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婚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解答。每一段婚姻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营的方法也不相同。对不同的人来说,平淡和浪漫究竟哪个重要,也有不同的观点,不能够一概而论。
有些人经济条件一般,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很拮据。对他们来说可能不追求浪漫,只希望能够过好每一天。即便是偶尔的浪漫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在节假日的时候花100块钱买一束花,妻子并不觉得开心浪漫。
妻子想的是,如果这100块钱省下来,就够全家2天的生活费了。如果把钱省下来买2斤排骨,给孩子做一碗糖醋排骨,看到孩子吃的时候满足的笑脸,她更加开心。100块钱的花束还不及一朵西蓝花来得开心。
对于这样的人群来说,平淡就是最大的幸福。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他们的心理就充满了幸福感,不需要额外的浪漫和惊喜。或许等到有一天生活好了,看到这些浪漫也会开心,但不是现在。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日子已经过得很辛苦了。在节假日的时候奢侈浪漫一下,是生活中仅有的那么一点惊喜了。如果连这么一点要求和愿望都满足不了,那么生活真的是太无趣了。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生活中偶然的浪漫就像是调味剂一样。不需要多,但是一定要偶尔存在一下。就像是定期给自己加满能量一样,能量满了才能够继续前行和奋斗。
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平淡和浪漫的地位不一样。不过,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花钱才能够浪漫,其实也不一定。偶尔自己diy,表演一个节目,甚至是说一句从来没有说过的情话,这都是很难得的浪漫。
**中的浪漫都是被放大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浪漫。
很多人都有**情节,觉得现实中的人,根本就没法跟**里面的人作比较,但是却没有想过,**里面所有的桥段,都是表演出来的,一旦回到了现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矫情和浪漫。
所以在现实中,不要过分地追求浪漫,不然只会变得很作,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浪漫的细胞,非要让他装作浪漫,那对他来说,岂不是很为难他吗?
只要他对自己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浪漫,浪漫的东西,虚无缥缈,也不一定能够证明他会永远爱自己的决心。
只要他心里有自己,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心上就足够了,**里那么多的浪漫,都只是矫情,太过矫情的剧集早晚有一天会玩完。
现实点吧,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不要刻意追求浪漫,幸福就好。
浪漫又清醒地爱生活爱自己,指的是在追求浪漫、幸福的同时,也不失清醒和理性,能够根据现实情况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首先,浪漫的爱生活意味着你热爱生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有着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你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欣赏,喜欢在美好的时光里留下美好的回忆。你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和幸福感。
其次,在清醒地爱生活的同时,你也清楚地了解生活的真实本质和存在的不确定性。你会对日常事务做一些长远的规划和计划,掌握好自己的时光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质量和方向。你不会被生活的琐碎之事所扰乱,而是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最后,爱自己的含义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你会懂得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你也会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浪漫又清醒地爱生活爱自己包含了热爱生活、清楚生活本质、注重自身发展的多维度特征,帮助人们以一种全面的、积极的态度来拥抱生活和自己。
