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鳌鱼有什么作用?

传说中的鳌鱼有什么作用?,第1张

房屋屋顶飞檐翘起的地方也多以砖雕鳌鱼嵌角。传说中的鳌鱼有镇宅保平安的作用。民居以南如是庙宇、祠堂或旷野,则厅堂屋脊正中必镶砖雕“通天兽”避邪。鳌鱼、通天兽的造型一般较程式化。

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五十三参”海岛图中,观音菩萨脚踏鳌背,神态庄严、慈祥而又洒脱。  佛经上讲,“苦海无边”。观音脚踏鳌鱼,为的是救苦救难,在汪洋大海中四处巡游,普渡众生出离茫茫苦海。  另一种解释是:古人认为大地是浮动的,它被搁在巨大的鳌鱼背上。这就是所谓“鳌鱼托大地”之说。如果鳌鱼翻动,则会发生地震,给人间带来灭顶之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脚踏鳌鱼以镇邪,给人们带来了平安。  据传说鳌是海中的大龟。当年共工失败后,怒气冲天,用头触不周山,把用以撑住天的柱子也撞断了。眼看天就要塌下来,女娲便斩断鳌足,作为顶天立地的四根柱子。鳌足如此之大,鳌的体形就可想而知了。关于女娲断鳌足的神话,古籍中颇多引述。《淮南子览冥》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谈天》中说:“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这些叙述,既有对远古传说的保留,也有对用鳌足“柱天体”的怀疑。  在《楚辞天问》、《列子汤问》等先秦著作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渤海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个无底深谷,其中有五座山,互不相连,随波涛翻滚上下往返。天帝命令禺强派十五巨鳌举首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动。以后,人们便套用这个故事,用“鳌戴”比喻负荷之重或表示感恩戴德。北周著名文字家庾信在《谢赵王赉犀带等启》中说:“花开四照,惟见其荣;鳌戴三山,深知其重。”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据《观音得道》一书记载,鳌鱼似鱼非鱼,似龟非龟,头生得和龙头相似,但没有须,身披一重厚甲,也有四只脚。平时藏身水底,觅食时浮出水面,大如船只,行动极快。它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上岸爬行,凭着锋利的牙齿和坚厚的甲壳,敢于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世。它不仅要吃牛羊猪狗,而且特别喜欢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开它,实在拿它没办法。观音菩萨得知此事,便找了十万八千根蚕丝结成一个羂索,又取宝瓶中的杨柳削成九个倒剌钩儿,贯在羂索的一端,再取海滨的沙土捏成一个人形,九个倒剌钩儿藏在泥人腹内。看到此鳌出现,便将泥人迎头摔去。那鳌鱼一见有人吃,便张开血盆大口,囫囵吞下。那泥人一入鳌腹,立刻融化开来,羂索上的九个倒剌钩儿扎在它心脏四周,痛得它在沙滩上直打滚。观音菩萨道:“孽畜在人间已久,不知残害了多少生灵,理当诛灭。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忏除夙孽,你愿也不愿?”说着放松了手中羂索。那鳌鱼毕竟有点灵通,连连点头。于是观音菩萨便踏上鳌背,航海而去。  观音菩萨脚下的鳌鱼,也是诗人常见的题材。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猛虎行》中吟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唐代著名诗人间禹锡,也喜引鳌入诗,他在《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因而戏酬》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鳌惊震海风雷起,蜃门嘘天楼阁成。”  鳌鱼竟然能踩在观音脚下,当然是不同凡响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征。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所以称人翰林院为“上鳌头”。科举时代,进士第一名――状元受到皇帝的召见,所以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的寓意是考试金榜题名,仕途精进。

鳌头就是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传说故事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

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

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寓意:独占鳌头,辉煌一生。

独占鳌头

拼音[dú zhàn áo tóu]

释义: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例句:

1然而,昆仑争雄后,独占鳌头的他却无人知其去向。

2他的数学能力一直在班上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近义词: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例句:

1那幢漂亮的二层小白楼,突兀兀地立在村中央,如鹤立鸡群。

2如果你想鹤立鸡群,你就要玩得转你并不熟悉的词语和措辞。

3先生您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品貌非凡、惊才风逸、义薄云天。

4这栋百层大楼,在这一地区犹如鹤立鸡群。

5他这个人自命不凡,鹤立鸡群,很难与他人合作共事。

6连亘山脉,跌宕起伏,巍峨群峰,簇拥着一座鹤立鸡群的山峰。

7出人群而独异,如鹤立鸡群;非配偶以相从,如雉求牡匹。

8他总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9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

10在曼彻斯特高中里她在女孩子们中鹤立鸡群。

11他的数学能力一直在班上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12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间总是鹤立鸡群 ,显得那么突出。

13在这群女孩子中间,那位长发的女孩确实显得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14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间总是鹤立鸡群,显得那么突出。

15在我们这群人中,他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16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你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17这栋现代建筑,在这个老小区里显得鹤立鸡群。

18丹麦人所受的教育是在人群中不要显得鹤立鸡群。

19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20他衣冠楚楚,在俱乐部中如鹤立鸡群。

鳌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对于鳌,一种说法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一种说法是海里的大龟;还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与鳌相像的物种:

