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2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3关于杨柳送别的古诗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
4关于“柳”的离别诗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5有柳的送别诗句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1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2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释义:柳条已经全部折完,花也全部凋谢,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释义: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4、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
释义:送别时依依不舍,折尽了路边的杨柳枝。
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释义:别让我长期相忆,折断满树的绿杨枝。
6、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释义: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外面,杨柳更加青翠。
8、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释义:气息扰乱了思念的心情,柳条变青色开始怀念春日。
9、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10、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
释义:黄鸟飞舞,杨柳枝垂,春风徐吹,在这样的春色中送别故友,使人心悲。
3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折杨柳》施肩吾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堤上柳》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忆杨柳》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江边柳》雍裕之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4用柳写送别的诗句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
5有柳的送别诗句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关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6关于“柳”的离别诗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7关于杨柳送别的古诗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二、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
洞仙歌·咏柳原文: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洞仙歌·咏柳赏析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洞仙歌·咏柳简评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读者面前。
诗词作品: 洞仙歌·咏柳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咏物、柳树、同情、少女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介绍介绍一些女作家的名字。
解析:
这个太多了,目前网上可以查到的台湾言情女作家就不下3000名。去一个我常去的言情网站,可以看到已收入3765名作者,其中可以说99%都是台湾言情作者。
琼瑶:言情界的老大姐,已经老到前阵被人叫阿姨,这阵要被人叫老太的地步了。早年的作品很不错,套用一位言情作者的话来说,她洒狗血洒得非常精致。近年的作品越来越粗制滥造,不过也有传说说她近年成立了制作室,那些冠琼瑶名的作品其实并非她写的。我也想应该是吧,一个人就算江郎才尽,也不至于从“诗意”转变成“俗套”转变得那么厉害吧。
岑凯伦:之前有传说她是男的,但最终发现还是女士。她其实并非台湾言情作者,而是在香港的。但她的很多小说都在台湾前万盛出版过。
亦舒:她是香港三大才女之一,著名小说家倪匡(即卫斯理的作者)的妹妹。既然不是台湾的,也不详加介绍了。
席绢:她是新生代作者中的大姐大,自从以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横空出世后,雄居言情界榜首的位置十二年不动摇。早年她的作品以清新活泼为基调。不过近年她的作品可能因为她自己年龄渐长的关系,内里感情渐渐转淡,近年常常被人怀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但她最近的一部作品《珠玉在侧》一扫人们的疑虑,绝大多数人表示找回了当年席绢让人惊艳的感觉。我本人就是忠实的席绢的FANS ^^
于晴:早年的作品最多归于二流小说家(有几部归于二流我都觉得过分了),中期以《笑闹风云》、《相公,爱我吗?》、《当男人爱上女人》等几部作品成功转型,之后一直保持上升态势,锋芒直逼席绢,于晴转型后的追随者大多认为于晴比席绢要好很多。于晴转型后的作品我认为以故事性强,男女之间暧昧互动的情愫来带动读者的阅读欲。个人也很喜欢。
凌淑芬:这位也是言情界头把交椅争夺者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她的作品以幽默、隽永见长,偶尔有深沉的作品,比如她的《冷冬寒梅》一直是有无数人推崇的作品,基调极其沉重。她的幽默设置极其自然,常能让人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
