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浪漫主义成就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成就评价,第1张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产生背景

大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

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相关因素

社会和历史因素

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给整个欧洲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庆祝攻陷巴士底狱,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种下自由树,德国的文化刊物也纷纷追随法国革命思想,开始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理念的讨论。英国湖畔派诗人无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行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骚塞则公然自称自己是共和派。过去的批评家曾依照作家们对革命的态度而强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已经很少提及。

哲学和文化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其追随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认为世界中搬演着悲剧,整体中存在不和谐,人们必须从自然出发,超越这种不和谐,寻求自我。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社会的真理在于其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具有显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夺的残酷,并提出建立未来理想国度的前景。在理想国度里,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英国的欧文则更具改良意识,寄希望于仁慈的统治者身上,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浪漫主义作家身上都能看到显著的乌托邦意识,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

文学与艺术因素

尽管浪漫主义文学直到19世纪才蔚为大观,但实际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声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概括。《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18世纪英国的伤感文学实际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法国启蒙文学家卢梭主张回归自然也是浪漫主义在近代的滥觞。

浪漫主义文学

横向上看,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发展概况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之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我心目的中的婚礼应该是浪漫的,有仪式感的,我能够接受一个简朴的婚礼

我认为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结婚之前都会慎重考虑的,一般来说,决定与某一个人结婚一般代表着两人的感情已经非常深厚,并且结婚之后会和对方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而家庭往往代表着新的责任和新的追求。

结婚之后,你需要和自己的伴侣共同维护这个家庭,你的所作所为不再单纯代表自己,也可以代表着你的家人,所以结婚后,肩上就承担了新的责任,需要为了这个家庭付出更多。

我心目中的婚礼是这样子的:

1、婚礼是一种仪式感:爱情需要纪念日,生活需要仪式感,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仪式感的,更何况是结婚这样的大事。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许下一生的承诺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结婚举办婚礼是不能缺少的。

2、婚礼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它的意义就是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在亲戚、朋友、同事的共同见证下,你们一起走入婚姻,开启了幸福的人生旅程。

3、婚礼是彼此的承诺:婚礼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责任,寓意着从两个独立的个体组建为一个家庭。是一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会不离不弃的承诺。

吉娜郎朗的婚姻就是浪漫,浪漫的婚姻就应该像吉娜和朗朗的方式一样,吉娜和郎朗的相处方式是非常浪漫的,给人一种就像普通人一样的恩爱,但是又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从他们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吉娜非常的宠朗朗,在一些家务活和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情上,都是自己全包的,而且是觉得这样子能够保护到老公的手,感觉非常开心。而郎朗对待吉娜的方式也很甜蜜,会包容吉娜的一些小任性,当吉娜穿上好看的小裙子的时候,也会担心她,因为这样的一种穿搭,而晒伤自己,很贴心的为她做一些防晒工作。

吉娜和郎朗看彼此的眼神,就像是要流出蜜一般的深情。他们也会开一些有趣的玩笑,增加两人的互动,在两个人用餐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习惯上的差异,郎朗吃饭的时候是不太注重餐桌仪式的,比较狼吞虎咽,吉娜就是非常的优雅和淑女,但是也通过他们两个人互怼的一些小细节看得出来,两个人非常的恩爱。

吉娜和郎朗,两个人都是能够看到彼此的优点,而且会将彼此的优点引以为豪,在吉娜的眼中,郎朗就是超级无敌的大帅哥,非常的魅力十足,总是能够从吉娜的眼中看出对于郎朗的钦佩和爱慕。在郎朗眼中,吉娜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女生,无论是吉娜撒娇的一面,还是吉娜女汉子的一面,而吉娜为冰雪奇缘二献唱的主题曲,也一直让郎朗觉得引以为豪,而且一直在跟周围的朋友炫耀,就能够看出来他们两个之间对于彼此的骄傲与自豪。

在综艺节目当中,一个游戏互动环节,郎朗也是众多老公当中第一个回复吉娜信息的人,而且还非常的快速,达到了秒回的程度,也可以看出郎朗和吉娜他们对彼此的重视程度。

经常看到爸爸妈妈手牵着手一起去公园散步,我感觉她们的爱情不是用嘴说出来的,是一言一行都代表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经营爱情呢?

