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对于曹魏,东吴,蜀汉往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好感?

为什么相对于曹魏,东吴,蜀汉往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好感?,第1张

众所周知,提到三国时期,大家都非常熟悉,特别是《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使得汉、魏和吴之间的故事非常深入人心,而我相信,在三国之中会有很多人更钟爱蜀汉。很多人会认为蜀汉在百姓心中更有好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其实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蜀汉的人都非常富有人情味,使得蜀汉获得更多的喜爱。

首先,蜀汉政权更受世人认可导致其在百姓心中好感度更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但是其在民间流传甚广,非常深入人心,而在这本小说中,蜀汉政权作为正统,以刘关张等人作为书中的主角而展开故事,而根据正统历史来说,魏国是从汉献帝手中继承过来的国家,按真正历史来写的话,曹操更应该是主角,但当时民间戏曲都以蜀汉作为正统,因此罗贯中才做这样的故事设定,因此才有掌握仁义的刘备,不忍夺走他人的基业,先后拒绝了陶谦、刘表谦让徐州和荆州,甚至在夺取益州的时候也是不得以才为之。反观曹操,生性多疑,奸诈狡猾,仅仅因为听错了话而杀了吕伯奢全家,还因为猜忌而诛杀了华佗,导致自己最终郁郁而终,而东吴的话在三国演义中存在感并不强。此外,蜀汉更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因此这也导致了蜀汉更受世人认可和好感。

然后,蜀汉的人情味十足让世人对蜀汉有很多的好感。在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的将领谋士们更满足世人的幻想,并且相比之下蜀汉政权更有人情味,比如刘备的仁君和仁政,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关羽的忠义和勇武,而其他蜀汉将领虽然没有他们这么突出,但依旧有各自的风采,比如从赵云、黄忠、傅彤等人身上有着让人敬佩的地方。而这样出色的人才在曹魏以及东吴也不少,比如曹魏有内政能力极其出色的荀彧以及猛将张辽,东吴有猛将周瑜、鲁肃等人,但他们和蜀汉将领相比还是缺少了人情味。蜀汉的将领们大多都是出身草莽,让百姓有更好的代入感和亲切感,自然更容易获得世人的好感。

最后,蜀汉上下都极具人情味,其政权深受世人认可,因此尽管蜀汉大业未成,但却获得更多的喜爱。

公元265年,司马燕攻其父为晋王。几个月后,他强迫魏元帝曹焕静心。司马燕称帝,史称“晋武帝”,定都洛阳。在此之前,蜀汉已经灭亡,在这三个国家中,只剩下东南部的吴栋。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燕命令杜预、王蒙等人分兵攻打吴。第二年,吴栋灭亡,西晋统一了中国。

司马燕吸取了曹魏宗室弱小,皇帝无人依靠,最终灭亡的教训,于是即位时立了一大批宗室为王。为了保证司马家江山的长寿,谁知这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西晋统一全国后,司马燕全国罢课,与民休养生息。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增加,国家税收逐年充裕,人口迅速增长。西晋灭吴栋,统一全国后不到三年,全国人口增加130万,全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随着晋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司马燕逐渐淡泊政事,纵情享乐,过着奢华的生活。此外,司马燕本人也非常好色,所以他开始扩大自己的后宫。他从中层官员和普通士绅家庭中挑选了5000名处女为自己服务。吴灭后,在吴选宫女五千人,共计一万人。这一万人不是普通的女仆,但她们有义务随时陪司马燕上床。

那么多美女,应该怎么选?这可把晋武帝司马燕难住了。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他经常乘坐的羊车。无论羊把车拉到哪里,他都会很幸运。因为美女多,有些宫女就在门口放竹叶,在门口撒盐水,吸引羊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羊车看着吉利”。可想而知,司马燕放荡到了什么程度。

由于司马燕的带头作用,大臣和贵族纷纷效仿,社会风气日益腐败。西晋大臣何增,一天饭钱就花了一万,甚至说没地方吃。正是因为皇帝和大臣们忙于争权夺利,曾经强大的西晋才开始走向衰落。

三国时期的蜀汉文化是什么?诸葛亮的《出师表》几乎无人知晓,但也被选入课本教材。刘备墓,即汉惠陵,是三国蜀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三国蜀汉文化是以三国时期蜀国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其发源地和集中地在蜀国首都成都。武侯祠是三国时期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的主要载体。

三国蜀汉文化在该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在历史、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哲学、战略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蜀汉文化在该地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精神的传播,另一种是物质的体现。精神的传播主要以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载体,而物质的体现则主要以现存的文物古迹为载体。刘备墓是一座地标性建筑,史称惠陵。在成都南郊武侯祠大殿的西侧。

