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枪》浪漫沙皇叶卡捷琳娜最崇拜中国皇帝

《七支枪》浪漫沙皇叶卡捷琳娜最崇拜中国皇帝,第1张

领导:“沙皇”毫不掩饰地回答:“当然是强者的荣耀。强壮的身材和男人的荣耀总是让我兴奋。”

俄罗斯人似乎认为男女相爱是浪漫的,属于卧室和床之间的“私生活”;可惜俄罗斯和法国一样浪漫,就算是当权的“一把手”也会玩弄女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俄罗斯人还是讲究传统和礼仪的。不然著名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什么结婚八年都没有性生活?她仍然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处女。

俄罗斯人似乎认为男女相爱是浪漫的,属于卧室和床之间的“私生活”;可惜俄罗斯和法国一样浪漫,就算是当权的“一把手”也会玩弄女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俄罗斯人还是讲究传统和礼仪的。不然著名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什么结婚八年都没有性生活?她仍然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处女。翻译成俄文,发表在诺维科夫于1770年7月创办的讽刺杂志《闲话人》第二期,书名为《中国可汗雍正帝对他儿子的遗嘱》。两年后,公元1772年,列昂尼德编辑出版了他的中译本集《中国思想》,并再次收录《儿童遗诏》,从而使这篇文章不断流传,广为人知。

雍正帝的原文,标题为《雍正遗嘱》,可在《清世宗实录》第159卷第20-24页找到。这是雍正帝对他的继任者甘龙等人的意愿。这是公元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二年。

那么,俄罗斯人喜欢它什么呢?原来雍正告诉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说的“好好干,再好好干”,就是希望未来的乾隆皇帝“勤于求治,养精蓄锐,用之不竭,用之有度”大赚一笔,民乐千万”。应该说这也是当时俄罗斯人的最高理想。

当时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执政。这位女沙皇即位之初,接受“启蒙思想”的指导,标榜“开明君主”制度,主张文学创作自由,编辑出版杂志,亲自写作,在俄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启蒙思潮。叶卡捷琳娜应该接受的“启蒙思想”的指导和“开明君主”的制度指的是中国的清朝和清朝的雍正帝。

《》杂志主编诺维科夫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家。他把雍正的意志宣传给诸侯,作为“君主”的原则。在他们看来,雍正的话当然是理想君主的行为准则。因此,这些宣传家深深感染了俄国沙皇。

然而,俄罗斯的现实与沙皇叶卡捷琳娜的宣布相去甚远。为了炫耀自己的“善政”,叶卡捷琳娜甚至写信给伏尔泰,说俄罗斯农民可以随意养鸡。现实情况是,农民正在大量破产和死亡。

诺科夫讽刺杂志的宗旨是揭露讽刺作品中具体的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攻击。但是雍正的遗诏里没有讽刺的话。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的正义,他这样描述:“奸,除暴,惩贪恶,端俗,抑官。”显然,雍正帝是俄罗斯人眼中的理想君主。

不仅如此,俄国人还把雍正帝统治下的清朝视为最理想的国家。这一点从杂志的版面就能看出来。这是雍正帝的话,贴在杂志的头上,展示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杂志的最后,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作家冯伟新的打油诗《流言蜚人》,讽刺了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在俄国,人人都在欺骗,教士试图欺骗普通人,仆人欺骗主人,大贵族总想欺骗皇帝抓住它,抓住它,抓住它。”这是从编排上来说的一个独特的讽刺,它向读者表明,相比较而言,今天最理想的国家不是在俄国,而是在东方的清朝。这说明在俄国人眼里,雍正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也是一个理想社会。

18世纪的俄国人不仅注意到了清朝,还用雍正帝的文章挑战沙皇专制的弊端。毕竟这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意味深长的一幕。

当时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在中国北京的使命不是传教,而是从多方面了解和考察清朝,尤其是朝廷和政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雍正遗诏的俄文译本。

