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第1张

上巳节,民间俗称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如今基本被人们遗忘了,年轻人中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很少,所以推广这种传统节日,呼吁人们重视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早在汉代以前就规定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这个节日又称“重三”或“三月三”。这个节日充满了古人的风雅浪漫,因为在这一天,古人要“兰汤沐浴”,就是用兰草泡水来沐浴,兰草在很早之前就被古人视为灵物,它香气袭人,古人认为它有去除邪气的作用。

那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目前主流的说法有这几种。第一种说法是上巳节起源于古代盛大的巫术活动,作用是驱除邪气,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后汉书》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这里就提到了在上巳节人们都用流水洗净身体,祈求能够洗去灾难和厄运。

第二种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中国古人的生育崇拜活动。比如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在《风俗探幽》里就指出,上巳节的祓禊活动本是谈恋爱、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手持兰草或是用香薰草药泡澡洗浴,不仅可以洗去冬日的尘垢,还表达了妇人们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的心情。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紧密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最可能是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起源。

除了上面两种说法外,还有种说法认为,上巳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民间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在中原地区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不管起源是哪个,这个节日的目的都是普天同庆、祈求幸福美满,对如今的旅游业发展是有益的,应当重视起来。

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通过七夕的别名(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不难发现,七夕在古代似乎是女子过的节日。事实上也是如此,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七夕这天的大部分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女子,比如说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男子也就是在旁边凑个热闹而已。牛郎织女的传说给七夕增加了浪漫的色彩,女子展示才艺也让男女双方有了交流的机会,因此也有一些男女在这一天定情,说七夕是古代的相亲大会也不为过。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的七夕有哪些活动,也许能对七夕在古代是个怎样的节日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

在前面说过,七夕是一个属于女子的节日,这一天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当然这些活动只是七夕众多活动中的一部分,七夕的活动主要是围绕乞巧展开的。

各种乞巧活动:“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穿针乞巧不用说,就是女子比赛穿针,赢得人就是巧手,而输的人则是不巧的,和兰夜斗巧、对月穿针相似,只是各地习俗略微有一点不同而已。这些活动更像是比赛,有趣的同时也展现了女子的女红技术。能得“巧”的女子,在乡里的名声一定会大涨,谁家不喜欢女红厉害的女子呢?

这些考验的是女子的穿针技术,而“喜蛛应巧”更多地是测运气,毕竟我们努力没用,巧不巧全靠蜘蛛愿不愿意努力织网。

而“投针验巧”则是要同时考验技巧和运气了,只有投到水面上的针不沉底,才能称之为“巧”。

拜各路神仙:我们相信神仙拥有神力,只要潜心祈福,就能应验。因此在这一天,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会拜不同的神仙,包括织女、牛郎、魁星(男子拜的)、巧姑、七娘妈等等。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信奉敬仰的神不同,像我们这里就是祭拜娘娘。带上新鲜水果和巧食,去娘娘庙拜娘娘,顺便祈愿。到了现在,祈愿的内容也不单是乞巧了,外婆带我去娘娘庙时,她嘴里念叨着的是对晚辈的祝福。不同的人的心愿不同,祈祷更多的是求心安。

其他。七夕的活动很多,在古代还有去河水旁洗漱、去葡萄树下听悄悄话等洗漱,可以说不胜枚举。

个人感觉,七夕在古代是一个女子展现才艺的节日。在古代女子如果女红了得,那么在十里八乡都会很受欢迎。既然是比赛,那么一定有观众,也许台上的少女就和台下的少男看对眼了呢?所以七夕在古代也是相亲大会七夕同时也是一个祈愿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拜各路神仙,许下美好的心愿。

七夕这个节日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演变,有的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也有的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失传了。我不觉得现在的七夕节不正宗,正是因为有了适应现在的人们的新的内涵和活动,所以七夕这个节日才会在现在被大部分人所喜爱。而且改变的是节日的一些内容,并没有断了文化的“根”。

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那么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间活动呢?下面我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间活动

乞巧节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多与七夕民俗的两大主题:“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发展出的习俗。同时又因为这两大主题与女人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或称 中国传统节日 中的妇女节。清代《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大家闺秀一年12个月的贵族生活。其中一幅名为《桐荫乞巧》的,正是对京中“七夕”风俗的描绘。全画细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也叫“丢巧针”。与针线有关的“乞巧”活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丝乞巧”、“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兰夜斗巧”等。

蜘蛛乞巧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穿针乞巧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古代七夕美食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古代少女、**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 传说 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 浮雕 图案,称为“花瓜”。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七夕节起源时间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 草书 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寓意

1、七夕 文化 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间活动相关 文章 :

★ 七夕节各地的习俗由来介绍

★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有哪些习俗

★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 七夕节延禧攻略中有哪些习俗

★ 七夕节还有哪些别称

★ 关于七夕情人节介绍

★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有,如花朝节就是古代类似女生节的日子。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代蔡云的一首《咏花朝》表现了旧时民间为庆祝一个重要节日而纷纷出动的一个盛况。

画匠花友漫步花间,挂“花神灯”,灯火与花枝相映成趣…… 可以说是好不热闹。而这个就是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过的花朝节了。

花朝节的来历也是听起来非常有趣。

唐朝天宝年间,有位花迷名叫崔玄微,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进入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照她们的意思,置备彩帛,在上面画上日月星辰。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花朝节还有一项活动很适合女孩子,也颇得女孩子的喜爱。赏红(护花):女孩贴红纸、红线、五彩纸或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得最漂亮者夺魁。

七夕斗巧。

这个节日最初的主题,是少女向织女“乞巧”。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女孩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也称女儿节、少女节。

此外,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也称穿针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6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