汉惠陵,历史上被称为 "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高12米,周围有180米长的砖墙。陵墓前有汉昭烈帝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碑。据史料记载,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被运回成都安葬。该墓还埋葬了刘备死去的甘、武二位夫人。刘备墓现存匾额为 "汉昭烈陵""千秋敬畏 "联。"一杯酒土尚巍峨,到他铜雀荒台何处寻张合疑墓;三尺鼎炉本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似汉朝宫"。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三国时期蜀汉虽然被灭,但仍受人喜欢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蜀汉政治的人性光辉吧。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帅兵攻打蜀汉,蜀汉将领姜维被诸葛亮和邓艾包围,魏国攻打蜀汉分三路进攻,将领钟会攻打汉中,姜维虽然从邓艾诸葛亮的包围中脱身,但汉中策略不足,防守策略跟不上,再加上守城将领投降,加速了汉中的失守。

蜀汉被灭的关键战事还不在这里,虽然汉中失守,但姜维最后被迫守在了剑阁,剑阁是个战略要地,易守难攻,逼得钟会马上要撤军的时候,邓艾带领军队偷偷潜入阴平,直取蜀汉的战略要地。蜀汉的最后挣扎就是绵竹之战,面对此番形势,刘禅不得不投降。刘禅投降,绵竹之战大败,蜀汉这个最弱的政权就此灭亡。

对比与其他两国,蜀汉可以说的上是“仁义之国”了,魏、吴两国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没有停止过,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斗争的激而越来越多,参与政治斗争失败的人,三族被灭,闹个家破人亡。而蜀汉,政治斗争没有这么激烈,蜀汉的政治斗争中最大的事就可以说是诸葛亮惩治李严了,也仅仅是将李严削去官职,贬为庶民,并没有连累其族人,李严被贬为庶民,他的儿子还可以入朝为官,由此可见蜀汉的仁义了。

蜀汉的实力一直都是三个国家里面最弱的,可能即使绵竹之战,蜀汉胜利了,蜀汉也不会发展的有多强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喜欢蜀汉这个闪着人性和理想主义光芒的国家。

三国时期是上下五千年最精彩的一段历史之一了,短短的数十年诞生过如此多英雄豪杰。当然,罗贯中也占了很大部分的功劳。但是这里先不谈演义,因为在演义前,蜀汉已经是三国中最有人气的国家。

1,有统治阶级站台。自古以来,官方都支持爱国,而蜀汉作为唯一一个正统政权,自然得到统治阶级更多的宣传,所以除了晋之外,后面的朝代都是以蜀汉为尊的。2,不仅是正统政权,刘备与部下的相处方式堪称君臣相处模范。危难时,部下不离不弃,关张赵诸葛等人,哪个不是跟着刘备颠簸的。而得势时,君主毫不猜忌,刘备在世时关羽独领荆州,刘备逝世后,诸葛实际领导蜀汉,然后又交还给刘禅。

3,蜀汉的确拥有最具魅力的将领。历史将领多如牛毛,而人们往往只会记得最亮的几颗。论战绩,能与关羽相比的将领只有自己的弟弟张飞,火烧赤壁的周瑜,火烧连营的陆逊,威震逍遥津的张辽,以及官至大司马的曹仁。但是这数人战绩压不住关羽,而关羽的作风和性格更加鲜明,所以关羽是第一武将。陈寿评关张“并有国士之风”,而汉开国元勋韩信得到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可见关张魅力。

文臣方面,光是比政绩,诸葛亮治蜀汉,北伐曹魏的经历无人能比。严格来说是有,但是却是曹操,孙坚等领导者。论个人魅力,诸葛亮更是千古完人。这方面的事迹多得数不过来,出师表,归权于刘禅,淡泊名利,百姓私祭等等。所以,简单总结一下,蜀汉将领得到好感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得国正,第二是君臣关系为典范,第三是有第一武将关羽,第一文臣诸葛亮。在这三点之下,赵云,张飞等等才会受到额外的关注。

姜维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身上带有非常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明知道事不可为还要去做,哪怕蜀汉灭亡后也要找机会复国,最后死于复国的计划中。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初期也是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的,但是随着北伐事业的长期停滞,蜀汉国力的日渐衰退,蜀汉又逐渐回归现实。在蜀汉后期,主战派和反战派的对抗非常激烈。姜维肯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他面临非常巨大的阻力,有三个比较有分量的政敌——诸葛瞻、董厥、樊建。他们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呢?

