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千古女词人易安与项羽不得不说的背后渊源!

《夏日绝句》——千古女词人易安与项羽不得不说的背后渊源!,第1张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灿若星辰。项羽,一代西楚霸王,李清照,千古第一女词人,谁能想到,两人在秦末千年之后又会产生交际。李清照,这个婉约派的女词人,又为何会以豪放之风,写出赞美西楚霸王的绝世佳作《夏日绝句》?

理想化的悲剧英雄,满足人们的设想!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项羽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但尽管如此,项羽却在后世人心中更像一个英雄形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显而易见,小时候的项羽,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他的学习读书识字,还是练习剑术还是学习兵法,都是半途而废。尽管项羽涉猎的专业门类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一直半解,或许这种不专注的人生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羽的人生发展,缔造了项羽的悲剧人生。

项羽无疑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英雄。秦始皇御驾南巡,围观的老百姓们只感觉其威严

项羽却道:“彼可取而代之。”

小小年纪,就有鸿鹄之志。少年当立志,立大志向,才会有机会成就大事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项羽和叔父项梁积极响应,此后,一代西楚霸王,纵横驰骋,摧城拔寨,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中坚力量。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诸多惊天动地的非凡业绩,成为很多人眼里的盖世英雄。

为什么从古至今,有诸多俊才赞美项羽?或许是因为,项羽这个流传下来的悲剧人物,符合了中国人对英雄的所有设想。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应该是什么形象呢?勇敢,强大,善良,重情重义,无过于此!那么,项羽满足这些因素吗?至少从流传下来的这些瑰丽故事中,西楚霸王无非是十分满足这一形象的。

首先,西楚霸王项羽从小习武,武艺高强,作战勇敢。

《项羽本纪》中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身高八尺,按照现在来说,大致就是一个接近一米八多的大帅哥,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些无不说明项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并且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统帅,因此项羽成为当时起义军领袖也是实至名归。

其次,能征善战,叱咤风云,无不显示出项羽的强大。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在整个秦末由弱变强,彰显着他的强大。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之计,以寡击众,一举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成为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的先决条件。至于楚汉战争中,项羽也是多以胜仗为主,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生大战七十次,无不彰显着作为名将的项羽的强大实力。

除此之外,项羽也有宽厚仁义,心地善良的一面。我们在今天依旧可以了解的“鸿门宴”,或许有人认为项羽妇人之仁,但这也显示出了项羽的柔情与善良一面。“鸿门宴”本来是项羽消灭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是项羽“为人不忍”,结果放刘邦一马。

项羽与刘邦两军对峙,项羽以刘邦父亲做人质,威胁刘邦投降,刘邦则哈哈一笑,声称自己曾经和项羽结拜兄弟,因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最后,项羽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满足了诸多后世之人对于英雄的设想。提起项羽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无非就是虞姬,霸王别姬,两人爱情的专一与忠贞。说起刘邦,则有吕雉,薄姬,赵姬戚夫人……虽说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但刘邦从来都是一个好色之徒。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太史公于开篇未久就点明高祖「好酒及色」;再在《项羽本纪》中,范增也曾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由此可见,好色已经成为刘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贯穿《史记》全本以及史料记载,却几乎无一处有涉及到有关项羽好色的描述。因此才留下了项羽与虞姬的浪漫爱情故事和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对于女性来说,忠贞的爱情是她们极其向往的。即使是作为千古才女的李情照,也是一生坎坷,未遇良人,因此,可以说正是项羽的忠贞、浪漫以及勇敢等,满足了李清照对于英雄的设想,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看到“死亦为鬼雄”的佳作!

历史的正确选择,失败的项羽!

楚汉相争,历史的天平最终选择了刘邦!平心而论,历史选择刘邦而不是项羽,或许这对于项羽而言是个悲剧,但对于整个天下苍生,或许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项羽或许是个真性情的英雄,但真性情却也包含着残酷的一面。杀人成性草菅人命,如果项羽取得天下,按照这种性格,和前世的商纣王又有何区别,只是一个喜怒无常之君。

相反,尽管刘邦的行为常常被人认为就是个市井流氓,但却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知人善任、爱护百姓的仁厚智者。刘邦和项羽两人性格各异,对待事情的各种态度也不尽相同。看看他们两个进入咸阳后的不同举动,就可以一目了然。

刘邦先入咸阳,马上就“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而受到咸阳百姓的拥戴。项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可以说,乌江自刎的结局成就了项羽,让项羽只是以悲剧英雄的光辉形象名垂千古,并且成为人民缅怀失败者的代表。数十年后,大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不惜得罪当朝皇帝,为他著书立说,对他不吝赞美之词。

他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他认为项羽很有可能是上古圣君舜的后代。他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短短三年时间,创立不朽之功业,甚至灭亡强秦,堪称前无古人。

项羽的铁杆女粉丝,千古才女李清照!

