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差1分满分,749分进清华,这位创造高考神话的状元现在如何了?

高考差1分满分,749分进清华,这位创造高考神话的状元现在如何了?,第1张

在2004年的时候,烟台二中的高三学生王瑞鹏参加高考,他的成绩好到让人吃惊。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综合全部满分,数学差一分满分,英语和语文都是140分往上,另外由于他曾经获得过国家奥林匹克的一等奖,所以他的高考分数直接加了20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瑞鹏直接以总分 749的高分成为了当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他的成绩创造了当时全国高考的最高分,同时也创造了高考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他的高考分数这么高,很多人就开始在网上查找此人的有关信息,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大神的真面目。看到王瑞鹏的照片,网友们就开始酸了,“照片看起来就是个书呆子”。“他考了这么高的分数,恐怕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生活上怕是一塌糊涂,就只会学习。”但是恰恰相反,王瑞鹏不仅学习优异,而且在生活能力上也是个强者。

他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比如说篮球、足球以及羽毛球,而且他还参加了学校各种社团,是辩论团的主要辩手。口才也很好,他的想法也非常独特,如此优秀的王瑞鹏在2004年的时候创造了高考神话,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考到这么高的分数呢?

学霸的学习“笔记”

王瑞鹏的家庭很普通,他的父母只是当地的中学教师,但是他的家庭学习气氛相当浓厚,王瑞鹏的父母以及王瑞鹏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而且他们注重的并不仅仅是考试的成绩,而是一种真正的专注而持久的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以及家庭的良好氛围熏陶,王瑞鹏在学习上掌握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以及技巧,最终能够突破重重包围,在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高考历史上的神话。

这位山东省的理科状元在整个中小学时代成绩都非常优异,比如在高中期间他就获得了山东省级别的三好学生,以及全国奥林匹克数学一等奖。同时在生物以及化学方面也取得了全国性的奖状荣誉。可以说他的高考成绩这么高,完全离不开他对理科的极高天赋。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王瑞鹏选择了入读清华大学。

由于王瑞鹏的高考成绩过于逆天,当年很多新闻记者都来到了王瑞鹏的家中进行采访,但是王瑞鹏是一个性格温和而且相当低调的人,他从来不会去哗众取宠,因此在面对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他仅仅用一句话就予以了回绝,那就是高尔基所说的一句名言,当你把一件事看得过于重要时,磨难和失败就一定会接踵而至。

从王瑞鹏所引用的这句话来说来看,可见王瑞鹏在文学上也是不差的,想必在课外时间也阅读了不少的世界名著来熏陶自己。

虽然王瑞鹏总是拒绝记者的采访,但是只要有好学的学弟学妹来询问王瑞鹏的学习经验,他是有问必答的。根据一位学妹的口述,王瑞鹏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攻克难题,同时要做好错题集的整理。虽然错题集每个人都有,但是一定要充分发挥错题集的功能,将不会的知识点一个个查漏补缺,才会去进一步的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不能有浮躁的心态,而且不能因为一次或者两次成绩的波动就影响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有一种平淡的心态,看淡一切,但是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和勤奋。

同时在学习生活之外也要有其他的爱好以及精神追求。比如说体育运动,还有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阅读课外书,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培养自己的读书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向世界上各种思想深刻、造诣很高的人去学习,保持自己精神的高度,而不会被日常琐碎以及庸俗的生活情绪所感染。

在清华大学他继续勤奋学习,而并没有像一些天才少年一样沉溺于游戏或者其他东西,而是踏实、低调地学习、生活着。在完成了本科4年的学习之后,王瑞鹏去国外留学。由于他性格比较低调、温和,很少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或者动态,所以大家对他的国外生活也不是很了解,据说在国外留学之后,他就成为了国外一家500强企业的CEO。

