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山洪、火灾之类的中国古典故事?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山洪、火灾之类的中国古典故事?,第1张

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降红水,所以才有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李冰修都江堰

1974年3月的一天,在四川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地上,从淤积的河床中挖出了一尊石像,高29米,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束玉带,垂手直立,面带笑容,神态自若。石像身上刻着“蜀郡李府君讳冰”及“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字样。水利工地顿时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李王”的像发现了!

这尊石像,就是刻于公元168年的蜀国郡守、伟大的古代水利专家李冰的造像。石像的发现,更加雄辩地证明,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确实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这是研究古代巫的活动的资料。又如: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一段神话的前半部分写女魃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的作用,后半部分写巫师驱逐女魃的宗教活动。“神北行”即是巫师的咒语。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这就意味着《山海经》中的这一谱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诞之言。再如鲧这一人物,《国语》、《尚书》、《左传》、等书都把他写成反面人物。《国语·周语》说:“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尚书·洪范》载:“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这些材料不是说鲧品质不好,就是说鲧治水方法不对,因而被尧所杀。而《山海经》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按照这一记载,鲧被杀不是因为他品质不好或治水方法不对,而是因为他“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因而激怒了帝尧。鲧不仅不是反面人物,而且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到底《山海经》的记载真实呢,还是《尚书》、《国语》中的记载真实呢?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山海经》在这个问题上,起码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假如我们把《山海经》的这一记载与屈原《离骚》中的“鲧婞直以忘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以及《惜颂》中的“行婞直而不豫合,鲧功用而不就”等联系比较一下,恐怕还会倾向于《山海经》的这一记载。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 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兽

22。多罗罗:鸟,是食人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经过西山之见神, 人面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龙身、羊身人面

1。 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 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 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 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习々之鱼: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8。 [左鹿右霝]羊:兽

9。 蕃:鸟

10。橐驼:兽

11。窝:鸟,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极:兽,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是善伏,其鸣自呼

14。幽鴳:兽,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其鸣自呼

15。足訾:兽,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 虒,见人则呼,其鸣自呼

16。 :鸟,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7。诸犍:兽,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则衔其尾

18。白鵺:鸟,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兽,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鸟,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其鸣自呼也

21。旄牛:兽,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22。长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鸠、尸鸠:鸟

24。赤鲑:鱼

25。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市々之鱼:鱼,食之杀人

27。巢鱼: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28。山魈:兽,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9。诸怀:兽,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鸣雁,是食人

30。鮨鱼: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肥遗:与某种鸟同名,这次是蛇,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

32。狕:兽,其状如豹而文首,

33。闾麋:兽

34。鮆鱼: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5。孛马:兽,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鸮: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7。独囗:兽,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

38。[左冒右鸟]:鸟,其状如乌,人面,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

39。居暨:兽,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嚣:与某种兽同名,这次是鸟,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马右军]:兽,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善还,其名自詨

42。囗:鸟,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是善惊,其鸣自詨

43。人鱼:鱼,其状如[左鱼右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4。天马: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鸣自詨(= =||||||||||||||||||)

45。鶌鶋: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6。飞鼠: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

47。领胡:兽,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囗,其状如句瞿,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鸟,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鱼: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酸与:鸟,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1。鸪[左上羽左下白右鸟]:鸟,其状如乌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黄鸟:鸟,其状如枭白首,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53。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4。 东々:兽,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鸣自詨

55。橐囗:兽

56。鹠:鸟

57。师鱼:鱼,食之杀人

58。獂: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鸣自詨

59。罴:兽,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鱼:鱼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 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

2。 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詨

3。 (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

4。 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5。 鳡鱼:鱼

6。 <予予>之鱼:鱼

7。 无名兽:兽,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8。 [左虫右庸]:鱼,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9。 狪々:兽,其状如豚而有珠,其鸣自詨

10。軨々: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11。珠鳖鱼: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2。犰狳:兽,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13。朱獳:兽,其状如狐而鱼翼,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14。囗鹕:鸟,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

