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下的布达拉宫 文 / 李爱民
——献仓央嘉措
黄昏下玛布日山有座布达拉宫
油灯下藏民家中有一口祖传的木箱
这盛装虔诚和财物的箱子藏民家中都有
就如黄昏下的玛布日山一定有座布达拉宫
绕行布达拉宫的人是一颗颗被神数动的佛珠
为寻找倔强而叛逆的一颗,我反向行走,格格不入
朝拜,祈祷——请给你的仆人们一点点幸福
轮回,修炼——布达拉宫,请打开门,让我进去
我急切地想见这王宫的主人
还给他遗失在青海湖畔的鞋子
对了,我来自青海,那里的草都能叫出我的名字
仓央嘉措,我是寻找你多年的弟弟
我来晚一步
我清楚布达拉宫红一道白一道的缘由
空守冰冷的珠宝多么痛苦
“有人在吗”“有人在吗”“有人在吗”
红山无语
黄昏下布达拉宫守口如瓶
油灯下藏族姑娘打开木箱
取出嫁妆,姑娘,你就是美丽的新娘
带上嫁妆你就可以远离布达拉宫
随流落街头的王,去幸福地流浪
1、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2、布达拉宫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
3、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
4、《我爱你,布达拉宫》
在苍穹的羽翼下,
在神秘的珠穆朗玛,
在悠悠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天宇遗落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照亮了红山·
照亮了西藏·
照亮了美丽的中国。
那就是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
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
宫堡式建筑。
最初是藏王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
17世纪重建,
为世代达赖喇嘛东宫居所。
它如天上的楼宇衔接在山巅,
四周洁白的宫殿,
环绕着正中的红宫。
绿树掩映远望如象牙塔,
犹如高山的雪莲花。
白云与它相依,
蓝天与它为伴。
仰望琼楼历史悠悠,
传说种种,
它更变得神秘而清秀。
驻足仰首,
意境悠悠,
欲走近欲停留。
凝神倾听佛教的钟声响起,
又如菩萨抖落竹叶上的水滴。
听罢就让人心旷神怡!
也许有那么点点距离,
才更能观出美的极致。
宫殿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内涵,
及臧族的文化和炎黄子孙的智慧。
整个建筑群里面,
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的花纹,
都是和佛教有关的,
佛像经文。
正殿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镶嵌着黄金珍宝。
置身于殿中,
就如翻开历史的画卷。
思绪被带到悠悠数千年,
不禁让人感叹,
先祖们给我们后人,
留下怎样丰厚的遗产。
绝美的布达拉宫,
你的美是赞不完的。
愿你擎住苍天,
明目慧眼看和谐的中国,
将屹立在世界之巅
扩展资料:
布达拉宫,所在省市:西藏 。 布达拉宫坐落于红山,从山脚仰望,更觉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这座古建筑倚山而建,层层殿宇意在突出佛教的崇高地位。
布达拉宫共有大小殿堂、楼阁、房舍一千多间,大小柱子一万多根。布达拉宫东南,西南都建有碉楼护卫外,里面还有法庭、监牢,是一座形制十分完备的城堡。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宫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以及世 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
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110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人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
朱红色的宫墙,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上,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主楼13层。宫内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灵塔殿、庭院等。殿堂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
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3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高1485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
一塔就用了黄金11万两。在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
豪华的白宫殿堂 在红宫两侧的殿堂称为白宫,是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殿堂建筑和陈设精美豪华,达赖寝宫更为突出,茶几上金壶玉碗玲珑精致,锦缎刺绣的被褥光采夺目。
十四世达赖的“日光殿”,现在仍摆着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线装的经卷,古的瓷 器,西方的钟表,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珍玩。
题材丰富的壁画 布达拉宫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的情况。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 他们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他们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叹。
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顺治 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布达拉意为“佛教圣地”
