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第1张

2009年1月第25卷 第1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Jan,2009Vol25 No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鲁春芳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提 要: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各异,但自然的意识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的诗歌反映着一种与现代生态批评理念相契合的诗学主张,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给自然以神性的尊严,由此构画出人类与诗意自然和谐共生感人画卷。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神性自然;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561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35-05

TheEcologicalEthicsintheNatureofEnglishRomanticPoets

LUChun-fang

Abstract:NatureconcernisdeeplyrootedinthepoetryofnearlyalltheEnglishromanticpoetsandprofoundlyexpressedintheirpoeticideadespiteoftheirdifferentnatureimagesanddifferentartisticformsTheyemphasizethenon-instrumentalvalueofnature,

affirmtheinherentpurposeofbiologicalcommunityandadvocaterespectforlifeandnatureThese

thoughtsjustaccordwithmodernecologicalethics

Keywords:TheEnglishromanticism;divineNature;ecologicalethics

拜0[2]。

英国浪漫主义的神性自然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理性的拒斥,但它既不等同于基督教观念中的自然,也不是简单回归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自然,而是一种新型的自然思想,它在大自然的形象里渗透着朴素的美德,使之与人的心灵形成共震和感应,启迪着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所异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HelmutJSchneider在其5论自然6一文中写到:浪漫派作家都想减轻人从自然中的

[3]

异化。事实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从自然中发现了理性

一、神性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自然观 神性自然(divineNature¹)一词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概括,与华兹华斯/崇高景物0(highobjects)同义:华兹华斯称大自然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其中蕴含着/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wisdomandspiritoftheun-iverse)0(5自然景物的影响6)。神性自然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最富有魅力的特征。英国浪漫主义诗学有其明确的诗歌主张,但在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还蕴含着更丰富的诗歌主张,我们或可以称之为/隐性的诗学思想0,它的内容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最重要特征是从泛神论的出发点体察大自然的神性(thedivinityofnature),正如国内学者在评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时指出的那样:/华兹华斯的泛神信念则是将上帝引入到所有存在物,将超出经验世界之外的绝对价值引入世俗世界中,使世俗世界充满神性的辉映,获得神性的终极依靠与终极关怀,因而改变了生存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目的性。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拥有神性。0[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许多诗歌中都热烈表达了神性自然的意识:科勒律治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上帝与自然合一(divineu-nity)0的观点,在5致自然6中,宣称上帝蕴涵于自然之中,自然是唯一上帝。对自然的敬畏便是对神的虔诚。雪莱也曾把上帝看成/一个温文尔雅、高贵威严的人,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有着自然、朴素的思想习惯,深受其信徒的爱戴与崇

主义所摒弃的、整个社会却视而不见的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自然之灵性。因为自然万物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那么这些/博大的灵魂0当中所蕴含的灵性则是相通的,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理应分享这一灵性,从而真正和自然融为一体,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神性自然赋予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以完美的色调,使理性时代人类灰色的精神世界再次变得五彩斑斓。神性自然首先表现为诗人对自然所引发的诗情的强调,乃如华兹华斯的/自然

/Nature0一词是华兹华斯或自始至终的中心词:/ONature!Thouhastfed/Myloftyspecu-lations;0(BookSecond,Line463-462)/For,I,pedupinNatureslap,waseven/AsaspoildChild;(BookThird,Line358-359)0等充分证明了华氏的神性自然观,所有的自然景物在诗人心中永远都是大写的、神圣的、崇高的、更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¹

流露说(spontaneousoverflow)0。

华兹华斯在5序言6中曾两次提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这种/强烈情感0便是英国乡村劳动人民的典型情感,它纯朴、自然,祛除了文明社会中一切虚饰与矫揉造作,因此,华兹华斯更倾向于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题材:

/我们一般都选择微贱的乡村田园生活作为题材,因为在这里人们心中的基本情感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以便能够达到成熟的境地,少受束缚,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因为在这种生活条件下,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存于一种更加单纯的状态中,因此,可供更准确的思考,更有力度的交流;由于乡村生活方式产生于那些基本情感,产生于乡村职业的基本特征,所以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持久;最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感总是和美好而永恒的自然形式联系在一起的。0[4]

这里人与/自然0的交流之间并非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情感交融的,用布莱尔的话说,/人类的普遍情感必定是自然的情感,惟其自然,才是恰当的0[5]104。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超越古典主义局限的核心观点,因为古典主义作家过多地强调了文学艺术/工于优美和高雅0[5]104,而浪漫主义诗人则强调/自然0地表达情感,力求展示自然状态的个人情感,揭示自然状态的人性的创作主张在一个人性日渐异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华兹华斯权衡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即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感情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0[5]105

华兹华斯的诗歌主张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广泛的认同和发展。柯勒律治认同华兹华斯/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提炼和增补。他认为,情感不仅来源于自然状态的人和生活,而且来源于/作诗这一活动本身,,一种不寻常的兴奋状态0[6],具体说,就是诗人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是由诗人的心灵迸发出来的,因而也属于自然的流露。拜伦则更加直白地说:/它(诗歌)不时以一种狂怒侵袭着我,,如果我不动笔倾诉我的内心,我就会发疯。0而雪莱也认为:/在创作时,人们的心境宛若一团行将熄灭的炭火,有些不可见的势力,像变化无常的风,煽起它一瞬间的火焰;这种势力是内发的,,0[7]538可见,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看来,诗歌中情感既来源于最贴近大自然的纯朴民众,又直接来源于诗人心灵中孕育创作激情,这两种情感都绝非外在强加的,而是最贴近自然和人性的真情实感。

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与人情感的互渗关系做出诗歌理论提升的是柯勒律治,他认为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理想中的完美诗人能将人的全部身心都调动起来,,他身上散发出统一性的色调和精神,能借助于那种善

于综合的神奇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仿佛是)融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们专门用了-想象这个名字来称呼,它,,能使对立的、不调和的性质达到平衡或变得和谐,,0[8]

柯勒律治把想像看作诗歌的本质,这与拜伦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拜伦说,/诗歌是想象的岩浆,喷发出来可以避免地震0。而雪莱则把想像这一诗歌的本质赋以更伟大的蕴含,他从哲学的高度谈论诗歌的想像,认为正是想像所具有的超强的创造和整合能力,诗人才浑然忘我于永恒、无限、太一之中。/在他的概念中,无所谓时间,空间和数量。表示时间的不同,人称的差异、空间的悬殊等的语法形式,应用于最高级的诗中,都可以灵活应用,而丝毫无损于诗本身;,,0[7]539

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的布莱克实际上在哲学的高度上成为雪莱诗论的先声,他提出关于自然与想像或灵视的理论早在5没有自然宗教6、5一切宗教皆为一体6中就有清楚的表达:/诗的或曰创造的才赋(poeticgenius))))想象)))是创世前永恒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生命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因此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滥觞和生命力。0他在5书信集6(1799年8月23日)中这样写到:/,,一个富有想象力人的眼里,自然就是想象力本身。0[9]在5天堂与地狱的婚姻6等作品中,他把/诗性才思0称作/第一原理0,其他一切道理/不过是衍生而来0。他把想像这一激情的、自然的力量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布莱克的观点实际上正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论表述,它整合了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具象、流动与固定等多种要素完成了这一具象化;/布莱克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没有凭空建筑海市蜃楼,而是在一种理性的深邃思考中面对一切。0[10]在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呼喊、预言、警告之间,我们听到了一种熟悉的声音,诉说着经验和经验的代价。正是在布莱克的这一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才冲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想像力的解放,从而使回归诗意自然成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浪漫主义诗人视自然为人性的自然、神性的自然。诗人的目光超越一切湖光山色而直接探入大自然所蕴涵的/宇宙精神0,并将人的思想感情与它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自然景物既渗透着神性又体现着鲜明的人性色彩。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自然0的境界里找到了终极归宿,其深层不但蕴涵了释放人的非理性内容的潜在欲望,而且蕴涵着诗人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深层伦理标准的思考,而这种关于人与自然伦理标准的思考又恰恰吻合了当今生态危机时代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价值标准,也由此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二、和谐共生的意识辉映着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理性主

