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插画图-从地球看宇宙,为什么怎么看都是一样的?

星球插画图-从地球看宇宙,为什么怎么看都是一样的?,第1张

蒸汽朋克插画的十一个主题

蒸汽朋克”的美学主要来源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着装风格和工业革命时期发展出的蒸汽动力机械,以典型的怀旧装束和嵌满齿轮的配饰而闻名。但“蒸汽朋克”运动人气力爆棚还要归功于另一方面:插画艺术。

艺术家们在蒸汽朋克大背景下,进行大量地描绘创造产生不同的作品

这些作品从元素上区分,大致可分为11个主题

蒸汽朋克的主要魅力存在是来自各类独特人物的穿着、容貌和举止

类似飞船船长、背着火箭包的雇佣兵、飞天海盗等这些在蒸汽朋克中十分常见的人物

在这类插画中艺术家们常会花费大量笔墨,用明亮的色彩加上大量的场景来突显人物的特色

蒸汽朋克强调脑洞大开突破传统的创新

因此机器人的制造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创作主线

艺术家们通过发条、齿轮、传动装置等整齐元素让机器人看起来既独特又脆弱,格外有趣

机器巨人比起上面提到的机器人来得更加有趣

因为他们更为笨重而且破坏力十足,是能把整个故事情节带上高潮的存在

而且通常他们都会沦为反叛者的工具

因此艺术家们在描述这些大家伙肆意破坏时也总是乐在其中

飞船、飞艇是蒸汽朋克的基本主题之一

它们承载着对整个未来科技的梦想,体现了蒸汽朋克文化中最有趣的一面

在蒸汽朋克插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何奇幻的亚文化都会衍生出相关的绘图技术

有趣的蒸汽朋克故事中也少不了错综复杂的设计图的存在

它们可能经过渲染着色十分精美,也可能是一张随意到不行的草图

在蒸汽朋克虚拟的时空里

抽象艺术最能展现出它的独特美

在这个时空中机械动力是无所不能的,甚至你能看到机械与动物融为一体这样怪异又有趣的画面

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和机智任性的绅士,是蒸汽朋克中最受欢迎的人物类型之一

旧式人物庄严与狂欢碰撞相结合的装扮,更能突出展现人物有趣的两面性

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是兼具古典美和工业美的存在

注入蒸汽朋克元素则又添一抹超现实的极端色彩

平淡无奇的城镇景观在机械和技术的感染下,带上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缥缈气息

自1997年《星球大战》首映以来,它几乎已经渗透到每一种亚文化里

蒸汽朋克也不例外

许多艺术家执着于给星战中的人物设计服饰,甚至以星战为主题进行大批量的创作

因此星球大战也成为蒸汽朋克插画中的重要存在

在蒸汽朋克的世界里,交通工具也是十分有趣的元素

它们通常都具备这三个故事特点:是故事中开创性的发明;经常抛锚,但又能够随时随地修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总能重新运转起来

蒸汽朋克为故事里面关于战争的情节添加了许多元素,例如飞船、凝固汽油弹、火箭包、坦克、机器人等,都可以用来与敌军作战

也因此给插画增加了视觉冲突,使战斗更能激发人体内的好战因子

图中的动漫人物是谁?出自哪里?

图1:

P站画师ょん|PixivID:757394的原创插画作品

据说创作这个人物的原型灵感来自动画《AngeVierge》,我也没看出来具体像谁-。-

原图:

画师其他作品:

图二:

初音未来的同人插画,人物就是初音

画师:中山幸,P站ID:4825820

画师其他作品:

图三:

人物原型来自游戏《扩散性百万亚瑟王》

画师:Fre(Pixiv3728269)

其他图:

就是这样咯~

地球看宇宙,为什么怎么看都是一样的?