15。獙々:兽,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ca>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

原文:

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因而关于粮食的故事就特别多。

那时候,每个月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分口粮的日子。生产队长在村头的山梁上发一声喊,每家的人就都挑着谷箩,聚集到老祠堂里,等着挑回属于自己的粮食。口粮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的,家里如果壮劳力比较多,工分自然就多,就可以挑完一担后再挑另外一担,让别人家眼红不已。

我伯父家有四个男丁,几个女儿也基本上出全勤,所以总是分粮大户。当然也有惨的,像我隔山的四叔家就很可怜,一到分口粮的日子,四婶总是抱着希望去到老祠堂里,却又每每空手而归,因为四叔在外乡鬼混,孩子又都小,工分根本就不够基本线,所以口粮就没她的份。

天黑的时候,四婶就搬一架木梯,登上自家墙头,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呼唤自己丈夫的名字,哭得每家的炊烟都飘不起来,村子里的妇人少不了要到梯子下一通苦劝。不知是什么人出的主意,说是只要做堂客的每天这样哭着呼唤一阵,男人在外面就会心慌意乱,非回乡不可。

这样一来,四婶的嗓子固然很是遭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也颇为凄惶了一阵,我更是每到天黑就躲到离四婶家远远的地方去。后来四婶哭累了,四叔也不见回来,口粮也没多出一颗,四婶就收了声,改在家里打孩子出气。

再到后来,四叔很荣耀地回来了,带回来一身硬气功,开砖劈石无所不能,据说还是打通了大小周天的,他的几个孩子马上就忘了饥饿这么一回事,变得神气起来。

最早听说皮蛋和蛋糕这两个词,就是从四叔家的孩子嘴里。因为四叔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他毫无疑问见多识广,那么他家的孩子吃过蛋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我和小伙伴们有时有点不屑。

我还记得他家孩子说到皮蛋时,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他家低矮的房脊下面,那时太阳带点玫瑰红的颜色,没什么温度但感觉很暖。我们踢着小石头,怀着饥饿开始炫耀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时,四叔的大儿子提到了皮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让我们的灵魂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那时,我的心里有一个严重的困惑:皮做的蛋应该很硬,怎么能好吃呢?但是,当时我没好意思问,我怕四叔家见多识广的儿子笑话。不过,那个早晨我倒是记住了,我不能忘掉的还有冬天早晨的玫瑰色的阳光。

我父亲那时在中学当老师,家里的三个主要劳动力都是女人,所以工分也总是很低,听我母亲说,我家的基本粮总要被抽掉几十斤,所以,饿肚子是经常的事。

有一次,家里粮食短缺得太厉害,我父亲到边街买回一担有点变烂的红薯,皮都没刮,就煮给我们吃。据说,我们家几个孩子吃得都很香。

比较糟糕的粮食里,我还吃过沤黄的米煮的米饭。南方雨水足,收割季节也经常下雨,有时,一大片稻子被热火朝天的青壮劳力们割倒了,老天爷就哗哗下起雨来,稻米就那样在泥水里失去了透明的光泽,有时甚至发了芽。

沤米煮的饭难吃极了,到底有多难吃,我倒是说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大人们总是声讨沤米饭,把它当作万恶之源。有一年,大概是队长决策失误,种了太多的糯谷,而这些糯谷又不幸被雨水泡成了沤糯,这下子村里的大小们可算遭了殃。

那年,我的肠胃似乎从不曾清爽过,我认为整个世界就是那么黏糊而又寡淡的。

当然,贫下中农也有自己的美食。因为大米永远紧缺,所以母亲总要在米饭里加上红薯之类的东西。把红薯去皮,切成一块块的,和大米放在一起,米饭蒸熟的时候,红薯也变得金灿灿。我很喜欢吃红薯的,一点没有因为它是粗粮就看不起它。