义主导地位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英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急剧膨胀,人类以机械论而非有机论来认识世界,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完全沦为人类用来满足无限膨胀的私欲的工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强大氛围中,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自然的有机整体论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复归人类精神家园的崭新/自然观0。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思想阵地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力挽狂澜,试图维系自然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存方式和/诗意的栖息0环境为己任,用诗的语言描绘自然的图景,书写大地的心声,倡导和谐共生,关注人类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解为一般山水诗人的消极避世、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之作是完全错误的,而仅仅从传统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描绘自然风景借以抒发个人情感,展示内心灵魂之举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公正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就必须认真探索这些诗歌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而这又使我们发现这些产生于人类工业革命之初的自然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使我们发现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本身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诗歌的韵律在书写着他们对大地和生物圈/共同体0的敬畏与责任,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生态家园当中的成员:路旁摇曳的水仙,林中高歌的云雀,汹涌澎湃的大海,低沉蜿蜒的溪流,加上纯洁可爱的孩童,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都诗意地栖息于大自然的怀抱,构成了最富生命力的和谐乐章。同时,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严肃的、理性的,他们的诗中蕴含的不仅是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怀,更重要的是诗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是诗人对时代伦理强音的回应。浪漫主义诗人强调个人情感,但这种个人情感绝非狭隘的个人主义情感,而是与普遍情感相一致的情感。他们勇挑重担,试图运用诗歌载体呈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美与和谐,`唤起人们内心对这种美与和谐的共鸣,警醒他们沉睡的、被压抑的审美意识和普遍情感,挖掘出埋藏在功利与污浊背后的人类美好天性。

从同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利奥波德于1940年代提出的/大地伦理0便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伦理学演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协调人与土地以及生存在土地上的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所涉及到道德/共同体0的范围也由人群的集合体扩大到/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0[11]204。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不断加重着人的贪婪与狂妄,他总是以自然的掌控者和征服者自居,把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员和全部自然资源当作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大地伦理0恰恰是对这一理念的直接反驳,它/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

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0

[11]205

。它把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价值判断

的最高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0

[11]224-225

/大地伦理0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去掉人类

中心主义,它认为人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具有任何特权,只有当他的利益和要求与生态共同体的最高价值相吻合时,它的自身利益才能得到尊重。

著名环境伦理学专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察与思考,他把对自然价值的评价视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他对自然价值的类型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但又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工具性价值和非工具性价值。所谓/工具性0和/非工具性0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非工具性价值是指自然在与人无涉的情况下具有自身的意义和功能,这些意义和功能是客观的,由自然万物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独立于人的参与和评价而存在。它集中体现在生命支撑价值上,也就是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内所有的生命都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价值。罗尔斯顿用理论化的语言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类似的自然观:/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早已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也许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事件,但如果以为是我们的出现才使得其他事物变得有价值,那就未免对生态学太无知且太狭隘了。0

