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关于离别的诗句(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柳树关于离别的诗句(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第1张

1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2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3关于杨柳送别的古诗

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

4关于“柳”的离别诗

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5有柳的送别诗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1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2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3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折杨柳》施肩吾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堤上柳》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忆杨柳》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江边柳》雍裕之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4用柳写送别的诗句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

5有柳的送别诗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关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6关于“柳”的离别诗

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7关于杨柳送别的古诗

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

洞仙歌·咏柳原文: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洞仙歌·咏柳赏析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洞仙歌·咏柳简评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读者面前。

诗词作品: 洞仙歌·咏柳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咏物、柳树、同情、少女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介绍介绍一些女作家的名字。

解析:

这个太多了,目前网上可以查到的台湾言情女作家就不下3000名。去一个我常去的言情网站,可以看到已收入3765名作者,其中可以说99%都是台湾言情作者。

琼瑶:言情界的老大姐,已经老到前阵被人叫阿姨,这阵要被人叫老太的地步了。早年的作品很不错,套用一位言情作者的话来说,她洒狗血洒得非常精致。近年的作品越来越粗制滥造,不过也有传说说她近年成立了制作室,那些冠琼瑶名的作品其实并非她写的。我也想应该是吧,一个人就算江郎才尽,也不至于从“诗意”转变成“俗套”转变得那么厉害吧。

岑凯伦:之前有传说她是男的,但最终发现还是女士。她其实并非台湾言情作者,而是在香港的。但她的很多小说都在台湾前万盛出版过。

亦舒:她是香港三大才女之一,著名小说家倪匡(即卫斯理的作者)的妹妹。既然不是台湾的,也不详加介绍了。

席绢:她是新生代作者中的大姐大,自从以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横空出世后,雄居言情界榜首的位置十二年不动摇。早年她的作品以清新活泼为基调。不过近年她的作品可能因为她自己年龄渐长的关系,内里感情渐渐转淡,近年常常被人怀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但她最近的一部作品《珠玉在侧》一扫人们的疑虑,绝大多数人表示找回了当年席绢让人惊艳的感觉。我本人就是忠实的席绢的FANS ^^

于晴:早年的作品最多归于二流小说家(有几部归于二流我都觉得过分了),中期以《笑闹风云》、《相公,爱我吗?》、《当男人爱上女人》等几部作品成功转型,之后一直保持上升态势,锋芒直逼席绢,于晴转型后的追随者大多认为于晴比席绢要好很多。于晴转型后的作品我认为以故事性强,男女之间暧昧互动的情愫来带动读者的阅读欲。个人也很喜欢。

凌淑芬:这位也是言情界头把交椅争夺者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她的作品以幽默、隽永见长,偶尔有深沉的作品,比如她的《冷冬寒梅》一直是有无数人推崇的作品,基调极其沉重。她的幽默设置极其自然,常能让人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

古灵:这位虽然我本人对她不是很感冒,但她的追随者无疑是最多的。因为她的小说清新幽默,而且非常轻松,看起来不累,是闲时消遣的最佳选择,连我不太喜欢她的,也会不时拿她的小说来打发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最近她迷上了写小说续集,且越写越来劲,但续集又不好看,让人很是无力。

以上四位可以说是现在言情界还在出书的顶级的四大花旦,席绢和于晴是台湾飞田(前万盛)出版社的,凌淑芬是禾马出版社的,古灵是龙吟出版社的。

另外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作者:凌玉和檀月。她们两位现在已经不出书了,并且行踪不明,但当年作品水平之盛到现在能出其右者仍无几个。如果她们写到今天仍未掇笔,可以说言情界作者排名的位置肯定有很大的变动。

凌玉:作品委婉动人,情感极其浓洌,代表作有《倾城之恋》、《二手娘子》,个人非常喜欢《二手娘子》,这个故事的震撼力度不是一点点,目前都没有同类题材的小说能超越《二手娘子》的。只是她丢下N个将写未写的坑,就不道德的玩了失踪了。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是禾马出版社的。

檀月(沐风):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本本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破军之恋》和《白虎戏情》。檀月和沐风是她在两家不同出版社的笔名(猫尾巴和前万盛)。但听说她后来事业和学业繁重,所以就掇笔了,但她的行踪目前一直有人在关心,听说她在近期(这个近期是几年内不太清楚)可能会再度拾笔,等了她有四五年的FANS们有福了。

下来说几个一流作者:

万盛的当家花旦:除去席绢和于晴,有镜水、林如是、沈亚、卫小游、单飞雪、言妍、唐瑄等。

镜水的风格极似于晴,追捧者极盛,凡喜欢于晴的没有不喜欢镜水的。早年以写BL小说起步,后来转成正常的言情小说。她的BL小说是我少数能看得下去的BL小说。

林如是擅长分析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她的小说写女主角心理的远大于其他篇幅,有时会夸张到你觉得男主角最多只能算男配角,整篇只有女主角。所以喜欢的人极喜欢,不喜欢的人极不喜欢,是个争议较大的作者。

沈亚早年以一套妖精系列雄据言情一流作者之列,其中的“爱与勇气永不言败”直到一两年前都还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不过我本人比较喜欢她的红尘摆渡人系列。

卫小游的作品极少,她出书速度慢到一年两本大家就要偷笑的地步。但文字极之优美,故事非常动人,她的《没有如果》是言情小说中经典中的经典。

单飞雪擅长写普通人的爱情,普通得一如你我,非常感人(俗称非常能洒狗血)。

言妍的出书速度,基本两年有一本大家就偷笑了。文字很沉重,内涵很深刻,故事很好看。可惜我一直没时间看,就不多加评论了。

唐瑄也是出书极慢的人,我也没看过,但好评一向如潮。

禾马的一流作者还有:决明、绿痕。

这两位也绝对是大腕级的作者。决明的处女秀《阎王门》系列,瞬间为她争取到一大批忠实读者,之后作品水平很高,质量也非常稳定,所以有一批很忠实的追随者。

绿痕的《九龙策》系列可以说是现在台湾乃至大陆原创言情中宫庭斗争小说的先驱者。她的《漱玉词阙》系列清新幽默,《九龙策》系列沉重感人,《阴阳界》系列又离奇多变,可以说是个风格极为多变的作者。

狗屋:楼雨晴、典心、董妮等

楼雨晴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席绢稍有类似,但比起席绢来,她更偏向煽情,且爱写悲剧,常把人搞得眼泪鼻涕一大把,有时明明是HAPPY ENDING了,还是要骗人一把眼泪才过瘾。她的代表作有《四季》系列。

典心曾被人说和凌玉是同一个人,但两个的作品风格差别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不予采信。然而两人早年的作品风格和行文方式中的确有很多相信之处,见仁见智吧,信则有不信则无。她的《恶魔党》系列是代表作品。

董妮严格来说最多只能算一流二线的或二流一线的。但她早年以一部《神风万能社》获得大量好评。可惜之后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都是属于那种好看但不是特别好看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她,所以特别提一下。

龙吟:有陶陶、四方宇(原是狗屋的)。

陶陶的作品以小儿女的恋情为主,笔法极致的细腻,常常觉得她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个人很偏好她的风格。

四方宇以写玄幻为主,比较偏爱写男主角强迫女主角在亲情和爱情之间选一者(>_<)。这个风格我不太爱,但偏偏她的幽默让人爱不释手,所以让人又爱又恨。

耕林:惜之

其实耕林的作者都上不了一流的排名,但惜之因为太写虐书(不是SM,是男主角虐待女主角,女主角极苦极苦的那种),得到一大批追随者(默,我也曾经是追随者之一,近年没时间就不看了)。她的代表作是“三世守护”系列。

新月:简璎、寄秋、湛露

先来说一下湛露。如果新月将来会出一流大牌作者,那湛露必居其中。她是最近刚刚出现的新作者,但作品本本精品,本本都在新月出书一流作品的平均水平之上。

寄秋和简璎……其实两者都是以出书量大而获得得大批读者的,寄秋的作品在中期有粗制滥造之嫌,但当获知当时她的父亲出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她日夜操心,也不忍苛责她什么。而简璎的作品基本都属于鸡肋,不过因为写的都是小女生的爱情,所以特别适合爱幻想爱情的人人看,前阵她涉足一起第三者踏足的丑闻,最近名声不太好,这里就不多加评论了。

飞象:左晴雯

左晴雯曾经一度是几乎与席绢齐名的作者,她的“烈火青春”系列至今仍有不少追捧者。但个人不喜欢她的风格,而且近年出书少得多了。

松果屋:这个……实在想不出有谁特别出名。

匆匆写就,肯定有不少疏漏。本人是某言情论坛书评版版主,楼主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给我写信。

E:phamlily@sina

不过不保证回信……因为新浪最近收信怪怪的,老是收不到(>_<)。收到的话一定会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8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