红薯生吃也很不错,很脆,那种红色肉质的红薯特别甜,被我们称做南瓜苕,我们这些偷惯了红薯的小贼们一眼就能从秧子的形状上认出南瓜苕来。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伙伴因为偷扒了人家的南瓜苕,被家里的大人追得满河滩乱窜。红薯还有一样好,就是能熬糖。

把红薯切碎,与大米一起煮熟,和以麦芽,然后用豆包布滤出满满一大锅汁水,不断地熬啊熬啊,汁水烧干的时候,粘粘的糖稀就出来了。熬糖的时候多半都在年跟前,我们这些孩子围着熬糖的大锅团团转,就为了能够舔一舔甜得要命的锅铲。

红薯糖可是一样好东西。熬好之后,盛在陶土钵子里,放在碗柜的上格,有时我馋了,会偷偷用筷子挑起一些来,放到嘴里细细品尝。

到了临近除夕的时候,母亲会把盛红薯糖的钵子浸在温水里,让糖稀变得更加稀软,再炒上很多的泡米,用糖稀把泡米粘住,用刀背把它拍成方块,仔细地切成一片一片的,那就是上好的米花糖了。倘若把它揉成一团呢?那就是糖粑了,可以拿在手里,一边吃一边在山间水畔疯玩疯闹的。

做泡米也有讲究,好象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把米煮得半熟,放到偌大的竹篾簸箕上暴晒,直到晒成米干。别看米干非常硬,但炒过之后却是很松脆的。

还有一种想起来就要流口水的东西是南瓜煮汤圆。大概就是九月初吧,绿豆熟了,南瓜在屋里存了一些日子,细长的糯米在罐子里等得不耐烦,这个季节就该进补了。

用糯米粉捏好了汤圆,与切好的南瓜块、绿豆和油面头一起煮,能看见金黄的南瓜块、莹白的汤圆在沸水里起舞,升腾起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好味道。

这时,母亲总会给每个人盛满满一大碗,丝毫不像平时吃饭一样有限制。滚烫的南瓜汤圆又甜又咸,又糯又爽口,又温补又去火,实在是难以忘却的童年大餐。

新麦熟了的时节,家家还要蒸一次馒头。南方人不会做面食,偶尔蒸一次馒头就像过大节似的。应该就是端午前后,新面的气味在村子里飘散,也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有一年端午节,我记得我和姐姐们到河里捞鱼,还颇有收获,于是那天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一样可口的菜。

那时,公社每年要搞一两次“交流”,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次大集,其中一次就在新麦出世的日子,在“交流”时,农民们能买到一些平时不容易买到的日常用品。有一年交流时,不知从哪里请来一个会炸油条的师傅,他炸的油条能让老人吃了起死回生——有点夸张是吧?

但是我仍然记得人们买油条时的疯狂劲儿,说是人踩着人一点都不过分。大家疯了一般扑向飘着油条气味的铁栅栏,那景象让我无法形容。

吃东西最奢侈大概要算过年的时候吧,但过年时实在没有什么胃口,所以不提也罢。就在过年前的不久,家里的大肥猪卖到了供销社,父母照例把猪下水和大油什么的留给了自家的孩子和老人。满满的一大锅猪肠、肺头、猪肝什么的,冒着腾腾热气,我想那就是所谓美好生活的象征了。

无论别人会怎么想,我在回想到这一景象时,觉得人生全部的幻觉都能在这个意象里得到充分的阐释。无论挨过多少饿,流过多少眼泪,因为偷吃东西遭过多少打,只要这个意象还在,只要还有一口冒着腾腾热气的大铁锅,就不应该对生活失望。

也许是因为粮食紧张,偷窃就不时发生。我自己就跟小伙伴一切偷过红薯和花生。还没有长大的红薯捏在手里,在破裤子上蹭蹭泥,就嘎吱嘎吱吃起来,比吃什么都香甜。花生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火煨熟了吃。