1,结婚再久也别忘互相赞美

很多夫妻由于相处的时间太长,总是会忽略掉伴侣身上的闪光点,更多的看到对方的缺点,甚至无限放大,然而,这很影响夫妻感情,不管结婚多久,都别忘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进行赞美,就算是一件小事,也需要给对方肯定,让对方感受你的爱意和关心,这会比小惊喜,小礼物来得更有价值。

2,不要轻易的怀疑对方

婚姻中最不可获却的就是信任,信任是婚姻存在的根基。即便是婚姻中出现婚外情首先破坏的也不是婚姻,而是两个人的信任关系,怀疑和猜忌才是最终导致婚姻解体的罪魁祸首。偏执人格是一种病态的人格,这种人的婚姻往往是失败的,因为他总是在怀疑爱人是不是有外遇、是不是在谋害自己等,怀疑最终将所有的爱都打败了。两个人既然因为相爱走在了一起,就应该坚信对方对自己的爱。毫无证据的怀疑对方只能说明,自己已经不爱ta了。

3,学会沟通

相互沟通是经营婚姻的一个关键要素。有什么话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同对方交流,也让对方多了解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误会和矛盾。沟通对婚姻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婚姻关系的好坏,是跟沟通的好坏成正比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见到的是夫妻关系感情基础是好的,但是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上有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彼此的关系。这就说明,美满婚姻需要有良好的沟通。

4,学会制造浪漫

很多内向的人抱怨自己不懂得浪漫,其实性格并不能决定你是否浪漫,只要你稍微用一点心,谁都能发现浪漫。学会制造浪漫,可以问对方什么事情是浪漫的,然后创造出一点这样的事情就可以了。有时候我们不是缺乏浪漫,而是缺乏浪漫的勇气。不管是经过七年,十年,还是二十岁,当伴侣回到家里时,停下手中的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方的身上,给爱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在细节上给予爱,能让对方更贴心和温暖;而在平时,经常保持着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拍拍肩膀、摸摸脸蛋之类的小动作,会比夫妻生活更能促进亲密度。

5,学会换位思考

自我中心永远是夫妻关系也包括其它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主导的世界中的,给对方自己认为他想要的而非他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我们很省事的做法。但是省事不意味着有效,省事的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办差事。经营婚姻要求婚姻中的两个人都要跳出自己的世界去换位思考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给予对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所认为的。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多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这样,你们会更好的相处。

个人认为,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简单看成是王权衰落的表现,应该把它放到历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发展变化的产物;当然,如果是以传统、前现代的眼光看待“王权”,那这种王权的确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这种衰落的标志。

统治者联姻的意义:第一,在等级制社会,社会地位高的群体要通过婚姻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通过婚姻结交盟友、兼并土地;第二,上流社会围绕等级形成阶级意识、身份认同和优越感,不和中下阶层发生交往。

首先,欧洲的宗室(ruling houses,即统治者家族,不一定是国王的家族)之间通婚,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本身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世纪,欧洲在政治上实行封建的等级君主制,各级封建领主即便互相存在封君封臣关系也都被视为君主,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他们的家族之间联姻不是贵贱通婚。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进入主权国家时期,君主是一块土地的主权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各级贵族要么变成君主(如勃兰登堡选侯变成普鲁士国王),要么变成君主的臣民,不再和君主处于平等地位;君主家族只有和另一国君主家族联姻才是平等者之间通婚,贵贱通婚的概念开始进入法律,宗室成员通婚成为主流甚至是绝对规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君主制在欧洲遭到重大挫败,德国、俄国、奥匈等国的君主制被推翻,从这时起,宗室联姻开始迅速衰退,直至二战后逐渐绝迹。在这个时期,上面所述的传统上联姻的两种意义不复存在:第一,各国君主要么被推翻,要么在君主立宪制之下成为虚位元首,不再占据大量的政治经济资源,他们之间联姻对于维持和拓展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不再具有意义;第二,平等成为主流思潮,各国的王室无法再居高临下地对待本国臣民,把他们看成低于自己、不能社交的存在。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民主化和大众政治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否定了过去泛欧洲的“君主大家庭”概念,各国民众越来越不能接受本国君主的配偶是外国人;于是各国宗室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种“民族主义转向”,告别了过去的泛欧主义传统,对自己进行了民族化、本土化改造,而选择和本国人结婚就是重要一步。

因此,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转变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是传统对时代的妥协。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传统的、等级制的存在,那么从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确实标志着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以上是外部视角、客观视角。我还想补充一个内部视角、主观视角,也就是王室成员选择配偶时个人的主观意愿。人们经常把王室成员的婚姻看成一种规范或习俗的产物,却忽略了王室成员本人的意愿可能发挥了多大作用。我认为,现代王室成员和平民结婚,的确是时代发展、习俗变化的产物,但同样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王室成员自己越来越能接受、越发愿意选择和平民结婚。

通俗地讲,大家说结婚要“门当户对”,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文化方面的规范,但你可能也会觉得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一起生活才舒服。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平等化的结果是,即使在保留君主制、贵族制的国家,比如英国,这些传统的等级社会精英的社交范围也在空前扩大,他们和平民百姓的社交距离大大拉近,也就有了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可能,而这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是难以想象的。