浪漫主义和儿童文学有着特殊的亲和力,更适合于表现儿童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灵。
现在,儿童文学界已很少提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了,虽然不断有许多作家将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儿童文学创作,但在儿童文学评论和儿童文学研究中,却很少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上升到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高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浪漫至死不渝没有前一句,只有后一句温柔绝对屈服。
“浪漫至死不渝,温柔绝对屈服”的意思是一生喜欢追求浪漫,浪漫的情怀永远不变,对待温柔的人便没有了脾气。浪漫到死都不会改变,那么温柔也会永远臣服。更美好的深层意思是,你80岁的时候还会对我浪漫,那我80岁的时候还会对你温柔。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浪漫至死不渝,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我无法保证我对你的爱永远维持在巅峰状态,但我能保证我心里永远有你的一个位置。一个和旁人都不同的特殊位置。当我们重逢,爱意将以燎原之势重生。
2、美好浪漫的事永远是被歌颂,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美好,需要浪漫;所以美好与浪漫永远不会消失。愿每个人都能怀有浪漫的情怀。
很多男人不明白生活不是柴米油盐醋茶。为什么女人非要追求什么浪漫,浪漫可以当饭吃吗?浪漫不能当饭吃,浪漫可以当饭吃。对女人来说,浪漫可以作为一种生活中的仪式感。很多男人不明白女人谈恋爱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对女性来说,恋爱过程中的仪式感不仅是获得安全感的源泉之一,也是满足她们小小虚荣心的最好药物。
村上春树说:意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走路的时候,你故意蹲下来帮我系鞋带是仪式。购物的时候,我特别记得给我买了我喜欢的衣服。是仪式。别人生日你切蛋糕的第一把刀是仪式。拆开新书的塑料包装也是一种仪式。其实意识本来就是让单调平凡的事情变得不同。它让我们对我们在乎的事情产生敬畏之心。
过有仪式感的生活的女人,吃饭时要用帅气的餐具,喝水时要用漂亮的杯子,新年要穿新衣,恋爱要告白,结婚要求婚,婚礼要准备婚纱,情人节要准备浪漫,生日要互相送礼物,节日要回家陪父母。有些人认为这是托斯,但事实上,这是努力运转的每一天。
浪漫对一对情侣来说真的很重要。沈从文老师也是著名的爱情男孩,他和他的妻子张乔之间的感情很深。18岁,有学校的长调和很多追求者,其中有沈从文。当时沈从文是张朝华的老师。虽然是老师,但性格害羞,害羞,还有文人的执着。而且沈从文当时也很年轻,贞贤第一次打开,很快就被出众的大调所吸引。他给张华的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坠入爱河。后来又写给她: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看了很多次云,喝了很多种类的酒,但只爱一个正当的最高年龄的人。
不回复张乔,她每天收到无数封情书,从不懒得回复。无视老师沈从文,无视他的感情。沈从文也无视她的反应,坚持写情书,一封一封地厚厚实实在在,仍然对张乔置之不理。后来抱着张乔和沈从文的情书,找校长主持公道。校长是胡适,也是常识上不出牌的男人。他笑着问道。“沈老师追求你有什么不对吗?”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非常顽固地爱你。张昭和说:“但是我顽固地不爱他。后来有两个人在一起,他们在异地的时候,沈从文每天都和张乔写信,事情不详细,都向她报告了。沈从文曾说:“我们爱一辈子,人生还是太短暂。这就是他对这段感情的最好解释。
写爱情诗说情话,文人也很浪漫。浪漫作为仪式感,到底重要不重要?女人想要的浪漫或惊喜是表象。她真正想要的是你在乎她,你爱她。就像男朋友非常爱她,知道默默地献身于衣食住行一样,内心偶尔会期待小惊喜和浪漫,进一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浪漫是最一种仪式感。也许它看起来很华丽,但其实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所以,那并不重要。你怎么说?