雍正帝传记中的遗诏能在俄国流传,除了他治国有方的名声外,主要是因为俄国翻译学者的学识和俄文翻译的准确性。俄罗斯翻译学者阿列克谢列昂捷夫能够从众多文学书籍中选择遗嘱进行翻译和介绍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中国的广泛了解。他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教会工作者的家里。他于1738年进入一所中国学校。学了三年,在外交部工作了一年。1742年,他作为北京东正教会的学生来到中国,在北京生活了12年,并于1755年回到中国。他立即被派往外交部和科学家,翻译和教授中文和满语。直到去世,他全职工作了近50年,即使只是在1750年。

在中国期间,阿列克谢莱昂特在清政府的旧金山学院担任汉语和满语的翻译,并在俄罗斯学校任教。他在北京的时间恰好是雍正帝去世后不久的乾隆时期,因此他对中国皇帝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使他对自己的翻译作品有了明确的选择。从实际成果来看,除了雍正帝的遗诏,他还有大量的翻译手稿,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中俄关系、政治制度与刑法、哲学伦理、圣旨等。从1771年到1786年,共出版了21种译本。18世纪,俄罗斯出版了120本有关中国的书籍和论文,他的翻译占了五分之一。另外,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欧洲是第一次翻译。

说起来,列昂特的俄语翻译是最忠实通顺的。俄译本中人名的音译显示,有些人名明显是从满语而不是汉语翻译过来的。清朝的诏令通常用满语和汉语发布。最大的变化是,他根据欧洲读者的接受习惯,把圣旨分成了几段,并在每段的开头加了一个标题,使每段的意思更加明确。加上“天佑大帝!”这份奏章,上谕开头加了“太子与大臣”,还有人指着乾隆皇帝未来的继承人说“李弘,现在我要对你说几句话”。

当然,在翻译的句子之间加上一两句类似的评论,更容易让俄语读者理解,也说明译者对清代帝王将相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如后“皇子黄保四子李弘,天性善良孝顺,孙辈中最宠爱高皇帝圣父。他抬高了这座宫殿,给予了比平时更多的仁慈”,他补充道:“他显然希望李弘能成为我王位的真正继承人。”

再如,在原遗诏中,甘龙是“和洪州太子一样亲近,一个人,特别真诚友好”,俄译本又加了一句:“李洪!别忘了你的小弟弟来庆祝这一天。

当然也有可能全文是原文,而不是中文。无论如何,它始终是译者外语水平和国情知识的见证,说明自康熙年中俄开始正式交往以来,文献翻译已经提高到相当的水平,最早的俄罗斯汉学家和满清学者已经成长起来。由于这些俄国汉学家和满族学者的努力,俄国女沙皇了解了中国和中国皇帝。

我觉得最好看的俄罗斯爱情**是《花滑女王》,2018年3月底有在中国大陆上映过,票房1700多万,豆瓣上68分,IMDb上71分。

之所以觉得《花滑女王》好看,是因为它的爱情故事有运动题材的交相辉映,俄罗斯是花样滑冰大国,拍起花滑来很有技术和艺术基础。

女主角Nadya出身寒门,但凭借天赋和努力崭露头角,并如灰姑娘般幸运地被王子选中,成为了世界顶级花滑男选手Leonov的双人滑搭档,两人火花四溅坠入爱河,成为战绩和情事都万众瞩目的金童玉女,可是Leonov既有野心又很激进,总想凭借超高难度征服更高级别的赛场。

在一次世界大赛前夕,Nadya受重伤坐上了轮椅,Leonov权衡利益放弃了Nadya。

Nadya伤心欲绝,对前途也很灰心,有点自暴自弃,在养伤期间遇到了打冰球的坏小子Sasha,两个失意人在功勋女教练牵线之下互相取暖,逐渐由同病相怜转化成心意相通。

