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佛经为例,谈谈佛学经典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一部佛经为例,谈谈佛学经典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1张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对佛教给以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平等心就没有大爱!

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这不是个什么难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迷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小爱?关键是自己的发心在哪里?在觉悟上,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普遍平等地对待一切怨亲爱恨,男女之爱、父母子女之情皆是大爱;在迷愚上,处处分别、时时妄想,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慈悲喜舍,即使在生活中对穷人、病人等生起过慈爱、悲悯,也是建立在分别对立上的同情心,不是佛教上的慈悲心,佛教上的慈悲心不舍一人,穷人要慈悲他,富人也要慈悲他,好人要慈悲他、坏人更要慈悲他,例如:高官贪污受贿包养情人犯事了,要不要慈悲他啊?要!就是因为他迷了,才会犯这么严重的罪行,我们要同情他、帮助他,让他真正认识到错在哪里?宽恕不仅是胸怀,更是智慧和强大的心灵,以下是达真堪布的开示,愿您心开意解、法喜充满:

每个众生都一样有痛苦和烦恼,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我们学佛人一定要从心里发愿: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一定能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悲心。一定要发愿: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然后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一定能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这就是慈心。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它的对境是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是无量的,所以它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慈悲心和平等心是一体的,慈悲心是一种平等心,有平等的慈悲才是无伪的慈悲心。不论亲仇、贵贱、富穷,不论哪一道的众生,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心的对境。在你的心目中没有爱、没有恨、没有亲、没有仇,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才能发出真正的慈悲心。

现在很多人所发的“慈悲心”都不是佛法中的慈悲心。很多人对穷人有慈悲心,但是对富人没有慈悲心;对好人有慈悲心,但是对坏人、恶人没有慈悲心;对老人有慈悲心,但是对年轻人没有慈悲心;对体弱多病的人有慈悲心,但是对身体健康的人却没有慈悲心……这都是分别。

这是一种同情心,是世俗有分别的一种慈悲心。每个众生都一样有烦恼和痛苦,他们会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环境感受不同的痛苦。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烦恼;富有富的痛苦,穷有穷的痛苦。每个人都有痛苦,都是最可怜的,所以应该对一切众生都发一颗好心,都发一颗慈悲心,不能有分别。还有一些人遇到没有吃穿的、没人管的人,就给一些吃的、穿的,帮点什么忙,这是一种世间的善心,不是慈悲心。众生真正最可怜的地方是有无明愚痴。快乐幸福的因缘是断恶行善,困难和痛苦的因缘是造恶业,但是他们不会断烦恼,不会断恶业,所以得到的就是苦报,这是无明愚痴。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是要发愿拔除一切众生无尽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永恒的安乐。

1、 别抱怨失去,错过的都是不属于你的。别执着所得,拥有的也会瞬灭无踪。凡是能被夺走的,必定另有其主,那些真正是你的,一定丝毫无缺,一切因缘本公平。怀着一颗恬淡的心,安享得舍的自在,随顺世事的无常,欣然接受,悦然而行,静待次第花开。

2、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 不管生活是一场如何折磨,善待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宽宥,是命运的一种见识。不要把命运活成一场可悲,要把生活活成一场宽阔与洒脱,拿起什么,放下什么。流云流何处,浮云散何方,让命运活一场自由自在。看见什么,想到什么,这滋味全在不执着。 4、 不惊扰别人的宁静是一种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一种善良。人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包容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是懦弱,也不是胆怯,而是谅人所难,扬人所长,补人之短,恕人之过。包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善待,善待别人的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5、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6、 打一个比方,你如果真的很穷,人家骂你你就会暴跳如雷;假如你其实很富,你会一笑置之。你有相同的频道,相同的磁场,你才会受不了。之所以别人的话语一点就燃,因为你刚好是柴。情绪被外在的境界左右,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易燃的东西。 7、 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不要再去增加别人的痛苦;当你觉得烦恼的时候,也不要再自寻烦恼。不会自寻烦恼,是智慧的表现;不增加别人的痛苦,则是悲心的表现。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残缺,人永远无法求得完美。想要在任何地方都追求完美,就是自寻烦恼。 8、 凡是路过的,都算风景;凡能记住的,皆为幸福。等走远了再回首,人们就发现:挫败让人坚强,伤痛使人清醒;再美好的东西,人们也无法拥有太久,得到的也只是暂时;失去的曾经,也不必太留念,只有从过去中转身,幸福的曙光才会在明天迎接自己。 9、 佛陀说:“没有人能给我们痛苦,只有自己给自己痛苦。”又说:“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的人,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很痛苦。”因为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靠自己解脱、自己超越一切顺逆的境界,放下所有的执着烦恼,如此才可以得到快乐。 10、 佛学精华: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人心不善祸相侵。损人利己甚或损人不利己的,都要绝对戒除。 11、 佛曰:处事须精明,待人要糊涂。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事看担当,逆境看襟怀,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是福,免得骄傲。交友要先淡后浓,先疏后亲。清贫之交能长久,利益之交必两伤。