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词人,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甚至与稍后的辛弃疾在当时的词坛并称。尽管李清照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派,只有极个别的是豪放派的作品。但作为项羽的铁杆女粉丝,李清照还是而且在路过古乌江的时候写出词风迥异的《夏日绝句》,全诗充满苍凉之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甚至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夏日绝句》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便将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这首诗也是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分界线。

为什么李清照赞美项羽,而不是赞美刘邦?或许,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是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期。在此之前,来自北方的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随后迅速强大,在金国剿灭辽国之后,南下摧毁宋王朝。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现了,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大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大批的宫廷女眷被金人俘获成为奴隶,遭受任意欺凌!面对强敌,大宋朝毫无作为,这便是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耻。

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为了避免遭受到金人的毒手,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在东晋之后第二次衣冠南渡发生了。康王赵构在即帝位以后,一路南奔,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软弱的赵构的影响之下,来自中原的一大批士大夫、官僚以及普通百姓都成群结队的南渡,而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员。

南渡以后,出身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但在继任之后,面对江宁城发生的兵变,身为父母官的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弃城逃走。在李清照跟随赵明诚奔逃的途中,恰好路过古乌江地段,于是便有感而发写下这个千古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就是说,项羽身为一代英雄,为何可以被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只因其“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这是一个人的气节!比照大宋朝的现实,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悲!看看古人的英雄壮举,再看到眼前的现实,真是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父母官却弃城逃命,自己所在的朝廷大宋朝一路南奔,软弱无能的君臣们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国破家亡的惨象。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大宋的君臣们却只顾一味逃命,丝毫不思扭转战局。

而西楚霸王项羽,在带领八千江东子弟破秦之后。面对最后的失败,身边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在身边,自己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一江之隔的故土江东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但项羽心存羞愧与内疚,最后自刎。或许面对项羽的自刎,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至少说明项羽有羞耻之心。而此时的南宋诸君,简直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土有责的父母官们,一旦发生危险不是弃城就是投降,要么就是早已提前席卷细软一路南奔,身为儒家弟子,却丝毫不知道礼义廉耻!

知耻近乎勇,正是因为还有羞耻之心,项羽会不肯过江东。但是南宋的大多数君臣,却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而李清照为何赞扬项羽,赞扬的便是这里赞扬便是项羽的知耻心。有知耻之心,所以不失项羽不愧为人杰鬼雄。

综上所述,为什么李清照会赞美项羽,只是因为项羽是个值得赞美的悲剧英雄!面对强敌,面对失败,西楚霸王项羽可以乌江自刎;而李清照所在的大宋时期的朝廷,无论君臣,毫无知耻之心,都是软弱无能之徒。正是由此,李清照才会用“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赞美项羽,力图让当权者能够觉醒知耻之心,从而奋发图强!

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是互相成全。

项羽和虞姬年少相识,用现在的话说是青梅竹马,从出生开始两个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们也顺理成章地在一起。婚后他们短暂地度过了甜蜜的婚姻生活,项羽就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活,而虞姬从那以后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直跟随在自己的丈夫身边,只要有他的地方,战场也是家。

虞姬跟随项羽四处漂泊,项羽在战场上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回到军营以后便是虞姬的爱人,项羽这个人虽然刚愎自用生性暴躁,但是却把自己的柔情全部给了虞姬给了他的一生所爱。巨鹿之战以后,项羽成了那个动乱时代的无冕之王,虞姬成了他独一无二的虞美人,在防火焚烧阿房宫之前,项羽遣散了宫中的所有女子,在他的眼里,虞姬是她的唯一,别的女子终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虞姬,再也没有剩余的爱分给其他的女人。后来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虞姬知道项羽的顾虑,这个聪明的女人不愿意成为她大的心上人的包袱,于是自刎而死。

