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楚辞》开创了国浪漫主义诗歌

为什么说《楚辞》开创了国浪漫主义诗歌,第1张

它自觉地使用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用丰富的形象思维,大量地采用神话、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创造出壮观的境界、奇伟高洁的人格在这之前,只有神话下意识地运用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而屈原第一次有意识地把这种手法运用于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之中,进而把它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艺术方法

艺术特色:

楚辞风格华美浪漫、感情激越奔放,内容多写神话、个人情志与想像;具有民歌的风格,运用楚国音调,采用楚国方言,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楚地盛行巫术迷信,楚辞也吸收大量神话故事。

楚辞受南方民族性的影响表达方式热情而浪漫,内容充满宗教色彩。借由对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更能呈现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联想等表达手法,在此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运用。

楚辞篇幅较长,句子长短不一,五、六、七言句较多。和《诗经》比起来,章句较少重复,多直陈。许多楚地的方言:如虚字句首发语词“羌”、“蹇”,句中或句末用语气词“兮”,并常以“乱”(乱辞)来作全文总结、收结。

影响

楚辞为汉赋、骈文之先河、辞赋之祖、南方文学代表,也属于贵族文学。

骚体之“骚”,因屈原的作品《离骚》而得名,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是南方文学的代表。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楚辞》。根据查询中华浪漫一词出处显示,中华浪漫一词出自《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中国让世界赞叹,中国为世界惊艳,中国浪漫,让世界沉醉,华夏深情,让世界动客,这是独属中华的浪漫。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国人的歌词,这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它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和巫文化色彩。

楚国诗人屈原无疑是楚辞的奠基者,而且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子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楚辞》中的佼佼者,也因此后世人称楚辞为“骚体”。

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其中<国风>是各国的民歌,也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而浪漫主义源头是《离骚》,故后世才有“风骚”之说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4)《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5)“三曹七子”其中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6)宋词: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 李白,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派 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 7)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唐朝: 韩 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宋朝: 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 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8)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9)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3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