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歌曲《相约古城》的完整歌词。歌词述说了歌者与某人相约在“洪江古城”,从一月等待到八月,只为遇见“你”,表达了歌者“与你相守在这洪江古城”,“伴你细数年轮直到满脸皱纹,一起回味古城的繁盛”的心愿。
相约古城 - 陈善仪
词:王敬苹
曲:王敬苹
一月的飘雪二月的冰
点点滴滴化在春季
三月的柳絮四月的雨
飘飘洒洒滋养大地
五月的微风六月的鱼
荡漾起心中的涟漪
七月的画意八月成诗
偏偏只为遇见你
和你相约在这洪江古城
成为我一生最难舍的人
陪你坐在屋檐下
看细雨纷纷
相偎相依清晨到黄昏
与你相守在这洪江古城
从此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伴你细数年轮直到满脸皱纹
穿越时空一起回味
古城的繁盛
五月的微风六月的鱼
荡漾起心中的涟漪
七月的画意八月成诗
偏偏只为遇见你
和你相约在这洪江古城
成为我一生最难舍的人
陪你坐在屋檐下
看细雨纷纷
相偎相依清晨到黄昏
与你相守在这洪江古城
从此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伴你细数年轮直到满脸皱纹
穿越时空一起回味
古城的繁盛
和你相约在这洪江古城
成为我一生最难舍的人
陪你坐在屋檐下
看细雨纷纷
相偎相依清晨到黄昏
与你相守在这洪江古城
从此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伴你细数年轮直到满脸皱纹
穿越时空一起回味
古城的繁盛
从日暮到黄昏
我是你的风景
你是我等的 归人
初冬暖阳里,大自然仍染着深秋的红艳、金黄和蔚蓝,且似乎更多了几分明亮。这样的日子,依然适合逛吃。与好友相约,漫游姑苏的大街小巷。
四号线地铁到乐桥站,5号口出,沿干将路向东前行六七分钟,到五卅路。
以五卅路为中轴,西至锦帆路,东至公园路,南至十梓街,北到干将路,是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此区域内历史遗存丰富,保留着完好的民国风情建筑群。尤其是同德里和同益里,两条巷内共有19栋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两层西式洋房,30个石库门,127户居民。2019年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剧中苏家老宅即在同德里,这更让此地一夜爆红,一时游人如潮,几乎填塞里巷。
讲真,如果不是这部剧,恐怕我至今也不知道离乐桥和干将路咫尺的地方有这样一些里巷,即使走过路过,必也是一瞥后让其成为错过的风景。
据说同德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王宫的后花园,明末张士诚兵败后,逐渐荒败成了鱼塘,上世纪20年代北局建开明大戏院等建筑时,推平高墩及开挖地基,将泥土堆放到这里,故鱼塘被填平。后上海大亨杜月笙出资在此建房出租,取名同德里,含有“同沐德泽”之意。
巷口高高拱起雕花券门,门洞两旁有伟丽的艾欧尼柱子,显露着西洋建筑风格。这条深150米,宽两米的巷子里,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律是石库门,门头上方有雕花。各家的院门半开或虚掩着,门内一式U字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木格的门和窗。天井里,满是从楼上悬挂下来的晾晒物,屋里有吴侬软语传出来,也有滋滋的炒菜声飘出来……
两年前一度门庭若市的同德里,在热闹了一阵之后终于又恢复了属于它的那份平静祥和。
同德里往南百步,便是同益里。里长120米,宽15米。它是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次长贾士毅修建,取名同益里,寓意为共同受益。巷口券门与同德里的略有区别——顶上少了雕花。券门边有一形似花坛的石墩,刻有花纹、动物及“开明”“共沐德泽”几字,它昭示着此地特殊的历史过往。
往里走不多远,左侧有一石窟门开着,满庭菊花怒放,正当我们不由自主想要迈进去时,一个六十开外的男子从屋内走出来。我说:“这菊花开得太漂亮了,我们能进来看看吗?”
“可以,你们进来好了。”
于是我俩进去,拿着手机拍菊花。
男子见状,说:“你们这样拍怎么能拍得好看呢?看看我拍的。”说着打开手机翻出他用单反拍的菊花照来。
于是,我们就聊上了。他指着这幢三开间的两层楼木结构民国建筑告诉我们:“这房子原来是苏州地区行政公署,解放后政府安排给我父亲的。其实同益里和同德里当年都是苏州地区干部家属院。”
我说:“那你是官二代啊。”
“官三代呢!”
说话间,一个老人扶着助步器从屋子里走出来。男子说:“这是我妈,100岁啦!”