具体拿英国王室来说,一战以前,王室成员基本认为,只有欧洲其他宗室的成员才是结婚对象;英国国内的一干大贵族在财富方面可以傲视来自德意志小君主国的阿尔伯特王子,但后者拥有前者没有的可以和维多利亚女王结婚的身份。一战以后,宗室联姻退出历史舞台,英国的王室成员开始普遍选择和英国贵族家庭的成员结婚,因为长期以来,英国王室在国内、在家庭内部的生活方式和英国的贵族具有高度相似性(对赛马等上流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等等),他们传统上就一直在一起社交,对彼此的相处感到舒服;所以,王室成员在放弃宗室联姻后,可以非常自然地选择和英国的贵族联姻——在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时,他五个成年子女中的三个都选择了这种婚姻: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娶斯特拉思莫尔伯爵的女儿(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玛丽公主嫁给哈伍德伯爵的儿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娶巴克卢公爵的女儿,这三桩婚姻都得到他们父亲和整个上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而爱德华八世拒绝类似的婚姻、选择离过婚的美国女子辛普森夫人的行为就被视为不可接受的离经叛道。

1947年,伊丽莎白公主(伊丽莎白二世)嫁给菲利普亲王,实际上不是典型的旧式王室联姻,因为菲利普虽是希腊王室成员,但在婴儿时就被父母带到英国定居,后来在舅舅蒙巴顿勋爵的照料下长大,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基本是英国贵族式的;公主嫁给他,不是因为他是希腊王子,而是因为公主的社交圈十分狭窄,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彼此然后相爱。这不是典型的王室联姻,而更像是当时英国占主流的王室和贵族通婚,和女王父母的婚姻类似。

1981年,查尔斯王子娶斯潘塞伯爵的女儿戴安娜,也是因为他们同样作为上流社会的成员,得以在同一个圈子交往,查尔斯认为他们会有共同语言。但是,这场婚姻成了王室-贵族通婚的最后一例,原因是,二战后的社会状况又发生了极大变化:贵族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阶层逐渐消失、融入平民,而戴安娜就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她虽然是伯爵的女儿,但几乎没有继承任何老式的贵族家庭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性情十分平民化、城市化。

戴安娜和老派保守的查尔斯以及王室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但是,她通过对自己两个儿子的言传身教,在个人婚姻失败的同时,非常成功地改造了王室的气质,塑造了王室的未来,让英国王室在威廉和哈里一代实现了“平民化转向”,连贵族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放弃了。这就是为什么威廉会选择平民凯特作为结婚对象:此时,贵族作为一个独特阶层在英国也已经消失,而威廉作为王室的新一代,发现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和大学同学凯特没有本质差别,谈情说爱和谈婚论嫁也就不成问题了。

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王室和平民通婚的问题,既要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观察,理解为传统王室理念的衰败和王室自我转型变革的产物,也要看成王室成员个人观念的变化和个人婚恋选择的结果。

因为信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缘故,大部分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可以有很多情人。

另外奥斯曼等伊斯兰国家因为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多为一夫多妻制,且不贞被认为是很大的罪过,因而不能有情人。

随意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还有交通和技术的发达与支撑也逐渐缩短和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所以跨国婚姻也越来越多了。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跨国婚姻的利与弊以及跨国婚姻好吗。

跨国婚姻的利与弊盘点

一、跨国婚姻的利与弊之利端

1、语言学习环境

跨国的两个人能一同组成一个新家,那就说明他们之间基本是可以自由交流。这样的话,一个家里就有两种不同的语言,这对后代的语言培养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对于孩子而言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针对性的国际学校,日后至少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两种以上的语言。

2、后代质量保证

因为从遗传学上来说的话,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相结合所生育的后代无论是在长相或智力上都会比普通人更具优势。

3、社会文化进步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国婚姻就是两个不同国家文化的叠加与碰撞,这对于子孙后代去了解和掌握两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历史都是有着不可不可小觑的意义。

二、跨国婚姻的利与弊之弊端

1、语言沟通障碍

虽说能跨国结婚的两个人一般都能语言互通,但是对于一门外语总是难与母语相提并论,所以有时候两个人难免不会产生语言沟通障碍。

2、观念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其观念文化总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于跨国婚姻来说,一定要处理好两种观念文化所产生的矛盾。

3、适应性的挑战

跨国婚姻就必定会有一方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到他国去生活。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跨国婚姻好吗

跨国婚姻好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看以上的利与弊分析,有人觉得好,也有人不喜欢这样的婚姻。所以说跨国婚姻好不好也是因人而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2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