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是哲学带来的,从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时期与启蒙运动一路走来,太过强调理性,结果理性的世界让人失望,终停了下来,如释重负,松了口气,这口气约有150年。
康德和他那冷静的知性主义被抛之脑后,一群不那么认真读书的学生,自由散漫、做白日梦、热爱生活、留着长发、漫不经心地谈论着诗歌和艺术。
年轻总被人人描述成一种资本,是流于动的烦恼和热血,少年而没有烦恼,成长起来不是圣人倒是庸人,这菜刚出炉,你趁早它都还热气腾腾的呢?
浪漫主义,容易让人接受,好听,好记,好玩,挂在嘴边的是:“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年轻人个个都是艺术家的种,伟人的胚,偶遇一虫子都想去“吻一吻”,看见花都有“美和占有”的欲望。
帅哥遇到美女,就浪漫了,那是帅哥和美女的事,与你何干呢?长得丑,浪可以,漫不起来,一漫,就俗了,丑女鳖男常有一个心态:要是被绝世容颜的异性占有,这才是所谓的终极浪漫。
跛子拜伦一出场就是恶魔,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又英俊,被时髦妇女团团包围,雪莱呢,前脚才进牛津,第二年就被开除,骗了一女同学,私奔到爱丁堡结婚,回头发现结了个假婚,没有感情,又骗了一小女生私奔去了法国,还顺便把她的妹妹害苦了,终奔赴意大利。
后头的人还要会玩一些,爱情可以有,婚姻就不必了,纯玩。比如萨特就找了一个固定的炮友波伏娃,两人还签了协议,约定他们之间是一种“开放式关系”,在爱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前提下,可以有“偶发爱情”,但绝不互相欺骗、隐瞒。
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让神秘之路通往内心,这一诠释,所有的路,都是回家的路,这浪漫主义就有了“意识流”的意味在里面了,当然,这意识流还得归功于叔本华、弗洛伊德的哲学启迪。
不过我不喜欢弗洛伊德,他的潜意识潜得太深,本我自我超我又太武断,分析什么都要牵扯到“不幸的童年经验”,梦的解析总得和性挂钩。好像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就是“原罪”一样,一辈子都难逃脱宿命论。
你看现在新闻上,经常追溯罪犯的童年,拿着个大锄头挖了挖,挖得够深了,终于挖出了犯罪的根源,大概也是出于相同的原理,这不过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弗洛伊德主张原因论,与之相对的,我偏向于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没有“精神创伤这一说法”,活在当下嘛,为何非要揪着过去不放呢?
浪漫主义直抒,也滥情,拼命追求自然,最后弄到不自然,浪漫主义一变种就是象征主义,再到意识流,就和自然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
就这样,浪漫主义被人封印在蜜罐里,被虚无的幸福所裹挟,最后被闷死在甜蜜中,又回归到现实主义。最后,要等,等到尼采吼一嗓子:“上帝已死”,才能解除封印。
大概年轻一代都要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其他主义搞不懂,浪漫主义好像一下子就弄懂了。毕竟个人的青春就是不自觉的浪漫主义,自觉的青春呢,其实是浪漫主义的陷阱。
现在这批人,还是那一批年轻人。每个人一上场,都会先吼两嗓子,还是那句口号: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属于时间,浪漫需要挥霍时间,年轻人天然就拥有它。古怪、不正派,白天闲游放荡,晚上寻欢作乐,等都等不及就朝着荒诞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狂奔而去。
滥交也滥用自由和权力这两个词、武侠酒神精神都有,她抽烟喝酒蹦迪纹身染橘毛但是是一个好女孩,你相信吗?我觉得橘红色真的是很廉价的发色了,我支持她染奶奶灰、雾霾蓝,实在不行,绿色也行!