参考资料: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1《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2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方便,因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3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北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欢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浅浅的台北海峡所使的一种好奇与敬慕,只是觉得他们的铅墨字下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力量,即为反省。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台北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举了塞尚的苹果色彩的不同。而后是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可悲可叹可怜可敬。
作家有很多,从古至今可以说一大把,供不应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气,秀丽,内有蕴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4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随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欢》的文章。“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嘀咕着,开始看了。它是由苏轼的阕词,引出了主题一一清欢。凊欢是什么?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
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去庙里走走,门口满满的摊贩,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5读《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6FFQ让我写关于林清玄的文章,为了写所以买了他的书。买了看了发现几天之内写不出什么东西,所以作罢了。如今看了一半,倒是有些感受。
工作后接触林清玄是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时间赛跑》,本人都比较喜欢,教参里有一篇他的拓展阅读叫《百合花开》,尤为喜爱。这三篇都很正面积极,故事中给人以启示,且不是教条化的教唆,而是让你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现文学的力量。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带给人正面能量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中不仅有他早期的散文,还有他后期的菩提系列。一听菩提系列你大概会猜到这些文章可能与佛教有关。我读了一些,佛经在他的文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挺高的,或用来讲解某个传说,或用以论述其观点,或用来抒发其情感。如《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发》等。他是信佛的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经这类文本片段,但若是它们能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应该感激。
读大作家的文,很明显他底蕴深深,引经据典,让人佩服。
《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来表达情感、观点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选又读到不少类似的,我觉得他非常擅长由大自然而引发思考,从而带给我们启示。其中一篇叫《发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间的波折与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这是大作家的话,他由果树剪枝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启示,滋养我们的心灵,并由文字获得一些力量。
读后感:总的来说,读他的文章,最后可以给你留一个心灵的宁静,就如他自己说的: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书才看了一半,更没有重复读,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不至于随时间散去,所以写下来。来对抗时间吗?或者给自己的思想留些痕迹吧。
最近90学时培训,遇到一个陌生的老师,可是我们虽才初识,却交浅言深,这是怎样的缘分呢。她给我很多鼓励、建议和忠告,非常感谢。感恩,生命里总有脉脉温情在时间的河里流淌。
住进布达拉宫,就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下面是有布达拉宫游记 散文 ,欢迎参阅。
布达拉宫游记散文:达拉宫
布达拉宫可以说是最能代表西藏的象征,怎么评价它也不过份。去西藏不去布达拉宫,等于没有去西藏。
布达拉宫座落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中心、古城西北约2公里的红山上,最高处海拔376719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布达拉宫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殿宇巍峨,金顶辉煌,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按西藏建筑计算办法以柱计算)。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世界 文化 遗产之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游记散文: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天上的宫殿。它的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后面是一座娱乐、休闲的公园,在西藏叫“林卡”。它在一座高高矗立的红山上。它很古老,是唐朝修建的。居然有一千间房子!布达拉宫还分为红宫和白宫,很奇怪吧在夕阳的照耀下,布达拉宫会发出耀眼的金光,真美!
布达拉宫是中国的骄傲!宫殿里拥有无数珍宝:有闪闪发光的黄金珠宝;有高贵稀有的翡翠玛瑙;有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有神秘莫测的佛像灵塔;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经书,确实是无与伦比,真让人眼花缭乱、惊叹咋舌。