Nadya和Sasha的鼓励和帮助下,运动肌能恢复之余,斗志也被点燃,决定重返冰面参赛,Sasha也放弃冰球练起了花样滑冰。

此时Leonov又想吃回头草,想搭档Nadya冲击奥运会,依据结果导向,Leonov也是Nadya的最佳选择。Sasha为了Nadya无后顾之虑,假意骗她之前只是同情她,并不是真心喜欢她。Nadya再次心碎,但还是调整了心态备战,临出场时却又意外受伤,Leonov知道以Nadya的状态他们赢不了,所以抗拒出赛,Nadya不愿放弃梦想,还是独自登上了冰场。

Sasha放心不下Nadya,赶到冰场,为了陪伴Nadya圆梦,他换上了Leonov的比赛服,用他并不娴熟的技术与Nadya共滑了一曲。

竞技体育的残酷和爱情的曲折缱绻,在洁白冰面上共振出摄人的力量,精彩!好看!

01送花要讲究奇偶数

我们平时送花喜欢送双数,比如送六朵是六六大顺,还有时候喜欢送奇数比如送九朵玫瑰就象征着长长久久,但是如果我们去了俄罗斯就不能再这样随意了,因为在俄罗斯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情送别人奇偶数的花。在俄罗斯送别人偶数花是非常不礼貌的,因为大家只有在去参加葬礼的时候才会送双数,平时大家互相送花只会送单数朵。如果你到了俄罗斯想要送花,最好还是提前打听清楚这方面的问题。

02不同颜色和不同的品种送不同的对象

就算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能随便送别人奇奇怪怪的花,但是我们大众在这方面在乎程度比较低,但是如果在俄罗斯,你送了你的好朋友一捧向日葵,你的朋友拳头有可能就收不住了,因为在俄罗斯**的花是只能送给病人或者去世的人,你的朋友可能会认为你在咒他。但是我们日常不会考虑这么多,灿烂的向日葵代表着阳光和温暖,我们收到反而会很开心。在我国妇女节大多是送玫瑰花或者康乃馨,但是在俄罗斯他们只收红玫瑰、郁金香和风信子这些花,和我们还是很不一样的。

03俄罗斯送花还讲究细节

我们收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送的花可能下次会想要回赠来表达自己的感激或者其他的情绪,但是如果你身处俄罗斯,有男孩子送给女孩子花的时候,作为女孩子是不会回赠的。

就算是对方有好感,也只会当时就表达出来,不会再有回赠的环节,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收到花不能回赠的女孩子要当面深深的嗅一口花朵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束花,这也是基本的礼貌。如果真的有需要一定要送给男生花的话,要尽量挑选比较鲜艳大朵的,在我们的观念中男生比较喜欢低调一点的花,这个也需要额外注意。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分享**的乐趣。

1、《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豆瓣86分,超2万人评价的爱情**。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2、《纸兵》

豆瓣84分的冷门高分**。

影片用一个很大的背景,讲了一个并不那么大的故事,有些可惜了。不过六十年代初苏联的氛围营造得还不错,镜头的运用及场景的调度也很好。纸兵犹如牵线木偶,他想给整个世界予帮助,最后却毫无意义地被火烧死。

3、《最后一站》

豆瓣75分,超1万人评价。

海伦米伦演绎的实在是太棒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夫人,一个无奈的丈夫,一个独立视角看待一切的“秘书”组成了这个精彩的表演。我宁愿舍弃超人的智慧,放弃万人的敬仰只为求能够平凡而真实的爱。

4、《女倾慕者》

豆瓣77分的冷门高分**。

虽然是依据史料改编的素材,但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契诃夫,一个生动的时代,一份隐忍诚挚的爱。影片努力还原了一代文学巨匠契诃夫的感情经历。他们的爱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爱得内敛深邃。他们有很多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织。两人的爱虽无果却也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5、《潮人》

豆瓣81分的,高分**。

最后一场戏,万人街头合唱,明明是那么幸福那么开心看的我眼泪直流,美好到让人心碎。

珠宝往事之“珠宝女神最偏爱的国度——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普金、斯大林这样的世界强人?是高尔基、普希金、托尔斯泰这样冲破暴风雨的海燕?还是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优雅的天鹅湖?亦或是伏特加和哥萨克骑兵所散发出来的豪气干云?

