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食的神话传说?

关于日食的神话传说?,第1张

日食的神话传说:

佛教传说中,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天上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日夜修炼,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

扩展资料:

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居住在我国河南省安阳的人们,正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正常活动,可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

人们仰望天空,之前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产生了缺口,光色也暗淡下来。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后,却又开始复原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它用甲骨文刻在一片龟甲上。

我国古代对日食的观察,保持了纪录的连续性。例如在《春秋》这本编年史记载了722年到479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

—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只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2016年天宇发生了两次日食。[1]两次日食的时间分别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环食。北京时间2017年8月22日,日全食扫过美国全境。2018年8月11日傍晚,日偏食上演。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地球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日食发生在新月时,也就是农历初一左右。

相反月食发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满月时。这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月全食每135个月发生一次,月偏食的情况少些,约22个月一次。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为了观看日全食,你必须到那窄窄的全食带中去,而对于月全食,只要是处于面对月球的那一半地球的人来说都可以看到。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逐渐蚕食掉月面,使夜空变暗。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使太阳余光可照射到处于地球阴影中的月球上,从而月全食时的月面不是全黑而是呈现一种古铜色。即使仅通过一个小望远镜,看到的月面也是非常漂亮的。对任一年,都会至少发生两次日食,最多发生7次食:五次日食两次月食或四次日食三次月食。

日食包括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类型。

日食,太阳地球月亮成一直线,月亮位于中间,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日全食,是指月亮遮住全部的太阳光线所形成的日食现象。日环食,月球位于太阳的中间遮住了中间的光线,使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圆环。日月食的成因都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

日食(solar eclipse),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2020年,全球范围内可以观测到的日食有两次,分别是6月21日的日环食和12月15日凌晨的日全食。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日食、月食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

其二,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

日食有三种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日全食时月亮将整个太阳圆面遮住;日环食时月亮只遮住太阳圆面的中心部分,而在太阳圆面的边缘还露出像光环似的一圈;日偏食则是月亮只遮住了太阳圆面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类型的日食现象发生呢?

前面已经讲过,月亮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上产生一个影子。月亮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半影和伪本影三个部分,如果月亮本影锥扫过地球表面,那么在本影区内,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全部被遮住,因此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的整个圆面被月亮遮住的日全食现象;如果是半影扫过地面,则在半影区内,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一部分被月亮遮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就会看到日偏食现象;如果是伪本影扫过地面,那么在伪本影区内,太阳中心部分射来的光线被月亮挡住,但太阳边缘部分射来的光线却未被遮挡,因此在伪本影区内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中央部分被遮,而太阳四周只留下一窄圈光环的日环食。

如今,日食特别是日全食似乎已经成了研究天体的科学家的最爱,因为日食可以论证某些理论的正确性,如通过日食观测,爱丁顿于1919年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当日食发生时,月亮遮住太阳表面的光线,这给研究太阳大气带来了绝好的机会。水星的内侧还有没有太阳系的另外一颗行星,这是长时间争论的问题。虽然爱因斯坦早就用广义相对论说明不存在行星,但是还是有孜孜不倦的科学家在日食的时候企图寻找到水星内侧的行星。

知识链接-日全食的五种食象

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及复圆五种食象。

(1)初亏。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

(2)食既。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也是日全食(或日环食)的开始。

(3)食甚。即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刻,此时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

(5)复圆。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小雅·十月之交》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描写关于日全食的句子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释义:

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扩展资料:

这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

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

晴空中的太阳正在被月亮圆圆的黑影侵蚀,日食发生了。早已得到消息的人们拿出黑胶片或熏黑的玻璃,观察着,议论着。黑影逐渐变大,然后又逐渐退出,日食结束,一切复原。日偏食并不罕见。地球上平均每百年发生240次日食,在很大的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偏食现象。对于地球上的任一地点,平均3年左右就能见到一次。日全食才是真正的奇观。月亮的黑影越来越大,太阳只剩下蛾眉似的弯钩。天空迅速变暗,气温明显下降。由于太阳对地面各处辐射加热程度的变化,有时会刮起一阵阴风。飞鸟、家禽和家畜面临突然到来的黄昏,不安地返回巢舍。“蛾眉日”越来越细,终于完全消失。在最后一刹那,“黑太阳”的边缘出现一串光亮的颗粒,称为“贝利珠”。这是因为月亮边缘有高低不平的环形山,最后几缕阳光留在山谷低处,在黑暗的背景上闪亮如珠。突然降临的黑暗恍若深夜,星斗灿然出现。由于全食区范围有限,远处天边还留着一带霞光。月影周围显出平时看不到的日冕,它苍白的辉光向外逐渐减弱,这是太阳的高层大气。日全食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多7分半),接着是另一边的贝利珠,然后是蛾眉日。月影逐渐退出太阳,天空快速转亮,人们仿佛从梦境中走出。日全食是很罕见的现象。对于地球上某一固定地点,平均大约300年才能见到一回。但是对于整个地球,每世纪平均发生60余次。月球的影锥尖以每秒1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从地面上掠过(由于地球自转,地面各处的相对速度不一),地球上只有窄窄的一条带上的地方才能看到全食。因此,热情的天文发烧友们不远万里来到预计发生全食的地点,以一睹这旷世美景为乐。有时,旅游公司会包租豪华游轮,载着一船“追星族”到海上去跟踪月影,来一次浪漫的日食游。日全食对于天文学研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几百年来,天文学家几乎不放过任何一次日全食,有时甚至包乘飞机在天空追赶月影,以延长全食的时间,获取更好的观测资料。当月亮离地球稍远的时候发生日食,较小的月面不能将日面全部挡住,这时就发生日环食。这时太阳像一个闪亮的金环挂在天空,神奇的情景令人惊叹。有时,日食带上的一部分发生全食,另一部分发生环食,这样的日食称为全环食。

