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译文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译文赏析,第1张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代: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闻一作:听)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赏析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赏析

 首联点出禅房的背景,即义公为了“习禅寂”,而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周围的环境,是在赞美山水美景,无一字赞人。“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两句由景归结到人,说明写景也是写人,赞景以赞人。“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青莲叶子宽而长,青白分明,它清净高洁,不染纤尘,印度人认为它具有伟人眼睛的特征,所以用来形容佛的眼睛。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闷十二首》: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1、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题材大多关于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_之后,开盛唐山水诗之先声。知名诗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

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其中有他人作品。

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崇拜,曾作数诗赠年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赠孟浩然》。

扩展资料: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一生未入仕。李白(701年-762年),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因而李白一直认为孟浩然是自己的前辈诗人。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是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中,特地去拜访他。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

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挚友。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第二次见面。李白性格爱自由,毕生对隐逸之士怀敬重和神往之情,孟年长李白十二岁,且既有清誉,又有诗名,这正为李白所心仪,因而这次李白为表达自己的钦佩,写了《赠孟浩然》。

想李白在当世诗名之大,已经号称“谪仙”、“诗仙”之名。李白终其一生,赠给别人的诗歌也没多少,可送给孟浩然的诗就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这么多。

像孟浩然这样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在唐朝当少之又少了。而有意思的是,孟浩然一首诗歌也没有赠给小自己12岁的李白。就如同李白赠给小自己11岁的杜甫仅仅才4首诗歌(其中还有两首疑为伪作),而杜甫一生写了近二十首与李白有相关的诗歌。

