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获取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它们所面对的都是这个物质的世界。所要发现和创造的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可以是什么?所不同的是,艺术是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来描绘这个世界,多的是情感;科学是用逻辑思维的语言来描绘这个世界,多的是理性。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一个,即这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一般事物的属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殊属性的。它们共处一个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对立统一是它们的本质特征。
艺术与科学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人类正是因为不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关于科学与艺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编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中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起源的角度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学与艺术之发展都试图进行有条件的、谨慎的创新;在历史上两者共济进化,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科学理论的选择从内部和外部都受审美原则的支配;作为生成与组织原则的对称性,是科学与艺术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对称性对于理解科学与艺术至关重要。
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你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能使你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你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
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互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艺术的深层哲学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对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我个人并没有太独到的见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着和追寻着,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哲学,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难理解,艺术与哲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到底里面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似乎也引起思考过,一直没形成系统的东西,但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难让人跟得上,艺术的发展也呈现了非常繁华的局面,这让我发现了一些东西,看到艺术和科学的跟紧密联系,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创新,就是所谓的学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需要艺术设计,艺术规划,他们之间就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彼此依赖关系,科学的进步,对艺术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艺术进行了思维的导向创作,一个科学的产品,必须要有艺术的成分和艺术设计画在里面,这个方面是从产品的外观来分析,科学是服务人类的,科学的产品也是一样,艺术是也是一样,科学的产品是按照个人的生活需要来定制的,是用科学的方式加工制造出来的,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的结果,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思维指导的过程,如果没有艺术的思考,没有对产品造型的理解,没有通过艺术抽象思考,那么制造出来的科学产品就可以和我们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样,那就是不科学了,不是艺术了。打个比方,制造一个电视机的形状你不可能制造成航空母舰的形状。制造一个手机的形状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状啊等等,当然我这里是指得是体积和重量。艺术设计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才能让人接受,这都是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组建的位置的摆放来进行组合的,而这个过程就恰恰是艺术设计的过程,是艺术思考的过程,是艺术与科学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设计往往提供的一个形象,或者是构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艺术化。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
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关系,在过去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过论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有些专家和有些记者又在媒体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与科学结合,有利于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是不是“大趋势”现在还不敢说,至于怎样“融合”更有待讨论。但是,说到“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却反映出目前被说得比较热的“艺术与科学”这一个话题在认知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吴冠中先生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基本上把科学和艺术的各自特性说得比较明白。因为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艺术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学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学家所要学的,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他是思维应该是一位艺术家的思维,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抽象和具象的综合考虑,生产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适合我们的需要了,就更能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深层互动关系,如果艺术家在发挥“情感偏向”的同时,那艺术和科学具体结合起来,就象一个室内设计师在装修的同时把装饰的材质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虑进去一样,把艺术和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想应该是一种综合知识的结合和优秀智慧的运用。有一种说法“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普遍性”,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追求的目标是情感的普遍性。他们之间追求的都是一种认可,一种让人们接受的普遍性,科学的真理有一定的标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被人们普遍地接受;艺术的情感也许没有什么没有标准而言,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进行的都是最广泛对象的活动,他们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让人接受。不过艺术的普遍性则是通过模糊的审美认识被人们广泛地接受。