相爱很容易,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时还依然能够为对方着想的恐怕是寥寥无几,项羽和虞姬的爱超越了生死,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在为对方着想,他们的爱情不是悲剧,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是互相成全。

英雄嘛,总是爱美人的,但是不代表他一生都只爱这个女人。垓下之围的确是因为虞姬被围而导致项羽回救。这里是可以看出项羽重情义,不过,又何尝不是自私的占有欲,和强烈的耻辱感啊。试想,项羽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那么如果他的女人被敌人所占有,甚至被那些粗鄙的士兵所欺凌,他受的住吗?那比插他2刀很疼吧。所以,那时可没有忠贞的思想,喜欢多少女人,占有多少女人都是正常的,专一只是对女人来说的。而且当时的风气也没那么专制,女人改嫁,离婚什么的都是正常。所谓从一而终都是程朱理学,后来宋明的政策。

雪漠家道文化,打造智慧家庭

XUE MO CULTURE

选自《中华文明》第1期

主编:雪漠

太史公的“项羽情结”

马  尊

中国史学的开山祖师司马迁,他着《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觉得三者他都做到了。

历代的史学家向来以“直书”“春秋笔法”作为着史的一大标准。可是春秋笔法和秉笔直书很难统一,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的,我们应该“罪”他,他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伦理原则,一字褒贬的敍述方法,让历史事件晦涩模糊,真伪难辨。北宋最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真是慧眼独具。而他的同事欧阳修写了一部《新五代史》,却用所谓的“春秋笔法”,我们现在看来,这部书的精彩恰恰在于他的敍事部份,至于“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这种“一字褒贬”的风格,以及他“呜呼”开头的传记评论,似乎显得无比迂腐。为什么春秋笔法该“罪”呢?因为往往会歪曲事实,以史官的主观判断或最高统治者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为正统、正朔,涂脂抹粉。最后历史事实往往变成了“成王败寇”的一朝之言,着史的起点变得很低劣了。《史记》之后,恐怕很少有哪部史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或者有,但是没有司马迁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项羽本纪》便是这四者的绝佳体现。以班固,刘知几为代表的著名史学家、史学评论家,诟病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似乎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只应该记录得“正朔”的帝王。而这恰恰是他们在史识上比不了司马迁的地方。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表明自己不为一家一姓正名份,谈正统,如《春秋》一般。任何史学家总免不了要有自己的思想渊源,或意识形态,司马迁不尊《春秋》,便是不尊儒家的史学价值观,那他尊哪家?在谈到自己的家学渊源时,他引用了父亲司马谈对各家学说的评价:“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他借父亲司马谈之口,评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唯有对道家没有微词,其他各家都有批评,尤其对儒家强调再三。而当时汉武帝正喊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口号。《史记》列传中,把《仲尼弟子列传》排在第七,韩非都在前面,司马迁的用心值得深思。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在班固看来,司马迁偏离主流价值观,这是司马迁思想中的弊病。历来都认为司马家族尊道家,我们暂且不作归类。《史记·伯夷列传》中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不难看出,他对天道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作为个人也许是他的悲哀,再加上受到“宫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想而知,用他的话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心灵处在矛盾的流浪中,精神处在矛盾的纠葛中。但是作为史学家,不以任何一家为意识形态的归属,也许是一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表现,注定是一流的史学家。如果说司马迁偏向于道家,也许更多的原因是对汉武帝“外儒内法”“杂霸王道”等一系列专制思想的一种内心深处的抵触,但不能说他信奉道家。