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理想主义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追求一种完美化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碰到适合的环境,它也可能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正文如下: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短篇小说之王”。它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还大量取材于有关神仙鬼狐、犬鼠獐狼。狮虎猴象、蛇虫鱼鸟、花草树木乃至烟云泉石的各种传说;它的艺术构思,“驰想天外,幻迹人区”,人奇、事奇、景奇、情奇,如梦似幻,变幻莫测。
它所展现给读者的生活画面,既有凄风苦雨的人间,又有琼楼玉宇的天堂,既有昏天黑地的地狱,又有晶莹碧透的龙宫,寄托了广泛的社会理想。题材的怪异性,构思的奇幻性,寓意的深广性,构成了这部奇书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部小说的独有的特征。形成了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创造。
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文学巨著。在艺术实践上,追求真、善、美的美学思想;在形象塑造上,讲究形象化、鲜明化、神韵化;在情节发展上,推崇曲折美、波澜美的艺术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重视民间语言,大胆运用成语典故;在美学特征上,主张开拓创新,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奇特的幻想情节。现在,我就其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强、浪漫主义色彩浓、幻想构思奇而进行赏识。
一、创新性强。
《聊斋》所体现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如:题材的新开拓,传统主题中的新发展等等。
在题材上的新开拓。综观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全貌,普通劳动群众及其生活并不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但在《聊斋》中,占主要分量的题材,则是社会普通民众及其他们的生活,它是庶民活动的舞台。《聊斋》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生活、朋友交往、征服自然等等。
劳动人民的生活题材如此大量地出现在《聊斋》之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在题材领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还体现在:一、必须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以劳动人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题材去揭示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展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
如《白莲教》、《梦狼》等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二、必须以鲜明的审美情感去处理这些题材。《聊斋》就以这空前未有的规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提供了一批劳动人民鲜活的艺术形象,如田七郎、农妇、张氏妇、窦女、牧竖、胡氏兄弟、红玉、乔女、成名、白莲教少女等等。
总而言之,劳动人民作为庶民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大量入选为《聊斋》的题材,这是《聊斋》审美视野的新扩展,题材领域的新开拓,同时,它还提供了处理这类题材的新成就、新经验。
在传统主题上的新发展。生与死、情与爱是文学艺术的传统主题。在《聊斋》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很多生与死的悲欢离合,情与爱酸甜苦辣。但蒲松龄在这类主题的开拓上有所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生与死,在《聊斋》中,不仅仅是一种生命起始与终结的自然现象。事实上,它容贮了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不是生与死的本身。
通过生与死的社会内涵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聊斋》对生与死的艺术表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多种审美形态。宋涛的死而生、生而死,连城与范十一娘的生而死、死而生;连锁和聂小倩的死而复活,莲香和鲁公女的转世再生;林四娘和公孙九娘对死亡的追忆,汤公亲身所体验的死亡过程……如此纷纭多样,唯《聊斋》所仅见。
《聊斋》对生死主题的开拓和发掘,除了寓寄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反映社会、历史和人生之外,还有极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达人生价值观。人,既然有生,也就免不了有死。那么,除了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外,一个人的生与死,怎样才有价值?
《聊斋》通过塑造了一系列生气勃勃的艺术形象来作出了回答:是为孝、为义、为情、为人格尊严。为孝的:《考城隍》。为义:《王六郎》、《娇娜》、《褚生》等。为情:《连生》、《香玉》、《封三娘》等。为人格尊严的:《梅女》、《侠女》等。
在《聊斋》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表现,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涵上,从价值观上对生死作了比较集中的艺术思考;在艺术处理上,不但创造了生死转换的多种审美形态,而且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作品主人公生而死、死而生,反复渲染,不断强化,从而使生死主题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获得了最充分的表现。
情与爱,是《聊斋》的一大主题。 《聊斋》中的爱情主题可归纳为:1、生死不渝的真情追求。2、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3、“春风一度,即别东西”的性解放。4、“礼怨情制”的婚姻观。但《聊斋》对这一主题的开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创意。