[12]4-5

显然作为/后来加入者0的人类,与英国浪

漫主义诗学所谓/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0是完全相同的。

罗尔斯顿对于自然的工具价值的考察,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他的模式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理念是完全相同的。罗尔斯顿把工具性价值分为三种:11通过人化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21通过自然化人形成的自然价值;31通过体验和感受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第一种指人/对自然界的资源性利用,即我们对自然物的有目的性开发利用,创造了价值0[12]38;第二种主要指自然对人的供给、培育、塑造和教化作用;第三种指人通过融入自然,在切身感受、体味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对自然的价值认识,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等。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它不否认自然对人的功用,但绝不把这种有限范围内的工具价值夸大为自然的全部价值,因为那是人类自欺欺人的错误观念。同时,它强调自然的非工具价值才是其他一切价值的依托,是客观的终极价值,并不因人的认识、干预和评价而受损伤或发生改变。人类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的价值是限定在人的认识视野范围内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是经人的体验和经验筛选过的价值,远非自然价值的全部。自然价值的存在并不因这种认识上的限制受到影响。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反驳和批判了人本主义的自然价值观,他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那样,试图唤起人们

对大自然的敬畏,唤醒人们的神性自然意识,督促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大自然的道德义务。

三、神性自然观蕴含了/深层生态学0理论潜质

/深层生态学0(deepecology)是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一个较新但极具影响力的概念,它由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在5浅层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6一文中首先提出。深层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在于它的整体主义价值观。一方面,它认同许多生态伦理学派所持有的观点,即从有机整体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它对/人的存在0有更深入的认识,强调以生态学原则全面指导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大大拓宽了

[13]156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视野。深层生态学提出了/自我实

独立的风光,增添了/更为深远的遗世独立的意味。0

[16]

见其心灵与自然景物的贴近。在诗人眼里,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生命的载体,都充满了灵性,享有同人类平等的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自身已经融入周围的一切,达到了物我交融,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自身已成为这生态圈中的普通一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我认同。

济慈在他的5秋赋6、5夜莺颂6、5蝈蝈和蟋蟀6等诗篇中对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都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既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在自然中放大了的/自我实现0和/自我认同0。

从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观恰恰契合了这种深层生态意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自然0作为自身的主题,把申述浪漫主义/自然观0当作诗歌创作的灵魂,就在于诗人认识到了自然存在自身的价值。浪漫主义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然最本质的价值,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约翰#拉斯金在他的5现代画家6这样写到:/华兹华斯在洞察自然方面是楷模0/在认识自然的深度和本质上他是所有现代诗人中最具敏锐目光的0;

[17]

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两条最高准则。/自我0绝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与自然分离的个体自我,强调个人需求和利益的满足的自我,而是指/形而上的自我0,也可以称为/生态自我0,它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而是囊括整个人类,还包括自然生态圈内的万物:动植物、山川、河流、土壤、大海等。这个/自我实现0要求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以致扩大到整个生态共同体,这样,人与自然万物的疏离感也会因此逐渐缩小,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生态中心平等0准则强调的是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而存在,没有特殊身份,也没有特殊权利。两条准则紧密相关,/生态中心平等0就是要不断扩大与自然的认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深层生态学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并谋求实现/生物圈的核心民主0[14]。它所坚持的两条最高准则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均能找到原型,诗人把大自然中栖息的万物看作与自身平等的成员,把大自然看作万物共生共存的理想家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压缩个体的/小我0,放大生态的/大我0,并亲身实践着他们对自然的认同。

柯勒律治无疑最热心于从神性自然的角度表现自然,这使他的诗歌实际上具有对/生态自我实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的喻蕴。即使在某些抒发政治情怀的诗中,也能自然流露出/一切自然亲情的联系0,它随着这些流畅的诗句缓缓溢出:,,这里是大海,/朦胧晦冥,那边庄严的山坡/像巨大的剧场,它肥沃的土地/滋养着英国榆树,它像是朋友)))

/与心智神交,并赋予我的心智/更强的脉搏和欢快活

[15]