职中科院

目前,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高分子化学研究员,作为一个高端科学研究者,他的薪资水平大约在一年100万左右。虽然王瑞鹏的长相并不是很帅气,但是他也没有成为人们口中的书呆子。他在外国企业担任了一段时间的CEO之后就选择回国发展,进入了国家科研单位,继续进行研究深造,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王瑞鹏能够在他所喜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瑞鹏的性格很是低调,而且他的品德也很高尚,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国外留学以及深造之后,他选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去帮助祖国的科学进一步发展。

王瑞鹏曾经的高考成绩过于优秀,只比满分少一分,很多年过去了,他的高考神话还依然没有被打破。很多人都要经历高考,每个为高考奋斗的学子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寒窗苦读的时期,但是像王瑞鹏这样能够考出如此高的分数,实在罕见,这实在令人敬佩尤深。而在国外留学以及生活了一段时期后,王瑞鹏还能够继续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一、楔子(暗恋是徒劳无功的喜欢)

苏晓晓从慕容谨在的那个理科重点班转走了。

想当初,自信满满的苏晓晓为了能与慕容谨同在一个班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这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如今,她不是放弃喜欢慕容谨。而是,以她那文艺青年的风范在理科班重点班呆着可谓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苏晓晓离开的时候叹息了一口气,原来世上不是做什么事情努力就有用的,就像她暗恋了三年的慕容谨,到现在都不知道她喜欢他。

二、文理科生好像因为学术不同,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在理科班学习了一个学期后的苏晓晓转回文科班,明显有些不适应,她不得不在周末的时候挤时间补课。

早晨的天气有些阴沉沉的,睡眼惺忪的苏晓晓嘴里叼着一袋牛奶慢吞吞的走在去补课老师家的路上。

“苏晓晓!”从后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有个清秀干净的少年气喘吁吁的跑到她跟前,“再不走快点就迟到了!”

“啊?”苏晓晓失神了,跟前的这个秀气的少年,正是她朝思暮想的慕容谨啊。

一路上,苏晓晓找不到什么话题打破尴尬,慕容谨也一直沉默着,大步的向前走。好似文理科生因为学术不同,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忽然,慕容谨微微咳嗽了一下。

“哈?你感冒了吗?”苏晓晓终于脸红着挤出了一句奇怪的话。

“恩是。”慕容谨点点头。

“好巧哦!我其实也感冒了,这几天真是难受死了,还请了几天病假呢,感冒真的是很难受很难受!”气势汹汹的说出这串话的时候,苏晓晓就开始有些后悔了,她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因为她看到了慕容谨无语的表情。

“额最近天是有点冷,你要多多小心身体,嘿嘿。”苏晓晓总算说了句自己觉得还算正经的话,一面说一面羞涩的笑着。

“恩,你也是。”慕容谨看了她一眼,淡淡的回答道,转眼就到了补课老师的家。

于是,星期六的补课对于苏晓晓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虽然有时她和慕容谨没说过一句话,但只要看到慕容谨,心里就像装了蜜糖一样的甜。

年轻时候的我们总是这样,喜欢一个人不敢表白,爱情总是止于唇齿,怕被拒绝,跑被嘲笑。可是只要看到那个人,哪怕是在茫茫人海中,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闪光点,让你舍不得离开视线。

三、一心一意的爱一个人以为可以到天荒地老

成绩表上,慕容谨总是高高在上,即使是在众多精英聚集的理科重点班;而苏晓晓,在文科班依旧很吃力。

学校橱窗上贴着今年高三毕业考上重点大学的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的照片,苏晓晓路过的时候,听见自己的好朋友小婷和小薰在议论不休:

“听说今年的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是对情侣哦!”

“是吗?难怪看照片上他们是那么配!他们真是幸福,学习都那么好,还可以在一起。”

是啊!他们真的很配,真的很幸福。苏晓晓暗自伤感,也许三年后的慕容谨会出现在学校的橱窗上,成为众所周知的焦点吧,那自己呢?

