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虽然李白诗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时事,爱国,爱人民.李白对于实事的评说,由他的一套看法,他敢于说出它的想法,并且用浪漫的笔调来抒写.杜甫写时就像在写历史,他总是客观地去写这件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和李白是相当要好的朋友.李白心中的烦恼,只有杜甫能够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
唐天宝三年春,公元744年。
李白在长安侍奉玄宗的第三年。这些日子里,李白曾经的意气,曾经的豪情,被彻头彻尾地浇了一盆冷水,冷入骨髓,冷入内心。
梦想破灭后的李白,离开了京城,他心灰意冷,对于长安,再也不是从前的憧憬和幻想,而是失望。他走了,头也不回。
长安依旧,大唐依旧。
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作任何的改变。
离开长安,李白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到了洛阳。
风华绝代的诗仙李白,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为他的生命添了一笔灿烂的色彩,因为,他的人生中闯进了一个人——诗圣杜甫。
于是,这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终于碰到了一起。
李白,一个思想本身就异于常人的诗人,一生好酒,诗里的语言也总是绮丽绚烂,充满奇幻的色彩。人们称赞他,羡慕他,甚至有追星族到处找寻他。可是,有谁能读懂他的理想,又有谁读得出他诗中的悲伤?
杜甫,是惟一个能读懂李白的人。
他知道李白的理想,知道李白依赖月亮的原因,也知道李白诗中痛苦的根源。
杜甫,是李白惟一的知己。
月夜下,两位诗人促膝长谈。从政治时局谈到人生理想,从残酷现实谈到求仙问道。直到天边的月儿隐进云里,直到桌上的蜡烛即将燃尽。
杜甫感叹起来:“我真是太愤世了,一谈起时局就愤恨到这个地步,还真不如你,游戏风尘,嬉笑怒骂,逍遥一生……”
李白却说:“我们天性和禀赋都不同,这也没什么好坏。如果我真的可以嬉笑怒骂,又何必借酒消愁。活到今天我还不知胸中块垒到底是什么……”
而杜甫却说:“其实你不是不知,只是理想和现实间有太大的矛盾,不是渺小的个人可以超越得了的。”
仅此一句,说破了李白内心里一直埋藏很深的痛苦。李白感动了,还没有一个人,如此的了解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懂他的心。
知李白者,莫过于子美也!!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关心民众的心.虽然他们作诗的风格不同,但他们对于时事的看法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都喜好游山玩水.他们都追求儒家思想,(只是李白还追求道家和纵横家以及任侠思想.)李白和杜甫,一个就像是浩淼的天空,一个又像是坚实的大地;他们矛盾着,但同时又相似着.他们共同引领了一个时代,他们被人们称为盛唐的双子星座.
合称为李杜,不光是在于他们共同做出的贡献,也不光是在于他们相似的思想,更在于他们深厚的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