古灵:这位虽然我本人对她不是很感冒,但她的追随者无疑是最多的。因为她的小说清新幽默,而且非常轻松,看起来不累,是闲时消遣的最佳选择,连我不太喜欢她的,也会不时拿她的小说来打发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最近她迷上了写小说续集,且越写越来劲,但续集又不好看,让人很是无力。
以上四位可以说是现在言情界还在出书的顶级的四大花旦,席绢和于晴是台湾飞田(前万盛)出版社的,凌淑芬是禾马出版社的,古灵是龙吟出版社的。
另外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作者:凌玉和檀月。她们两位现在已经不出书了,并且行踪不明,但当年作品水平之盛到现在能出其右者仍无几个。如果她们写到今天仍未掇笔,可以说言情界作者排名的位置肯定有很大的变动。
凌玉:作品委婉动人,情感极其浓洌,代表作有《倾城之恋》、《二手娘子》,个人非常喜欢《二手娘子》,这个故事的震撼力度不是一点点,目前都没有同类题材的小说能超越《二手娘子》的。只是她丢下N个将写未写的坑,就不道德的玩了失踪了。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是禾马出版社的。
檀月(沐风):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本本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破军之恋》和《白虎戏情》。檀月和沐风是她在两家不同出版社的笔名(猫尾巴和前万盛)。但听说她后来事业和学业繁重,所以就掇笔了,但她的行踪目前一直有人在关心,听说她在近期(这个近期是几年内不太清楚)可能会再度拾笔,等了她有四五年的FANS们有福了。
下来说几个一流作者:
万盛的当家花旦:除去席绢和于晴,有镜水、林如是、沈亚、卫小游、单飞雪、言妍、唐瑄等。
镜水的风格极似于晴,追捧者极盛,凡喜欢于晴的没有不喜欢镜水的。早年以写BL小说起步,后来转成正常的言情小说。她的BL小说是我少数能看得下去的BL小说。
林如是擅长分析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她的小说写女主角心理的远大于其他篇幅,有时会夸张到你觉得男主角最多只能算男配角,整篇只有女主角。所以喜欢的人极喜欢,不喜欢的人极不喜欢,是个争议较大的作者。
沈亚早年以一套妖精系列雄据言情一流作者之列,其中的“爱与勇气永不言败”直到一两年前都还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不过我本人比较喜欢她的红尘摆渡人系列。
卫小游的作品极少,她出书速度慢到一年两本大家就要偷笑的地步。但文字极之优美,故事非常动人,她的《没有如果》是言情小说中经典中的经典。
单飞雪擅长写普通人的爱情,普通得一如你我,非常感人(俗称非常能洒狗血)。
言妍的出书速度,基本两年有一本大家就偷笑了。文字很沉重,内涵很深刻,故事很好看。可惜我一直没时间看,就不多加评论了。
唐瑄也是出书极慢的人,我也没看过,但好评一向如潮。
禾马的一流作者还有:决明、绿痕。
这两位也绝对是大腕级的作者。决明的处女秀《阎王门》系列,瞬间为她争取到一大批忠实读者,之后作品水平很高,质量也非常稳定,所以有一批很忠实的追随者。
绿痕的《九龙策》系列可以说是现在台湾乃至大陆原创言情中宫庭斗争小说的先驱者。她的《漱玉词阙》系列清新幽默,《九龙策》系列沉重感人,《阴阳界》系列又离奇多变,可以说是个风格极为多变的作者。
狗屋:楼雨晴、典心、董妮等
楼雨晴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席绢稍有类似,但比起席绢来,她更偏向煽情,且爱写悲剧,常把人搞得眼泪鼻涕一大把,有时明明是HAPPY ENDING了,还是要骗人一把眼泪才过瘾。她的代表作有《四季》系列。
典心曾被人说和凌玉是同一个人,但两个的作品风格差别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不予采信。然而两人早年的作品风格和行文方式中的确有很多相信之处,见仁见智吧,信则有不信则无。她的《恶魔党》系列是代表作品。
董妮严格来说最多只能算一流二线的或二流一线的。但她早年以一部《神风万能社》获得大量好评。可惜之后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都是属于那种好看但不是特别好看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她,所以特别提一下。
龙吟:有陶陶、四方宇(原是狗屋的)。
陶陶的作品以小儿女的恋情为主,笔法极致的细腻,常常觉得她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个人很偏好她的风格。
四方宇以写玄幻为主,比较偏爱写男主角强迫女主角在亲情和爱情之间选一者(>_<)。这个风格我不太爱,但偏偏她的幽默让人爱不释手,所以让人又爱又恨。
耕林:惜之
其实耕林的作者都上不了一流的排名,但惜之因为太写虐书(不是SM,是男主角虐待女主角,女主角极苦极苦的那种),得到一大批追随者(默,我也曾经是追随者之一,近年没时间就不看了)。她的代表作是“三世守护”系列。
新月:简璎、寄秋、湛露
先来说一下湛露。如果新月将来会出一流大牌作者,那湛露必居其中。她是最近刚刚出现的新作者,但作品本本精品,本本都在新月出书一流作品的平均水平之上。
寄秋和简璎……其实两者都是以出书量大而获得得大批读者的,寄秋的作品在中期有粗制滥造之嫌,但当获知当时她的父亲出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她日夜操心,也不忍苛责她什么。而简璎的作品基本都属于鸡肋,不过因为写的都是小女生的爱情,所以特别适合爱幻想爱情的人人看,前阵她涉足一起第三者踏足的丑闻,最近名声不太好,这里就不多加评论了。
飞象:左晴雯
左晴雯曾经一度是几乎与席绢齐名的作者,她的“烈火青春”系列至今仍有不少追捧者。但个人不喜欢她的风格,而且近年出书少得多了。
松果屋:这个……实在想不出有谁特别出名。
匆匆写就,肯定有不少疏漏。本人是某言情论坛书评版版主,楼主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给我写信。
E:phamlily@sina
不过不保证回信……因为新浪最近收信怪怪的,老是收不到(>_<)。收到的话一定会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