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第1张

  他的音乐一般都比较轻松活泼,雍容典雅,这与他早年成名有关我认为他的音乐最能代表整个维也纳古典乐派。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他的音乐当然都能代表他的风格,不过我可以给你推荐几部经典中的经典

  1、小星星变奏曲

  2、第十三号弦乐小夜曲

  3、C大调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

  这几部作品我都有蛮好的版本,可以发到你的邮箱,这样的好版本网上不容易下。这是我QQ,要的话找我89439527,最好能发到你QQ邮箱里。另外那位仁兄说的,我们今天听到的《土耳其进行曲》并非莫扎特的原作,是后人根据他的A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改编的。

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演奏了近两个世纪,从欧洲中部的维也纳城到太平洋的海岛响彻了五大洲。一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时时在人们耳际回荡。他,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铭刻在人民心中。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身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直到11岁,贝多芬才有幸从师于当时宫廷著名音乐家尼夫学习,音乐天赋才真正得以发挥。在尼夫精心培养下,贝多芬进步很快。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几岁便离开学校,给剧院担任伴奏乐师。在尼夫帮助下,1787年春,贝多芬获得了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奔赴音乐之都,并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师的赞赏:“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同年7月,母亲不幸病逝,贝多芬返回波恩。以后,父亲酗酒更加无度,18岁的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792年秋,法国大革命波及莱茵省,贝多芬离开波恩定居维也纳,从此开始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新的历程。贝多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置物质生活的贫乏于不顾,孜孜不倦地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求教,他先向海顿学习作曲,后又向阿布雷茨贝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声乐作曲法。贝多芬的艰苦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之都的艺术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首场钢琴演奏会上,贝多芬初露头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贝多芬饮誉海内外。此时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演奏与作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后已潜伏了不幸的阴影。1795年,贝多芬便发现了自己的耳聋症状,经过多方医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感到悲观愁苦,这一情绪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非常轻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贝多芬痛苦万分,独自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根施塔特,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是,贝多芬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人生,热爱着恢弘的艺术世界,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这一近乎悲剧性的情节把贝多芬伟大的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新的音乐生命。他以崭新的姿态和满怀激情投入了创作。一般把这一阶段看作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远,充满了热情和力量。1804年他创作出雄伟壮丽的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翌年又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创作出抒情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充满激情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法奥战争前后,他又完成《告别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等作品,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人生的真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整部乐章雄浑有力,充满激荡人生的力量,这是贝多芬以心血浇灌的一株艺术奇葩。他热爱自然,经常漫步于林间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间,大自然赐予的灵感的火花经常在他天才的头脑中闪烁。他创作了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田园交响曲》和B大调《田园奏鸣曲》,两部乐曲宁静、柔和,充满诗情画意般祥和的气氛。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贝多芬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精神却极端苦闷。他想领养侄子卡尔,却遭到卡尔母亲的反对。他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独。这时人们开始对严肃深刻的音乐感到腻烦,转而喜欢轻快活泼的轻歌剧,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第三个时期的创作。也许是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略感疲惫,也许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大彻大悟,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较平和宁静,但思想内容却更加深刻。贝多芬一度想离开维也纳到伦敦去发展他的严肃音乐,却被几个朋友挽留住了,他们要求贝多芬用严肃的音乐击败轻佻的世俗气息。贝多芬终于以自己的乐曲答复了朋友们的期望,当他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时,受到听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当时贵族出场时观众习惯性鼓掌也只有三次。但是,当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时,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仍背对观众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着他转向观众,他才看见沸腾的人群和人们鼓掌的热烈场面。事实上,1819年贝多芬已完全失聪,《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整部乐曲由狂风疾雨、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到恬静柔和地对世界的沉思,最后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欢娱。而欢乐恰恰是贝多芬毕生追求与颂扬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当最后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时,他带领侄子出外游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肿,终于不治,于1827年3月16日离开人世。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堪称一代奇才,他在奏鸣曲、交响曲与协奏曲各方面都有创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把声乐和乐器结合起来。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巧妙的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结构方面,他是系统地运用调性的典型。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借助奏鸣曲大胆表现了内心世界。

在个人生活方面,贝多芬总是超然于世俗之外。在衣着上,年轻的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当他发现自己失聪以后,粗犷的性格便暴露无遗,他中晚年经常不修边幅,穿着破烂的衣衫进进出出。他的脾气又极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会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扫到地上。在爱情方面,虽曾为心爱的姑娘作《月光曲》,但爱情之舟始终没有找到停泊的港湾。在政治思想上,他热爱共和,崇尚法国大革命思想,不畏权贵,热切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后,气愤地把准备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撕掉了。他曾与歌德同游,路遇奥地利皇室,歌德脱掉帽子,毕恭毕敬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傲然立于人群中让皇室成员向他行礼。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钦佩。

