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丽景湖小区地址:旌阳区旌阳区松花江南路2号。
周边直线1KM范围内交通配套资源有(凯丽景湖,市政务中心东,市政务中心东,市政务中心东,学府馨苑,市政务中心,市政务中心,德阳市图书馆,市政务中心,省工程学院)等。
直线2KM范围内教育资源有10个(星羽艺术,神笔马良画室(鲁能店),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五号教学楼,馨艺艺术教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二号教学楼,墨点文化教育培训学校,松鼠AI智适应教育,卓鸿教育,名扬教育,云帆教育)等。
周边2KM医疗资源有4个,其中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南分院)距离小区854米,德阳美婴儿妇产医院距离小区1217米,德阳玛丽妇科医院距离小区1863米,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距离小区1980米,为医疗需求提供保障。
凯丽景湖周边商业配套有:(百惠邻(凯丽景湖店),优有全球购,德阳开发区木生花花坊,槿榆花艺,红人馆,爱尚水果园,万德福超市,永辉超市(德阳市泰山南路店),麦德龙(旌阳商场),时代摩尔购物中心)等。
更多:凯丽景湖小区详细信息
专访人大代表罗江县县长卢也
主持人:卢也县长您好,罗江县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快,社会关注度高。您们在建设和谐罗江、魅力罗江、开放罗江方面,特色鲜明。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卢也:感谢你们的访问,罗江县底子薄,建县时间也不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近年来,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结合罗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特点,确定了三个指导理念:一“与名人照像”的理念:利用其他城市提升自己的形象让罗江成为成、德、绵后花园。二是“新龟兔赛跑”的理念:从比较优势出发,抓自己的特色。主要突出“调元”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等。三是“与狼共舞”的理念: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确立“文化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总体的发展思路。
2005年,罗江生产总值已达211亿元,年均递增115%;地方财政收入较2000年净增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3元,比2000年净增11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60元,比2000年净增2770元。圆满的交上了“十五”答卷。
“调元美食”一条街
文化是罗江的特色 罗江走文化立县之路
卢也:我们想把罗江建设成为“精神圣地、文化乐园”。形成“一城”“两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城”指“调元美食城”。 我们全力实施《“潺亭水城”建设案》,打造罗江秀丽新县城。目前一期工程:“调元美食”一条街在1个多月前已完成。二期主要工程:“调元美食一条街”的路面改造和廓桥建设,预计2006年10月底前完成。三期主要工程:三星级宾馆建设,已完成招商和规划,将于2006年动工。
“两区”是指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和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通过 “罗江县三产发展战略研讨会”,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做宽、做长、把做强美食旅游产业链,作为罗江第三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和无限魅力。
2006年是罗江建县十周年,我们正在策划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现已推出一部**《天下第一宴》、拟拍一部以李调元为题材的影视连续剧、一套书籍,包括《相见时难别亦难——当代著名诗人笔下的罗江》、《罗江逸韵》、《历史代诗人吟罗江》、《李调元全集》等,春季将创办中国罗江诗歌节、秋季将举办文化旅游节两大系列活动。中国罗江诗歌节将精彩演绎美食节、戏剧节、状元节、梨花节、桃花会等连台“好戏”;罗江还将重建醒园,新建调元博物馆,诗歌艺术博物馆等,把“人文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本”的好文章。调元故里,将以景观罗江、光彩罗江、魅力罗江、活力罗江、和谐罗江的崭新形象,令人刮目相看。
同时,“潺亭水城”建设工程包括石板道路改造,滨河两岸千米水榭长廓、楼台亭阁,文峰双塔、城门牌坊,景观水池、石像雕刻、人工码头、太平廓桥、水足画舫等景观、经营场所的打造,以及古榕古柳栽种、灯光照明装置等绿化、美化工程,都将在庆祝建县10周年之际全部完工。
罗江秀丽新县城
主持人:卢也县长,听了你的介绍我觉得“文化立县”确实是罗江发展的一大亮点,请你再给我们介绍下罗江在其他方面发展情况?