人性道德真的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吗?我对全面崩溃的唯一经验就是有个朋友自杀了,一同学、一朋友、一兄弟怎么怎么了,回答不上来。
现在的浪漫主义变成了戾气,我们这个时代,自我膨胀了,集体变弱了。大多数都是生活过的不如意盲目寻求一个信仰逃避现实,就掉入了浪漫主义的陷阱。
等到能力没长多少,时间嗖嗖地跑,头发哗哗地掉,浪漫主义就死了,等着现实主义这老人来收尸,现实主义,是最后的出路。
浪漫主义者都在年轻时死去,要么是肉体死去,要么是浪漫的那一部分独自死去。真正能浪漫一生的,还得心里有矿且不流于世俗。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浪漫却是要有所牺牲的,不值得牺牲的,那叫浪费时间。浪漫的牺牲,完全自愿,可又舍不得“完全”,因为人人怕白白牺牲。
最后,一个个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嫉俗如仇,却又爱浪漫如命。
你看,现实主义来了: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人一辈子,走走瞧瞧,吃吃喝喝,不生病,就是福气,如果能遇到自己爱的也爱自己的人,再发点小财,就是天大的福气。
一无所知的世界,走下去,才会有惊喜,于是,我们就这样“轻车熟路”地,堕落了!多想再上一次浪漫主义的当,心甘情愿那种。
啊,是啊是啊,我也浪漫过,这该死的浪漫啊,哦,哎……还没说出口,就已泪流满面。这浪漫,其实只和一个悲剧有关,这就是浪漫主义的陷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不怕,我等,再等一个轮回,等你来,等花开,我的心是吃了防腐剂,打了玻璃酸的,它不会老。
1、浪漫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用一种或着多种手段表现出来的效果。比如在有情调的地方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并像对方表白,这就是浪漫。 2、现实就是切合实际 不要想那些遥不可及的事 都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往往触及到我们身边的利益 现实离我们最近 总使我们无所适从 伤害自己身边的人 被现实所逼 我们常常深感无奈 但一个人现实点才不会被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所打击太大。 3、举例说说; 让孩子浪漫与现实并存 14岁的儿子是一个让我足以骄傲的孩子。 让我骄傲的不是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如何好,说句实话,自从儿子上初中之后,我就没有过问过一次考试成绩了。这是我和其他父母的不同之处。因为我知道我的那个宝贝蛋子已经不再需要我去监督他的学习了。 我儿子让我骄傲的是他明白事理。 2008年的那场大雪,使我感受到儿子已经超乎寻常地懂事了。 那年冬季的那场大雪超乎寻常地大,我和儿子在那个大雪的冬季经受着不一般的磨难,由于我的缘故,致使他妈妈离家出走,住到她们单位的酒店里34天没有回家,虽然我和儿子去了五六次叫她回家,但是依然没能让她回去,同时在那场大雪之中,她也没有到学校看过儿子一样。 出于对儿子的愧疚,我总想拿金钱来补偿他。虽然我知道孩子缺的不是物质,但是我还是世俗地要拿金钱来弥补。 在那个到处都是挤满雪堆的寒冬,我带着儿子去商业区里去买衣服,给他说买全套的李宁滑雪服以及李宁的雪地靴或者运动鞋,我儿子说:爸爸我知道你想对我好些,但是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因为我现在长得太快,买那么贵的衣服鞋子穿不了多久就不能穿了,扔了太可惜。爸爸我不怪你。儿子说这话时我泪水马上就流了出来,那是在街上。 那时我就知道儿子长大了,懂事太早了。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承担的他都承担了。 后来儿子在08年五四青年节全校演讲比赛上,儿子以脱稿演讲获得全校初中组第二名。儿子把这个消息给我说时我给儿子一拳,说到儿子你是好样的!你自己的努力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值得爸爸骄傲的。然后又给他一个拥抱。我想这是男人之爱。是一种宽厚的博大之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给予儿子实施很多的言传,更多地注重身教。没有给他过多地说教式地让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 儿子这一切的得来都是来源于书籍。 而儿子从小就是爱读书。他爱读书是因为在他刚有认知能力时就会看到我在读书或者是看报。另外一方面是我在他小时侯躺在他被窝里给他读书,原来是读童话,后来慢慢地什么都读,也许有人不信,在他六七岁时间我已经给他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吴士宏的《逸风飞扬》、《巨人三传》、最为不可想象的是我还给他读了《通俗哲学》,随着他的长大,他开始看书,《华盛顿传》、董明珠的《棋行天下》、以及余秋雨、朱德庸、李敖、周国平等这些人的书。 从去年开始我开始让他读欧美文学,先后给他买了近60部的欧美文学著作,现在那么东西已经全部读完。而我没有让他看中国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当然我给他订阅有《儿童文学》以及《讽刺与幽默》,他现在也看我购买《南方周末》上的部分文章。 上午我同一位女士谈到对于子女的教育时我说:读诗词及文学作品可以让孩子有修养,有美好的情操,有气质,看名人传记这些东西能够让孩子感知到社会的真实,让他不盲从、不浮躁、能体贴,善适应。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必须。否则的话容易不适应社会。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有很多好处:个人生动的故事, 在故事里感受成功是要靠自己努力、拼搏、合作与妥协的结果。这些故事比简单的说教作用要大得多。 同时我还说我没有让我儿子去看中国传统的书,包括文学作品,还有三字经什么的。都是让他看英美文学,欧洲文化是培养贵族的,它讲究规则与礼仪;美国文化是培养“流氓”的,它讲究的是创新与颠覆,不守规则;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是培养奴性的,讲究屈从与忍让,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奴役了,所以我不再让孩子去看那些。 正是儿子大量的阅读还有我有选择性的给予他阅读的书籍指引,使他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有关社会规则的一些基本的礼教,同时又因为他大量阅读超越年龄界限的书籍,所以他更加的成熟。 当然我也不会去抹杀作为一个孩子天性与童真,我会和他一起抢电脑、躺在一起睡觉时互相把被子掀掉让对方暴露出来,还有会争夺枕头这样的事情。和他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开几米的话本,在河里游泳时互相往对方身上擭水,甚至是潜到水下把对方往水下面拉或者按着对方的脖子往水底下使劲按,旅游时争着不背包。冬天时间故意拿很凉的东西放到对方被窝里。不把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看成是一种威严,只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一个朋友来对待。 让孩子看那些文学的作品时让他能够有一个充满幻想的空间,培养他浪漫主义的情怀,而让他广泛地看名人,尤其是商界名人的传记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要付出努力的,这些努力在当时看似是有些艰辛的,但是过后来看都是财富。 就在去年的寒假,我和儿子在被窝里一起读了唐骏的自传与周国平的自传。让他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乐趣。我和他躺在一个被窝里,在电脑上看两个人的自传,每个人一屏轮着读给对方,既在这样的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又增加我们夫子之间的感情。我始终艰辛我这样的多行动少说教的做法是成功的。
