看都有哪些问题:“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每天都会有许多的问号,爱问是他们的天性。

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看似天真,但细想想有些也是“大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与其说他们在回答问题,不如说他们在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正确地认识、思考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而鼓励他们的梦想,激励他们为之努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深厚的学识背景和文化积淀以及他们强大的人格力量,使作品极富感染力。所以说,这本书同样也适合我们成年人去读,思考,甚至能让我们找寻到那个童年的自己。

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 儿童们的语言也非常哲理性,耐人寻味。

序言中,作者就记录下了他和儿子的一段日常对话——

儿子路易斯突然出其不意地问:“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活着?”

我煞费苦心地搜寻着恰当的答话,后来我决定提出反问:“那么你以为呢,我为什么活着?”

他皱起他那5岁的额头,迅速闭上眼睛,苦苦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他慢吞吞地说:“为了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为了晚上给我朗读故事……为了给我放洗澡水……为了和我玩……”

一种多么美妙、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活呀!我感叹着在心中暗想。假如我没有这小路易斯,假如我不能送他去幼儿园,假如晚上我没有时间给他朗读故事,不给他放洗澡水,不和他玩——我的生活就会毫无意义。

“那么你为什么活着呢我问他。

“为了玩。”他说。

“嗯,那就让我们玩吧。”我说。

以上就是这段对话的内容。你是不是想多有趣啊。虽然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多少人探讨过,我们大概也思考过,但我们成人严肃惯了,又怎会像孩子这样一本正经地提出来,又回答得如此趣味又富有哲理。

在小孩的世界里, 游戏 玩乐大概占了生活的大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在的路易斯和一个有爱的善于陪伴他的父亲,看到这是一个充满爱和关爱的家庭。

作者自己是这样来阐释这段对话的:

第一,儿童总是提出最重大的问题,完全

随便便提的。哪个成年人会向另一个成年人提出一个像“你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严格地讲,这是个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对这些重大的问题我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怎么会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一早起来连早饭喝咖啡还是喝茶,我都常常不知道。

第三,虽然(或许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随后我们在一起玩。谁知道,假如路易斯没有向我提出这个(或另一个)问题,我们还会不会在一起玩。是这个问题使一些事情得以运转起来。

问题是生活的发动机。一个问题被人们提出来并且开始寻找一个答案,仅仅是这个事实就会激起人的幻想。也许我们在一起玩这个事实,甚至就是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也许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玩。

是啊,我们不由感叹,小孩子都是哲学家。

有一次,我儿子在玩绕珠玩具,就是下面这种——

忽然眨巴着他的大眼睛,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些小珠子呢,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轨道,就像公交车一样,每一路公交车都有他们自己的轨道,要按着自己的轨道走。”

儿子疯狂迷恋坐公交车,从小就对公交车情有独钟。我们大人早以对这些事情习以为常,但是小孩子会观察生活,去哪里坐什么车,沿途有哪些车,车上的广播里会说些什么……他们都会默默记在心里。

虽然对于公交车,这里用轨道似乎不太合适,路线这个词更合适一些,但是他的这个话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小珠子有轨道,公交车有轨道,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有自己的轨道,他能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这一点就值得称赞!

还有一年秋天的时候,我们走在家附近的道路上,这是一条满是银杏树的路,路上铺满了金**的银杏叶。儿子饶有兴致地捧起一些树叶,抛向天空。我喜欢看他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样子。他笑眯眯地对我说:“妈妈,这些树叶就像蝴蝶在飞,我们捡一些树叶带回去吧, 这样就能把秋天带回家了 。”

“把秋天带回家”,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有句歌词:“四季风景在窗前悬挂”,那么,把季节的景色带回家,岂不是更棒! 我们大人每天快节奏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很多人大概早已经忘了停下脚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小孩子不一样,他们观察思考,这才是“生活”。

有一阵子,有一些孩子写的诗在网上刷屏,其中有一首,我很喜欢

《挑妈妈》

朱尔 | 八岁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为什么是你做我的妈妈,不是别人”,这首诗大概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答案。