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在他

们生活的时代,更多的人表现出对这一终极价值惊人的无知,并沉浸在这种无知的沾沾自喜中,肆意破坏着自然的生态和谐。他们的伤痛是世间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伤痛。这种伤痛来自于他们的先知先觉,来源于诗人的敏感与真诚,来源于诗人最珍贵的良心。但正是这种伤痛成就了18~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诗篇,因为只有拥有基本良知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如果说罗尔斯顿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自然的终极价值,那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是用诗歌的语言把自然的终极价值娓娓道来,渗透到读者最真挚的情感中,并将这种情感扩散开来,形成人类普遍情感。用这种情感去引领道德,则必然让自然主义的自然价值观遍地开花,也必然让基督教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寿终正寝。这是浪漫主义诗人进行自然诗创作的深层动机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倘使今日他们的诗作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生态圈的敬重和对它无私馈赠的感激,那么诗人的良苦用心也许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参考文献:

[1]易晓明华兹华斯与泛神论[J]国外文学,2000(2):

66

[2]江枫雪莱全集(5)[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305

[3]HelmutJSchneider1Nature,MarshallBrown,TheCam-pidgeHistoryofLiteraryCriticism,Volum5Romanticism[C]CampidgeUniversityPress,2000:92

[4]WMMerchant1WordsworthPoetryandProse[C]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pidgeMassachusetts,1963:222

跃的思想!诗中的/露珠0、/大海0、/山坡0、/土地0、/榆

树0、/茅屋0,这一切在柯勒律治眼里,多么亲切,/像是朋友0。这种情感本身就反映了诗人从内心已经把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当成与自身平等成员了,这些成员平等地分享着自然的博爱与神圣,并对自然赋予的这份和谐美心存感激。

华兹华斯5丁登寺6中的诗句:/这里的清流,以内河的喁喁低语/从山泉奔注而下。我再次看到/两岸高峻峥嵘的伟崖峭壁,

/把地面景物连接于静穆的天穹,

/给这片遗世

[5]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

andtheCriticalTradi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

[6]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VolumeÒ:

55-56[C]//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andtheCriticalTradition[M]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122

[7]PercyByssheShelly1ADefenseofPoetry[C]//Hazard

Adams&LeroySearle1CriticalTheorySincePlato(ThirdEditon)[C]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6:538[8]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1817)(ed

JShawcross)

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07,

fromRo-Routledge,

Londonand

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manticismtoEcocriticism[C]NewYork,2000:21

[9]WilliamBlake1NatureasImagination,Blakesletterto

theRevdDrTrusler)23August1799,

inCompleteWri-t

收稿日期:2008-09-12

ings(edGeoffreyKeyn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25;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

fromRomanticismtoEcocriticism[C]Routledge,LondonandNewYork,2000:16

[10]聂珍钊等1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1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6

[11]AldoLeopold1ASandCountyAlmana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49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1

New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李培超伦理拓展注意的颠覆[M]长沙:湖南大学出

版社,2004:156

[14]RoderickFNash1TheRightsof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Ethics[M]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2001:46

[15]柯勒律治孤独中的忧虑[C]//玛里琳#巴特勒1浪

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黄梅、陆建德,译1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36[16]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

Company,2006:1491-1492[17]JohnRuskin1ModernPainterÑ,

cology[M]Routledge,1991:8

(London,1843),pt

Ò,sec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从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

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学潮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

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

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开始曾有一个时期,反动消极的浪漫文学充斥欧洲文坛,它们为适应被打倒的贵族地主阶级复辟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生活。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同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影响最直接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但也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启蒙理想的破产,普遍产生了悲观情绪;工业化的弊病也在此时显示出来,现实使人厌倦,正是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对“返回自然”、“回到中世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浪漫主义认为,以启蒙主义、工业化为代表的近现代文明,以理性精神背离了人的自然天性,束缚人的精神自由,污染着人的心灵,带有明显的反文明倾向,因此他们在作品中歌颂大自然、提倡自然人性或原始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宗教信仰等,并以此来反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从而保持主体的自由性和精神的纯粹性。奇异的自然、原始的人性、神秘的信仰、爱情、死亡、流浪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思想上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反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家侧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它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严谨、匀称、规则僵死的教条的束缚,同强调模仿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夏多布里昂、雨果;在英国有拜伦、雪莱;在德国有海涅;在俄国有普希金。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想象,喜欢夸张,追求特异性,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它的特点首先是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其次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多变,有时甚而怪诞。

