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杂烂发源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著名的传统小吃,是由羊骨架熬制成的上等羊汤,加之以羊肠、羊肝、羊肺、羊血、羊肚、羊肉等肉食,再佐之以羊油辣子、香菜、葱花等,鲜美无比具有鲜而不膻、香而爽口等特点,一般加之以晋南名食麻花或锅盔泡在汤中,是新绛乃至晋南地区秋冬季节很地道的小吃。民谣道:“太原头脑西安泡,新绛羊汤也蛮好”。它与运城地区其它地方的羊汤、羊杂割不同,虽然同样是用羊杂做成,但不杂放豆腐、粉条。每天早晨顾客盈门,一抢而空。羊肉、羊油、羊血、羊汤,含有较高脂肪、铁质和蛋白质,发热量大,属于热性食物,所以,冬天人们特别喜欢吃。
2、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久负盛名味道清爽,油而不腻,滋补身体,为当地群众性的名吃佳品。运城市北相镇人做得最好,故名北相羊肉胡卜。制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面薄饼切成丝条,加鲜羊肉汤煮成,再加香油、葱花、红辣椒面等调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腻,滋补身体,为当地群众性的名吃佳品。
3、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名点,正宗闻喜煮饼多产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在山西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红白糖等。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滚圆状,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
4、闻喜葱花饼
闻喜葱花饼起源于明代。相传,当时在闻喜县衙门口有一家小吃铺,其以特殊工艺用面粉、油、葱花烙烤出的烤饼,层多且薄、皮脆酥香、色泽黄亮、余味悠长,深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的青睐,渐渐名扬三晋。之后,小吃铺技师便北上省城太原,开店迎客。清朝时期,京官杨深秀(山西闻喜仪张人)又带领炊饼师傅进京献技,竟一举扬名,京人把刀削面、平遥牛肉、闻喜葱花饼誉为山西三大名吃。杨深秀将葱花饼推荐给皇宫御膳房,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品尝,颇受赞赏。闻喜葱花饼遂闻名四方,传承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5、永济牛肉饺子
永济牛肉饺子是山西永济的一种民间小吃,相传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回民较多,喜食牛肉。为了传统和正宗,他们常常采用自己养牛,自己宰杀,或到处卖或自己食用。晋南人喜食饺子,慢慢地当地回民就喜欢用精纯的牛肉做馅,制作牛肉饺子。由于选料科学,用亲自熬制牛骨头汤伴馅,使牛肉饺子吃起来鲜、香、嫩、滑,回味无穷。永济牛肉饺子皮薄馅嫩,久煮不烂,味道奇绝,食之香而不腻,既可当主食,又可做下酒菜,因而有“吃饺子喝酒,越喝越有”的说法。永济牛肉饺子的奇特之处就在于用料和拌馅,其配方在国内可以堪称一绝,无可比拟。
6、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细丝花纹状。
7、解州羊肉泡馍
解州羊肉泡馍是山西解州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具有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食后回味无穷的特点。羊肉的味道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作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而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
8、临晋酱玉瓜
临晋酱玉瓜是晋南临猗一代传统制作的一种酱菜,因其做法独特,别具风味而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老字号产品。临晋酱玉瓜选用临晋镇方圆十里之内的白皮绿纹地黄瓜,在初秋熟至八、九成时采摘,经选料、洗涤、切串、剔瓤、腌制、封制、日晒、搅翻、调味、包装等十一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绵香可口,咸中有甜,酱味浓郁,历数年而不变其味,是深受民众及旅游者欢迎的佐餐佳品。
9、阳城卤肉
阳城卤肉,运城市地方名吃,山西一绝。来自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阳城镇的街头,是山西省境内不可多得的名吃。阳城卤肉具有皮软、色鲜、味美而不腻、久放而不腐,酥烂适口等特点,用火烧饼夹卤肉是当地脍炙人口之名食,阳城卤肉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在于:卤肉刚出锅时,热气腾腾的香味就让人食欲大增;待卤肉放凉以后,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令食客赞不绝口。
10、河津翻鏊
翻鏊是河津当地独有的一种美食,这种食物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当地人必需食用,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它的制作方式和用料都很特殊,主要是把猪油剁成泥后加入椒盐,葱白等,一起搅拌,然后再放到摊好的面皮上,卷起来后拉成长条,切段煎熟即可,鲜香爽口,软绵的口感,可以当作是主食,也可当作是菜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不同的风俗人情,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风格。运城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欢迎大家来补充!