蜀汉对北伐事业的态度

蜀汉的北伐事业的热情,是呈现出一种衰减的趋势的。从蜀汉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这段时间是诸葛亮执政。诸葛亮是一个主战派,所以蜀汉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六次北伐,诸葛亮亲自带兵就有五次。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长史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成为蜀汉第二任执政者。蒋琬也是一个主战派,甚至比诸葛亮更加激烈,打算沿汉水从上庸进攻襄阳。但是蒋琬的北伐事业却没有能够实现。第一是因为太过冒险受到朝中的巨大阻力;第二就是蒋琬个人身体原因。

在蒋琬去世后,费祎和姜维成为执政者。姜维是名义上的执政者,实际上在蜀汉的政治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而且费祎的地位是要高于姜维的,姜维要受到费祎的限制。姜维是想进行北伐的,但是费祎是一个反战派,所以一直压制姜维的北伐的欲望,仅给姜维一万人进行北伐。

在蜀汉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费祎被姜维北伐时带回来的曹魏降人郭循刺杀。上文也说到了,姜维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不大,这个时候尚书令陈祗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要高于姜维,但是他是一个主战派,和姜维立场相同。所以姜维进行了多次高频率、大规模的北伐。姜维胜利的时候,蜀汉的反战派的声音无法撼动姜维;但是在"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后,反战派的声音也高涨起来。

比如说谯周就极力反对陈祗和姜维的北伐事业;甚至姜维的战友廖化、张翼等人也不支持姜维北伐,廖化和张翼都是对曹操集团或者曹魏进行战争的蜀汉名将,对姜维颇有微词,可见姜维北伐确实不再符合蜀汉的人心倾向;这些人物对姜维的影响有限,而诸葛瞻、董厥、樊建这三个人,拥有平尚书事的权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姜维这个名义上的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等人试图夺取姜维的兵权,让右大将军、永安都督阎宇取而代之,导致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屯田避祸,可见姜维对这三个政敌的忌惮。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个人。

诸葛瞻、董厥、樊建

诸葛瞻: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被蜀汉人包括刘禅给予了厚望。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只有两个军师将军,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诸葛瞻。军师将军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官职,但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体现出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

从诸葛瞻的个人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与陈寿的关系非常恶劣,陈寿在修史的时候加入了很明显的主观色彩。所以诸葛瞻的历史形象也不算特别好。整个传记中只有"工书画,强识念"寥寥几句的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基本上信手拈来,小编就不在这里赘述。由于陈寿这种主观的记载,历史上的诸葛瞻的形象或许是比较单薄且片面的。不过诸葛瞻至少是为蜀汉捐躯的忠良,在"魏灭蜀之战"中与儿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直到战死。诸葛亮积劳成疾,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对蜀汉也算是满门忠烈了。

董厥:

董厥曾经是丞相府的令史、主簿。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解散了,董厥进入尚书台成为尚书仆射。当时姜维名义上录尚书事,实际上不管事。陈祗作为尚书令执政,尚书仆射就是尚书台的二把手。等到陈祗去世之后,董厥就成为尚书令。这对姜维的北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樊建:

樊建与董厥一样,都是荆州义阳人。在蜀汉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孙权这个时候病得很严重,没有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与宗预二人的优劣。宗预曾经也出使东吴,和孙权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关系。诸葛恪的回答是樊建才能不如宗预,但是性情优于宗预。蜀汉灭亡之后,樊建还与晋武帝司马炎谈论诸葛亮的治国之道,以及帮助邓艾平反。

诸葛瞻一派对姜维的影响

在《三国志》中记载,姜维因为得罪了宦官黄皓,被逼得不敢回成都,去沓中屯田。其实并非如此。黄皓确实比较有权势,与姜维的关系也不太好。但是真正想要扳倒姜维是诸葛瞻、董厥、樊建一派,与黄皓是两支力量。之所以《三国志》记载成黄皓,也是源于陈寿与诸葛瞻的恩怨,把诸葛瞻的行为安在黄皓头上,指责诸葛瞻不能匡矫宦官佞臣。所以原本是主战派和反战派的斗争就变成了黄皓与姜维的门户私计。

蜀汉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诸葛瞻迁为中都护、卫将军;董厥迁为辅国大将军,与诸葛瞻平尚书事;樊建接替董厥的尚书令的位置。这是诸葛瞻一派实力暴涨的时期,将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段谷之战"的失败之后,姜维已经非常收敛自己北伐的欲望(仅在曹魏发生"淮南三叛"时与邓艾、司马望在关中对峙),而在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姜维又发动了"侯和之战",主动对曹魏进行北伐。二者时间非常相近,所以小编认为姜维感受到诸葛瞻等人的威胁,所以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积累资本。

