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歌颂什么的,哪个时代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歌颂什么的,哪个时代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第1张

  作者:哈七搭八45 提交日期:2009-11-27

  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它感情丰富、浪漫抒情,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在音乐爱好者圈定的“十大小提琴协奏曲”里它占有一席,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表情方式上同属一类,优美而浪漫,旋律性强,容易使音乐爱好者上口,在出版的唱片中,这两首协奏曲经常被编辑在一起。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与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在浪漫风格上近似,在其它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联系。这两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就是柔板乐章都写得异常恬美温柔,可以把人引入一种半催眠状态,心理学家把这两个柔板乐章与其它一些音乐的慢乐章编在一起,用于心理临床实验,一个作用是制造一种心理环境,进行语言记忆训练,另一个作用是克服失眠。此外,布鲁赫由于写过一首大提琴与乐队的《希伯莱祷歌》,在纳粹德国时期被认为是亲犹太者,作品遭到禁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时也被禁演,理由是门德尔松有犹太血统。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于1866年举行首演,很快就取得成功。乐谱出版时,布鲁赫把它题献给小提琴的一代宗师约阿纪姆, 由于约阿纪姆的演出推广,这首协奏曲很快就被许多演奏家接受,并列为自己的保留曲目。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部协奏曲从来没有衰微过。小提琴名师奥尔在他的一部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著作里专门论述过布鲁赫的这首协奏曲。

  倾听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会给人留下许多难忘的东西,乐曲的第一乐章由微弱滚奏的定音鼓引入,独奏小提琴一开始就进入大开大合的华彩乐段,跌宕起伏的乐句光彩四射,但是定音鼓沉稳镇定地一步步走来,暗示着某种不安,这里定音鼓彳亍不肯离去的声音令人印象尤深,它使洋溢着优美旋律的第一乐章罩上一层隐含的忧郁,感情就更丰富了。第二乐章的柔板富于歌唱性,恬美的旋律使人们常把它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相提并论,当做柔板乐章的典范。但是在这个乐章里能听到的并不是一味的温柔甜美,柔情中也从远方传来号召性主题,进入热情的高潮。第三乐章充满了光辉与激情,小提琴使用了大量的双音技巧,这部协奏曲的演奏难度都集中在这个乐章。在这个精神饱满的乐章里,小提琴和乐队都有热情的发挥,带给人内心的动。但是这个乐章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妙点,就是小提琴和弦乐器组交替出现的走句,它在热烈激情中平静地一带而过,确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妙处。善于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给人出乎意料的美感,正是一个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境界。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算不上是标领风气的经典巨著,但它优美浪漫的艺术风格深得人们喜爱。在英国一本权威的音乐杂志上,开列出二十部最受欢迎的小提琴音乐,评选的标准是唱片版本的多寡,布鲁赫的协奏曲以45种版本位居第十,足见其在音乐爱好者中的流行程度。

  不过英国的杂志编辑在统计时肯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版本,这就是中国唱片社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张唱片,说它重要,是因为演奏者是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那是40年前中国乐坛上的一件盛事,苏联小提琴家,大名鼎鼎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携一把斯特拉底瓦里到中国访问演出,在民族宫剧场的演出拉了布鲁赫的第一协奏曲,没有乐队,钢琴伴奏。当时中国唱片社做了现场录音,后来出了唱片,33转密纹片,浅蓝色盘心,在唱片的开头部分还可以听到剧场杂音。由于这张唱片的发行,许多中国音乐爱好者对这首协奏曲耳熟能详。直到那次演出过去了许多年,北京的音乐爱好者中还在流传着奥依斯特拉赫访华时的种种珍贵轶闻。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被认为有一定的演奏难度,但是现代小提琴教学手段已经解决了技巧问题,在小提琴协奏曲里属于技术较为平易的一首。现在这首协奏曲也被列入业余演奏者的曲目,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水平考试中列入第九级,每年都有一批十几岁的孩子在练习这首曲子,他们的父母家人和邻居们也就在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乐句一个乐句掰开揉碎地在听布鲁赫的协奏曲了。