-李白

-孟浩然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可以想象,现在如果随便找个幼儿来背三首唐诗,这「 ”春眠不觉晓”定在其中,这说明孟浩然的诗是有很大普及性的。 在我幼年所背诗歌中,孟诗所占的比例不少,「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的诗篇多多,所以对我来说,孟浩然算是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了,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诗句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闭眼可见一幅静谧的「 ”江村夜宿图”便呈现在脑海中,好有画面感,好优美。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朝 早期诗人,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除中年前有过离家远游的经历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居住在故乡涧南园。 他40岁赴长安应试落第,随后即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后值张九龄被贬荆州刺史,他曾应辟入幕,但时间不长便辞归家乡,直至52时去世,有《孟浩然集》传世。 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大家都叫他孟浩然,没人叫他孟浩,而且也有说他本名不详的,这个似乎有些奇怪,在一般场合下都是称其名而不称其字,比如我们都称李白杜甫,极少情况叫李太白和杜子美的。 就如同你如果突然同人一说杜子美,也许有些人还不知道说的是谁呢,虽然「 ”以字行”是一种尊重,但在他那个年代,缘何其它人皆称名,而独独这孟浩然称字呢?不懂。 孟浩然一生布衣,似乎是隐士一枚,对此我是严重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尽管文史大家闻一多先生曾对孟浩然的隐士生涯有过一个很著名的论断。 他说:「 ”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隐士和科举完全是不搭界的两条路,从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孟浩然四十岁时是去考了科举,只不过没考上罢了,何况后来还去张九龄处吃过几天的官饭,这同隐士的作为相去就甚远了。 孟浩然自称是孟子后代,这个无考之事就不说了,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一诗中说自己是「 ”家世重儒风”,那他自幼受的便是儒家传统教育,对个体来说,儒家是从「 ”修身齐家”为起点,到最高理想便是「 ”治国平天下”,孟浩然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是不会脱离此道的。 他生当盛唐之初,于李杜等人来说是老前辈,世人因他同王维都专注于写山水田园诗,所以一直以来是「 ”王孟”并称,亦被称作王孟诗派,但是,他比王维要大十几岁,而且严格说来,诗风的差别亦是很大的。 孟浩然留下来的诗约有270多首,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诗是不能划归到山水田园诗中的,因为他有些诗是干谒名人之作,而有很多是失意后在游历中发出的人生感叹。 即使是纯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作,他的表现方式与王维也很是不同,他流露出的是一种陶渊明般的飘逸清淡,而王维展现的则是浓浓地禅意和看透人生的寂灭。 按说以孟浩然的高才,而当时科考已是在考诗赋了,如何他会折戟沉沙地名落孙山呢?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当时考科举实际情况就知道,孟浩然的落榜也很正常。 科举兴于隋唐,其实一直到宋时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少在唐前期都是半考半举荐,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四处「 ”拜帖”,李白做过,杜甫做过,这不丢人,大家都做过,得到这些人的欣赏和举荐,有了这些权威人士做后台,才有可能高中,否则,想要考中进士那就是做梦了。 似乎孟浩然对趋承逢迎之事并不太擅长,他是个洁身自好之人,李白就高赞他是「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诗虽然每每有夸张,却至少不是空穴来风,但孟浩然耿介的性情在被时人所钦羡的同时,也可能误了自己的前程。 在前期的孟浩然也许是想当个隐士,所谓「 ”迷花不事君”地终老乡野,但到了40时突然变了,要去京城考进士去了,这说明他已放弃了白衣终生的理想,而想要在仕途上一展其才了,要「 ”兼济天下”去了;所以,说孟浩然是隐士很是不全面,他只能说是曾经想当隐士。 来到长安的孟浩然四处投帖,拜谒权贵,无奈好像没找对门路,竟然科考落榜,这对才高心气更高的孟浩然来说,受到的打击那是相当地大,但似乎又并没有影响他太多的情绪。 落榜后,他就在长安交结朋友,如那陈子昂一样地四处散发他的诗作,果然很有效果,一时在京城声名鹊起。 王维是他的老朋友,有一次带着孟浩然参加秘书省的才子聚会,席间大家吟诗联句时,孟浩然的一句诗,吓得大家顿时闭嘴,皆被折服,不敢再出诗句了。 此事记载于王士源为孟浩然诗集所作的序中:「 ”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新唐书》里也有记载,「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皆称道之。”只是不知道说的是不是一件事。 孟浩然在此时大唐诗坛上地位那是一流,所以如李白这样初出茅庐的后进之辈对其只有仰慕的份了,李白专门为他写的诗有七首之多,对孟浩然的赞扬也是不吝美词,不仅写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的诗句,还专门前去襄阳拜会请教,至于那世人皆知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诗,也更使得孟浩然扬名天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名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是孟浩然拜见丞相张九龄的献诗,其中颔联两句被历代视为描写洞庭湖的最佳之作,而颈联之「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则明显表示出希望张九龄施以援手,以助他入仕的一臂之力,一看便知为典型的「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意。 