可惜"侯和之战"也以失败告终,诸葛瞻等人上表刘禅,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的理由请求征召姜维为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以阎宇代之。虽然姜维碍于压力不敢再北伐,也不敢回成都,但是刘禅似乎也没有采用诸葛瞻一派的建议,并没有对姜维采取什么压制的措施。其实两派的斗争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因为在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曹魏就发动三路大军消灭蜀汉,姜维和诸葛瞻两个意见不同的政敌,都为了保卫、恢复蜀汉而死,还是很令人唏嘘的一件事了。

卫瓘在整个事件中,一直都是关键人物,他的地位虽然不如钟会和邓艾,但身为监军,他就是司马昭的人。卫瓘当初逮捕邓艾,其实邓艾是无辜的,如果后来邓艾找他报仇还得了?

这一手,既可以杀人灭口,又可以变成平定这次叛乱的功臣。总之,在卫瓘的带领下,这起乱事宣告结束。

最后,我们来个综合比较,钟会、邓艾、姜维这三个人,到底是谁比较悲剧呢?

假如钟会真的是忍辱负重,最后赌上奇谋,复国失败,那确实是个壮烈的悲剧人物,这光环太耀眼,比姜维还帅,但我自己持保留态度。

再说邓艾,这位老将真的非常悲情,他打仗罕逢敌手,却在政治手段上,被钟会跟姜维玩弄于掌心。

邓艾立下灭蜀大功,结果父子都被杀害,而且他身上带着反叛的罪名,所以他的家族也都有罪,这实在太惨了。

最后再看看姜维,他的一生虽然多有挫败,常常受到别人指责跟质疑,但姜维的结局,或许是最没有留下遗憾的。

他做了所有能够尝试的事情,尽管最后一搏没有成功,却让我们看到了赌神的光芒。如果说姜维全盘主导着钟会的造反,这样太小看钟会了。

钟会自己肯定也有野心,但姜维在旁边提供帮助,这是事实,让钟会一步一步走上谋反之路。至于探究姜维的心意,他对钟会大概没有什么真感情,他结交钟会,只是为了复国,为了最后一次的豪赌。

事成,可以做赌神;事不成,大不了重新投胎做人,这就是蜀山剑侠姜维的浪漫。

之前说过,论军事能力,历史上邓艾略胜姜维一筹,但这一次,可以说得更加完整。姜维的武略,几乎跟可以跟邓艾匹敌,是邓艾最强的敌手。而且姜维的智谋不止胜过邓艾,甚至可以智取魏国最聪明的天才钟会。

综合评比,高下之分就很明显了,三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让三国后期的故事,多了一个高潮。

因为有邓艾,因为有钟会,我们看到了姜维永不放弃的精神,看到了蜀汉最后的浪漫,那五丈原上的星星,多么忧伤,多么美。

蜀汉能以一州之力硬抗曹魏数十年除地利方面的优势,靠的是一群坚定“大汉”信仰的“浪漫主义者”,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难道诸葛亮不知道“三国鼎立”已成定局非也,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如果真看不出来彼此之间的差距诸葛亮绝对不会传唱千古。

不过纵使如此,他还是坚定了执行“北伐”方针,一个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个是以守为攻,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纵使他知道蜀汉灭亡是早晚的事,他还是“和天争取一线生机”,最终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经典绝唱,这是属于诸葛亮的“浪漫”。

忠义两父子,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蜀汉的历史上关羽是以忠义而闻名,可是有一对父子的忠义之心绝对不亚于关羽,那就是傅肜傅佥父子:前者在夷陵之战中力战吴军力竭而亡,并发出了“汉臣岂能投降吴狗”的咆哮;后者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尽忠职守,在关城以破,手下将士全军覆没的情况之下发出了如同其父微弱却又震撼人心的话语:“我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说完这句话继续骑马冲杀,最终在筋疲力尽之下,拔剑自刎,傅佥的行为不但令后人缅怀甚至在当时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蜀记》载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公元263年,魏晋三路伐蜀,而作为汉中乃至蜀汉门户的阳安关则首当其冲的成为魏晋的主要攻击对象。此前汉中的战略方针一贯执行的是魏延和王平的“拒敌门外”,这种防守方针可以牢牢的将敌人拦在国门外可却不利于追击,故而此前不久姜维改变了这种防御方针,改为“敛兵聚谷”。

