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五言诗是《庭中有奇树》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诗呢?谢谢各位大神。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五言诗是《庭中有奇树》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诗呢?谢谢各位大神。,第1张

《庭中有奇树》出之于东汉无名氏,原诗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五言诗,并不是最好的五言诗,只能说写得很好,通俗易懂、易记。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都属于通俗易懂、易记的五言诗。

评价最高的诗词,必须得到历代人们或名人的推荐和高度评价,必须有“经典”或“千古绝句”的评语。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 :“《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马诗》系列古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以马喻人,来表现诗人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其中最代表性也最出名的是第五首,原诗如下: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

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扩展资料:

李贺(791-817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元和十二年(817年),因病辞去回昌谷英年早逝,年仅27岁。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贺

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全诗内容:“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诗经取名,取名参考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著作,按姓氏属性起名,给宝宝诗经取名,承载书香气息,传承国学文化…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谁知道唐诗中秋夜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地方

《中秋夜》是诗人李峤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写的,诗人由此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李峤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巜中秋月 这首诗的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有一个很威武的将军,他用鷲羽作箭,制成一种叫做「金仆姑」的利箭,还有一种绣成燕尾形状的「蝥弧」旗;他在台上独自立著,对著全体的军士发下新颁布的号令。那班军士听了这个新令,便在千百个军营里,一齐高呼著尊令的声音。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róng,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赏析  《塞下曲》共六首,是卢纶在浑瑊幕府中作的,这里选的是前四首。这四首诗,从多方面表现了边塞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了一位军令严肃,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深受广大军民拥戴的将军形象。这实际是对中唐名将浑瑊的颂扬。第一首写将军发布命令,万众一心,誓师出征的壮烈场面。第二首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赞美了将军的神勇。第三首描绘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轻骑雪夜歼敌图。第四首写将军凯旋祝捷的动人景象。

 卢纶的《塞下曲》是中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它善于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和事件,着力描绘边塞丰富多彩的军事生活,有人物,有情节,有场面,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的骏马戴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扩展资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奇之又奇的人物,被人称为“诗鬼”,他在短短的二十七年内,为后世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由自身创作实践所确定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诗风,实在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份无比珍贵的艺术瑰宝。

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上天入地,鬼魅神仙,比比皆是,“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语言瑰丽冷峭,凝练警拔,有很多独创性的语句。

参考资料:

-李贺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一、古诗原文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清)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二、白话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扩展资料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舟夜书所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3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