张九龄亦是大诗人,他的一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几乎是人人皆知,但他却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按说有这样的高官相助,孟浩然的仕途应该很坦荡才是,缘何连考个进士也没中呢?估计是交结太晚的缘故吧。 从这首诗中其实我们也能看出孟浩然诗作的另一面,他不是仅能写那些清新闲适风格的小诗,亦是能写出如「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般雄浑大气的诗句,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情在不同地场合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象和色彩。 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孟浩然的诗在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但也是因为诗而让他彻底死心地告别仕途,这是缘于他同唐玄宗的一次不期而遇。 王维当时作为学士,日常是要在宫廷「 ”待诏”,随时听候传唤的,一日,这王维邀请孟浩然一同前往,二人谈兴正浓间,突然玄宗驾临,这李隆基也尝闻孟浩然大名,就让他念一首所作之诗,不知这孟夫子是哪根筋给扭起了,选了首自己觉得能反映际遇的诗作呈上: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岁暮归南山》其实表达的是自己求仕情切,无奈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的忧虑心境;但这:「 ”不才明主弃”的弦外之音让玄宗听了很不爽,大怒道:「 ”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于是这孟浩然瞬间悲催,直接被「 ”放还南山”,永无出头之日了。 上述事件记载于《唐摭言》中,是一部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作者为唐末人氏,可信度几何不得而知,我倒是觉得至少其中这一段故事矛盾重重,现录摘录如下: 「 ”维待诏金孪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 ”朕素闻其人。”因得召见。” 这段话中我始终对孟浩然偶遇玄宗的地点没太读懂,既然是殿,那就是皇家宫殿了,如何又是「 ”维所”,似乎又是王维的家,如果是家,那二人应在客厅而坐,如何又有这「 ”床”,何况这「 ”床”是个什么东东,因为古代所说之「 ”床”同我们现在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实在是读不懂这一段话。 这一事件如果是真的,这史上「 ”最差的面试”对孟浩然的打击那是太大了,历朝在记述方面也很多,即所谓「 ”转喉触讳”典故的出处,但孟浩然是同谁在一起遇到这一倒霉之事却说法不一,有说李白,有说李元绂,也有说是同张说,但主流说法是同王维。 由此我觉得这孟浩然「 ”无官受黜”不是太可信,按我现在的理解,一是宫廷戒备森严,这王维如何随便带得进人去;二是玄宗如果要召幸这类待诏之人,如何能踱着步去他们的闲聊之所,偶然得遇孟浩然,所以,此事大可疑。 如果此事为真,孟浩然几如后世之柳永,宋仁宗的一句「 ”且去填词”就在突然之间被封杀,断了仕途,不过柳永后来还去当了个小官,而这孟浩然则离开长安云游,从此远离仕途,再没踏入官场一步了。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是孟浩然离别长安时写给王维的诗句,他虽有诗名,但的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情总时时在心中翻腾,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孟浩然的孤寂。 除了诗名远播外,孟浩然的朋友应该还是很多的,他的「 ”知音世所稀”感觉,其实就是来自于官家,因一首诗就被官家所抛弃,半生辛苦付流水,这对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的他来说,还是很失败的。 观孟浩然的田园诗作,总有一种清淡的感觉,淡到了极致,潇洒而飘逸,如竹林清风,一派地天然,单纯明净;他这类诗毫无做作之感,似脱口而出,却又字句如锻,韵味十足,浑然天成,是诗歌中的天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有一评价是颇有见地,他说孟诗是「 ”语淡而味终不薄”,不说那妇孺皆能诵的「 ”春眠不觉晓”了,即使是他的《过故人庄》也是于味淡之中透出无尽地浓浓的蕴藉之情,一如杜甫所言:「 ”清诗句句尽堪传”。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就是一篇很通透的诗作,就如拉家常般地将记述朋友相聚这一普通之事,通过对周边景物地描述,一个环抱在青山绿野中的村落,友人对座而饮画面,如**蒙太奇般地一一摇过,如行云流水,便将一幅《乡间对饮图》徐徐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孟浩然京城杀䦀后,便开始了他的游历,期间还短时间入过张九龄的幕府,结束游历后就一直呆在襄阳老家,不幸的是他得了「 ”背疽”,即今天西医所说的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很是严重。 这在古代是十分危险的疾病,所幸经过医治得以痊愈,只是需要忌口,尤其是不能吃鱼类,因为这被中医认为是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 时值名动天下,号「 ”诗家夫子”的王昌龄前来拜访,孟浩然高兴异常,以家乡绝美之品查头鳊来款待,此时的孟浩然尽顾得高兴去了,「 ”浪情宴谑,食鲜疾动”,早已将医生的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不幸病发,王昌龄还未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溘然而逝。 孟浩然就这样走了,带着王昌龄的自责和叹息,他融入了家乡的湖光山色中, 他留给后世的身影一如他的名字,清丽淡雅、超然脱俗。 史家称孟浩然是第一位倾全力写山水田园诗的隐士,我是很不赞同的,不过,他所写的这类诗的确开启了大唐田园诗派的崛起;他虽然不能算隐士,两次赴长安求仕未果,但他在游历中写下的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亦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他走过的地方,仿佛山水间都印着他的履痕,青山连绵,松涛阵阵,似乎蕴含着他的诗句,水波潋滟,流光脉脉,在他的平仄中吟诵……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淡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编辑本段]田园山水诗