这种防御方针虽然都是一面倒的数落姜维,可历史不能这么不客观,综合来说有利有弊。然而对当时的阳安关来说形势极为不利:首先本该是大后方的阳安关则成为了抗击魏晋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失守那么整个汉中乃至益州都将门户大开;其次兵力差距过大,且乐、汉二城同样处于魏晋攻击之中导致援军无法到达,而姜维的援军也一时半会无法到达;其三内部将帅不和,蒋舒和傅佥在关城防御上起了争执,傅佥主张守,蒋舒则主张出城攻击。

其实姜维的“敛兵聚谷”在当时还是有可行性的,他错就错在用错了一个人:蒋舒,而这就导致了傅佥的战死、蜀汉的灭亡,可正是在这生死关头更绽放出傅佥的光芒:作为战士,他奋战至最后一刻,在手下将士尽数战死的情况之下依然奋勇杀敌;作为将军,他尽忠职守,他无力指挥蒋舒,可是在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依然尽忠职守;作为臣子,他的光芒更是耀眼,就凭自刎前的那一句呐喊就足以赢得对手和后人的尊重。

傅佥是悲壮的,可是却也是“浪漫”的,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汉臣”的臣节,正是因为其身上对“汉”的忠诚,对“汉”的信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宁为傅佥死。莫为蒋舒生”是罗贯中对两人的评价,却也是两人人格的彰显。昭烈帝的风采,蜀汉最后的光芒,北地王刘谌,无愧于汉室先祖。如果说曹髦有其祖曹操的风采的话,那么刘谌身上具有汉昭烈帝刘备那种傲骨,如同蒋舒和傅佥的对比,刘禅和谯周等人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这是伐蜀之战即将进入终点的时候,此时邓艾的军队已经迫近成都,蜀汉以谯周为主的诸大臣此时都在苦口婆心的做刘禅的工作,投降邓艾。在满朝皆投降的情况之下,刘禅也无可奈何的放弃了祖宗的基业,在此时则发出了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自古以来岂有投降的天子,倘若投降,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啊。”而发出这有力声音的人则是刘禅五子:北地王刘谌。

当时的成都内有数万精兵,粮草供给也可持续数月,南中霍戈的勤王大军正率军北上,姜维也正率领人马星夜驰援,此时的成都虽然危急,但并未到了不可挽救之时,然而刘禅还是选择投降,击败他们的不是邓艾而是他们自己。看着社稷侵覆无法逆转,他悲痛自杀,其家人亦随他而去。

坦白的说,刘谌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有点“残忍”了,可是作为刘氏子孙他无愧于汉室先祖:

作为大汉子孙他做到了他父亲都没有做到的“与社稷共存亡”,国家生死存亡关头他并没有亦步亦趋,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这片国土;作为臣子到了最后关头,他还是在规谏他的君王就算是会触怒他的父王。如同傅佥一般,对国家社稷的忠诚也是属于他们的浪漫。

大汉最后的名将,姜伯约尽力了

同样的还有姜维,后三国时代中人们印象之中的第一名将是邓艾,就算是蜀汉名将姜维在他手中也占不了便宜,然而我们要明白一点,邓艾的身后是魏国庞大的国力在支撑,而姜维面对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蜀汉,内部更是有大量蜀汉君臣反对他北伐。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姜维在费祎等人死后一个人扛起了后三国时代的蜀汉社稷,以自己的方式力抗陈泰、郭淮、邓艾、钟会等曹魏名将,可以说姜维能够做到这种局面已经殊为不易了。

当司马昭发起伐蜀之战时,姜维以自己的数万部队将钟会所部牢牢钉死在了剑阁,使其无法寸进一步,若非出了一个邓艾,司马昭的灭蜀计划终将会泡汤,当得知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蜀汉,就算这片国土不是他曾经的“祖国”,最终他成功了,他的计谋让钟会、邓艾陷入自相残杀的局面;可是他也失败了,他终究还是没能光复汉室。

姜维是我在后三国时代极为欣赏的一个人,无论是北伐还是国破家亡前夕他尽显“男儿本色”的那种浪漫:

作为诸葛亮意志的传承人,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数次北伐。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姜维北伐的确耗空了蜀国国力,不过蜀国的灭亡却绝非姜维一人之罪;作为大汉最后的名将,在生命的尽头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守护着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和天搏斗复兴蜀汉;作为蜀汉大臣,他也无愧于江山社稷,自始至终他的北伐从未掺杂任何私心,单纯的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

虽然姜维如今饱受非议,但是姜维从未负过蜀汉,可以说为了蜀汉姜维尽力了,大汉名将“由韩信始,由姜维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7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