经常是一帮小孩到山上拣柴火,另一帮小孩到河滩地上偷河对面大队的花生,然后生了火,把花生煨得热气腾腾地,就可以剥开来吃了。有的花生还很嫩,经火煨过之后,只是一包甜水,倘若剥的时候没小心,那很烫的水被挤了出来,是会烫得脸上生疼的。

如果说小孩偷点零嘴还没什么大不了的话,那大人偷东西可是会惹来大祸的。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抓住了一个偷山药的贼,他们把那贼捆住双手吊在房梁上,还在脚下坠了几块砖头。人整人总是弄得花样百出。队长抽打那贼时,他发出可怕的叫声。

听大人说,那段时间,山药地里经常发现死山药藤,查看之后,原来是有人把山药偷走了,却把秧子还埋起来,这样头几天看不出异样,但天气放晴时,那回埋的山药藤就会打蔫,直至最后死掉。

于是村里的人夜夜在田里设伏,终于抓住了偷山药的,却是不远处一个村子里的人,据说和我们村的什么人还是远亲。我和小伙伴们到吊贼的地方玩过,我看那贼一点也不可恶,还非常可怜,但是大人们都说他坏,我也就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但我仍然不喜欢打人,就像从来也不喜欢看到婶婶们烧香拜佛磕头念经一样,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我讨厌把一个过去的地主、我同学的父亲吊在大樟树上批斗,我讨厌邻居用柔韧而锋利的竹枝抽打我的玩伴,我讨厌老师打我成绩差的同学耳光。

那个偷山药的贼被吊了多长时间,我已经记不得了,最后怎么了局的,我也不清楚,我不敢再去那间屋子里。

有时候,村子里的人也互相偷。谁家的南瓜不见了,谁家的豇豆被人摘了,是经常发生的事。妇人们对自家的东西特别清楚,架子上有几根豆子,长了有多长,南瓜藤上有几朵花,哪朵是公花,哪朵是母花,有几只南瓜,长个什么模样,都记得分分明明。

如果快要成熟的南瓜被人偷摘了,那种痛苦犹如撕心裂肺。痛苦的女人会在黄昏放工时分,在西边的山梁上对着村子哭骂一个时辰,内容主要是咒那偷南瓜的人如何不得好死,吃了那南瓜如何拉不出屎,生了孩子如何没屁眼之类,极尽恶毒之能事。

每当遇到这种时候,我看着黄昏稀薄的光线,在鸟儿归巢的鸣叫声里忍受着冰雹般的唾骂,我总是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离开这个狭窄而恐怖的地方。

为了能让家里的口粮多一些,所有的小孩都是要干活的,尤其是在暑期双抢季节。小时候,我主要是捡稻子,就是把干活的大人遗漏的稻穗捡起来,交到小队上,按斤两记工分。

米勒好象画过一幅画,名字似乎叫《拾穗者》,说的就是这回事,但画上的人是一些胖得很生活或者说很物质的女人,而不是孩子。我干的最多的是看稻场。村子背后的山梁上有一块水泥平地,也是那时唯一的一块水泥地,是用来晒公家粮食的。

村里的老保管每个晴天都要把祠堂里的粮食挑出来,平摊在水泥地上晾晒,由于麻雀、鸡、猪都喜欢偷吃公粮,甚至连人都不时捞点油水,这就需要有个孩子看着。我因为比较负责任,而且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所以就经常被委以看稻场的重任。

我管那个老保管叫老水爷。太阳刚出来时,他就把谷子挑到稻场上,我用趟耙把一堆一堆的谷子摊平了,用趟耙的木把在谷子面上划出道道波浪,好让谷子有更多的受阳面。然后,一整天我都得呆在稻场边一间小屋子的屋檐下,瞪着大眼睛看着阳光在稻谷上炫耀着金黄。