当所有的人站在布达拉宫上面,可以俯瞰全城,一片蓝天,一脉雪山,一条河流,幢幢高楼,棵棵大树,和着灿烂的阳光绘成了一幅“高原城市图”。
朋友啊,难道布达拉宫不算是中国的骄傲吗
布达拉宫游记散文: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__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 收藏 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641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除常年拨给专门维修经费外,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开工,在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工程历经五年,胜利竣工,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以新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游客。
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
布达拉宫游记散文:漂泊在布达拉宫
公元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清晨,不经意实现心中夙愿,进藏,朝觐布达拉宫。
站在山脚,抬头仰望,眼前就是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虔诚和敬畏之心驱策我拾级而上。沿着历代__喇嘛的足迹,我默念着哦玛尼玛尼呗呗弘,扶着厚重粗朴的宫墙,追寻活佛的灵魂。
五世__喇嘛罗桑嘉措建立的白宫,还是1300多年前的模样,作为活佛日常办公、修行和住宿的场所,只有维护,没有增减,每一间楼阁都不曾改变。宝座上,活佛曾经身披的衣物散发着神圣的气息,曾经读过的经卷还摆放在修行的斗室。千百年来,佛前的长明灯从没有熄灭。我仿佛看到了您正在撩拨灯芯,添加酥油,那如豆青灯,照耀着您不倦的容颜。
盘腿坐在您的经房,闭上眼睛,听磬声缭绕,闻梵音弥漫,我不忍撤步、心静无娱。睁开眼睛,是您在香雾中指点迷津。
来到红宫,我在每一尊佛前伫足祈祷,重复着不变的诉求。我想,您是不会觉得烦腻的,因为您一定知道我只为让您印象更加深刻。年轻的喇嘛将一件件法器擦拭得一尘不染、明净照人。满墙的经格中,古老的经卷整齐的陈列,我把额头抵在经格上,感受您遗存的温暖。
看着那些高大、圣洁的灵塔,我知道你不在其中。青海湖畔,你留下了最后的佛影。你是活佛,却眷念人间。你本该为众生抄写经书,却为一个人写下无数的 情书 。你写尽俗世最浪漫的情愫,我品出佛心最挚热的情音。彩蝶翩然醉花径,我自相随堕凡尘。看着世间最美的樱花,自有一袭淡雅,自此无花开放。佛,也总是要有一个角落让自己沉沦,只是我也沉沦在了和你一样的角落。
那一天,真的转过了所有的经筒,不为触碰你的指尖,只为你平安幸福。
看过布达拉宫游记散文的人还看了:
1 布达拉宫游记散文
2 布达拉宫散文
3 西藏感悟散文
4 布达拉宫的夜景散文
四川的藏族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藏民一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因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民居一般都是三层,第一层不住人,养牲口或放杂物;主人居住二楼;三楼是佛堂。当我们进入寨子,已是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了。只见村口及每家的门前都站着迎客的藏家男女,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扎西得勒”,大家立即回一句“扎西得勒秀”。走进藏民家,一个用石头垒起的院落,三层的房屋,院子的左边是一排转经筒,院子里五颜六色的经幡在晚风中飘扬着,蓝幡代表蓝天,白幡代表白云,红幡代表太阳,绿幡代表万物,黄幡代表土地。据说,经幡被风吹动一次,就相当于念一次佛经。还没进院子,就有藏家小妹为我们献上了**的哈达。
按照藏民的风俗,进入院子时,先要跨过一个火盆,迈步时要男左女右,然后再洗手,因为,晚上吃东西时要用手抓。然后依次到左边的转经筒前用左手逆时针转动那一排经筒,为亲人祈福。院子的右边是一个玛尼堆,竖立着的木杆上有个白牦牛头。接待的阿妹说:“白牦牛头是神恩赐的吉祥物,客人临走时可把哈达挂到上边,把吉祥幸福带回家。”在草原、牧场和各风景区里,游客常常可在十字路口、路旁、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见到一堆堆刻着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藏语为“多本”。
我们一行随着藏家小妹步入二楼雕梁画栋的客厅落座。屋子四壁上绘满了精致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牡丹、云朵等吉祥图,还有排列屋子两边的同样雕刻着吉祥图案的桌椅,不由地感慨藏家的独特风情。为了调动现场气氛,藏家小妹先是教我们几句简单的藏语。帅哥称“锁浪”;美女称“锁默”;已婚女叫“已默”,未婚女叫“不默”。干杯叫“枪筒”,再见叫“保默”。谢谢叫“卡左”,“再来一个”要喊“牙锁牙锁牙牙锁”。我们像牙牙学语的孩子,跟着念叨这些词汇,同时也为这种民族语言而感觉新奇。
在藏家小妹手端酒杯致欢迎词后,晚宴开始。我们品尝着各种藏族风味的食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藏家的兄弟姐妹们也纷纷载歌载舞为我们表演各类节目,而我们则扯着嗓子不断喊着“牙锁牙锁牙牙锁”。随着欢乐不断深入,藏家小妹要求我们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都要表演个节目,如果点到谁却不肯表演,那就得留下来给藏家放三年牦牛。为了不成为放牛娃,在大家的哄笑声中,被藏家小妹点到的都心甘情愿的表演了不同的节目,歌声,笑声把藏汉同胞的心连在了一起。
传说藏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我不知道此话是否夸张?当夜幕降临时,在强烈异域风情的感染和青稞酒的刺激下,人们已经在院子里围着篝火随着音乐节奏,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在这里,不分各种民族不论男女老幼,不用担心舞步凌乱动作笨拙,大家手拉手尽情地跳着,笑着,叫着……我也即兴加入其中,感受这难得的藏族风情。
淳朴善良的藏族儿女守望着风云日月,依傍着灵山圣水,夙兴夜寐,诠释着仙境中温馨而单纯的藏家生活,劳作生息,演绎俗世里浪漫而出尘的天堂部落。任随时光轮回,天堂部落总是纤尘不染,逸韵流转。天际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射在送别我们的藏家儿女的身上。耳畔回响着: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那就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