龟鳖目动物基本保留原始体型。背腹甲间有甲桥在体侧连接,甲由真皮骨化的膜成骨板与上面盖着表皮角化的盾片构成。盾片与骨板逐年增长,盾片上有生长线,而盾顶区与其邻近的小片则常磨损脱落。背甲有上穹突,正中一行脊板(连脊椎骨)8枚,上盖脊盾5枚,两侧各有一行肋板(连接肋骨)8对。

头、颈、四肢都可缩入骨匣,免被掠食。四肢短粗,覆以角鳞,指、趾5枚,短小而有爪。海生种类四肢鳍状如桨,指、趾较长,但爪数较少。尾短小。雄性尾较长,腹甲略为凹。交接器单枚。泄殖孔圆形或星裂。颅顶平滑无雕饰纹,腭缘平阔无齿,而覆以坚厚角鞘,前端狭窄成喙。

扩展资料:

与鳌有关的传说:

传说东海里的鳌鱼精(也就是大海龟)经常到岸边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在这东海边住着一对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他们决心制服鳌鱼,为民除害,救出苦海中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们离家向西去拜师学艺。过了千山万水,他们遇到了一个白须白发白眼眉的老人,老人的家在数千里之外,他要大智、大勇背着他走。

大智刚背着他走了一步,就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大勇也和哥哥一样,成了巨人。老人让变成巨人的兄妹二人赶快回去制止鳌鱼的害人行为。说完,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老人化成了一座全是白石头的大山。大智大勇回到了东海边,用牛皮缝成了一只重达万斤的大草牛,又把重达万斤的钩系上白纱绳装进了草牛的肚子里。

兄妹二人连夜把大草牛扛到海边,在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把拉着吊钩的绳头藏在草丛中。这一天正是八月十五大海潮,东海里的鳌鱼也趁着大海潮,摆动着自己笨重的身体游到大海边。鳌鱼看到有一头牛在岸边吃草,就一口吞了下去,结果,鳌鱼怎么也脱不了钩。

大智、大勇兄妹俩就一直把它拉到东海岸,拴在了石头岛的一根竹子上。这鳌鱼头朝南,尾冲北,脊梁朝天,肚子朝地,躺在沙滩上一动也不能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只鳌鱼就变成了一座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5千米的大山。

一开始人们把它叫做鳌山。鳌山由于又陡又险,人们攀登它特别劳心费力,后来人们该称它为“劳山”,而在文人墨客的诗文当中,又写成了“崂山”,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鳌

中国网-啊呀呀海洋王国|崂山是怎么得名的?

脊兽非鸡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观音菩萨为什么要脚踏鳌鱼呢?

传说一:佛经上讲,“苦海无边”。观音脚踏鳌鱼,为的是救苦救难,在汪洋大海中四处巡游,普渡众生出离茫茫苦海。

鳌鱼观音一尊观音菩萨踏在鳌鱼背上的观音像。鳌鱼的体形非常的磅大,就连有些小的神仙都不能够应付得了的,更何况是人类。这只鳌鱼的磅大都可以用鳌足拿来顶天。相传当年共工大战失败后,脑羞成怒一头撞上了不周山,把撑天的柱子给撞断了。天少了一根柱子马上就倾斜下来,女娲立即斩断鳌足,把天给顶住了,所以到至今我们每天还能见到我们的天,天上地下还能每天都正常的运转。

传说二:观音菩萨能降的住鳌鱼肯定也会流芳世代的,相传以前有一只鳌鱼既不像龟也不像鱼,它的头却和龙头有几分相似,却又没有龙须,身上又背着一个厚甲,跟龟一样也有四只脚。原来世态是平静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只鳌鱼从海里跑出陆地吃农民的猪羊牛狗的,鳌鱼不仅爱吃猪羊牛狗,还更爱吃人,人们对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都说观音菩萨是心肠好,她知道后,立马就找了上万条以上的蚕丝编结成一个羂索,还取出她瓶中的杨柳削成九

鳌鱼观音桧木图册

个倒钩,贯的羂索的每一端,最后用沙滩的泥捏成人形,再把倒钩藏在泥人的腹中。鳌鱼一看见是个人,就马上张口,一口气就把泥人吃进肚里,泥人一入腹中马就就开始融化掉,一个个倒钩扎在它的肠道四周,疼的话就地打滚。这时观音菩萨现在半空中,说道:“孽畜你在人间这么久,不知道多少的生灵遭到你的残害,本应马上就除掉你,但因我慈悲为怀把你度到南海去修行,你愿不愿意”。那只鳌鱼原本就不是一只普通的龟或是鱼,它当然还是有点灵性,点点头表示愿意随着观音。于是观音菩萨就踏在鳌鱼的背上,往南海而去。这就是鳌鱼观音的由来。后来沿海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观音降了鳌鱼救了他们,于是就塑造了观音踏鳌鱼的形象来供养她。

鳌鱼竟然能踩在观音脚下,当然是不同凡响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征。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所以称人翰林院为“上鳌头”。科举时代,进士第一名――状元受到皇帝的召见,所以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4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