雨果的思想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早期他站在保皇主义立场,赞美君主制和天主教;浪漫主义时期,自由主义是他思想的主要倾向;1848年之后,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但人道主义是贯穿一生的思想主线,在他的主要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崇高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雨果的文艺观最重要的是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出来的“对照法则”。他认为崇高文雅和丑陋粗野是一个巨大而和谐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可能相互转化。丑就在美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艺术应该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对照法则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两种要素,文艺就应理所当然地描写两者,特别是千姿百态的丑。

《巴黎圣母院》的写作动机在于抒情与自我表现。小说是作者幻想的产物,客观事实如何并不是他所关心的,重要的是要表达“命运”这个单词引起的强烈的情感反应,雨果在作品中顷注了他的精神,吹进了他的气息,使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表现性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赋予他的人物以相同的内涵——激情。在内心世界的这块土地上,激情涌流,充满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美丽与丑恶相伴,优点与缺陷相随。爱的激情使爱斯梅拉达头昏脑涨、执迷不悟,成为了一个只看重外貌、认不清真实面目的人;卡西莫多真挚善良,面貌却是惊人地丑陋,在爱面前,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他被这种“自我牺牲”的激情抓住了,甚至不惜与爱人同化灰烬;克洛德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爱本来也是一种可贵的人间情怀,由于受到宗教的摧残,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爱,反而将它看成来自地狱的激情,这是他一步步走向邪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真正魔鬼的原因。《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在激情面前,无法压抑,无能为力,任它孕育、骚动、爆发,任它将自己推入毁灭的无尽痛苦与欢愉中,任它牵引着走向自己的宿命。激情与命运便是《巴黎圣母院》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对比法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不仅采用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和弗比斯、人的外表和内心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的性格在善恶美丑间的转化。爱斯梅拉达善良纯洁,对爱执著,但纯洁执著过份,就转变成了天真幼稚、近于愚昧,美染上了瑕疵。卡西莫多惊人的丑陋,使他产生了可怕的自卑,正是这种自卑,使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丑转变成美。对比法则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唯美的艺术效果,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因为浪漫主义本身十分注重情感,文学作品强调抒情,强调感性对理性的反抗,只追求内心世界的真情,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不考虑作品的道德含义和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整体长远发展来说,这样的行为在保持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遵守必要的行为规则方面,起了负面作用,这也是浪漫主义反文明倾向的表现。

虽然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对文明的反对倾向,但自从总体上来说,与浪漫主义相关的运动、文学都带给了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与支撑,在此基础上,更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浪漫主义在时代的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浪漫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浪漫是反物质的,表现为对物质力量的蔑视。

《小王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是这句:“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它恰如其分地讽刺了人的心念是如何被金钱所异化的。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是金本位的,好与坏,优与劣,全然以价格来衡量,多少忽略了美、情感以及道德这些浪漫最本质的神髓。

人在金钱的驱使下,成为了工具、机器、电脑,唯独不再是“人”了。就像书里说,如果你只能意识到房子的价格,而无法意识到房子及其周边环境本身的美,就已然与浪漫背道而驰了。

所以“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浪漫,“商人重利轻别离”就不浪漫。“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浪漫,“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就不浪漫。人与人的情意被数据左右,被财富扭曲,被物质简化,缺乏况味和暧昧,少了放旷与超逸,成了营苟于利禄的鄙俚之人,谈何浪漫呢?