  布鲁赫的音乐风格是浪漫派的,在音乐手法上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他在世时才名远播,音乐活动范围很大,获得过许多种荣誉和名衔。但是由于他不是音乐上的开拓者,所以一般的音乐史里写不进他的名字,它给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带来无尽的浪漫之美。

  引自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38/525470shtml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马思聪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与作曲。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于1967年到美国定居。

马思聪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西音乐艺术的融合,以精湛的西洋音乐技巧,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底蕴。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他以卓越的演奏与创作,使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广为传播。马思聪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之一,他促进了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培养出一批蜚声世界乐坛的人才。

马思聪是在法国接受的音乐教育,从事小提琴音乐创作,则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期。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一些“现代派”已经开始他们的探索外,后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仍然非常盛行。所以采用民间流传的音乐素材和民歌来写作,是很常用的方法。马思聪的大量小提琴曲,包括这个时期和以后的创作,都带有这样的色彩。这里想要叙述的《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了内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乡曲》原先是马思聪写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这是因为“绥远”是旧地名,后来它被划入内蒙古的缘故。但现在的音乐出版物上又把此曲称作《绥远组曲》,所以我也跟从此说。马思聪有多量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它们的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有关。《绥远组曲》中的三个乐章分别叫做《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由于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们都可以用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这样的形式来演奏。这三个乐章中,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优美感人。当年前苏联的交响乐队在介绍中国的作品时,就专门演奏它。所以,我把它称为“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管弦乐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国的第一支走上国际舞台的钢琴曲,那就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了)。由于用小提琴来独奏的《思乡曲》特别受欢迎,所以时至今日,这个曲子(还包括后边那个《塞外舞曲》)也就变成几乎只用小提琴独奏了。 人所共知,《思乡曲》的主题,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节的民歌:《城墙上跑马》。北方内地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其土城墙都是窄而不宽。在上面跑马,只能往前,不能掉转马头而回来,这是曲意,它的确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只是让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然而就在后面,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到达高峰。这样,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 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http://paperstueducn/readpaperaspnews_id=1099

这里还有介绍``

1、巴赫《恰空舞曲》

巴赫的《恰空舞曲》又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是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第2首的末乐章。不仅是巴赫小提琴创作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古今中外全部小提琴音乐作品中最高杰作。

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巴赫精湛的对位技巧,也将小提琴的歌唱性与悲剧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独奏小提琴甚至达到了如管风琴一般宏大的效果。

2、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于1806年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不同于莫扎特奠定的协奏曲规范,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都更接近于交响曲的范型。

但作品在首演时却没能获得它应有的尊崇。直到40多年后,由门德尔松指挥,约阿希姆主奏小提琴,才获得极大的成功。

3、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1838年开始写作,但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也是门德尔松最后几部最成熟的器乐作品之一。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凝聚门德尔松8年心血的作品,优美而富有才情,在古典协奏曲严格的形式之内,表达了小提琴非凡的美与表现力。

4、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仅花费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首作品的创作收到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的启发,把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形象给以高度的艺术体现和典型化,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古典范作之一。

5、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为在浪漫主义时代仍然继承古典传统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创作也沿袭了他交响音乐创作中,构思严谨、内涵深刻的特点。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兼具了浪漫主义诗篇和古典交响曲的特征,小提琴的演奏技术难度也相当高。

勃拉姆斯的协奏曲时常被称为:“带有独奏声部的交响曲”,因此这首协奏曲的交响性和戏剧构思张力,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它占有理所应得的重要地位。

6、夏尔·卡米尔·圣-桑《引子与随想回旋曲》

圣-桑的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随想回旋曲》,也是为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而写的。圣-桑本来是将这首作品构思为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但首演成功后就此成为一首独立的作品,也是圣-桑三首小提琴小品中最著名的一首。