12、 很多人认为佛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放弃了今生的幸福。其实,佛教是让我们用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认识到:不要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摧毁来世的幸福;不要为了今天的方便,而毁掉明天的前途!让我们懂得放松、自由和慈爱,去发现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 13、 恒东法师:人生经历的美很多,走过春夏秋冬,看遍春花秋草,不管你是从繁华处走来,还是在寂静处走来。只要你带着心情,转山转水,经过耐人寻味的过程,美的东西会升华成最美,明暗山水之间,也只有心间能滋生出最美的风景,最美的风景在心中。 14、 恒诲法师: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生还是那个人生,拥有心底的坦率,已经拥有了心地的本来风光,人生百年做的是人,活得是一种心态,不是给烦恼做影子,更不是为痛苦做代言,实实在在的活着,豁达些,开朗些,包容些,引导着自己的命运走向光明。 15、 恒诲法师:为人处事靠自己,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至于他人背后的评说不听才好。就算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而扭曲了自己。随缘而为,不问结果,努力在心,无愧于心。千人千面,不看也罢。 16、 恒路法师:不干扰别人的心,也不要欺骗自己的心。自己心性不明时,我法二执深重,容易在外相的概念中打转。随意去批评别人,往往脱口而出的,就是口业。修行的入手处:多花时间改善自己,少耗精力批评别人。菩萨护口,如护人眼目。三思,慎重。 17、 恒秋: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论你身于何地,居于何职,处于何境,心于何求,都要真诚感恩生活的惠赐与拥有,宽容他人无心的错失与伤害,笑看漫漫人生的坎坷与不幸。你会发现,生命中平淡如水的日子,因为包容与宽厚而变得博大、感动、温馨、厚重。 18、 就像那些从小饿了有人送吃的,渴了有人递喝的,累了有人哄着睡的人,他们对于这种深厚的爱意已经麻木,反而那些孤孤单单,打小就学会自己面对一切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会措手不及,一点别人不经意的关心都能让他在心里暗暗高兴好长时间。 19、 理解生命就是一个过客,聚散离合一场经过,承担着一场悲欢交错,但并不意味着生命就是一场被动,人世间的纷繁和复杂,恰恰需要我们内心的一种平淡与柔和,更不能把命运活成一场悲情,既然是那些平常的日子,那首先要活成一场平安,淡然,自然。 2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21、被误解时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能开心一笑,这是一种豁达;窘迫的时能自嘲一笑,这是一种智慧;无奈的时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境界;被轻蔑时能平静一笑,这是一种自信;不管有什么事情,为了什么原因……我们每天都要开心一笑! 22、命运似乎总是令人难以捉摸,但其实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喜欢和胆小怕事的倒霉鬼开玩笑。你越怕、越担心、越不敢迈步,厄运越会降临;你越乐观、越积极、越是勇敢面对,好运就会来到。所以,当你感叹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时,不妨多从自身找原因。记住:你越努力,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23、生活总和我们开着玩笑,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做事不必太期待,坚持不必太执着;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什么都在失去,上一秒已经过去;什么都留不住,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当下的快乐与幸福才最重要。 24、有些事不可避免,有些事无力改变,有些事情无法预测。抱怨无用,明智的人会一笑置之,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常发生。我们无法保证事事顺心,但能够做到坦然面对,该放则放。培养对生活美好的感觉,浪漫与感恩的心态,以新鲜感看生活,将意外视为礼物,相信自己:你能让生活充满美好。 25、心态倾斜的时候,可以去几个地方看看:孤儿院,远离了亲人的温暖,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边远山区,贫穷没什么,唯有正视现实,生存才是硬道理;医院,生命最值得珍爱,其它皆是浮云;墓地,你拥有得再多,最终亦是殊途同归,适当降低物欲的追逐,心态平衡了,你救赎的也正是你自己。

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道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是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我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但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爱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跟一个宠妾在一起恩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她对亡夫的爱意当下消失,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大家要懂得这个规律,否则,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时,还是很难面对。佛教中有部论典叫《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经常饱尝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当然,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种好感是未经详细观察的错觉。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从头到脚慢慢剖析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执著、贪爱、想念的,居然是这些东西!这样的身体不要说死后没有价值,活着时也根本不值得贪恋!”

佛经中也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了佛的弟子阿难,她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佛问摩邓女:“你到底喜欢阿难哪里?”摩邓女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巴,爱他的耳朵,爱他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势。”佛便一一给她剖析:“阿难的眼睛中有泪,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中有屎尿……”摩邓女算是利根,听了佛的分析,爱念当下就息灭了。[1]

其实,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现在的社会对爱情过于推崇,许多影视节目里,爱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从小受这种影响,许多年轻人长大以后,根本没有辨别能力,这是相当遗憾的!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就像一个美丽的水泡,稍微一碰就会破灭。当这种水泡破灭时,有些人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本人来自藏地,藏地的传统跟汉地差别很大,藏族人对爱情虽然也有执著,但不会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不会用各种语言过分地赞美它。而在汉地,人们对爱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本来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因为被许多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直至这层包装被撕开后,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爱情不过如此。

《正法念处经》也说过:“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所以,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地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里,无求才是最大的快乐。以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有钱,可始终得不到快乐。他到处打听怎样才能快乐,一个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衬衣,你就会获得快乐。”于是他四处寻找,后来听说某个深山里有个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问:“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应该是吧,我从来没有什么痛苦。”于是富人恳求:“你可不可以把衬衣送给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这个时候,富人才明白过来: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不太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它会快乐;一旦拥有以后,就不一定快乐了。比如,没钱的时候,你认为有了钱会快乐,但当你有了钱,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没有家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家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争吵的来源;没地位的时候,你觉得有地位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地位,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6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