其次,浪漫是一个去俗气化的过程,是对“规则”的悖逆。理性常要求人正视因果与规则的训导,教人怎么变正常,浪漫却永远让人纵情,诗意和幻想,要反常态。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对生死天道的悖逆;露丝和杰克,是对门户之见的悖逆;聂小倩和宁采臣,是对人鬼禁忌的悖逆;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家族立场的悖逆。

连经世致用这样粗浅、看似颠扑不破的规则,也一直在被浪漫者所违背。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潇洒之极。苏东坡从中原一路流放到海南,道出“行藏在我”,颇为逍遥。贾宝玉评价八股文,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更是决绝而洒脱。这些浪漫主义者浪漫就浪漫在背叛了垄断社会意识的一切法理和戒律,他们是自由的。

这样的问题很像是在问“如何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浪漫的人”——我想说的是,浪漫更多是取悦自己的,而非奉承别人的。虚伪地饰与扮,不能使自己得到满足和愉悦的,就失了浪漫的真谛。而对他人对万物保有真心,才能在无意中打通浪漫的法门,这是超越了一切形式美学的举重若轻,也是逾越了所有冗余造作的无心插柳。即便你的行为是粗鄙的、浅薄的、凌乱的、庸常的,但只要怀着一腔诚挚,无愧于心,也可给世界留下属于你最独一无二的吻痕和印记,你同样也可称作浪漫的人。

两幅都是巴黎卢浮宫内藏品

第一幅

阿里·谢菲尔的另一幅作品《弗朗切斯卡和保罗的影子向但丁和维吉尔显现》,拉文纳的贵族基多出于政治动机,将女儿弗朗切丝卡许配给里米尼领主之子,丑陋、跛足的乔凡尼·马拉泰斯塔。马氏自知丑陋,特派弟弟保罗前往与弗朗切丝卡见面(一说:是由保罗代行的婚礼)。弗朗切丝卡以为自己的未婚夫就是保罗,深深爱上了他。婚后,她与乔凡尼毫无感情,暗中仍与保罗幽会。乔凡尼闻知此事后,在妒恨中将妻子与保罗杀死。

在文学领域中,对保罗和弗朗切斯卡的描绘最杰出、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但丁的《神曲》。

此画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阿里·谢菲尔运用深黯的重褐色,以表达《神曲》“地狱”中的“诗情画意”。象征弗朗切斯卡的幽灵正挽着情侣保罗显现在画面中央。她搂紧保罗,随着狂风的吹拂飘向左侧,长长的衣披搭落下来,加强了形象的飘浮感。两个幽灵将刮向地狱去受酷刑。裸体的翱翔之势,透视出一种剧烈的悲悯,空间似被灯光所照明,周围则是一片森森的阴暗;但丁与维吉尔的形象隐隐绰绰,他们处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这种大胆运用古典画法的情调渲染了画中形象的浪漫主义激情。

第二幅

皮埃尔·保罗·普吕东作品《约瑟芬皇后的肖像》,在拿破仑加冕次年(1805)所作的这幅肖像画中,作者把约瑟芬安排在马尔梅松城堡的花园一角的树丛间的石椅上斜靠着,正陷入沉思。皇后穿着袒胸露肩的白色轻纱长裙,一条红色镶边的大氅翻盖在膝头上。画家强调了她那颀长的身材,娇柔的肢体和丰满的胸脯。她具有古典美的特征,但却没有旧式宫廷妇女的那种华贵气。人物面貌和神情及所处的环境,隐含一种落寞感,约瑟芬那深思的面容,似乎在向世人表白她无法诉说的心境。这幅肖像画提示了法国注重写实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情调异化。

  摘 要: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互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源语和目的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进而选择翻译策略。有关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界由来已久。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异化翻译对于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的任务 归化 异化 跨文化意义

引言

近些年来翻译界中对于翻译策略常有归化异化之争,即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还是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笔者以为两种策略皆有道理。但所谓归化异化,归根到底只是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的使用应该取决于翻译的本质-即翻译的根本任务。

一、翻译的根本任务

所谓翻译,就是从源语(resource language)到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转换,用一种语言形式来表现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语言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通过长期交往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属于文化的一个部分。因此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Andre Lefevere 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而R Daniel Shaw则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这个词。