我们常说黄河流域造就什么文明,长江流域造就什么文明,或者北方属于什么文化,南方属于什么文化(文明和文化至今没有标准的定义区别,我觉得区别在于明和化,变成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可以称为文化,所以无法对古代的文明或文化明确区分。)这是用地域划分文化界限的方式,作为文明的起源有它的道理,但是在文明的冲突中,难免会有彼此的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种文明的存在,有赖于即使在无数的外来文明侵略,或者交流中,它的核心永远不受动摇,尽管不能硬性划分某地域属于什么文明,但也不能忽略文明的界限,多种文明的交融总有主次之分,中华文明是否有绝对共同的源头,很难考证,但是在商周之际,产生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撞,却有很多依据。在周朝,以荆楚,宋,齐为代表的殷商文化继承者,总是和主流周鲁文化,发生冲突。荆楚文化自商朝以来就是半独立的状态,但后来完全受到殷商文化的熏陶,到了周朝,文化更加独立,《史记·楚世家》写到楚君熊渠对周天子说:“我蛮夷也,不以中国之号谥”,明目张胆地分庭抗礼。宋本来就是殷商故地,完全是受殷商文化熏染,齐文化是在晚周才成熟起来的,《管子》一书便是齐文化的集大成,本书的思想核心是以道家为核心的殷商文化。楚宋文化的代表是老庄道家,屈原辞赋,齐文化的代表是管仲,黄老道家,这两种文化的核心是殷商文化;周文化以周公孔子为代表,也是西周的官方文化,到了东周便是儒家文化,孟子大量吸收了齐文化,跟正宗的孔子思想有区别。东周诸侯国名义上仍然尊周天子,所以儒家文化一直是“显学”,即官方思想,秦朝虽用法家的苛刻统治,但是大一统的思想,各种典章制度,仍然继承了周朝。秦朝末年,各诸侯国后裔群起复兴家国,以楚国的反抗势力最为强大,因为楚文化的思想最难接受秦朝的专制思想。汉初,民心未稳,经济凋敝,六国后裔,尤其楚、齐文化还有很大的民间影响力,在这各种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奉行“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对待匈奴族的百般挑衅,无力反击,只能忍辱负重。经文、景两帝经营,汉武帝时,国力变得雄厚,加之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他便一眼看中儒家思想中的的大一统和独裁部份,便别有用心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的是统一民心,征服匈奴,开疆扩土,这跟秦始皇采纳李斯“焚书坑儒”的做法,貌似相反,实则一脉相承,只是嬴政没有做到的,刘彻做到了。这种专制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上,确实有有利的一面,但在文化上,却是个极大的摧残。司马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了这一意识形态的变革大事件。以他的文化敏感度,定然产生巨大的忧患意识,《史记》便是他苦心孤诣保留百家思想渊源的“传世”之作。

任何与主流文化不统一的思想,永远是被同化的对象。荆楚、宋、齐,便是周、秦、汉统治者的主要同化对象。孔子鄙视管仲不知礼,一旦执政,先杀少正卯,少正卯是齐鲁文化的一位大家。中原诸国普遍认为“齐人多诈”,大概是齐国文化对周鲁礼乐不够重视,崇尚实利,从《史记·齐太公世家》便能看出一二。那么楚、宋呢?自然也是被嘲讽调侃的对象,尤其在寓言中,楚国人,宋国人都是荒唐的非主流代言人。孟子的寓言“揠苗助长”,讲的就是宋国人,韩非的寓言“守株待兔”讲的也是宋国人。《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的那个人就是楚国的,汉代刘向讲的寓言“叶公好龙”的叶公也是楚国人。汉朝人王逸在注解屈原作品时,也无意中透露出主流文化对楚国人的偏见,如:“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妬而折之。”(《离骚》),注曰:“言楚国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共嫉妬我正直,必欲折挫,而败毁之也。”“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怀沙》),注曰:“楚俗狭陋,莫照我之善意也。”屈原所说的党人,是楚国朝廷结党营私的小人,绝不是笼统指楚国人,屈原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他的所有作品,无一不表达对楚国风俗、楚文化的爱恋之心。

也许楚宋之人的行为,确实比较浪漫,放诞,甚至荒唐,很有“狄奥尼索斯”式的酒神精神。从屈原、庄子的作品就能看出它的奔放,不拘。这跟儒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规中矩的思想完全不同。项羽虽是一介武夫,也很能代表受荆楚文化熏染的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司马迁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浓墨渲染,好像尼采塑造超人一样,托尔斯泰塑造“哈吉穆拉特”一样,使其精神载体、文化内涵远高于历史本身。

