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时期文学作品

欧洲各时期文学作品,第1张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重点、难点:古希腊文化特征;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古罗马文化特征;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艺术成就。

二、中世纪文学

重点、难点:中世纪文化特征

中世纪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

骑士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PS:骑士精神的内涵~~~)

但丁及其《神曲》的思想艺术成就。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重点、难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流思

潮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

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的思想艺术成就;

莎士比亚悲剧艺术。(戏剧艺术应该全部掌

握)

四、17世纪文学

重点、难点:17世纪欧洲社会文化语境;

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

莫里哀喜剧艺术成就;

巴罗克风格;

五、18世纪文学

重点、难点: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理论主张;

启蒙文学的总体特征;

洛克克风格;

卢梭启蒙思想及艺术成就;

歌德《浮士德》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成就

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重点、难点: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具体

思想艺术特点;

雨果艺术主张及小说艺术成就;

拜伦及其艺术成就;

普希金及其艺术成就;

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重点、难点: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

艺术特点;

司汤达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巴尔扎克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福楼拜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狄更斯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八、19世纪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文学

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发表于1862年,小说从立意到写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虽然有现实主义成份,但就其艺术基调来看,仍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2、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3、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我将从这三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01 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明确强调文艺必须是“真实”的。他指出:

“我们的时代首先是戏剧性的”、“戏剧的特点是真实。”

这里雨果强调的艺术真实和现实主义的反映真实是不同的。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对现实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浪漫主义作家则要求既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要根据作家的浪漫主义激情创造理想的图画。

他在《悲惨世界》里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悲惨世界》通过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绘指控了当时不公道的社会和腐朽的法律。他在作品的“自序”中写道: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这段“自序”既说明了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反映了他同情走投无路的穷苦人,要求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寻求社会出路的思想。由于作品是针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悲惨世界》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到反对七月王朝的街垒战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让异乎寻常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穿插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作家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对下层人民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的悲惨处境深表同情,他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观察到:

“在社会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需要照顾的人,而社会对于他们,恰又苛求最甚。”

他通过一幕幕一场场令人心酸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贫穷、痛苦;无情地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无情。

诚实质朴的劳动者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一块面包,被罚苦役十九年,他的后半生虽然一直干着对社会对苦难者有益的事宜,但始终是司法机构追缉的对象,善良的劳动妇女芳汀为了生存和抚养子女而被迫卖身,过着凄惨的生活,竟被警方以冒犯一个绅士的罪名判刑六个月,穷苦的失业工人商马第因捡一个带苹果的树枝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要判终身苦役;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统治阶级、浪荡公子、绅士之流却消遥法外。

雨果面对社会严酷的现实,在小说中常常站出来发表议论以表达他的思想,他对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愤慨:

“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气绝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

雨果对社会的压迫慨叹道:

“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社会收买了一个奴隶”。“一般人认为在欧洲文明里,已经没有奴隶制度。这是一种误解。奴隶制度始终存在,不过只压迫妇女罢了,那便是娼妓制度。”

小说深刻地揭示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与法律的种种弊端,并积极去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

雨果幻想以“爱”和“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来改造社会,解决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

比如,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宽大胸怀改变了冉·阿让的生活道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成为蒙特伊市长。在这里,作者以奔放的激情描绘了蒙特伊这个理想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个个美满幸福。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人与人之间融融和和,相互谅解、互相怜悯和同情。

这个劳动人民的理想的乐园显然是虚构的,是作者以浪漫主义激情为平民描绘出来的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善良”和“仁慈”万能的思想任作品中占着主导地位。

但是,雨果已经看到改造社会的暴力革命正在开展起来,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推动社会迸步,因此在《悲惨世界》后两部中重点写了群众的革命举动。

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的场面猫写得惊心动魄,鼓舞人心。圣安东尼街英勇奋战的画面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起义的前夜,圣安东尼区的劳动人民已严阵以待,街头巷尾已经民怨沸腾,谣言纷起。作者在写起义的情景时,表现了炽烈的战斗热情。

他热情地歌颂街垒战中的英雄们,他把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遍体创伤的穷苦人写成了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革命巨人。