有人觉得爱情就应该是浪漫的,认为浪漫是爱情里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言不差,美好的爱情是离不开和少不了浪漫的,但是爱情里,浪漫是必需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清楚明白和知道,“浪漫”是个外来的概念,是由西方词语“罗曼蒂克”演变而来,它是指的一种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表现形式,从其自身定义里就可以完全看出这不是生活的实际,也不符合现实情况。而对于浪漫行为界定虽没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概念,但泛指在生活里不是平日经常发生,属于偶然出现,并且能给对方带来一种愉悦体验和惊喜感的行为表现。
为何会这样,如正是由于不是平日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和作用,就比方说现在人的一些浪漫表现,去吃烛光晚餐、篝火派对,家里柴米油盐、各色菜肴美食俱全,厨房里现代厨卫设备一应俱全,却煞费苦心带上锅碗瓢盆,木炭柴火什么的,跑到荒郊野外去搞所谓的野炊,省吃俭用、克勤克俭的,结果却很大方的花费不少跑去奢华的影城去看一部大片。
花不菲的价格去听场连自己都煎熬打盹的音乐会,平日里买个青菜果蔬的都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却在特殊日子里,眼都不眨的买上一束既不当吃也不当用,且存放了不了几日的多少朵昂贵的玫瑰,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偶尔去破费一笔,去游玩名山秀水等等此类的行为,都被人们谓之为“浪漫”表现,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所谓的浪漫都是生活中偶然为之的行为,它绝非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浪漫成了必需品那将是多么匪夷所思的情景。
就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浪漫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么也就会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了,也自然而然不成其为“浪漫”了。从这些不难发现和看出,在爱情里浪漫不是必需品,它不同于人们居家过日子的衣食住行,少不得、离不得,更像是日常生活里使用的佐料调味品。平时我们在做菜肴时,没有了调味品,做出的美食就寡淡无味,少了特有的味道。
失去了应有的味蕾享受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欣快感,但是如果调味品过量,成了食材的主要成分,那么将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但让食品口感变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而且还会让人无法接受,难以下咽,浪漫在婚姻生活里具有同样的效果和作用。但是如果把浪漫变为常态,不但双方都累,也会形成视觉和体验疲劳,既无聊也无趣,不会令人感受到期待和惊喜,同样还会让以后的日子都不好过。
曾有对恋人,特别崇尚浪漫富有情趣的爱情,两人相约不但恋爱时要保持浪漫,而且婚后结为夫妻依然如此,浪漫是家庭生活的主基调,结果在恋爱时没啥,过得还算浪漫甜蜜,而等到婚后在一起,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甚至是家庭里的各种琐事,而且伴有各种数不清的困扰和烦恼。刚成家时事情不多,他们尚能努力克服一切,让生活尽可能过的浪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劲过后,随着家庭生活的继续,那些所谓的浪漫在现实面前变得难以为继,愿望和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冲突和落差,深刻感受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痛苦,最后两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现实的残酷让他们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于是夫妻矛盾不断,冲突迭起,最后两人实在无法适应和接受,感情破裂而分道扬镳。
因此,虽然大家都希望爱情浪漫,浪漫也固然美好,可以调剂感情生活,不使生活过得平淡乏味、单调枯燥,保持新鲜和富有活力,但它绝对不能成为一种必须,如果过多过滥,不但没了特别之处,反而会物极必反,失去了浪漫应有的意义和作用了。在现实婚姻里想要爱情幸福,夫妻间应当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敬如宾,并且要多沟通交流,多理解关心对方,多考虑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共同体贴搀扶、相濡以沫、彼此恩爱。
扮演好各自的家庭角色,尽到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才是相爱保持感情和美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情感恒久。同时我们也不否认,长期程式化的模式,势必会使生活状态归于平淡无奇,久而久之难免就会感到索然无味,适时适度加入一些浪漫元素或情调,营造一些调节和衬托共处的良好氛围,给人种全新的感受和惊喜。从而使婚姻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获得更为美好的体验和感受,这对加深感情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大家认为的那些浪漫桥段变成生活里必需品时,将是个多么可怕的场景,比方说夫妻天天旅游逛名胜,两口子整天放着电灯不用却点着蜡烛吃饭,放着家里的电视不看,每天泡在影城大片不断;家里现代化的厨房闲置不用,却每天整些木炭柴火,跑到荒郊野外去烟熏火燎的野炊,每天都给对方送上一束花和礼物,不在家中品茶喝水,整天泡在星巴克里等等,这些不但不现实,而且是个细思极恐之事。
所以说爱情里,浪漫是必需品吗?显然不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