卢也:走新型工业化罗江之路 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将达2186亿元,增幅33127%,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均在2000年基础上翻番, “塑胶原料、电子材料、建材、食品、轻工、机械六大产业全面成形,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52家;完成了由罗江已完成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以农为本 重视农业生产 早在2004年,罗江便率先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第一个村村通水泥路的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的“金花梨之乡”、大田种植“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和省级无规定疫病畜禽养殖示范区。“十五”期间,罗江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72家,绿苑果蔬、调元村米业、德玉肉牛逐步发展成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末,实现全县农业增加值76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3元,比建县初翻了一番。
城市建设“星火燎原” 罗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变。旧城改造工作启动后,绿地从几乎为零发展到“星火燎原”,“旧城换新城”工程的启动后,10万平方米的旧房拆除了,30多万平方米新房诞生了,特别是超过8000平方米的廉租房,让众多困难户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安居梦。在县城区聚集人口已达5万,面积扩张到55平米公里,道路2308公里,绿地201公顷,房屋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
主持人:过去的2005年,罗江的各项工作全面上台阶,有许多亮点。请卢也县长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十一五”的主要工作思路?
卢也: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效益。坚持以文化立县为基础,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又协调发展现在先进文化的大文化,教育方面全面实施“9+2”工程,即农村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后再接受两年职业教育。
坚定不移地建设“五大基地”,实施“八大工程”,落实加快发展的有力措施。
“五大基地”:构建塑胶原料基地、电子材料基地,构建工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建设好川西水果基地、生态示范基地、优质粮油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八大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集中发展区工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产业集中,产业向集中发展区聚集,努力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
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开发工程”,倾力打造调元美食文化、调元休闲文化,加强旅游风景区建设,激活做大第三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全县老百姓未来的生存空间。
坚定不移地实施”农村5000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5000元的目标。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产业大军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等。
坚定不移地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力争做到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组通水泥路工程”,巩固四川省丘陵地区一流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果。
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我们力争2010年全部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财政税收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城镇居民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
属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
川西明珠——绵竹,为德阳市辖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辖19镇2乡,总人口52万。绵竹距成都83公里、绵阳74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491公里,建成有绵竹至德阳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德阳-天池)和三条地方铁路专线与宝成铁路连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物华天宝。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森林占幅员面积的498%,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9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绵竹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磷矿为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国家名泉“玉妃泉含锶矿泉水”是发展酿酒和饮料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毛冠鹿和珙桐、红豆木、桫椤等150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伯、杜仲等众多名贵药材。九顶山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已被省0纳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顶山所在的龙门山系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绵竹山水奇雄、物产丰盈。西北巍巍龙门山,有丰富的矿产,现已探明的达40余种,尤以磷、煤、白云石、石灰石储量巨大,其磷矿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东南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瓜果和蔬菜的主要产区,唐时就被列为“七十二”洞天福地。不少名优特产品久负盛名,早在民国初期就已形成酒、纸、烟、煤四大名特产,行销省内外,松花皮蛋、小磨香油、玉泉板鸭、茶叶、梳篦等亦很有名。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煤、磷矿石、石灰石、大理石等矿藏大量采掘,以粮为主,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出许多名优新产品,重要的产品有荣获“中国名酒”剑南春系列产品、“蟒”牌磷化工系列产品、磷肥、碳铵系列产品、铝合金系列产品、服装、羽绒系列产品、糖果糕点系列产品、425#矿渣硅酸盐水泥、黄磷、橡胶、塑料、文化用纸、食用酒精等各类产品形成品牌,投入市场,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名酒剑南春拳头产品还大量出口,誉满全球。
人杰地灵。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0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和造诣精深的爱国高僧能海法师。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张咸计夫人墓、圭峰禅师墓、南轩祠、杨锐墓祠、王干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罗汉坐殿的“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
名酒之乡。“唐时宫庭酒,盛世剑南春”。从2000多年酿酒历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中国名酒剑南春,誉满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质量金奖。1999年“剑南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年画之乡。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享誉国内外,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源于明盛于清,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生产规模达鼎盛时期,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内容以避邪迎祥、风土人情、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绵竹年画作品先后应邀在欧、亚、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深受国外艺术界青睐。
四川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磷酸盐制造企业。
绵竹充分利用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尤其是4万亩成片梨园等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精品。至今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七届“绵竹年画节”、九届“四川绵竹梨花节”和“绵竹赏果节”、首届“柚花节”。银杏沟、楠木沟、玄郎沟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天益老号古酒街”、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景区正在建设开发中。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 市人民0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 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已经开工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境。即将成为成兰线上重要的客运中转站。