有时我会打瞌睡,汗水从黑黑的皮肤上滑过,梦见一只山麂在泥田里无法自拔。突然,一声断喝把我惊醒,老水爷的眼睛里好象要跑出狼来一样——在瞌睡的工夫,鸡和猪已经光顾过好几回了。

如果老天爷突降大雨,村里的壮劳力就是从田里跑来帮我们收粮。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能作到颗粒归仓。天气好时,一到傍晚,我就得把平摊着的粮食拢成稻子堆,收进谷箩里,由老水爷把它挑进祠堂。

木制的谷铲、谷子还有水泥地摩擦在一起时,发出一种极难听的锐叫,但给我安慰的是,夏天的夕阳有一种响亮的柠檬黄,它缓缓落下时,把我的影子映在稻场下面一堵白色的墙壁上,就像是**一般。我的影子那么清晰,那么柔和,那么久远,仿佛我已经那样表演过好几辈子。

扩展资料:

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烘托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顽强的品质。

正"民以食为天",这话我深有感触。小时候,在爷爷的怀里,就得知粮食对人的重要。饭桌上,爷爷见我们兄妹拔饭丢了饭粒,他便心疼地一颗颗拣起往嘴里送,一边讲起他缺粮少米的那些日子:"我娃,爷像你们大时,你祖公哪养得活你爷,早就送到地主家放牛讨饭吃去啦!那时一斗米能买一大坝田呢!"

往后,父亲的唠叨里依然还夹杂着一些共和国饥饿的历史,三年的自然灾害不知饿死了多少人,那险些饿死而又活过来的人们自是把粮食看得格外珍贵,对粮食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部队作家王愿坚,曾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采访。由此激发,他写出了一批红色主题的作品,产生了一定反响。可是,在最初几篇如《党费》、《粮食的故事》、《小游击队员》……发表之后,无论作者王愿坚,或者评论界,却有些许不满足。

在王愿坚,由于这几篇作品讲故事的味道还比较浓,就人物写人物,“对故事所蕴蓄的思想意义体察得不深,思索得不透。只能平平淡淡地复述个故事,不能给读者以新的东西”(作者言)。再是在表现形式上。

王愿坚感到有些单调:总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开头几篇这样写倒也能表达意思,抒发感情,用起来也方便些,但是再写下去就不得劲了”。于是,还想在表现形式上尝试一点新的东西。尝试的收获之一,是《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故事很简单。一个正追赶大部队的长征战士,在草地遇上了一场夹着冰雹的暴雨。大雨过后,一切皆湿,这时,火的温暖便成了大家的希冀。这时,他发现了一位重伤的战友。战友已经完全不能动了,卧在泥水里。可他却招呼这位战士,在自己的腋窝下,取出一个纸包。

纸包中是党证,党证中“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火柴有七根。在漫长的征途上,火是有重大作用的东西,而火种,更稀罕到应该用生命去养护的。战友牺牲了,他留下的七根火柴,鼓舞了这位战士。

他加快速度,赶上大部队。用一根火柴,引燃了一簇簇篝火,使在风雨、烂泥中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可以吃到一口热饭,可以烘干透湿的衣裳……余下的六根火柴,他仔细、郑重地,一根一根数着交给指导员。

《七根火柴》写出后,很快发表在1958年初天津《新港》杂志上。小说写得不错,可产生的反响却并不大。

王愿坚的小说极具特色,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要题材,精心地、集中地、富有创意地刻画人物心灵的闪光点。他运用生花之笔,把主人公放在尖锐的斗争环境中突出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忠贞品质。无论是人物刻画或情节描绘,都充满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在有的片断里,人物精神的美只是光华的一闪;这一闪虽短,却光辉耀眼,令人心惊目眩,蕴育着充沛的激情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王愿坚为人诚朴、谦逊、儒雅,人缘极好。他在与我的交往中,从不宣扬自己,总是习惯于赞美他人的成就。

王愿坚与茅盾这位文学前辈有了亲见的机会。1961年初春之际,王愿坚与几位年轻作家,正在作家协会的茶座谈天,忽然,茅盾和老作家叶圣陶走了过来。《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将王愿坚等介绍给两位长者,两位前辈都亲切地与他招呼。

王愿坚还没想出答话来,茅盾接着对他说了一句:“你写得好,写得比我们好!”一句话把王愿坚说愣了。茅盾带点感慨,又有些欣慰的补充道:“比我们像这个年纪时写得好!”