诚然,对于俄罗斯,国人有多太多的感触。既有沙俄时期割地赔款的愤怒,也有苏联时期战友加同志的豪情,还有巨变解体后的扼腕和叹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抛开这些不谈,今天小编只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俄罗斯的珠宝文化和历史。

放眼世界来看,珠宝女神最偏爱的国度,非俄罗斯莫属。这个神秘的冰雪帝国的土地上,不仅出产全世界香洌的伏特加,更埋藏着如恒河沙数的黄金、琥珀、珍珠、祖母绿、蓝红宝和钻石。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女人们就算穷得吃不起面包,也仍然会高傲地穿着她们的貂皮大衣,戴着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和钻石项链,去剧院看一场《胡桃夹子》。”前苏联解体后,时任美国驻俄大使F-马特洛克如此回忆。而在他之前二百五十年,英国公主爱丽丝曾经在给母亲维多利亚的一封信中也曾震惊地写道:“沙皇宫殿里的珠宝,或许连您的收藏也无法与之相比。”

俄罗斯珠宝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又最耀眼的传奇,在这个经常被冰雪和永夜笼罩的极北之国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便是光明与希望,它见证着这个传奇帝国曾经的豪迈奢华,也是俄罗斯人永恒引以为傲的心头荣光。

流淌着黄金与珍珠的涅瓦河

1744 年,一个叫索菲亚的德国女孩穿着沾满尘土的裙子来到莫斯科时,心中对这个脏污、贫困而落后的国家充满了失望。可当她步履艰难地从污水中登上克里姆林宫的层层阶梯,却骤然被教堂尖顶上闪闪发亮的黄金顶座与吟游诗人七弦琴上那耀眼的宝石花纹眩晕了双眼。这个荒蛮的国度为何能如此戏剧般地同时容纳奢华与落后?这个粗鲁的民族如何能雕琢出不逊于意大利人的浪漫与文化?

三十年后,已经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她找到了答案。那一天,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寒冷与丰饶都是上帝的恩赐,俄罗斯人即便注定只能在寒冷的泥泞中跳舞,可他们皮靴踢飞的石料,却一定是连教皇都要嫉妒的宝石。”

叶卡捷琳娜大帝花了毕生精力,把圣彼得堡城打造成远东的巴黎,而即便是拿破仑和路易十四统治下的花都,也无法与圣彼得堡十分之一的纸醉金迷相比。

没错,纵使俄罗斯宫廷的时尚节拍总是落后凡尔赛宫一拍,但一提到黄金和珠宝,沙皇的皇家亲戚们也只有艳羡嫉妒的份儿——谁会把3000 颗钻石镶在《圣经》封面上?谁会用成吨的黄金勾勒宫殿墙上的图案?谁会想在整座琥珀镶成的屋子里喝下午茶?谁又会把原本应当镶嵌在王冠上的孔雀石、碧玉与玛瑙尽数拿来铺设大厅的地板?

于是伦敦的社交界中,关于俄罗斯的话题总是那么神秘诱惑——这个遥远的北国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宝石矿脉,那里的女人一边喝着烈酒,一边穿着紫貂大衣,那里贫穷的牧羊人经常连饭都吃不饱,可只要一向上帝祷告,却常常会在河滩上找到拳头大的天然金块……而所有的赞美和嫉妒到最后都总结为一句感叹:哦,谁叫那里是俄罗斯?