  王维的诗歌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读来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王孟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中王维的成就最高,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能将绘画的原理与技巧灵活的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编辑本段]孟浩然和隐居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自然是孟浩然身上有他独特的闪光点。李白曾经在《赠孟浩然》这一首诗深切表达过自己对于孟浩然的痴迷程度,正如那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既将李白滔滔不绝的欣赏表达,更将孟浩然的才学透露出来。孟浩然比李白先火,而且后来在郁郁不得志之后,能够安然卸下自己的包袱归隐山林,这一切些都让李白沉迷。

1高傲如李白

关于李白的评价,除了壮志难酬之外,还有心高气傲。李白的为人和他的诗篇大同小异,诗有多狂放,人就有多狂傲,曾经写下过“仰天大笑出门看,我辈岂是蓬蒿人”,怎么可能甘于平凡!谈起唐朝的李白,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另一位风华绝代的世人--杜甫。这是一位忧国忧民,命运多舛的世人,但是却阴差阳错地迷上了浪漫主义的李白。并且为了表达自己那一片追逐偶像的真心,孜孜不倦地写下了很多诗篇,然而杜甫如此大牌的人,李白却只回复了寥寥几首而已。但是到了孟浩然这里,情况就完全颠倒了过来。

2孟浩然比李白出名早

李白与孟浩然在很早之前就相遇了,当时的孟浩然要比李白大十几岁,已经因为突出的文才诗赋扬名在外。然而彼时的李白刚刚出来闯荡,见到如此有风采的孟浩然,自然就化身成了小迷弟。并且在两个人的交流中,孟浩然对于李白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创作时李白也从对方身上收获到了不少干货。所以对于李白来说,孟浩然既是偶像,也是前进以及超越的目标。

3孟浩然的胸襟与境界

其实,孟浩然的追随者并不止李白一人,还有王维,都是有所成就的诗人。之所以孟浩然如此吸睛,有一部分就是因为他的境界。他与李白有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人生,相似的是两个人都在创作上大有作为,却在官场上没有可施展的机会。不同的是孟浩然最后走出了官场,释放了内心,选择在最后归隐山林,而李白依旧在官场挣扎。倘若说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让两人惺惺相惜,那么孟浩然的这种超脱就让李白敬佩不已。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人物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清代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

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

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

何惜醉流霞。

注解

梅道士:生平不详。 山房:指道士居处。 林卧:高卧林中,指隐居。 搴(读牵):揭,拉开。 帷:帐帘。 物华:美好的风光景色。 青鸟;神话中鸟名,为西王母使者。见《汉武故事》,后以青鸟喻信使。此处指梅道士。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此处也指梅道士。 金灶:道家炼丹的炉。 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 童颜二句:谓如果仙酒真可使青春永驻,就不惜一醉。流霞:指仙家饮的酒。见《抱朴子•祛惑》:“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这里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到梅道士山房 宴饮的情景。诗人孟浩然,以诙谐浪漫的笔调,巧妙地运用仙家典故和术语,生动地写出了道家的生活特色,充满了现实的生活气息。

诗的前四句,是写作者自己正在因春尽而发愁,想要观赏暮春时节的美好景物,这时,梅道士送信来邀我去他那里作客。梅道士还真的弄了不少果品馔蔬招待,即三联所谓:“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诗的末联,写诗人与道士开怀畅饮的兴致。“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是说,如果仙酒可使童颜永驻,我就开怀畅饮,不借一醉。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气度和对梅道士亲密友好的感情。全诗格调明快,一气贯注,自然天成。

今译

静卧林中,忧愁春天将尽,

拉开帷幕,观看野外风华。

忽然遇见上天遣来使者,

邀我来到仙人赤松子家。

炼丹炉灶刚刚开始生火,

山上仙桃正好吐蕾开花。

假若能够永葆青春容颜,

我就不怕醉倒,只管畅饮流霞!

诗句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这是比喻梅道士邀请孟浩然到山房宴饮的情景,也是对梅道士的尊敬与称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6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