参考资料:

-王愿坚

山海经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这是研究古代巫的活动的资料。又如: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一段神话的前半部分写女魃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的作用,后半部分写巫师驱逐女魃的宗教活动。“神北行”即是巫师的咒语。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这就意味着《山海经》中的这一谱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诞之言。再如鲧这一人物,《国语》、《尚书》、《左传》、等书都把他写成反面人物。《国语·周语》说:“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尚书·洪范》载:“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这些材料不是说鲧品质不好,就是说鲧治水方法不对,因而被尧所杀。而《山海经》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按照这一记载,鲧被杀不是因为他品质不好或治水方法不对,而是因为他“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因而激怒了帝尧。鲧不仅不是反面人物,而且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到底《山海经》的记载真实呢,还是《尚书》、《国语》中的记载真实呢?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山海经》在这个问题上,起码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假如我们把《山海经》的这一记载与屈原《离骚》中的“鲧婞直以忘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以及《惜颂》中的“行婞直而不豫合,鲧功用而不就”等联系比较一下,恐怕还会倾向于《山海经》的这一记载。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 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兽

22。多罗罗:鸟,是食人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经过西山之见神, 人面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龙身、羊身人面

1。 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 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 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 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习々之鱼: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8。 [左鹿右霝]羊:兽

9。 蕃:鸟

10。橐驼:兽

11。窝:鸟,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极:兽,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是善伏,其鸣自呼

14。幽鴳:兽,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其鸣自呼

15。足訾:兽,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 虒,见人则呼,其鸣自呼

16。 :鸟,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7。诸犍:兽,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则衔其尾

18。白鵺:鸟,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兽,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鸟,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其鸣自呼也

21。旄牛:兽,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22。长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鸠、尸鸠:鸟

24。赤鲑:鱼

25。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市々之鱼:鱼,食之杀人

27。巢鱼: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28。山魈:兽,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9。诸怀:兽,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鸣雁,是食人

30。鮨鱼: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肥遗:与某种鸟同名,这次是蛇,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

32。狕:兽,其状如豹而文首,

33。闾麋:兽

34。鮆鱼: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5。孛马:兽,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鸮: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7。独囗:兽,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

38。[左冒右鸟]:鸟,其状如乌,人面,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

39。居暨:兽,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嚣:与某种兽同名,这次是鸟,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马右军]:兽,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善还,其名自詨

42。囗:鸟,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是善惊,其鸣自詨

43。人鱼:鱼,其状如[左鱼右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4。天马: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鸣自詨(= =||||||||||||||||||)

45。鶌鶋: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6。飞鼠: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

47。领胡:兽,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囗,其状如句瞿,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鸟,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鱼: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酸与:鸟,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1。鸪[左上羽左下白右鸟]:鸟,其状如乌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黄鸟:鸟,其状如枭白首,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53。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4。 东々:兽,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鸣自詨

55。橐囗:兽

56。鹠:鸟

57。师鱼:鱼,食之杀人

58。獂: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鸣自詨

59。罴:兽,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鱼:鱼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 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

2。 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詨

3。 (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

4。 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5。 鳡鱼:鱼

6。 <予予>之鱼:鱼

7。 无名兽:兽,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8。 [左虫右庸]:鱼,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9。 狪々:兽,其状如豚而有珠,其鸣自詨

10。軨々: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11。珠鳖鱼: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2。犰狳:兽,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13。朱獳:兽,其状如狐而鱼翼,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14。囗鹕:鸟,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

15。獙々:兽,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

qh8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山海经神话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2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