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抛开文化因素谈翻译,无异于无本之木。一个文化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的基本判断,随时随地地都会表现出来,不管什么文体,都有可能通过语言流露出其所属文化的一些中层或深层的价值判断。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传达意义,又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特别是将源语中那些暗含的文化价值观念表现出来,使译文读者也能领会,这是译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斟词酌句,又要兼顾文化因素。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即使目的语和源语文化中语言指称意义相同,并不意味着文化含义完全相同,在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读,使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文化产生误解。例如propaganda多含贬义,与汉语的“宣传”并不完全相应。同样的误解还会发生在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了解。把《水浒》译成“We Are All Brothers”显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兄弟”的定义。《水浒》中的一百单八位好汉虽以兄弟相称,但实际上还是“长幼有序”,并非brother所指的平等关系。所以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可见文化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归化与异化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然要考虑文化因素,就常常碰到另一个难题: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存在差异,如何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成了译者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怎样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中的文化差异,翻译界出现了分歧,即所谓“归化”(adaptation)与“异化”(alienation)。

1归化

“归化”是指译文应以目的语为归宿。归化派认为试图把源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是危险的,因此译文要克服文化障碍,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以避免文化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误解。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

归化翻译增加了译作的可读性,使译文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例如读者在阅读实用性文体、宣传资料、通告等文章时,其要求并非在于了解源语文化,而是为了消遣或其他目的。在翻译这些文体的文章时,译者采取归化的译法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译文。但是任何文体都采用归化译法,往往用无文化色彩的语言替代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联想,会淡化原文的文化色彩。试看这个句子:It is unfair that histories always attribute the fall of kingdoms to Helen of Troy 把这个句子译成“历史学家们常把王国的倾覆归咎于红颜祸水”就失去了“Helen of Troy” (特洛伊的海伦)这一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形象了。

2异化

主张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则认为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文化交流。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译者应该明确目的语的接收者都有一定的思维、推理、判断和理解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说译文读者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他们能够根据目的语的上下文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品味出其中的异国文化风味。其次,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已经怀有了解源语文化的目的了,因此他们希望读到充满异国风情的句子。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源语文

化介绍给目的语读者,采用异化翻译大有裨益。

四、异化翻译的意义

Venuti在他的《翻译的策略》(Strategy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把异化翻译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差异”。(Venuti, 2001:240)异化的理论依据是语言的开放性与渗透力。语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能力,异化可丰富译语的词汇,注入异域文化,增加文化间的理解。

1异化翻译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者摆脱目的语语言和文本的束缚,采用较为灵活变通的方式,在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同时译出富有异国情调和色彩的文章,给译文读者以陌生、清新、别样的阅读体验,从而进一步了解新鲜又陌生的异国文化。这也正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目的―把源语文化介绍给目的语读者。例如在汉语中有:摊牌(Show one’s card),破记录(To break the record);在英语里有Yin yang(阴阳),Feng shui(风水),Sushi(寿司),Yoga(瑜珈)。这些词并非汉语或英语语言体系中的词,随着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带着异国情调的词通过异化的译法展现在本族读者面前,并逐渐被接受,得到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2异化翻译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目的语读者在接受那些外来词的同时实际上直接接触了另一国的文化,并且在慢慢接受外来词的过程中自觉了解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文化,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互相了解,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缓和文化冲突。试比较下列的词语: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s tears(掉鳄鱼眼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我们就不难发现,通过异化翻译我们可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不同象征物的理解,东方读者对于西方文化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在汉语中使用“鳄鱼的眼泪”这种说法了。

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译者有责任让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了解源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结论

笔者认为,只要译者能够善于运用异化翻译就可以弥补归化翻译的不足,两者相辅相成。译者若能灵活应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定能向读者呈现既通畅优美又兼具异国风情,富于异国文化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佐良翻译: 思考与试笔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 Venuti, 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o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Baker, L et 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otledge, 2001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7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