“啊!百岁老人啊!太厉害了!好福气啊!”我禁不住发出一串感叹。
男子贴在老人的耳朵边告诉她:“她们是来玩的,她们说你好福气!”老人咧嘴笑,笑出一脸幸福。
告别这对母子,我们继续往里走,小巷尽头也是一个石库门,门牌上标明“同益里5”,大约门朝东开且夹在南北两幢楼之间,所以门墙灰暗斑驳,写满了岁月沧桑。
走进同德里和同益里,实乃走近一种生活。若要给这种生活命名,可用“最苏州”三个字。
五卅路的道旁树是梧桐,夏日里这条路上必然横柯交蔽。虽然前几天很多人在朋友圈宣告“苏州今日正式入冬”,但树上仍有橙黄青绿的叶子在碧天里写着斑斓的情诗,让这条清幽静谧的道路更显几分浪漫。
据载,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将所得一万元把体育场与大公园之间称为“皇废基”“平桥巷”的小路拓宽修筑五卅路,以志纪念。苏州人的热血可见一斑。
五卅路靠近大公园西南角竖着一块纪念碑,碑前放着几束菊花,看来这份纪念早已烙进苏州人的心底。
大公园,比之新兴的一些生态公园只不过是小巫,可这占地64亩的公园一向是苏州人的悠闲乐土,承载着几代苏州人的回忆!
据《苏州市志》记载:它落成于1920年,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追溯历史,它原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子城。伍子胥修建大姑苏城(即现在的古城)之前,吴王的宫殿亦在此,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亦在此,明末张士诚在此称吴王。可惜最终灰飞烟灭,只给后人留下一个皇废基的地名和一段让人追忆的历史。
从大公园南门进去,园内四处都是高高低低的绿色植物,林间大大小小的空地上,有大妈在打着木兰扇,有大叔在腾跃舞剑切磋技艺;有阿婆在做着甩手操,有大爷在运着云手;河边的长椅上有几个老人在曝背谈天。
公园里并无迷人的自然景观,却有最生动的人文风景,这些动态的风景引人放慢脚步,用一颗欢喜心去欣赏品味。
沿园中小路逆时针走一圈,来到公园西北处的美飞行家肖特义士纪念碑前。碑的背面铭有“重修记”,从中了解了这位捐躯时仅27岁的抗战英烈的事迹,不禁感慨:正义无国界!
万寿,即万岁,谁能万岁?中国人都知道,皇帝喽!据说,全国万寿宫共有22处,苏州占得一席,位置在民治路15号。
查阅资料方知,此乃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如遇帝王驾崩,便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300年间,它几经战乱毁坏,又几度重修,现被规划为苏州老年大学。
曾经的圣殿,而今成了老年人老有所乐之地,万寿已是全民同享!如果当年的巡抚大人穿越到今世,看到万寿宫现时的情景,恐怕要惊得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
我们从挂有“苏州市老年大学”牌子的正门进去,门西侧有一幢亨通楼,吴江人对“亨通”两字尤为敏感,莫非是崔根良的亨通?且不细究,直往里走,见几幢青砖木窗的两层小楼,应该也是民国建筑。大约正是下课时,有老人三三两两陆续从楼里走出来。
游走校园内,只觉得山石回廊曲径通幽。因常绿植物居多,所以虽已入冬,仍满眼绿意。
顺着甬道穿过两道圆拱门,来到万寿殿前,蓝天映衬下的殿宇宏伟轩昂,殿前石露台与台基相连。
向南出仪门,见前方一牌坊,南向正面有“万寿宫”三字,背面则是“人民文化宫”五字。有些纳闷,这“人民文化宫”和“工人文化宫”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人民”的涵义更丰富一些?其实这已不重要,不管哪一种文化宫,似乎都和万寿宫一样已成为历史产物。然而文化宫和万寿宫有本质区别,万寿宫为帝王而建,而文化宫则为民众而设。三百年沧桑巨变,现代人都知道世上无人可以万寿,但当今人人都可以互祝万寿,这便是巨变的最大意义吧!