“回旋”指的是主题在作品中多次的反复,而“随想”则代表了作品具有一定的即兴、自由的意味,因此这首基于古典回旋曲典型结构的作品,有充满了抒情性和幻想性。

7、爱德华·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拉罗是一位具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这部作于1874年的小提琴与乐队《西班牙交响曲》,虽然名称为“交响曲”,但这首作品仍然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作品是拉罗为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而作,整部作品带有活泼的西班牙民间舞曲风格,作品在首演时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8、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在当时还被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许多位著名作曲家如圣-桑、德沃夏克等都创作了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这首《流浪者之歌》(又称《吉普赛之歌》)就是由这位小提琴大师创作。这首作品运用吉卜赛风格写成,运用小提琴绚烂的技巧,让这首作品激情炙热,充满了异域风情。

9、塔蒂尼《魔鬼的颤音》

《魔鬼的颤音》即《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许多人会误认为这首作品是帕格尼尼的作品,但实际上它出自意大利小提琴家塔蒂尼之手。

这首作品背后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传说塔蒂尼在一次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这首有许多难度高超的颤音,但同时保持了音乐的优美与可听性的《魔鬼的颤音》。

10、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26年,其中第三乐章《钟》极为著名,李斯特的钢琴曲《钟》就根据此乐章主题作成。这个乐章虽然仅有9分钟,但其中表现出的各种艰深的演奏技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演奏家界的传说,帕格尼尼不仅和十大经典小提琴曲中的许多位作曲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当时,帕格尼尼用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征服了欧洲几乎所有的音乐家,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等。

1.纪念曲

德国小提琴家德尔德拉(Drolla)某日,因为访问友人,乘电车到维也纳郊区去,恰巧经过舒伯特之墓。他见了这位生前并无名气的歌曲之王之墓,油然在脑海中浮起了乐思,急于记载下来,写在电车票上。到了友人家中立即在钢琴上细心研究,完成了全曲。这首曲子追忆怀念之情尤深,大都理解为美女深情的回忆,或是幸福美好的纪念。作曲家未给予确切的说明,这就留给欣赏者来领悟吧。全曲由三部分组成,曲调鲜明简练,余音绕梁不绝。尤其是那优美柔丽的音色,也使听众引起深切的怀想。

2.圣母颂

这是一首由德国小提琴家维尔海姆(Wilhelmj)根据舒伯特同名的歌曲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在古典作品中,作曲家往往把最美好、最完善,最能给人以崇高意境的圣母形象化作庄重的乐思中,表现出自始自终的质朴高贵。曲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就是达芬奇的圣母肖像画。那曲调句句层次清楚,深邃而通畅,情感浓重,格律严谨,以虔诚和真挚深深感动人心。起始在G弦上浑厚多姿的歌唱,感人至深。当用八度双音演奏时,钢琴伴奏使用了大幅度波浪进行的琶音。在乐曲高潮中,涌现出圣洁的色彩。全曲在异常宁静中渐渐消失。

3.云雀

这是罗马尼亚作曲家旦尼库(Dinicu)独具特色的作品,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绝无仅有的颤音名曲。乐曲巧妙地运用了小提琴上下滑指的颤音技巧,以极为明快欢腾的旋律,简练而富于动感的钢琴伴奏,表现了山林中云雀争鸣、阳光明丽、风景如画的一幕。在小提琴E弦亮丽清悦透明的音色表现下,高超的颤音绝技一气呵成。

4.沉思

这是法国作曲家马斯涅(Massenet)为歌剧泰安司(Thais)所作的幕间曲。女主角Thais在沉沦的深渊中,渴望憧憬着清明湛蓝的天空。作为一首小提琴冥想曲,在表现深挚悠远的情思,在宁静起伏的旋律中,其典雅耐人寻味。

5.爱之喜悦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大师。这首小提琴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曲。全曲为三段式,充满喜悦欢乐浪漫的情调,极富沙龙风味。中段十分温厚亲切。本曲在运用三度双音上独具一格,把小提琴的华丽、灵秀表现得韵味深沉。