地形地貌主要特征
市境地貌形态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绵竹西北部为山地, 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大致分为山地、 平原两大部分。山地区有高、中、低山三种类型,以中山为主,幅员面积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平原区幅员面积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 属盆西平原亚区的组成部分。
河流
河流均属沱江水系,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性河流。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水量变化大,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易造成灾害。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气候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5300至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干燥度动、植资源
市内天然树种丰富,主要以云杉、冷杉、 栎类、桦木为主;人工林树种以杉木、柳杉为主;四旁树以水杉、香樟、千丈为主。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大鲵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银杏、连香树等。
绵竹植被属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龙门山小区。因地势气候影响,植物垂直性带谱明显。大体可分:平原“四旁”树竹分布带,海拔500—700米,地平土肥,沟渠纵横,气候温和,以人工植被为主。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树林呈散点、带状分布;中、低山针阔叶林带,海拔700—1800米,气候温凉,多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多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矾科、山茶科、山毛榉科、木兰科等常绿树种组成;中山硬阔叶、暗针叶林带,海拔1800—3000米。气候温凉湿润、多雾、温差大,日照短,植被主要有硬叶常绿阔叶林和暗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灌木林带,海拔在3000—3600米间,生境寒凉。光照较多。本带植被多为针叶混交林,建群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柏。群落外貌翠绿,林冠整齐,层次简单;高山灌从草甸带,海拔3000—4405米,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日照强烈,土壤极薄,裸岩不少。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为建群种。另有适应其气候和环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鹃、杨柳等植物,均已矮化为灌木丛。
矿产资源
绵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及天然气等。石灰石是绵竹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矿石品位高,可采储量在2亿吨以上。磷矿, 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17376万吨,矿石品位均在25%以上,是磷化工业的主要原料。铝土矿,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99412万吨,地质储量为46876万吨。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清平、天池等山区乡镇。储量143954 万吨以上。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3179万吨,其中天池煤矿1401万吨。天然气,深层气储量约500亿立方米,浅层气10亿立方米。
水资源
绵竹地处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mm,石亭江、绵远河出山流经平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113亿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电可开发量65万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装机44万千瓦。农业灌溉条件较好。都江堰人民渠、红岩渠穿越全境,绵远河官宋硼埝枢纽拦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库21座,干、支、斗渠1263条,长13734km,蓄、引、提形成网络;全市建成各类堤防8244km,其中标准堤防6044km,兴利减灾,可开发河滩地168万亩。
生态环境
绵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市委、市府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制定了《绵竹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加快工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开展了全面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并对矿山企业进行了调查,全方位掌握了全市工业污染排放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加强了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施了严格控制新污染,新扩、改项目坚持“三同时”制度,效益差、污染重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污染严重的老企业限期治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新措施。1998年提出“建好生态示范区”的口号,是四川省级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应用城市生态学原理,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在尽可能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布局设计。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绵竹森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5%,有林业用地面积58万多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64%,其中山区林业用地534万公顷。退耕还林348572万亩,绿化荒山14万亩,栽种经果林2万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1989年参加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全市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治理河滩地4万亩。市委、市0为加大整治力度,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绵竹市推行清洁生产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并按计划关闭和搬迁了部分污染企业,并坚持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马尾河、射水河出境段面水质已经达三类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良好。保证了从源头杜绝新增污染源。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人口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市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38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41人,农业人口410304人;男性261770人,女性250775人,人口性别比为10239:100。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绵竹市上榜。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绵竹市榜上有名。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绵竹市名列第95。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绵竹市榜上有名。
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绵竹市上榜,位列第34位。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绵竹市榜上有名。
2018年10月,绵竹市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37名。
入得席来,满桌佳肴尽粗粮;瓜豆鲜美,胜过鱼翅;薯芋爽口,不输参汤。怎不叹,野蔬巧细做,烹饪颇有方。酒足饭饱,齿颊留香。
神农尝百草,人间食五谷,稻黍稷梁麦,瓜果菜豆薯,粗细竟纷呈,杂花繁生要,滋养亿众生民,衍续列代宗祖,欢喜皆由温饱起,揭竿只为裹腹,故尔对贤有敬策:民以食为天,盛世太平赖乐土。
华夏有幸开天辟地便是大格局,儿女无懈春耘夏种生就大手笔,看江河纵横,千里万里,山原起伏,错高错低,四方景象,八面风雨,画图缤纷,黄土黑泥,五谷杂粮,精彩各异,有山西苞谷,马牙似金,东北大豆,滚圆如玉,华北高粱红胜火,江南糯米甘且腻,南瓜汤,红米饭,烤白薯,土豆泥,山东煎饼卷大葱,河南窝头香四益,诗家把酒话桑麻,将士倚马煮风雨,人生得食这南北西东粗细百味,正是天赐地予好福气!