沿民治路向东到凤凰街。街旁的银杏依然满树金黄,一路向北拍拍拍,不久就到定慧寺巷。
巷口写着“定慧寺巷”的牌坊,昭示着此巷不同凡响。
这几天寺内的那两棵银杏应该还有金黄的鸭蹼渲染着耀眼的色彩。未料yi情原因,寺门紧闭。不过,走入寺院东侧的苏公弄数十步后,越过一丈多高的**院墙,竟能看到那两棵200岁的古银杏。缀满黄金叶的树冠在碧蓝的天空、庙宇黑色的檐角的映衬下,格外夺眼。
弄旁一扇门吱呀打开,一位大叔走出来,对高举手机想拍出银杏大片的我们说:“这两棵树么,你们早一个星期来,那才叫好看嘞!”话语间满是自豪。
“好,明年早点来。”我笑说。(看定慧寺银杏,11月下旬应该是最佳时间)
定慧寺左侧是吴作人艺术馆,对于艺术来说我是门外汉,故兴致不高,走过路过无悬念地错过。再往东有双塔,去年仲秋时和某君进去观瞻过,不想重复。史载,在定慧寺和双塔之间,清朝时建有占地六亩的贡院,清代科举废除后,贡院也成了荒场,后来此地建了民居,估摸应是吴作人艺术馆这一带。
向东走出定慧寺巷,便是双塔市集。这座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中的大师亲手打造的市集是一个网红菜场,被称作菜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入内,见每个摊位布置得极为文艺,仅看货架边上的这一句——“一起去逛菜场,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便觉得逛菜场原来也可玩情调。水果、蔬菜、肉制品、小商品……每一类都理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而且集市内多元混搭,既有果蔬肉食生鲜,也有鲜花文创及各种杂货,还有天南地北风味小吃,甚至有咖啡及书店……人声鼎沸里萦绕着浪漫、时尚和温情。
被油煎物的扑鼻香吸引,来到“老客满”前。好友说,这摊位一直要排长队。
两人各要了一碗豆腐花和一个煎饼。豆腐花软、滑、嫩,煎饼则香、酥、脆。吃完,只一种想法——下次还来这家吃。赢得回头客,应该是店家的一种境界吧。细想,以“老客满”为店名实在是高招,老是客满,老客满堂,老客常来故老是客满……可谓意蕴丰富。
苏州常去,但十梓街和十全街我常常颠来倒去搞错。今天索性将漫游进行到底,走一走这两条我一直傻傻分不清的街。
沿祖家桥路向南走,到十梓街。
往东不远,便见圣约翰教堂,这是美国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又因yi情原因,教堂不对外开放。我俩只能站在十梓街头欣赏这突兀在粉墙黛瓦之间的西洋建筑。尖塔高耸、尖形拱门、肋状拱顶,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大窗户,尽显哥特式建筑特有的风情,散发着浓郁的宗教气氛。
据说该堂始建于1881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在天赐庄(意为上帝所赐的地方)建造,名为首堂,有400个座位。
1915年,监理会拆除首堂,新建一座面积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并为纪念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而改名为圣约翰堂。它的设计者是美国人约翰M慕尔。建筑风格一致、面积一样的圣约翰教堂全世界共三座,其一在美国圣路易斯,其在日本神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的祖父李仲覃为该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
圣约翰教堂向东不远,是苏大西校门。基于特殊形势,校门也是紧闭。掉头向西走到望星桥南堍,左拐沿忠信桥路,来到苏大南门。大门正对百步街,百步街尽头即是与十梓街平行的十全街。
街南侧是一所学校大门,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振华中学。
想起了费孝通。当年他因上学早,入初中时年龄偏小,加之身体弱性格腼腆,父母担心他去普通学校被人欺负,便开后门让他成了振华女中唯一的男生。因此,他邂逅了生命中第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杨绛。当杨绛告诉费孝通“我有男朋友”后,他还曾和钱钟书约架。他晚年在自己的文章中还对杨绛念念不忘,说杨绛是自己的初恋。有人拿这句话求证于杨绛,杨绛说:“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费孝通下楼时,杨绛说:“楼梯难走,你以后也不用‘知难而上’了。”终使这段青涩的单恋,永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振华中学西侧,是被称为苏州四大家族之首彭氏故居。史载,清代近三百年科考中,彭家出过2个会元与状元,一个探花,14名进士,31名举人,7名副榜,副贡生达130余人。不知当年振华女中设在此地是否因为这是一块读书求功名的风水宝地。
十全街原称“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而名。但乾隆自号“十全老人”,南巡至苏,曾驻于附近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地方官员为讨好乾隆,遂改“十泉街”为“十全街”。十全街自乌鹊桥往东,为旧时古城高档住宅区,豪门巨屋,深宅大院,鳞次栉比。
而今十全街两侧,多数是玉器店和真丝服饰店。无意购物,所以只是一路晃悠。倒是路上的梧桐引人注目,斑驳粗壮的树干,彰显着十全街的历史。街北侧河上架着的星造桥、带城桥、船场桥、乌鹊桥、福民桥、帝赐莲桥等8座小桥也是各有特色,表达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诗意。
这一遍走下来,估计以后我再也不会分不清十梓街和十全街。
十全街向西,过人民路红绿灯,入书院巷。前行50多米,是江苏巡抚衙门旧址,朱红大门紧闭,飘过。
直奔金狮河沿路口的老王蛋饼店,据友人叶子说,这可是“隔壁卫校学子梦中的美味,档口常年排队”。所幸,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只有三四人在排队中。韭菜蛋饼的香味从窗口飘出来,让人食欲兴奋。一个下肚,不过瘾,又买了两个带走当晚饭。今天要将吃饼进行到底了。
老王蛋饼店西隔壁是叶子曾隆重推荐的明月楼。本以为明月楼该是一幢得月楼般的建筑,孰料只是一家小店,店里的环境也很一般,但是生意极好。叶子说好吃的东西一定好吃,我虽不爱糕团,但某君喜欢,必须带点回去。窗口内的桌子上,陈列着青团、粽子、赤豆糕、南瓜糕、桂花糕、紫薯糕、薄荷糕、撑腰糕、黑米糕、玫瑰夹沙糕、猪油赤豆糕……眼花缭乱,陷入选择困难症。最后乱点着买了玫瑰夹沙糕、猪油赤豆糕。
之后,回至三元坊,从4号口进地铁站,坐地铁打道回府。今天是名副其实逛吃的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