或许,你脑海里是否浮现过太阳分别在八大行星上的模样罗恩·米勒绘制的精美插画中就展示了这一景象。

宇宙对于人类,自古以来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即使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不断研究与探索,我们仍然无法揭下面纱得知宇宙真正的模样。我们有不计其数的理论猜想,但被证实的微乎其微。

在近代之前,人类仅仅知道太阳系内存在其他的行星;到了如今,已经知道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星球。然而,寻找宜居星球依然任重道远。

生命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科学家称之为古迪洛克带(适居带)。行星距离太阳太近或太远都不利于生命的发展,近则过热,远则过冷。

因此,行星必须处于有适宜光照的适居带内才能孕育生命。并且适宜的温度会生成对于人类所知的生命形态都至关重要的水。

我们常常把太阳的存在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只要科学不出错,它就会一直在那。难以想象,如果某一天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恒星移位了,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实际上,太阳系中的每颗行星都有着不同的日落,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罗恩·米勒创作的一系列插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罗恩在是一名插画师的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他出版过许多关于探索宇宙奥秘的书籍。在对他的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不难看出,罗恩对于神秘的宇宙有着无尽的好奇心。

在他以插画师身份工作时,他会尽力将自己所描绘的太阳在各大行星上的样子更符合科学理论。当观察者观察空间内的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近,它看起来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罗恩·米勒在他职业生涯中创造了大量的插画与书籍,也使他成为了所在领域里的专家。他的插画曾被刊登在了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史密森尼杂志等著名的杂志上。这些精美绝伦的插画给读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其他行星上的太阳是这样子的。罗恩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我在创作时不仅仅注重要把太阳的样子真实地描绘出来,也会尽力把行星表面和人造卫星描绘出来。”

欣赏这些精美,希望能让你思考一下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的日落是多么美丽,想象一下太阳系中所有行星上的太阳会是什么样子。

水星(距日058亿千米)

水星是太阳系中最小并且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由于几乎没有大气,水星上昼夜温差极大,从酷热到极寒。从如此近的距离看过去太阳必定巨大无比。

金星(距日108亿千米)

金星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由于体积和质量和地球相似,所以也常被成为地球的姐妹行星。它的大气中96%是二氧化碳,因此在它炎热的地表上几乎无法看见太阳。

最浪漫的是一、钻石星球(巨蟹55e)

在2010年9月的时候,这个星球被一位美国天文学家观测到。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五十光年,从它直径上就达4千公里。它的核心在密度上有着非常高的结晶碳,这里的结晶碳就是钻石,在重量上相当于十的三十四次方克拉。从此,这个星球也因此而得名。二、**星球(巨蟹K星)

这个星球被美英欧三大国家,共同发射的一个紫外线卫星探测到的。距离我们地球要两千五百年光年,来来回回就要花费五千年的时间。它的大小是太阳的3倍,星球的内部是由锰组成的,表面上都是黄金组成。含金量非常高,最少也有一千亿吨以上。可以达到地球黄金总数量的百万倍那个样子。

答案为: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C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

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公转速度

平均角速度是每年360度,即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年940,000,000公里,即每秒2978公里。即时角速度和即时线速度有季节变化,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离太阳越近,位能越小,动能则越大,即时线速度和即时角速度就越大。在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即在相等长度的时间内,地球、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恒定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

在生命诞生以前,地球上的样子与现在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那时的地球上,有陆地,也有海洋,有河流,也有湖泊,会刮风,也会下雨,天上也有云彩。

陆地上一片荒芜,土壤很少,以岩石为主。由于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当时的气温比现在要高许多,白天会有50-60度,即使是在夜间,可能也有30-40度。高温使大量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云层很厚,雨也很多。

海洋可能也是蓝色的,但天空不是。由于那时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其他还有二氧化硫、氮气等,没有氧气,天空的颜色可能与现在的金星颜色有些像,就是呈橙**,大气透明度也比较差。

‍‍微信700版本更新后,腾讯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发布朋友圈引用王阳明的名言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有网友解读,微信学习心学大师王阳明,将要关注“人的内心”,即用户体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心外无物的世界是简单的,也是强大的。之所以能调控自己的心而影响到物,因为物都在心中,这是“阳明心学”的真谛。放下内心的执着与烦恼,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才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好。当一个人心静如水,与自然合而为一时,心便和自然一样宽阔,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更直接的是这种花。此花名“秋英”它和现在英语中指代“宇宙”的cosmos一词拼写一模一样。难道说,微信选择秋英作为开机画面,是在暗中呼应上一版的地球卫星图像么?秋英Cosmos bipinnatus,也叫大波斯菊。虽然名字里带着“波斯”,但其实是一种原产墨西哥高原的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Kosmos本意是指“秩序、有序排列”,据信最早是毕达哥拉斯用这个词来指代宇宙的,当然他想说的应该是“布满星座的苍穹”。

