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为何会被称作“浪漫之都”?

大连为何会被称作“浪漫之都”?,第1张

大连别称“滨城”,是辽宁省副省级市,同时与深圳、宁波、厦门、青岛并列为计划单列市。从中国地图上看待大连,就仿佛就在“鸡嘴”处,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黄渤海交界处,跟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如果有朝一日建设了海底隧道,估计从大连到青岛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

众所周知,大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由于属于海滨城市、建城历史悠久等原因,在大连境内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譬如:俄罗斯风情街、老虎滩海洋公园、旅顺站、大连海滨路、棒棰岛等等,除此之外,“避暑胜地”的名头,也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为何大连会被称为“避暑”胜地?

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由于是一座滨海城市,不仅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还兼具着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就让大连的气候显得十分宜人,冬季没有严寒、夏季没有酷暑,年平均气温10℃左右。

如果有幸到大连旅游一番,当你踏入城市的第一瞬间,你会发现大连城市就像在“森林”中一样,绿色景观树木和道路显得那么的和谐。走到海滩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之下,金闪闪的金沙滩十分引人注目。在盛天的碧海图中,青山和绿水交织在一起,山水之美、海滨之美,在海岸线上形成一个独特的海滨风光。

早上,可以去海滨看看唯美的日出,中午,天气较热可以去星海公园,傅家庄,俱乐部岛和其他游泳场所冲浪,晚上在金石滩听海浪,这种旅游方式太舒服不过了。

大连凉爽宜人的气候,美味的海鲜,美丽迷人的海岸,海滩分散的海滩和发达的旅游设施,使之成为“浪漫之都”中的一个“避暑度假胜地”。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气候会受到地形、海陆和纬度位置三个因素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受地形影响,山上和山下出现不同的气温。C项符合。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影响

三重拉尼娜出现,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性格迥异的兄弟姐妹,拉尼娜一直是“冷”的对应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将拉尼娜现象定义为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的周期性冷却。拉尼娜现象通常每三到五年左右发生一次,有时会连续几年发生。

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我们也对其机制感到困惑。拉尼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气候现象,是由空气和海洋相互作用引起的,但它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公认的,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水温产生异常变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热带印度洋、大西洋和西太平洋变暖速度较快,三大洋海温年代际和长期变暖的非均匀趋势,通过海盆的影响有利于拉尼娜现象的持续发生。华南地区气温较多,为副高压所致,北方地区自10月以来气温最高,如湖南、广西、江西等地气温在30多度时,丝毫没有降温的打算,到10月10日,冷空气袭击,合肥、长沙、济南等中国气温,进入秋夜状态。

加上台风登陆的罗盘,海南、广东沿海地区气温下降明显,已降至20度以下,现在又有一股冷空气来袭,预计持续时间为14-17年,或将是这一股最强的后半段冷空气,预计将影响江汉、华南、江淮、江南,并有可能出现二次降温,因此预计2022年冬季将是寒冷的冬季。从冬至到过年的歌曲数量来看,2022年的春节正好是五十九天的结束,按照正常规律应该不会很冷。然而,今年的天气很不正常。根据目前的天气趋势,预计2022年春节将是寒冷的。                      

普罗旺斯,自然风光非常的出名,这是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迷人风情的地方,薰衣草之乡,普罗旺斯。漫步于普罗旺斯,花的海洋,它的花语是等候爱情。这个地区的房子涂抹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远处无穷无尽的薰衣草田地

巴哈马粉色海滩,巴哈马的粉色海滩就像梦幻般存在,罕见的粉色海滩配上蓝色的海水,就是为“浪漫”二字而存在。它美国地理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沙滩,沙滩,海水,天空一级棒。

工业发展排放量过高引发气温升高,冰川溶化过快造成了局部海洋温度不均引发现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独特气候特征,通俗的讲,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增高,而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在我国的气候体现就是南涝北旱。

太平洋暖流规律

正常情况下,因为地球自转方向使然, 太平洋地区盛行东南信风,每年夏季东太平洋的暖流会跟随东南信风来到西太平洋 ,在西太平洋近岸集结以后,会形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陆地之间产生强烈的气压差值,推送暖流进一步向我国移动,当遇到来自西部的冷空气时,就变成雨水降落地面。