贝多芬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7部管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和《D大调弥撒曲》等,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汲取到力量。这些壮美的乐章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Wolfgang Amadeus

  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

  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 。3 岁已显露音

  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 岁又随父学小提

  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 、普雷斯堡巡回演出 ,获得成功。

  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

  先进的音乐艺术,结识了JC巴赫等作曲家,并向他们学习

  作曲技术。但繁重的演出任务摧残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

  返回萨尔茨堡弥补中断的音乐与文化学习,1777年起又进行

  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萨尔茨堡。1781 年他与

  大主教决裂,提出辞职,并到维也纳谋生,和当时正在维也

  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

  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给海顿 。1784 年他参加

  了共济会,对共济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强烈共

  鸣,并在这种思想启示下写了许多作品。1789年贫困中的莫

  扎特由他的学生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

  虽轰动一时,但未摆脱经济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请求接任

  宫廷乐长职位,未能实现。1791年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

  音乐《追思曲》,最终未能完成。

  创作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体裁形式

  涉及各个领域,留下许多不朽杰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之一

  是歌剧,11岁时就写了第一部歌剧,此后所作有《虚伪的善

  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

  《卢齐奥·西拉》、《假园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

  纽》、《后宫诱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费

  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余部,其中以后三

  部最具代表性。《费加罗的婚姻》于1786年首演,影响很大,

  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这部歌剧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

  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

  物的性格 ,增强了抒情性 ,并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于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

  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它加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

  象更为复杂 、真实 ,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

  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自由、平

  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这部歌剧是发展德国民族童话

  歌剧的代表作,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

  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交响音乐是莫扎特另一个重要创作领域,包括约50部交

  响曲和50余部协奏曲。交响曲中41部有编号,因风格的不同

  可分为若干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 ”具有法国

  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35“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

  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个乐章 ,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

  曲的模仿,常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第36“林茨”

  反映了受J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第 39 交响曲明朗愉快,

  充满诗意;第40交响曲富有戏剧性和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

  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第41“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

  向上,预示了Lvon贝多芬英雄性交响曲的出现。最后 3 首

  是贝多芬之前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协奏曲是除歌剧

  之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确

  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3 个乐章对比并置

  的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协

  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 , 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

  27部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调 、c小调、A

  大调等;7部小提琴协奏曲中,G大调、A大调、D大调比较突

  出;其他还有单簧管协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圆号协奏

  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风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17首、小提琴奏鸣

  曲6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弦乐四重奏 23 首,弦乐五

  重奏、单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小

  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调、c 小调钢琴奏鸣曲,降 E大

  调、降B大调、A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献给海顿的 6 首弦

  乐四重奏,C大调、g小调弦乐五重奏、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

  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

  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 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

  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

  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

  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 、正义 、尊严的追求。

  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被后世所认识,长盛不衰。

  以下为莫扎特两部歌剧的简介:

  《费加罗的婚礼》

  Le nozze di Figaro

  奥地利作曲家WA莫扎特创作的歌剧。 4幕。歌剧脚本

  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根据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法国作

  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1786年首演。伯爵的仆人费加罗

  要和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结婚,喜新厌旧的伯爵也在追求

  苏珊娜,对他们的婚姻百般阻挠。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保卫

  自己的婚姻幸福,设下了种种圈套来愚弄伯爵,使他当众出

  丑。两人最后圆满地举行了婚礼。歌剧对当时贵族统治的社

  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让第三等级的人物以机智勇敢的

  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通过喜剧性的爱情事件,大胆

  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要求。歌剧的音乐充满乐观欢快 、

  幽默诙谐的情趣,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也很

  出色,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魔笛》

  WA莫扎特创作的2幕歌剧。是他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

  写完并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剧本是E希卡内德提议并根据

  维兰德的神话故事《露露》改编。通过主人公为追求光明理

  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歌颂了光明必然战胜黑

  暗的思想。剧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启蒙主义和“共济会”所追

  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联系,其思想内容在当

  时有进步意义 。 这部歌剧以德国传统的歌唱剧体裁为基础,

  集中了歌剧的各种体裁、形式和成就,并把它们有机地组成

  了一个统一整体。音乐把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

  的世俗风格和谐而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德奥民族

  精神和民间气息,对于德国近代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有着

  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o(∩_∩)o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

贝多芬 舒伯特 门德尔松 威柏 海顿 莫扎特

中期 舒曼 肖邦 柏辽兹 舒曼 李斯特 迪卡 马勒

晚期 勃拉姆斯 理查施特劳斯

楼上误解!莫扎特无论如何不能算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4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