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创作历程

李白与杜甫的创作历程,第1张

李白杜甫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李杜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李杜不同的人生经历

1、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差不多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就着力的描写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拒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者。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到“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以次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虽然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但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不时又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待御虚州》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的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杜甫出生于官宦,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的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一生在谋求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幕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的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抱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出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乎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丛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以次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李杜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须,结发长爱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槽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古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

李白的浪漫诗风与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诗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为晚唐以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他写的诗成了一种学习的资料。也就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以及对文字的锤炼方法来发展风格。下面是资料(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

从以上一段文字来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关键在于他作诗态度的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要靠这些诗来受赏识,以此来养家糊口,文字锤炼极尽所能,对仗工整竭尽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间接地造福了后人。

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一些违心之作,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

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我说的是诗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诗人历尽千辛得以摆脱窘境,被任为左拾遗,这也是诗人第一次在中央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试想诗人一生贫苦好不容易刚得到圣上赏识,却因为援救好友差点触怒圣上而遭杀身之祸。我个人理解可以说从此时开始诗人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放着手中的荣华不享却仗义执言遭贬斥,而且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摆脱贫困。所以诗人的人格是异常高尚的。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

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讲杜甫诗篇的工整,杜甫的韵律其实不是极具有观赏性。至少这只局限于古文专家的眼里,当然更多的人对杜甫的诗不是从格式方面来观赏的。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里想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喜极而泣,乐极放歌纵酒。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国家的动荡。诗人后半生更是凄苦,原本的忧虑重新涌上心头,在诗人后期作品中可见一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对诗人一生的写照,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悲从中来。诗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怀身世黯然泪下。

前面那么多文字的叙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诗人的一生坎坷贫苦,对于诗人的诗作欣赏这是一个方面。诗人一生屡逢磨难还能写出如此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予以敬仰。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到了晚年潦倒时的诗作更是登峰造极。对于诗人应该崇敬,对于诗人的境界只能叹为观止。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因为境遇而改变,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响他对于自己的要求。这是儒家学者,这是儒家文化下的学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风格是为了受到赏识,那后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种风格的坚持。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坚持一贯的严谨,坚持一贯的作风,坚持总结前人经验发展新的风格,坚持试图超越自己。

也许说到现在有些跑题,但是此篇文章单单从诗人的身世以及作风角度分析,写得也不一定正确。以后或许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从爱国角度进行诠释。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作品讲读]

一、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

2.全诗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间古木、悲鸟啼鸣的境地,借“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月夜”凄凉景象,来描写蜀道的寂寞荒凉,来渲染旅途的悲愁。至此诗人的笔锋又一转,集中笔力突出描写蜀道的奇险: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岩转石,奇景叠出,生动形象,铺排夸饰,气势奔放。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隐晦的寓托。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来创造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出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此首诗留别友人,所以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2.此诗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前,交代梦游对象是天姥山,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第二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过程,叙写了游踪所至及所见自然景象和仙境。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栗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杜甫生平可分为四期: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杜甫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企望以科举入仕,搏取功名,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十岁开始漫游,先后游历过吴越、燕赵、梁宋、齐鲁等地。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也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至44岁):杜甫入长安后,应试落第,曾投诗干谒权贵,后向玄宗献赋,得到赏识。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时期理想受挫,生活困顿落魄。但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反映现实,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3.安史之乱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寄家鄜州,只身奔投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受左拾遗。旋因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杜甫身经乱离,使之对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4.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杜甫入蜀后承友人资助在成都筑草堂定居。为避乱曾到过梓州、阆州等地,后又返回草堂。此后又辗转到夔州。大历三年决计携家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空前丰收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忧患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精神中,成为他思想的坚实基础。杜甫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社会批判精神及价值标准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他的政治理想、忧国爱民的精神同忠君意识始终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的真实,因此历来有“诗史”之称。

一、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奢*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草堂》、“三吏”、“三别”等。

三、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二、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诗善于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透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三、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四、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白居易《乐府古题序》),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长篇巨制。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作品讲读]

一、杜甫《春望》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

3.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

二、杜甫《登高》

1.《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3.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一、

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李白写的多是古诗——他曾说“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若不信,去《李白全集》看看古乐府和古诗在作品中的比例;杜甫写的多是律诗,他是唐代第一位专注于写律诗的人,是律诗在唐代兴盛主要推动者,若不信,你去看看他的那些上百言的排律。这便是最大不同点所在。不过这是从体裁上来讲的。再从内容上来讲,李白的《蜀道难》《大猎赋》,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一个浪漫奇特,天马行空,敢想常人所不敢想,一个悲悯世人,为百姓诉苦,言之切切,令人潸然。这便是我所能见到的两个不同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0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