虽然在英语里,早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就有用cosmos指代宇宙,但是这个用法真正流行起来还是在1848年,那一年,亚历山大·冯·洪堡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著作《宇宙》(Kosmos)被翻译成了英语。虽然怕阴、怕冷、怕热,但是因为繁殖力强,因此还算是非常好养活的,在温带地区广有逸生现象。

此前的微信小人看地球开屏,微信团队曾透露称:“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

此前的微信小人看地球开屏,这次,更是有网友直接评论:开花就对了……

 不过,分析来分析去,封面还是改了,至于含义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答案一:圆球体。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月食,得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因为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边缘是圆弧型的。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用生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则以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球。

上图来自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并被纳入课本而被我们熟识。所以地球的模样应该错不了!事实上,这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是NASA经过美颜修饰后的照骗。

答案二:椭球体。

地理爱好者可能要较真,赤道半径是637814千米,两极半径是635675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有理有据,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呢!

燃鹅,赤道与两极半径的差额21千米只有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的03%,你确定这微乎其微的差别能看出来吗?事实是,在太空中用肉眼看地球,真的是一个正球体。

世界地图是椭圆形,但这跟地球形状没有关系。它是为了将地球的形态完整地展示在一个平面上,而在绘制地图时采取了一定的投影方式。

答案三:不规则近球体。

考虑到隆起的高山和低伏的洼地,地球表面不可能是光滑的,所以大概,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近球体吧(如上图所示)。

概念没错,但与答案二雷同,犯了一个尺度上的错误。要知道,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为884446米,大致是地球平均半径的01%,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这个差异。上图明显夸大了地势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追溯&梳理

一、天圆地方——盖天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而地则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我们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略显愚昧。但在生产力和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非常狭小,一般为几百公里,最多也就一、两千公里。于是就造成了人们认为脚下的地是平的,这是古代人类直觉所导致的概念。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们观察和思考的程度有所提升,逐渐发现一些客观现象无法用早期的观念来解释。于是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衍生为后来的“浑天说”。

二、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地似蛋黄,日月星辰附着在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

东汉天文学家、科学巨匠张衡,其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他指出天是一个圆球,而不是盖天说中的半圆,地球被包在天之中,类似于鸡蛋黄被裹在鸡蛋壳之中。

张衡,也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由八只龙首、八只球丸、八只蟾蜍构成)的伟大科学家。后来,张衡大胆改良了前人制作的浑天仪,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了完整的演示浑天说思想的漏水转浑天仪。

三、球体——现代的认识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进一步指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至于怎么个不规则法,也有一些有趣的说法。

1、梨形

测量分析得出,地球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凹陷24~30米(如左图所示)。于是,地球的形状像一只梨子:赤道部分鼓起是“梨身”,北极略尖像个“梨蒂”,南极凹陷像个“梨脐”,就得到一个“梨形地球”。

实际上,这20米的差异放在平均半径6371千米的地球上,实在微不足道。除非将差异放大十万倍,才会有图中的效果。不然,新盖一幢20米的建筑,地球表面就会凸出来一块,也太随意了。

2、土豆

2012年12月27日,名为“NASA中文”的微博用户贴出了一张地球的“素颜照”。微博称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这个酷似长满“青春痘”的土豆,引起了网友热议。

不过博主很快澄清,“土豆地球”为地球重力场分布图,不是地球的形状图。另外,这张图并不是完全按照比例绘制的,而是采用了夸大比例的手法,让读图者能清晰地看出差别。

真相

2014年12月18日,日本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拍下了地球的图像(如上图所示),半个地球的云层清晰可见。虽然没有NASA给出的那么澈蓝透亮,但从图中看地球的形状,确实很圆。

大地测量学中,所研究的地球形状是指 大地水准面 的形状。假想有一个包围全球的平静海洋面,与全球多年平均海水面重合,这个假想面就是大地水准面。

因为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所以大地水准面是一个略有起伏的不规则曲面。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 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这就是地球的物理形状。

“梨”或者“土豆”,都是对于地球形状的美丽误会(从最早的鸡蛋,到这些水果、蔬菜,俺们中国人好像真的很爱吃呢!)。放大局部看整体,必定有失偏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57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