日食原理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和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三者排成一条直线,在地球上的一部分地方就会看到月亮挡住太阳,发生日食。因此,日食只会在阴历朔日(初一)发生(每逢初一,日、月、地大致排成一线)。

月亮在太阳的照射下,在背光的一面产生影子,如图1-1所示。图中A称为月亮的本影,B称为半影,C称为伪本影。显然,观察者位于A处看到日全食,B处看到日偏食,C处看到日环食。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太阳直径是月亮的400倍,比月亮大得多,但它与地球的距离恰恰也是月地距离的400倍,比月亮远得多。这样,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和月亮的圆面几乎一样大。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日地、月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因此从地球上看来,日面、月面直径都有微小的变化。日面直径从31′28〃 到32′32〃,月面直径从29′22〃到33′26〃。在这种情况下,不难想像,日食发生时,地球处于图1-1中本影锥尖(即A区和C区的交界点)附近(当然,随着地、月的运动,B区还要扫过地球)。全食时,观察者位于锥尖左边一点,月面略大于日面;环食时,观察者位于锥尖右边一点,日面略大于月面。当地球特别接近本影锥尖时,它的一部分落入本影,见到全食;另一部分落入伪本影,见到环食。全食、环食和全环食统称为中心食。

图1-1 月影与日食

本影锥落到地面上最大直径可达270公里,这是全食带的宽度上限。当然,月影会倾斜地投在地面上,造成更宽的食带,尤其是高纬度地区。

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和月亮公转轨道(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5º度的倾角,因此并不是每个朔日都发生日食。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在黄道上由西向东运行,每年一周;月亮在白道上同方向运行,每月一周(恒星月2732天)。月亮每月(朔望月2953天)都会赶上太阳一次(合朔)。只有当太阳在黄白两道的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前后18º以内被月亮赶上,日食才可能发生(在前后15º以内必定发生)。这个范围称为食限,如图1-2所示。

图1-2 日月在黄白交点附近的视运动

图1-2是白道升交点的情形。图的左侧显示月面和日面刚好相切,看不到日食,这是地心的情景。显然,在地心以北,是可以看到日食的。合朔时太阳若在右侧一点,地心就可以看到;再向右,更南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显然,日食的情况与合朔时太阳在食限中的位置有关。最左边发生地球北极附近看到的偏食,靠右是北极附近看到的中心食,合朔时的太阳位置越靠右,食带越靠南。当合朔时太阳在交点附近时,中心食带就在地球赤道附近。食限的右侧则出现南极附近的中心食,南极附近的偏食(这时太阳在食限的最右侧)。在白道降交点附近,情况刚好相反;从左到右,先后是南极偏食、南极中心食、赤道中心食、北极中心食和北极偏食。

太阳从西向东经过这段食限大约需要36天,比朔望月长一些,所以这段时间内最少发生一次日食,最多发生两次。这段时间称为一个“食季”。半年之后,太阳到达另一个交点附近,又发生另一个食季。由于黄白道交点在黄道上缓慢移动,太阳两次通过同一交点的时间间隔,即一个“交点年”,为34662天,比回归年(36525天)稍短。一个回归年最少有两个食季,每个食季最少发生一次日食,因此每年最少有两次日食。由于交点年比回归年短19天,一年中最多可以有25个食季,发生5次日食。实际上平均每年发生日食24次。连着两个月发生日食,必然是两个日偏食,一个在地球北极,一个在地球南极。这一点,通过图1-2不难理解。因此,在地球上任一地点,都不可能连续两个月看到日食。表1-2给出一个一年五食的例子,它包含两对“比月而食”。表中gamma表示月影锥轴到地心的最近距离,详见后文。最右一列对于偏食表示食分,对于全(环)食表示延续时间(分:秒)。两对比月而食显示出上面指出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08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