6.匈牙利狂欢节

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胡拜(Hubay)是二十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曾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这首小提琴曲可算他最优秀的代表作。本曲为多段式作品,既有深沉华丽的旋律,更有热烈狂欢的场景。在运用连续颤音方面,匠心独具,有着惊人辉煌的技巧和震撼人心的表现力。

7.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Mendelssohn)为出身名门贵族的典雅绅士。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上登台演奏最多的协奏曲,一个多世纪以来久奏不衰。它有着高贵温柔的小调色彩,第二乐章是一副怡人的音诗音画。钢琴伴奏好似荡漾的水波。小提琴正如无歌词的船歌,弓弦之间缓缓倾注出柔丽抒情的旋律,显示出小提琴的纯洁、银色而崇高。曲调在进入复调后,其双音技巧得以充分展现,宛如两把小提琴合奏。这是小提琴协奏曲中最迷人的柔板乐章。

8.吉卜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艺术表现上有惊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顶级。本曲运用吉卜赛人的音调风格写成,成为全世界小提琴爱好者最喜爱的一首名曲。乐曲起始于豪放而激动的散板音调,自由奔放,还有十分别致的技巧装饰,使之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之感。乐曲之中段转入慢板,曲调缠绵动人、悲酸忧郁。结尾是极其精彩活泼的快板。这一突然转变把人们带进热闹欢腾的场面,流利的快弓拨弦十分引人入胜。在高潮迭起中结束全曲。

9.引子与幻想回旋曲

法国作曲家圣桑(Saint-Saens)是一位多才多艺、杰出的高产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乐曲都新颖别致,有风格回异之感。这首回旋曲曲调节奏十分别致而富于弹性。引子部分是带有忧伤冥想的行板,进而音调像飘落的枫叶在天空中浮动,很有沙龙式的味道。中段的西班牙舞灵活流畅、妩媚动人,接着是豪华的琶音,之后是大段飞速奔驰的快弓乐段,使乐曲越往后越精彩、动人。在音乐上色彩缤纷、争奇斗艳,是最能体现小提琴技巧性的作品之一。

10. 《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塔尔蒂尼(Tartini)是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这首奏鸣曲正是小提琴历史上古典的顶峰之作。《魔鬼的颤音》奏鸣曲(1713年)是使他的名声流传至今的不朽之作。据说塔尔蒂尼在睡梦中遇见了魔鬼,魔鬼传授给他奇怪的演奏方法,于是他才写成了这首乐曲。关于这首乐曲,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拉兰德在他的一篇《一个法国人在意大利的旅行》的文章中,以塔尔蒂尼本人的口述方式这样写道:“1713年的一天晚上,我梦见跟魔鬼签了一份合同。那个魔鬼答应当我的仆人,一切都按照我的意愿来办。就是说,不论我想到什么,他都要事先为我准备好,每件事都进行得很顺利……后来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我的小提琴也交给那个魔鬼,看看他是不是一位音乐家,也能拉出点无论如何什么样的好听的音乐来呢?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演奏得非常动人。那首美妙的奏鸣曲简直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包含一种至高无上的情调和意趣,使我永远依恋人世间的幸福,而忘记去寻找天堂。我陶醉、惊叹、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兴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这时候,我惊醒了,马上拿起小提琴,想追捕梦中的音乐,但是没能如愿。我继续冥思苦想着梦中的旋律和音乐的提示。这天晚上,终于写出了我认为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并给它起了个曲名,叫《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比我在梦中听到的那支曲子差得很远很远。如果能让我再一次听到那奇妙的音乐,即使就一次,我也宁愿砸碎我的小提琴,并永远放弃音乐。”于是,《魔鬼的颤音》诞生了。后来,作品以其非凡的魔力征服了听众。它好似作曲家在梦中与魔鬼对话。它的抒情与庄重深沉在曲调中由难度极高的双弦颤音体现出来。那雄浑的气势和独到的旋律使魔鬼的颤音给人间留下了绝响。几个世纪过去了,再也没有哪位小提琴家做过同样的梦,记下那样惊世的曲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7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 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