2

《项羽本纪》集周、秦、汉历史撰述手法之大成,文笔纵横捭阖,事件跌宕起伏,人物立体多元,但性格精神又一以贯之,毫无违和感,几尽短篇小说之能事,几乎开了整个中国小说人物塑造、事件编排、氛围营造之先河。所有人物都围绕项羽展开,或者正衬项羽,或者反衬项羽,但出场的无论哪个历史人物,跟项羽一比马上黯淡无光,甚至低劣之极。钱钟书《管锥编》中说:“《项羽本纪》仅曰:“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至其性情气质,都未直敍,当从范增等语中得之。“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二既具在羽之一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在纪传体史书中,因为受为单人立传的限制,一件历史事件,往往需要分配到多人传记中,所以详略主次不能均匀,所以要全面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需要多部传记一起参照,这既是纪传体迷人的地方,也是不足的地方,编年体史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历史人物的饱满度描写,却又远不如纪传体。钱氏所列举项羽性格行为矛盾的一面,都出自他人之口对项羽的评价,钱先生以明锐的鉴识眼光,看到司马迁对项羽性格行为的立体矛盾统一塑造,但是忽视了通过对项羽的评价,也反衬出其他人性格。尤其从项羽一方反水过去的陈平、韩信等人,还有先友后敌的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更能看出这一点。

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陈平一向以使诈谋立功,他最担心的是刘邦对他的怀疑,不信任,所以在评价项羽时,刻意提到项羽不能信人。韩信对刘邦说:“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用兵如神,但为人反复无常,一直心存野心,投靠刘邦后,很快封为大将军,他在灭掉齐国之后,“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所以他评价项羽最在乎是否封爵封王,而从《项羽本纪》来看,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封王太多,没封到的人怨沸腾,封到的越来越不服管束,导致人心涣散,互相攻击,搞得项羽东征西讨,疲于奔波。而刘邦恰恰最吝啬封王封候,否则怎么会逼到韩信讨要封,得天下后把封的侯王们,不是一个个都消灭了吗。再看看刘邦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价:“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最为自鸣得意的地方是自己无能,却会用人。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很多人以为这是刘邦的自谦,其实是他的自夸,好像一个暴发户开了个大公司,雇了一群高学历人才,然后说:“我小学都没毕业,那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高学历的家伙,还不照样给我打工!”刘邦可能就是这种心理,而听他话的人,以为是在夸大臣们,这是刘邦的帝王术,意思是本事再大也逃不出他的手掌。我猜测施耐庵深明此道,便在《水浒传》中塑造加工了宋江这个历史角色。刘邦在很多场合都展示出他的无赖、泼皮本色,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时,一路逃跑,“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藤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车三次,可谓无毒不丈夫。也就是这次逃跑中,丢下了老父亲和妻子,被项羽活捉了,“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具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也许做皇帝就要有刘邦这种特质,项羽怎么斗得过他?无奈之下,“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的幼稚可爱,令刘邦忍俊不禁,他说项羽不能用范增,却忘了项羽一直尊范增为“亚父”,陈平使了离间计,项羽才疏远了范增,“稍夺之权”,可是范增却大怒。刘邦说自己会用人,可用完总是卸磨杀驴,刘邦临死前,连从一开始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樊哙都囚禁起来,准备斩首。刘邦所说的不能用范增,应该指的是在“鸿门宴”上没听范增的话杀了他。刘邦君臣上下一心,无所不用其极,使尽权谋之术,而项羽总是我行我素,过于相信自己的勇力,不懂权术,也不屑于用权术。项梁死后,自己最亲的亲人项伯,关键时刻总是胳膊肘往外拐,不是通风报信,就是百般阻拦,项羽却从没怀疑过他,项羽死后,项伯还被封侯,项羽何等可悲。群雄起兵之初,各个首鼠两端,陈婴明哲保身,宋义侥幸投机,而项羽却“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和秦兵做殊死斗的时候“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项羽身先士卒,将勇所以兵勇。司马迁连用三个“无不”来渲染项羽之神勇,楚兵之奋勇。“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恐怕没有项羽,秦将章酣早都把起义的“群贼”一扫而光了。汉朝的半壁江山,难道不是项羽打下的?