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正在做 游戏 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与成人相比,小孩子就是一位很好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幼小的他们,在探究事物时更率真,更有勇气。

“孩童嘴里出智慧”,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和他们平等对话,一定能够在他们那里学到人生的智慧。

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End

亚洲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你知道是哪几个吗

诺贝尔在其个人遗嘱中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很多人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单单只有几个维度就可以考量的,诚然,在世界文学史中,许许多多的大师们因种种原因与诺奖无缘,但并不妨碍这些大师的作品流芳百世,并影响人类至今乃至以后。这里并非说诺奖就是评判大师的唯一标准,纵观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经统计发现,欧美作家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其他地区则处于“边缘颓势”。这能说明欧美文学比其他地方文学更高级?恐怕绝大部分人都是不认同的,毕竟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机制不是文学审判现场的法官,判给你就能分出个胜负对错来。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到今天为止,已有五位亚洲文学大师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

(一)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被誉为“世界的东方诗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诺贝尔颁奖官方给这位印度诗人的颁奖词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已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泰戈尔是一位多产且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共出版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20多个剧本以及不少游记、随笔、论文和专著,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绘画作品。这位曾经游学英伦的翩翩才子以《吉檀迦利》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焕发着宗教浪漫主义色彩,品格清丽又炽烈,诗人孜孜追寻的我的神,既是上帝、父母、兄弟、情人,亦幻为早晨、黄昏,阳光,而终归于“内在的我”。当然,这部作品的获奖也得益于他自己的英文翻译。泰戈尔在创作方法上,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比重较多,而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则成分较多。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而在众多作品中,较为大众熟知的便是《飞鸟集》。

代表作品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沉船》、《戈拉》、《摩诃摩耶》等。

(二)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

“阿格农”是他20岁就开始使用的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1966年与德国作家奈丽·萨克斯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奖的第一位以色列作家和第一位希伯来语作家。阿格农后来之所以只用希伯来语进行创作,是因为每当他读到《摩西王经》、《先知书》等犹太经典文字时,不禁联想到古代宝贵的民族财富毁于一旦,内心充满了悲痛,这悲痛之情使他的心在颤抖,在颤抖之中,他提笔写作,就像一个被流放的王子,居住在自建的小棚子之中,诉说祖先昔日的辉煌。他用含蓄优美、意味深长的希伯来语表现悲剧与死亡主题,反映国破家亡的犹太民族苦难的历程及他个人痛苦的人生体验。其获奖理由是“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代表作品包括:《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订婚记》等。

(三)川端康成

以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雪国》(1948)、《古都》(1962)等著称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夺得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川端康成保持了日本的古典美及民族个性。川端崇奉禅宗,将佛经看作世界文学的极致。他古典文学素养深厚,幼时即熟读日本文学名著,并深受外国现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乔伊斯等人的影响。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让人深感遗憾且不解的是,这位文学大师最后在寓所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代表作品包括:《伊豆舞女》、《水晶幻想》、《浅草红团》、《雪国》、《名人》、《湖》和《古都》等。

(四)大江健三郎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继川端康成之后,再度登上了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台。与川端《美丽的日本的我》遥遥相对,大江作了一场《暧昧的日本的我》演说,不再跟随前辈作家沉湎于幽冥玄远的日本美,他要文学更加逼近、逼视战后日本晦暗不明、危机重重的现实乃至当代人类的普遍困境。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大江健三郎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日本文学的符号,代表了日本文学的某个维度——毫无疑问,他是日本现代文学和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日本文学中少数几个世界“通用”的作家。其获奖理由是:“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代表作品包括:《死者的奢华》、《广岛札记》、《人的性世界》《同时代的游戏》、《青年的污名》、《日常生活的冒险》、《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等。

(五)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作为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获得过很多重要的奖项,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节金熊奖。从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给出的颁奖词可以略知一二:“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代表作品包括:《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蛙》、《酒国》、《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等。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大家知道有哪些?接下来我搜集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欢迎查看,向他们学习。

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有哪些

1、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 法国著名诗人,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诗集《长短诗集》、《孤独》、《命运》、《正义》、《幸福》等。