科学的普遍性是通过客观的真理显现科学的共性;从而也让人广泛的接受。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考,艺术与科学除了有互动关系之外还有哲学关系,他们就是哲学的关系,是哲学思考的关系,他们是同时进行的,同时发生的,上面我也提到过,艺术和学科是形影相碎的,谁都离不开谁的,有科学的出现就存在着艺术,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科学的成分,这可能绝对了一点,但是也并不夸张(当然这个也可以反驳为那宗教艺术是什么呢?也算是有科学的成分在里面吗?我说有,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在进行指导,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学是一门规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们才得以开展活动,进行实践。)那么就有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考,科学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标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看看他们的艺术发展情况就可以推出他们科学技术水平,在欧洲,艺术是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进步的,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他们是艺术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时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发达,做为工业革命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他们的艺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引起哲学和艺术的思考,用哲学的眼光看带,用唯物辨证主义和方法论来看待,来思考。科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必然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逻辑思维,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学思考,用哲学来思考就不那么一定了,我上面的所进行的论证也许不够能证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但我想应该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也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哲学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发展也就越能促进哲学的思考。
总上所述,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哲学思考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提出新的要求,艺术的发展也对科学起到了指导作用。艺术、科学、哲学、这三个是连在一起的,思考起来三个都要涉及到的。
艺术与科技是互相成全、美美与共的关系。且不论科学为文艺提供了多少素材,如果不是科学的发展,一些艺术门类根本不会出现。
比如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催生了科幻小说;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摄影机的发明,孵化了**艺术;经典力学的完善,成就了造型丰富奇特的现代建筑。
透镜等光学器具的运用,造就了西方写实派绘画的一批佳作。如今,人们甚至能够通过声学原理与统计学分析,创作出更和谐美妙的音乐。
科学与艺术,不需分彼此。李政道曾将科学和艺术比喻为硬币的两面,福楼拜也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
最高明的艺术,往往符合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法则:作为科学家的达·芬奇发现了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然后才有了名扬四海的画家达·芬奇。
而最艰深的科学,也一定能从中窥探到最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
扩展资料:
科学注重的是逻辑和实验,也就是注重理性,具有抽象性。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为了“美观”,故意把血管画歪了一点,就被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批评。人体的血管位置,不是为了“艺术上的美观”而长在某处的。
科学的美,在于真实,在于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艺术追求的不一定是真实,而是追求——美。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自身慧智的结果,科学是理性的智慧,艺术是感性的智慧。
科学往往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往往需要科学的帮助。科学和艺术走到高处时就会融合成哲学,代表人类最高的思维能力。
人民网-人民日报新语:科学与艺术美美与共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寻找科学与艺术的连线
近年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讨论,作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已有不同的学术机构举办研讨会,许多知名的美学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也都在思索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大量关于两者的具有精辟见解的观点和著作。比如日本当代最有影响的三位美学家:今道友信、竹内敏雄和川也洋,都曾经著书立说,探讨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曾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积极发起和组织“93北京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撰写著作《科学与艺术》;除此之外,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也有大量图书出版,比如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大美译丛”,包括《艺术与物理学》、《美与科学革命》、《天体的音乐》等;上海科学出版社也出版有:《墨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等著作。进入电脑网络,键入关键字“艺术与科学”,关于两者关系的古今讨论,更是不胜枚举。这样一种信息获取手段,给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的精彩讨论,但点击鼠标呈现出来的这些开放性的观点,往往“各说各的话”,研究者在基本概念、范畴、问题上自由言论,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和交流,从而给艺术学初探者造成严重的知识负担。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与你为友这是哈佛大学校训,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不仅让科学与你为友,你还要学会驾驭艺术的手段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开始朝着统一的方向趋化就拿最近几年流行的lg诺贝尔奖(1)来说吧,即可称之为科学,又可冠以艺术头衔,其中绽放的奇思妙想无不同时闪现着科学与艺术交融的花火说到这,我想具体谈谈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解
首先不得不谈谈自然科学中有时候为了简化问题而进行的抽象思维众所周知,自然科学崇尚准确定量,此乃传统治学之道比方说物理学中质点这个理想模型便是抓住事物本质后进行的高度概括又如f(z)=zz+C(2)(复数方程——复数空间),给C赋值,将此数迭代入f(c)内,可绘出千百种图形,这其实是对大自然的复杂性的模拟,可谓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花园最好的例子便是曼德尔布罗特集(3)合,堪称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面包师变换(数学领域),比如越王剑(4),像折纸一样层层相间,铁反复折拉,使之颗粒均匀,便形成了纳米材料,这在当时相当先进,其中折叠与拉伸缺一不可遍历过程(物理领域),可以设想在路灯周围绕着路灯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踏遍所有的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