对于夺得天下的汉方君臣来说,项羽的失败可以有无数种原因,因为成功只有一种原因,胜利本身就是原因。而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用项羽的悲剧,映衬出整个时代的人性。魏晋时期的思想家阮籍,登上楚汉交争地,发千古之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谋”。项羽的失败,跟宋襄公的失败,跟楚怀王的失败,都有着异代同工之处。

“破釜沉舟”的项羽,在“鸿门宴”,一听求饶(刘邦、张良),一见壮士(樊哙),便心慈手软了,宁肯被范增羞辱,也一言不发。结果弄得“四面楚歌”,陷入“垓下之围”中,不得不上演一出“霸王别姬”,“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有神力,有美人,有宝马,有兄弟,有美酒,有歌声,有诗词,有悲伤,有眼泪,有生离死别。这哪是逐鹿中原的霸王,争夺天下的枭雄,分明是水泊梁山的好汉,行走江湖的一代风尘侠客,只是一失足在政坛名利场,而成千古遗恨。

当兵败到乌江岸边时,“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楚人信天,信鬼神,所以项羽信天,认为天要亡他,他情愿一死。司马迁批评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的口吻大似恨铁不成钢,他忘了要能觉悟还是项羽吗?要不信天还是“项氏世世为楚将”的楚人中的贵族后代吗?放逐义帝的项羽是该批评,但是杀了小明王的明太祖朱元璋呢?

项羽不肯过江东,却将乌骓宝马赠船工。又“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再将霸王头颅赠故人。终于在“垓下自刎”了,这一幕幕场景,成了悲壮的传奇。虽然屠咸阳是他最大的污点,但是楚国人对秦国的刻骨仇恨,不止他一个吧,“楚虽三户,灭秦必楚”,千军万马,怎么会不屠秦呢!作为一个鲜活的真性情的“人”,在尔虞我诈的时代,项羽注定要失败的。项羽自刎后,“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在我们看来,这是丑陋的一幕,司马迁用这些小人们的封侯,来给项羽以最高的葬礼。司马迁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后来的很多史学评论家,觉得司马迁逻辑不通,难道舜有重瞳子,项羽也是重瞳子,就能断定项羽是大舜的后代?刘邦出生时他妈“梦与神遇”,他爹看见“雷电晦冥”“见蛟龙于其上”,人给人戴绿帽子是耻辱,神啊、龙啊,给人戴绿帽子是荣耀。得人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得天命,得天命者得神助,然后神道设教,为所欲为。这是《二十五史》开国皇帝的标准出身套路,如教科书一般没有创意,连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们都照搬照用,帝王将相却屡教不改。项羽没有这样的出身,司马迁心里不平衡,觉得项羽“何兴之暴也!”(来的这么突然)没有异相,横空出世。肯定是圣人之后,所以才给项羽一个出身证明。《列子·汤问》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大约项羽是夸父的化身吧,否则怎么生得这么豪气干云,死得这么大气磅礴。也许只有荆楚文化能造就出这种人!也许只有司马迁才能让我们用这种方式领略荆楚文化的魅力!

END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化学者,甘肃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和上海中医药 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

|来源网络|侵立删

可以相信,项羽并非只有一个女人。《项羽本纪》中,项羽屠咸阳,烧阿房之后,“收起货宝妇女而东”,这就是说,项羽抢着金银财宝和女人回家去了。楚汉相争时,汉军攻入彭城(项羽的都城),“收其货宝美人”,就是说占有了项羽的财宝和美女。另外,陈平原先跟随项羽,后投靠刘邦,他是这么评论项羽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就是说,项羽不能相信别人,他所相信重用的人,不是姓项的就是他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被重用,我才离开他。这也从侧面说明,项羽是有妻子的。再者,个人推测,项羽起兵时都24岁了,以秦汉的结婚年龄,早该结婚了吧?

当然,《项羽本纪》中,唯一出现的女人为虞姬,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这里又有些疑问,美人可能是后宫爵位也可能形容她美丽。秦汉时期,秉承周礼建立后宫等级制度,后宫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这八个爵位。如果美人是爵位: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也得到各诸侯的承认,他的妻子理应是王后或者夫人,美人这个称呼不相符,应该有正室,而虞姬只是美貌聪慧,受项羽宠爱,时常带在身边。

综上,我认为项羽并非只有一个女人,只是其没被史书记载而已,虞姬出现的作用也是为了突出项羽的多情与悲剧,美女名驹嘛,毕竟他失败了,他的一切也都消散在历史长河里。霸王别姬,也是后人寄托对爱情的同情与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544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