苏晓晓开始有了动力,她也要努力成为文科年级的第一名,到时候就可以和慕容谨同时出现在橱窗上,被学弟学妹们所羡慕。

慕容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我要变得很优秀很优秀,才能配上他。

苏晓晓开始努力的学习,首先从形象上改变:把遮眼的刘海全部扎起,束成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戴上副黑框眼镜,穿着规规矩矩的校服,每天晚睡早起,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样的苏晓晓让慕容谨都有些吃惊,再次见到慕容谨,苏晓晓虽然有些紧张,但听见从慕容谨口中说出那句“加油”时,苏晓晓的自信心又回来了,继续“不眠不休”的学习。

一个学期下来,排名第二的成绩让苏晓晓和老师们,同学们都有些大跌眼镜。

现在只差最后一步了。

不服输的苏晓晓继续向着第一名的宝座进攻。

年轻时喜欢一个人,会有些冲动,有些闹脾气,可是殊不知,在我们成熟以后回望这些青涩的岁月,会发现原来那就是所谓的青春,我们曾那样懵懂,单纯过,一心一意的爱一个人以为可以到天荒地老。

四、喜欢一个人似乎有些对,有些错

偶尔慕容谨会路过苏晓晓的班前,这时候,无论是在聚精会神的钻研数学题还是认真背书的苏晓晓都会抬起头来,有些慌张的看着慕容谨,直到慕容谨的身影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偶过苏晓晓路过慕容谨所在的班级时,总要上下整理自己一番,保持着淑女的姿势缓缓走过。

年级上有场排球比赛,慕容谨参加了,而四肢简单的苏晓晓只有加油的份儿了。

苏晓晓那天似乎有些没心没肺的跑去给慕容谨加油,而忘了自己所在的班级。

回来的时候,苏晓晓被小婷和小薰训斥成没心没肺。

苏晓晓有些无奈,喜欢一个人难道有错吗?

可能我们会有些自私,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只以那个人为中心,绕着他转,忽略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像圆规那样,明知结果都是一样,却还认真的旋转着。

五、三年,我暗恋你的时候你正好也喜欢我

三年里,苏晓晓偶尔会在校园里碰见慕容谨,声细如蚊的喊了三个字慕容谨,看见他回头冲自己点头微笑,苏晓晓会心跳加速,想念一节课。

三年里,只要有慕容谨出现的地方,苏晓晓是永远的前排听众和观众。

三年里,苏晓晓有时也会设局偶遇,笨笨的对迎面走来的慕容谨说句今天天气真好。

三年里,苏晓晓买通了慕容谨所在班级的一个女生,不停的向她打听慕容谨的事情。

三年里,苏晓晓每天重复性做的只有这几件事情:吃饭,睡觉,学习,想慕容谨。

三年里,人们都知道,理科最厉害的是慕容谨,而文科最厉害的是苏晓晓。

三年里,暗恋了六年的苏晓晓还是不敢对慕容谨说出喜欢之类的话语。1/212下一页尾页

江苏省文科状元:爱唱歌的古典美女[状元小档案]姓名:杨清嘉出生年月:1990年8月学校:江苏省常熟中学成绩:投档分439分,语文141分,数学144分,外语113分,历史A+,政治A,语文附加分31分,6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全A加10分。江苏省状元:谁说女生后劲不足?江苏省理科状元祁明怡[状元小档案]姓名:祁明怡年龄:17岁(1991年生)学校:江苏省盐城中学成绩:投档分460分,语文143分、数学156分、外语116分、附加分35分、物理A+、化学A、6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全A加10分。

状元及第,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然而在媒体的采访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对于她的成绩都能“淡而处之”,因为这就是学神的日常表现。

据了解,唐楚玥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在体育、音乐、书法等方面样样精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

在大家的印象中,仿佛学理科的同学,语文成绩总是差强人意,但对于唐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她的作文成绩满分,语文仅仅丢了4分。

对于一个理科状元来说,这个语文成绩是十年不遇的。看到她的神仙卷面,真是连阅卷老师都不忍心扣分。

状元秘籍无其他,唯“专注”尔

当然了,卷面再好,如果文章言之无物,也是不可能给满分的。纵观唐楚玥的学习,总结出来两个字就是“专注”!