对,这就是俄罗斯,不需你景仰,却永远叫你无法忽视。女皇在冬蔷薇丛生的薄荷绿色宫殿中,浅淡而骄傲地向世界微笑,这抹微笑被永恒定义为俄罗斯人对珠宝的态度:喜好,但绝不顶礼膜拜,因为他们太过富足、太过豪迈。

这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国度,这是拜伦用“涅瓦河中流淌着黄金与珍珠”来形容的国度。所以俄罗斯的男人和女人们才会那样简单而质朴地热爱珠宝,就像他们热爱皮毛、鱼子酱与伏特加:哥萨克骑兵用黄金装饰自己的马镫,纺织姑娘拿紫水晶编入自己的发辫。那些北国风情的珠宝既不是纤巧细致的洛可可风格,也不是冷峻尖刻的哥特调,而是在浑厚大气的巴洛克中调入原生态的鲜活: 宽厚沉重的手镯,未经打磨的刻面宝石,硕大夸张的头冠,简单鲜艳的宝石配色……

优雅着同时野蛮着,这才是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华丽璀璨——而全世界绝大多数女人都在为了钻石而欢呼流泪时,俄罗斯的男人们却在发愁应该用什么来讨好未婚妻:就连一颗陨石,都动辄轻易为俄罗斯带来几万亿克拉钻石的慷慨赠礼,高傲的俄罗斯女郎们,又怎会轻易动了芳心?

最鲜明的Russian Style烙印

从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整整两百年时间,俄罗斯式珠宝风格一次次在全世界掀起流行风暴。沙皇的能工巧匠们,左右整个珠宝世界风格的能力,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

如果没有叶卡捷琳娜女皇,钻石对女人魔法般的吸引力无疑将大打折扣。1725年前,欧洲最时髦的钻石切割方式仍是古老却并不闪亮的玫瑰琢型,正是源于叶卡捷琳娜的强烈要求,意大利的钻石工匠才发明了能让钻石折射出更多光彩的明亮式切割。

没有传奇式的大师法贝热(Fabergé),珐琅、金银细丝镶嵌也不会成为现代珠宝艺术的主角。在长期与世隔绝的境况里,俄罗斯人用早年从欧洲大陆学来的镶嵌技术,创造了那些世所罕见的珍品。如今,Fabergé亲手打造的复活节彩蛋已成为珠宝史上最为辉煌的传奇之一。那些精美的雕刻、绘画与镶嵌,无论从哪一个艺术角度而言,都是无法逾越的魅惑珍品。

如果没有俄罗斯贵族对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化的苛刻要求,装饰艺术(Art Déco)风潮也不可能在上世纪初席卷全球。冬宫中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雕琢而成的孔雀自鸣钟、用金丝编织而成的晚妆手袋,都被公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代表作。而俄罗斯人对于玉髓、紫水晶、碧玉的热爱,更推动了欧洲贵妇对东方风格珠宝的追逐。

就连路易斯·卡地亚(Louis Cartier)本人也承认,正是受俄罗斯珠宝的影响,他才会用粗犷的几何轮廓和多彩的对称宝石镶嵌来定义卡地亚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东方风格”——十九世纪的贵族女性狂热追逐Kokoshnik式冠冕,就来自于俄罗斯少女盛装时新月形带状花冠,优雅凝重的曲线中可容纳更多的宝石,无疑是夜晚舞会中的头面之王。

扇型kokoshnik

还有吗?当然,如果没有与俄罗斯大公Dimitri的一段刻骨铭心之爱,Coco Chanel又怎么能创造出那些风格凛冽、层次复杂的精巧设计?那些在涅瓦河边升腾的纯白雾霭和波罗的海中闪亮的金黄琥珀,都成为她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而哥萨克骑兵帽檐上的羽毛装饰,黑海寂静夜空中的闪亮星辰,也尽数在她的1932年钻饰系列中投影出了具象……

是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俄罗斯。

戛然而止的天鹅悲歌

世上只有一种宝石能拥有与帝王同名的荣耀,那就是Alexandrite——以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宝石。这种神秘宝石可在明暗不一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色彩,因而被称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但如今,这种只出产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宝石已被开采殆尽,一如整个俄罗斯珠宝的命运,在最华彩处戛然而止,成为回荡于天际的凄婉绝响。