马白夫老爹,已经八十高龄,勇敢地去升起被密集的子弹打掉的红旗,流浪儿加弗罗什面对敌人的枪口,一边拾取子弹,一边高唱战歌,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群众革命的***安卓拉,他在街垒战危机时发表演说。

那番庄严而具有号召力的演讲充满了革命的激情,预示着朦胧的未来,进射着理想的火花。

在雨果的笔下人民起义的英雄们都是些非凡的理想人物,虽然他们倒在了血泊里,但他们的高大形象却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这些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达到了“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运的艺术效果。

02 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雨果从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认识到,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美好已有丑恶,他指出: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这就明确指出,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美”和“善”。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遵循着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一类是理想的、善的人物。他们是崇高优美的化身,如卞福汝主教、冉·阿让、芳汀、街垒战中的英雄马贝夫老人、流浪儿加弗罗什等。另一类是否定的人物,是卑鄙和丑恶的代表,如沙威、德纳第夫妇等。

这两种典型人物,栩栩如生,互相映衬非常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雨果按照他的文艺理论进行创作,透过集聚物象的镜子,使人物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更加分明,造成强烈的浪漫主义艺术效果。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在他身后站着两个影子:一个是警官沙威,一个是卞福汝主教。他们分别代表了法律偏见与宗教道德。

沙威和卞福汝主教在对待冉·阿让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沙威在监狱出世的,他是个恶人、鹰犬。作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他的面部肖象:“有一个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大片兜腮胡子一直生到鼻孔边。”

雨果进一步通过议论抒发爱僧、褒贬的思想感情,小说中写道:

“初次看到他都会感到不愉快”,沙威不常笑,“郑重时的沙威是猎犬”,而“哭时的沙威是老虎”。

他“尊敬官府”“仇视反叛”。在上流人物和上司面前他奴性十足,能屈能伸,犹如盲从的信徒,是条忠实的走狗,对于悲惨的下层人民则非常坚决、严肃、残忍、狠毒、冷酷无情,是条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正是他像一条毒蛇一直盯逐、追捕冉·阿让。他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法律的凶狠和残暴。

品貌不凡的卞福汝主教是“仁慈”、“博爱”的化身。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大革命的暴风雨使他看破红尘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主教。他自愿调换住宅,施舍穷人,过着简朴的生话;他救人于苦难,一向宽厚待人,从不以恶意度人,他的大量的善行义举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冉·阿让这个失业劳动者,为了嗷嗷待哺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由于企图越狱加判重刑。这期间他的“心灵一面上升,一面也堕落了。”他认识到自己有过失,更痛恨社会法律的不公平。

出狱后为了报复社会继续行窃。冉阿让从收留他过夜的主教住宅偷走了一套银餐具,被警察扭送回来,主教不但不责怪反而为他掩饰,并将那对价值二百法朗的银烛台也一并送给他,并鼓励他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卞福汝主教的崇高的心灵,慈悲的心肠,圣洁的行为,使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他皈依宗教,一心向善,转变成一个“人道的、宽宏大量的”人。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作品通过沙威与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生活道路影响的对比,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世俗的资产阶级法律使人继续堕落,“仁爱”才恢复了人的良心,宣扬了宗教道德优于法律偏见,“爱”优于“恨”,“仁慈”优于“邪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冉阿让朴实、真诚、善良,是作者极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经历、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苦役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出现在蒙特伊小城,靠了一项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发家致富,成了一位工业资本家。

这个有钱而不骄傲,幸福而不自满的人,出于他的善行义举被拥戴为市长。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全市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扶弱济贫,同情失业女工芳汀,答应帮助他们母女团聚。他认为:

“最高的圣德就是为别人着想。”

为了救一位无辜的工人毅然到法院去自首。他以德报怨,释放被革命青年抓住并处死刑的沙威。冷酷无情的沙威发现了冉阿让背着马吕斯穿过下水道的迷宫逃命时,突然良心发现,投河自杀。冉阿让的“仁慈”、“博爱”达到了至美至善的程度。

在冉阿让身上非凡的能力与崇高的品德是一致的。他由苦役犯到成为市长的慈善家,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罪恶的社会使他的人性异化,在“善”和“爱”的感化下,一旦人性复归,便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一个曾被社会遗弃,陷入绝境的人,一旦有机会服务于社会,他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