①高中三年,她写了7本厚厚的笔记本,从字词句到段章篇,有优美词句摘抄,有丰厚的文学知识。文笔再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

②唐楚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细节,说到阅读分享,很多高中学生会敷衍了事,觉得浪费时间。但唐不同,她总是积极参与,从文学谈到时政新闻。

她总是认真聆听,抓紧吸收,在作文中引经据典,全靠厚积薄发,绝非一日之功。

③谈到书法就更是如此了。用同学的话说,“她学习起来就像是一只蜜蜂在花丛中不知疲惫地吮吸花蜜,过分认真。”

从一笔一划入手,从小练习书法,在很多小朋友屁股还没坐热就“逃跑”的情况下,她却稳扎稳打地坚持下来。这也为最后的作文赢得了“满堂彩”。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4岁前这样培养

比尔盖茨曾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只给出了一个词:“Focus”(专注)。

而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不要等到孩子入学后才开始,从四个阶段来划分,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变成“专注娃”。

第一阶段:让宝宝认识图形、方位、五官,可以模仿动物或人物的表情以及简单动作,知晓家庭成员的组成,简单数到10,会画直线等等。

第二阶段:让宝宝具备大体的时间观念,了解身体各个部位,对职业、日常用品的用途有所了解,学习找到共同点,知道“谢谢”“您好”等礼貌用语,按规律排序。

第三阶段:让孩子练习记忆,学子拼句子图形的组成,会简单的加法,比如“1+1=2”,能够区别动植物,认识交通工具,了解危险物品,知道天气变化等。

第四阶段:宝宝应学会自己运用规律和归类,来认识英文字母,先后顺序等,并知晓因果关系,能更好、更快地组合图形了。

四川理科状元是黎雨佳。1999年出生的她,看起来像个男孩子一样,活泼开朗。比较喜欢锻炼身体,比如打篮球、长短跑。还喜欢看些小说。黎雨佳小学、初中都是在成都青白江当地读的,中考时全区第二名,考上了成都九中。初中时经常参加篮球队,参加学校长跑短跑,甚至代表学校参加全区运动会,在铅球和实心球项目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中考时,黎雨佳考出650分,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中。

四川文科状元:涂涴童

涂涴童是眉山人,从小在成都长大。因父母在深圳打工,其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据其爷爷奶奶介绍,孙女从小学起就是年级第一名,学习上不用操心,喜欢跳舞。去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时,考了四川省第一名,可获得60分的加分。

涂涴童曾担任学校《四季》校刊视野栏目的主编,还是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曾多次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曾代表学校参加2016年成都市第四届高中生综合运动会取得了比拼活动(田径)比赛一等奖。

涂涴童还在2015年参加法国高等教育署法语语言知识能力测试,取得了B2成绩,达到一般大学法语专业研究生所要求的水平。高中学习中,多次以绝对优势稳居年级第一名,参加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2016年奥林匹克杯全国数学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我的老爸是奇葩》。

1、在电视《我的老爸是奇葩》中,在宿舍里,理科状元没电脑被舍友嘲笑,之后便告诉舍友“我用脚指头都能赢你”。

2、《我的老爸是奇葩》是刘飚执导的都市情感剧,由韩童生、陶慧敏、经超、张佳宁等主演,该剧以两代人关系与碰撞为焦点,讲述了常家一家四口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故事。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越是在压力大的时候,人就会爆发出越大的潜能,古往今来那些能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有很高要求的人。很多普通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没有任何要求,任何事情都是得过且过。

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高考的时候能考一所重点大学就已经是很好了,要是可以去清华北大上学绝对没有人会拒绝。