首先,在价值观念上,把爱情置于生死之上;在道德观念上,把爱情置于封建礼法上,并提出了“礼怨情制”的首创性构想。其次,“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是《聊斋》的独特发现和创造。再次,它为那些实行“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树碑立传,其观念之新颖,人数之众多,空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生与死、情与爱在《聊斋》中得到了广泛的艺术表现,但它的独特的审美创意,又使这一传统主题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聊斋志异》究竟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将它纳入浪漫主义范畴;也有人视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我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后,我认为它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当然并不是全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现在就让我来说说,我这样认为的原因:
首先,蒲松龄是一个富于理想的作家。他善于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理想人物,描绘理想的境界;借助大胆的幻想,设置铺叙离奇的情节,运用奇特的夸张塑造非凡的艺术形象。这一切,恰恰说明了蒲松龄又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艺术家。
其次,《聊斋》中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还表现在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构思,诡谲万端的幻想,设置丰富多彩的离奇情节。但离奇情节不等于荒诞和向壁虚构。如《促织》、《石清虚》等名篇,它们都真实地、深刻地概括了生活中的矛盾,故事情节确实离奇、曲折、出人意表,处处显示了绚丽的神奇色彩。
再次,蒲松龄笔下的勇敢地诛除鱼肉乡里的霸占人妻的乡宦,儆戒草菅人命。残民以逞的县官。他所表现出的扶危济困,嫉恶如仇,保护被压迫者,打击封建势力的可贵品质,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这也可以称作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美。
《聊斋》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表现在他的小说富于诗化的情感和诗化的意境。对诗化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主观色彩强烈。在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中,他所作的是情感性观照;在对表现对象进行审美开掘时,他首先重视的是情感世界的开掘。
在审美创造中,他特别注重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在情节推进。时空转换、命运安排等诸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创作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性支配痕迹。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注入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和意绪。也正因为这些情态体验和意绪。使作品更具有主观色彩,浪漫主义色彩更浓。
《聊斋》中所创设诗境大体可分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两类。《翩翩》中当罗子浮带着儿子再去看望翩翩时,只见“黄叶满径,洞口云迷”,不得不“零涕返”。此刻罗子浮恋情怀思的召唤下一齐云集于篇末,成为“黄叶满径,洞口云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了。
“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言天空之月而言水中之月,让人由水中之月去感知天空之月;不写对面之花而写镜中之花,让人由镜中之花去欣赏对面之花,这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常见手法——以虚映实。在《聊斋》中,对人物心境的揭示,就常用这种以虚映实的手法进行开拓。
如《胡四娘》、《小翠》、《王子安》等作品。王子安种种醉态中所映照的,是他平时深埋于心底的种种梦想;小翠日事嬉戏的荒唐行为,映照了她的忧患在胸和机心运筹等等。
《聊斋》中的浪漫主义色彩,都来自于蒲松龄对生活精细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也因为这样,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价值。
三、奇特的幻想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历史。”那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聊斋》中写了那么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同情节的丰富是分不开的。
在情节的提炼上,做到离奇不失其真,曲折不失其严,丰富不落窠臼,这是《聊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那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表现在情节的光怪陆离,神出鬼没:什么冤魂复仇、神仙下凡、鬼变人、人化虎,等等,真实变幻莫测,想想瑰丽;鸟鱼花卉以及狐狸的千变万化,更是如窥万花筒,无奇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孙子楚爱慕阿宝,既可以“魂随阿宝去”,又能变成鹦鹉。“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在情节的提炼上,要做到离奇而有真实、曲折而又严谨、丰富而又新颖,主要靠作家的真知灼见、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聊斋》这部名著的诞生,正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善于将“耳目所睹记,里巷所流传,同人之籍录”的大量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化为如此丰富的情节。
总的来说,蒲松龄的《聊斋》中的幻想,是奇特的,神奇的,自由的,充满悬念的,贴近生活的,超越现实的幻想。而正因为是这些幻想,使作品中的故事构筑成一个个奇异的世界;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位位生动的形象;让作品中的情节充满悬念和波澜起伏。
从《聊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楚辞》以来诗词文赋用语的固有特色,又可以看到《左传》以来史传文学造句的传统技巧。我们既可以看到左转右折、陡起陡落的情节演化,也可以看到节奏鲜明,旋律生韵的时空流程和阴暗相生,浓淡有放的结构布局。
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寄托,还可以看到蒲松龄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资兴,对时空遐想,以及其哲学感悟……总之,《聊斋》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立足于我国古典文学之林,占据于世界文学宝库的一席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