与冉阿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纳第夫妇。他们是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下层阶级的某些弱点和中等阶级的绝大部分恶习它都兼而有之。

这对夫妇,在外貌上一个瘦小,一个胖大,形成对对比,在道德品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私和狠毒。他们为了追逐金钱,敲诈勒索、行凶抢劫、谋财害命、无听不为,残存到拿破仑战争年代的德纳第夫妇行动诡秘,无恶不作的可憎形象更突出地起了反面对比的作用,衬托出冉·阿让形象的高大。

芳汀和女儿珂赛特是悲惨世界苦难人民恶典型。冉阿让和德纳第夫妇在对待芳汀、珂赛特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性格特征。

冉阿让出自对芳汀的同情,救出珂赛特,并把她抚育成人,帮助她成家立业。这里通过逼人于绝路和救人于危难的鲜明对照,有力地抨击了利己主义,歌颂了仁慈,博爱的崇高的社会风尚。

03 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悲惨世界》中出现的大部分是经历奇特、能力非凡的人物。

卞福汝主教,是一个司法贵族家庭出身,年轻时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他为了躲避风险,逃到意大利,后来回到法国成为主教。从此过着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薪水大部分给了穷人和病人,他说:

“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而是来保护世人的心灵的。”

正是卞福汝主教的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冉阿让的心灵,使他与卞福汝主教一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让经历更加奇特,他从一个修树枝的穷工人、苦役犯一跃而成为工厂主和市长,从此一心向善、扶弱济贫。他有着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外号叫“千斤顶”。

由于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个工厂的面貌;由于他被拥戴为市长,使小城繁荣昌盛;由于他的出现拯救了受凌辱的芳汀,救出了受奴役的珂赛特。此后他带着珂赛特在巴黎小心翼翼、神出鬼没地度日。这些不寻常的经历表现了冉阿让不同凡俗。

他的生活环境也很奇特。冉·阿让一生除了监狱的苦役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警察的追缉下度过的,他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夜晚,活动的环境主要是监狱、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坟场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奇异浪漫的特色。

非凡的人物不都是至善至美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极丑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纳第夫妇从外貌到心灵都是丑陋的,德纳第在滑铁卢战役中是盗尸者,后来在蒙费郡开小酒店,欺诈成性。破产后,跑到巴黎继续行窃,无恶不作,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作者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个非凡的丑恶的灵魂。

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冉·阿让不寻常的经历是小说的主线。当上市长后了解到芳汀的不幸身世并准备帮助她们母女团圆时,出现了商马第案件,冉·阿让自首第二次被关进监狱。这时作者安排了一个救海员的场面,冉·阿让果断地砸断了脚上的铁链,飞上战舰的索梯,救下了绕着横杠打转悬在空中十分危机的海员。

大家焦急地等待他安全返回,突然帆杠一摇晃落人海中。这个故意失足落水的镜头新颖、惊险、扣人心弦。突出了冉阿让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能,表现出他的举动是非凡的。

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出现在巴黎,扮成乞丐模样儿的密探发现了他,尽管他机智、谨慎,仍然逃不出警察的追缉。一次他带着珂赛特被逼人一个死胡同,冉阿让浑身寒毛直竖,像是一头重入罗网的野兽。十分危机,警察距他只差几十步,枪刀铮铮作响,他急中生智,凭着“囚犯的技巧”,利用灯绳以迅捷、稳健、准确的动作越出高墙,溜进修道院,这时巧遇被他救过性命的老人,把他们保护起来。

一波未平,惊险的波澜又起,为了长期隐居修道院,必须先逃出修道院。在老人的帮助下躲进棺材出修道院的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别具一格,使读者拍案叫绝。计划是到了坟场,老人将埋葬工人灌醉,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逃出。

但是,一进坟场,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埋葬工人,老人惊呆了,但他乘其不备智取卡片,迫使工人离开坟场,冉阿让才得脱险。

这些惊险动人的情节发展曲折有致,又有偶然巧合,富有戏剧性。通过夸张离奇的情节把冉阿让描写成一个神通广大、智慧、胆量都过人的超凡人物。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把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为了渲染气氛用了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尖锐复杂的社会冲突,表达了他具有宗教意味的人道主义思想。

回答完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0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