十月革命让镰刀与斧头代替了傲慢的双头鹫,盛极一时的罗曼诺夫王朝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消弥在历史的烟尘中,不留痕迹。昔日的沙皇御用珠宝匠流亡他国,传说中可买下整个欧洲的帝国珠宝库也不见踪迹。而与这些悲壮传说相伴的,则是人们对俄罗斯珍宝的留恋——当那些原本如冬雪季风定时来访的俄罗斯风尚突然断绝,富豪与精英们开始用前所未有的兴趣,寻找这些帝国最光彩夺目的遗迹。

大部分王室珠宝流入沙皇的欧洲远亲手中——只有皇太后玛丽亚-费多罗夫娜一人幸运地逃脱屠杀,这位俄罗斯王室唯一直系遗孀曾是丹麦公主,流亡后却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珠宝来维持生活。英国的玛丽皇后是她的主要光顾者,至今英国皇室的许多冠冕和胸针,都可在俄罗斯的王室画像中找到原迹。

而玛丽亚·帕弗洛娜大公妃的珠宝,则被委托给原设计者卡地亚出售,其中包括一顶装饰有七颗蓝宝石的冠冕(其中最大的一颗重达13720 克拉),一只镶有祖母绿的羽饰和一条镶嵌有3925 克拉梨形钻石的项链,这些不菲的珍品后来被出售给美国名媛芭芭拉-赫顿与各国王室,换成了大公妃四名子女的面包与房租。

美国商人则对Fabergé 的复活节彩蛋有着强烈的兴趣,除留在俄罗斯国内的10 枚彩蛋,50 枚复活节彩蛋的其余大部分都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而《福布斯》杂志的老板马尔科姆·史蒂文森·福布斯无疑是复兴这些宝物的功臣——1960 年,他购买Fabergé 金烟盒送给妻子做婚姻周年纪念,顺带买了一颗彩蛋,那个时候,这些不为人知的小玩意仅值2000 美元。

而在此后 30 年,他购藏了包括9 枚Fabergé 皇室彩蛋在内的数百件法贝热珍宝,世人正是在他的介绍下,才渐渐开始了解这些沉默于历史角落的俄罗斯珍宝。如今,Fabergé 的后代们已重新复兴了这个业已断绝的品牌,沙皇彩蛋的拍卖价格也早已飙升到2 亿美元。

只是重温并不代表着复兴,如今的俄罗斯固然仍是北方让人生畏的强国,但俄罗斯珠宝固有的精巧和奢华已难被再度复刻。

说起故居,是莫斯科的克林小镇。它原本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却因为那里有很多伟大的事情而为人所知。柴可夫斯基故居原是法学家萨哈罗夫的住所,但柴可夫斯基于1892年搬到了那里。小镇的宁静和闲适正适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

柴可夫斯基

在柴可夫斯基故居,你可以看到它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柴可夫斯基住在二楼,他的餐厅和仆人住在一楼。柴可夫斯基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曾经说过,很难想象有一天离开这里,他会有多难过。你可以看到他有多爱这个地方。

柴可夫斯基

现在的克林镇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就在莫斯科北部,通往圣彼得堡的路上。许多人来这里是为了看看伟大的音乐家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一进柴可夫斯基故居,就能看到中央悬挂着柴可夫斯基的画像,周围摆放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各种音乐用品,比如指挥棒、手套、乐谱等。

上二楼。这是柴可夫斯基住的地方。他的卧室很简单,有一张床,一个书架,一个台灯。仅此而已,没有多余的东西。除了沙发和茶几,客厅里还有一架钢琴。据说这是他的第二台钢琴,第一台是他送给妻子的。

就是在这样一个房间里,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创作了如此多的经典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9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