2、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04) 法国著名诗人,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叙事长诗《米瑞伊》(1859)是他的成名作。其他诗集有《黄金岛》、《浪漫诗》等。

3、乔苏埃·卡尔杜齐(1835-1907) 意大利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著有诗集《青春诗抄》、《轻松的诗与严肃诗》、《野蛮颂歌》等。19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4、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 英国作家、诗人。生于印度。1886年发表第一本诗集。其诗多以英国殖民者的军旅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诗集《军营歌谣》、《七海》、《王国》,小说集《丛林之书》等。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时著名剧作家、诗人,后期象征派的中坚人物之一,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是剧本《青鸟》(1908)。早年写诗,有诗集《暖室集》(1889)。他的诗是有较强的现代精神的,被视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和开拓者,有时他的诗里有些潜意识的成分,并有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的倾向。

6、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近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从小醉心于创作,十四岁发表诗作。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他的诗歌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意境隽永,语言秀丽,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著名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小说有《沉船》、《戈拉》等。他的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印度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13年,由于他“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以英语的形式发挥其诗才,并揉和了西欧文学的美丽与清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魏尔纳·冯·海顿斯坦(1859-1940) 瑞典近代著名抒情诗人和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自己的家乡和瑞典民族为主题,作品涉及的领域很广,有诗歌、散文、政论和小说等。

诗作主要有《朝圣与漂流的年代》(1888)、《诗集》(1895)、《人民集》(1899)和《新诗集》(1915)等。

海顿斯坦于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作为瑞典文学新时代的首要人物的重性”。

8、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 瑞士著名诗人,用德语写作。代表作是叙事史诗《奥林匹斯山的春天》(1905),并因这部作品而于19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9、WB叶芝(1865-1939) 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玫瑰》(1893)、《苇丛中的风》(1899)、《责任》(1914)、《塔堡》(1928)等。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诗人于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特(1864-1931) 瑞典著名抒情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乡村生活与自然风光。诗作主要有《荒原与爱情之歌》、《花神与果神》等。1931年他去世后,为了“表彰他杰出的抒情诗作”特破例追授诺贝尔文学奖。

11、蒲宁(1870-1953)是俄国重要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作品感情丰满、细腻,常常浓墨重染,色彩斑斓,很象一幅幅人间世态的图画。他的语言准确纯正、玉润珠圆,谱写下许多优美的生活乐章

12、米斯特拉尔,G(1889-1957) 智利女诗人。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生于圣地亚哥以北的埃尔基河谷,死于纽约。14岁开始发表诗作。17岁时与一个铁路职员恋爱,对方由于不得志而自杀。对死者的怀念成为她初期创作的题材,作品充满哀伤的情调。1914年以《死的十四行诗》获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第一名。1922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孤寂》,笔触细腻感人,突破当时风行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诗歌的风格。1930年后她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转变,从个人的忧伤转向人道主义的博爱。诗集《有刺的树》(1938)为贫苦人们的不幸大声疾呼,为犹太民族的遭遇表示不平,为穷苦儿童祈求怜悯,这一创作倾向对拉丁美洲抒情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9月“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成为拉丁美洲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人。

1955年出版的诗集《葡萄压榨机》,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3、赫尔曼·黑塞(1877-1962) 20世纪著名的德语作家和诗人,生于德国,晚年入瑞士籍。著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小说《在轮下》、《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4、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5、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诗人,1959年获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时代的悲剧性生活经历)代表作有:消逝的笛音》、《厄拉托与阿波罗》、《瞬息间是夜晚》、《日复一日》、《生活不是梦》、《假绿与真绿》、《乐土》、《墨汁中的米兰》等。

拓展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奖项设置

·奖项综述

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自1901年以来的所有奖金,请参阅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

·奖金

诺贝尔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2012年,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

诺贝尔文学奖组织流程

评选过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不得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提名流程

根据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2.高等院校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评选考核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由瑞典文学院负责,瑞典文学院共有18名成员,负责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推荐的候选人中选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是审查提名并甄选候选人的工作机构,它由四到五名成员组成。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8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