厄尔尼诺规律

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原本由东太平洋吹向西太平洋的东南信风会减弱,甚至会被西北信风给取代,这时西太平洋的暖流无法向东运行而是就地集结 ,给太平洋东岸造成大量降雨。反观西太平洋暖流减弱时,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也会相应减弱,向我国进一步运行过程中能量不足以翻越江淮地区,所以我国就会出现南涝北旱的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原因

根据多年的气象研究,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原因是因为地球转速变化,正常情况下,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但是当地球转速发生变化减弱时,西太平洋的海水会因为惯性继续向东运行,这便与东部向西运行的暖流产生了能量抵消 ,甚至还会将暖流阻挡回原处,这也就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厄尔尼诺,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由于海水温度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当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的农作物歉收。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简单来讲,气候反常叫厄尔尼诺现象,比如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该下雨不下雨,不该下雨的雨水多。

与之对应的,气候加强叫拉尼娜现象。冬天更冷,夏天更热,降水多的地方大禹多,干旱的地方更旱。

够不够通俗?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变暖进而引起极端天气。厄尔尼诺会导致中国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如今冬季降雪稀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厄尔尼诺”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美洲加利福尼亚遭受水灾;大洋洲和西亚多发生严重干旱;非洲会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会产生洪涝灾害;我国南部也会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低,粮食会大面积减产。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

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El Niño 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l Niño Episodes)。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1]

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

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区分布图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梅雨季节是东亚地区的一种气候现象,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7月之间出现,这段时间空气湿度大、气温高、降水频繁,天气比较闷热。梅雨季节情绪低落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气因素: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湿度大,人体容易感到疲惫和不适,这可能会影响人的情绪。

2 光照时间:梅雨季节光照时间相对较短,这可能会影响人的生物钟和激素水平,从而影响情绪。

3 气压因素:梅雨季节气压较低,这可能会使人感到压抑和不舒服。

4 社交因素:梅雨季节通常是一个家庭团聚和社交活动比较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独处或与亲友分离,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情绪低落。

总之,梅雨季节对人的情绪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一个人感到情绪低落或不适,可以尝试与亲友交流、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注意饮食和休息等方面进行调整。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飓风产生于热带海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温暖的海水是它的动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是否变暖的地球会带来更强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热带风暴。大多数的气象学家相信地球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热。他们认为二氧化碳和来自大气层的所谓温室气体正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研究人员警告说人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了。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强烈的飓风或是飓风活跃的季节,并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了。

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尘暴 (duststorm) 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 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 ⑵ 沙埋 ⑶ 土壤风蚀 ⑷ 大气污染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危害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强烈降温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霜冻(Frost)

温度低于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既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无论何种霜冻出现,都会给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编辑本段]成因

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电杆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老百姓习惯叫“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落在电线、树枝、地面上,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冰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形成“冻雨”,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地面上结冰,交通事故将剧增。所以,持续数天出现冻雨,其造成的灾害还是很大的。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雨凇 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雨凇奇特的形成

雨凇和雾凇的形成机制差不多,通常出现在阴天,多为冷雨产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日变化不很明显,昼夜均可产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形成雨凇时的典型天气是微寒(0-3℃)且有雨,风力强、雾滴大,多在冷空气与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此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这时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暖气流北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则是高空大气,温度低于摄氏零度,云层温度往往在-10℃以下,即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也就是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冰雹(Hail)一种固态降水物。系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 5 ~50毫米,大的有时可达 10厘米以上,又称雹或雹块。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 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冰雹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冰雹危害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气候现象有

1、降水现象:根据降水物的形态共分成11种,其中液态降水有雨、毛毛雨、阵雨,固态降水有雪、冰粒、米雪、阵雪、霰、冰雹,还有混合型降水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此外,根据降水性质,分阵性降水、连续性降水和间歇性降水等三种类型

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四种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沙尘暴、强沙尘暴、超强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

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尘卷风、冰针、积雪、结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4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