须知天地由来是一统,南北自然成两极,鸟分雄雌,人别男女,阴阳互补,浑然一体,月有阴晴圆缺,粮有粗杂精细,粗细搭配,天然合契。有道是能伸能缩大丈夫,更须得能甘能苦兼粗兼细方为好儿女,上得天堂,下得地狱,可以濠龙床,可以下苦力,力以饮豪酒,可以食粗粒,一身筋骨壮,满怀浩然气,堂堂正正伟伟雄雄才是人中杰。
世事纷繁有时宜粗不宜细,人生食色亦如彼。粗中蕴生机,粗中含真谛,粗生健骨,粗长豪气,粗见品格,粗显刚毅,粮粗更近天然,人粗未必俗鄙,尔束东西南北中,荟萃天地风云山川灵秀之精气,喜有性情中人,自号粗粮坊重,上过山,下过乡,吃过苦,啃过泥,人生情结难解,大众芳乐犹论,愿振饮馔雄风,敢举粗粮大旗,在肉山酒林丛中独树一帜,于醉生梦死尘世男辟蹊径。粗而不俗,一展壮夫襟怀,粗粮细作,更添美味佳席。请君返璞归真,请君敞怀细品,品出别样滋味,品出些那种风韵,参悟那别一委人情事难。大哉粗粮坊,笑纳天下有识有品之俊彦,喜迎四方上下新朋与旧雨。
过几天回家了散步的时候帮你瞅瞅 这两个你先看到
仓山镇属于中江县,第一次去的感觉有两个:一是远,仓山镇距离中江县70多公里,开车都要1个半小时。第二个感觉就是大和繁华,根本就不像一个小镇感觉和县城差不多。这个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里面还有一个古镇,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仓山镇建设得如此之好,我查了资料后终于明白了(1996年仓山镇被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3年7月被批准为首批省级重点小城镇。)接着我们来看古镇街景,古镇我也看过不少,基本来说都是大同小异,但是这个古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的冷清。
古镇大部分建筑都是后期重建的,沿街商铺林立不过很多是关门的,很多看起来当地居民自住的房子,商业氛围不是很浓,整个古镇好像就一条街前后都能走得通。
仓山,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着1000余年 历史 与文明的古老小镇,是春秋战国时期所遗“古郪王城居址”,仓山镇郪城村曾为古郪国都城。公元590年,仓山建镇,593年即建县,名为飞乌县,元朝初期由于大规模战乱于公元1279年并入古铜山县。说它年轻,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它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新兴城镇。
我从古镇牌坊进入街面铺贴青石板,一路上没遇到什么人,可以说是我逛过最孤独的小镇,很快就走到了头,沿路的商铺也是零星的开着。
帝主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走进帝主庙,那宏伟的建筑立刻呈现在你面前,但让人感兴趣的不是那宏伟的建筑,也不是它那别致的造型,而是那几根庞大的柱子,那柱子上精湛的雕刻,柱头上的龙抱柱、龙盘花、龙舒身、龙展翅、双龙戏珠、龙夺宝……一招一式都雕绘得栩栩如生。
谈及帝主庙的来源,不得不联想到中国 历史 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老人说,他祖上是从湖北省麻城县迁入仓山镇的,到他时已是第12代传人。麻城人来到仓山镇,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逐渐站住脚跟后,乡亲们开始修建在湖北麻城非常敬仰的帝主庙。
禹王宫与帝主庙相邻而建,禹王宫在帝主庙北,其中正殿为明代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观音殿及左厢房为清代建筑。
仓山镇交通便利,达成铁路、"106"环线、"318"高速国道横贯本镇,罗桂路、仓淮路于此交汇。仓山镇地处盆地西北浅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郪江在境内迂回盘曲,润泽几多沃土,致使仓山素有小川西之美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