但在九年前,真有一个学生放弃了自己保送清华的资格,主动参加高考,并且成为了安徽省的理科状元。他进入清华之后,十五门功课拿到了满分,剩下的都是九十九分,据他所说,最差的一门是九十八分,都不能说他是学霸了,他这是学神。

这个学神名叫韩衍隽,老家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县城。他的家境十分普通,父母更不是什么高知分子,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管他的学习。不过韩衍隽从小就自觉,而且他对于学习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他觉得学习知识是一种乐趣,总是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会自己主动去看课外书,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对数理化方面的课外书尤其感兴趣。

上中学之后他的理科天赋更加凸显,比起优异的理科成绩,他的文科就有些薄弱了。和很多男生一样,他的英语成绩很不理想。英语毕竟是主要科目,他没有想过放弃这个科目,反而给自己设立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学习英语,要把这一科的成绩补上。

他通过许多有趣高效的方法来激发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天都坚持背单词做题目,于是很快他的英语成绩开始稳步上升。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各种竞赛,并且经常获奖,再加上他平时成绩十分优异,因此他得到了被保送清华的资格。然而韩衍隽自己却没有把保送的事情放在心上,他还是想参加高考,看看自己的实力。

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因为清华已经是国内顶尖的大学,即便韩衍隽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顶着大家的质疑,韩衍隽坚定地选择了高考这条路,最后他考出来的成绩十分理想,最差的英语也考到了141分。他成为了当年安徽省的理科状元,也顺利考入了清华。

上大学之后很多学生难免会懈怠,觉得已经考上大学成绩就无所谓了,韩衍隽显然不是这种人。他在大一的时候就做好了规划,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小目标。他选择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另外还辅修了经济学。课余时间他也没有闲着,参加了许多校内组织,还是在组织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他的成绩在班级里面一直都排在第一位,甚至还达到过二十门课程十五门满分的成就。和高中时期一样,他依旧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并且拿到了很多名次。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清华,韩衍隽也是校友们眼中的学神,大家都说这个学神和其他学霸想比,完全是碾压级别的,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偶像一样的存在。

他是在2011年考入清华的,这已经是九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韩衍隽的境况如何呢?在大学就读期间,韩衍隽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神话,毕业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他还有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追求。毕业之后他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在那里继续深造,算起来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他应该毕业了。

还没毕业的时候他就多次去斯坦福交流学习,甚至和那里的教授学者合作过学术文章,还得到了不少赞誉。后来进入斯坦福大学之后,他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有教授将他的所有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发表为三篇期刊论文,之后还被许多顶级期刊收录。这个教授说韩衍隽是他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

韩衍隽一直以来都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这些目标,成为同龄人的楷模。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了不起的学术人才,距离他成为学术大师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0年,14岁半的何碧玉参加高考,以标准分7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当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何碧玉的高考神话和现状:

何碧玉2000年以标准分750满分的优异成绩一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高考历史上的奇迹与神话。

2000年的河南高考采用的是标准分计算模式,其实这种计算模式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比较简单来说就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考生真实考分数而是参考分数段给出的标准分,比如说考生在全省处在10%的话会给出630分,20%的话会给出580分这样计算的,根据你成绩所在考生比例而决定你的分数。

何碧玉因为是总分中最高的一位,所以在最后计算分数的时候参照标准以750分满分算的话,给出了何碧玉750分的满分,而且是唯一考生,这也使得何碧玉直接夺得了当年的河南省理工科状元,成为了河南省高考历史上满分第一人。

何碧玉高考750分考上清华大学,一时,她也名声大噪,被视为学习的榜样,2004年何碧玉在清华大学生物系顺利毕业,同年她便赴美留学,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读,于2009年,何碧玉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

何碧玉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就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随之也选择在国外扎根发展,对于这样的决定,很多人都表示不解,因此人们对她这种做法的争议不断。

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前往美国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后面又进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担任一名助理教授。

-何碧玉、-2000年高考作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8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