古都运城,盐运之邦,也是关公故里。在这里进行的关于民间中医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颇具英雄气概。
“要坐牢我去!”13年前,运城市原卫生局一位领导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打开了运城市民间中医合规执业的通路。13年后,中医药法实施在即,民间中医具体该怎么放,怎么管,山西运城的探索或许能提供有益借鉴。
在这里,不仅有服务于临床一线的“正规军”,还有一支来自于民间,师承、家传出身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承接和分担了基层医疗压力,活跃了医疗服务市场,让中医药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
好端端成了“地下工作者”
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运城市新绛县的张泽民就感到格外郁闷。
张泽民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在明末天启年间就开始坐堂行医,医术代代相传,家里一块“闻邑龙到头竹林园祖传张老药铺”的招牌也一代代传了下来。张家最擅长的是中医妇科,历代积攒下来的医案、秘方已经形成了系统,到张泽民已是第十九代传人。《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张泽民就成了一个“黑大夫”,只能偷偷摸摸地给人看病,时刻提心吊胆。在“非法行医”的10年间,张泽民治好了大量病人,也挨了不少处罚。
与张泽民同病相怜的,还有跟师学了十几年中医的张文瑞。20世纪90年代,出师后的张文瑞在当地村镇卫生所当过几年大夫,积累了一定的口碑。离开卫生所后,张文瑞便打算回家专心务农,可陆续前来求医的病人却让他不忍拒绝。
“那时候经常是我正插着秧子咧,田埂上就有人喊我看病,我洗把手就给他们号脉,开方子。”时间长了,田间地头就成了张文瑞的露天诊所,大家都知道河滩上的张文瑞看病有两把刷子,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找上门的麻烦也越来越多。
“我在永济市扁鹊庙一带给人看病的时候,附近的医院一天撵我四五回,你说糟心不糟心。”想起曾经的经历,面前这个朴实的晋南汉子仍然感觉很委屈,“刚开始是医院撵我,觉得我影响他们的工作,后来就是监督所的人来查我的证,不光没收我的药,还得交罚款。给人看病本是个光荣的事,为啥我就成了见不得光的‘地下工作者’?”
像张泽民和张文瑞一样的民间中医在运城还有很多,这缘于三晋大地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新中国成立前后,运城市中医人才遍布基层,承担了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其中不乏像周鼎新、柴浩然、武承斋等享有盛誉的中医大家。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口号后,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余田民、朱彦、方药中等数十名老中医陆续来到运城筹建农村疾病研究所。70年代初,运城市举办赤脚医生训练班、西医学中医班,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形成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的局面。到1987年,原卫生部在运城市召开了中小型中医专科医院建设现场会,当时,运城市的中医专科医院已经达到了70多家,这些足以解释为什么运城基层的民间中医资源会如此丰富。
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大部分像张泽民和张文瑞这样的民间中医就成了“黑中医”,成为被打击、被取缔的对象。《执业医师法》实施以来,在提高中医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队伍的发展。但由于提高了中医医师执业的门槛,特别是限制了医师资格考试条件,致使大批不具备学历条件的中医药人员不能继续从事执业活动。同时,师承、家传等培养方式的人员也由于无法达到申报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而无法通过考试获得行医资格,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门槛制约了民间中医的发展。
“我们也想通过考试拿到行医资格,可考试对学历有要求,里面还有很多西医的知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考起来有点难。”自幼就开始自学中医的李国宏,也曾经历过“非法行医”的无奈,对于已经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李国宏表示非常期待。
“现行的《执业医师法》主要是参照西医的标准制定的,事实表明,未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民间中医,许多也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民间中医‘松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运城市原卫生局副局长田康立说。
有时候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收获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旅途会让我们更加崇尚自然带给我们的魅力,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清晰自己想要什么,更加清晰的思考自己就想要什么,明白物质和财富不会是最后的归途和目的。那么在这段旅途中我们往往也会有一段美丽的邂逅,有可能碰见那个你觉得对的那个人。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本人的一个朋友如同神一般的人设存在,上得了火山下得了地中海,五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能。旅途邂逅这件事发生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可能因为小小年纪出国留学的经历,她对旅行充满了好奇心她对风景的痴迷一点都不亚于对男色的贪恋。她曾经许下豪言壮志要在自己的结婚之前,去度假旅行的时候夕阳西下亲吻一个陌生男生。管他国外国内,直腰还是驼背,绅士还是扫地老伯,都要走上前去求一个吻。结果这个胆大的想法促成了那次的邂逅了一个一米八几的韩国阳光大帅小伙儿,最后如愿以偿的在沙滩上亲吻。我呢激动地问她“帅吗帅吗?”笃定的点点头“非常帅”。并且后来两个人展开了异地恋,不管结局最后怎么样,这终归都是人生的体验我还是十分羡慕的。
人生难得几次邂逅,有的人花费自己所有的积蓄也要全世界旅行,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太无趣,难得人行,难得放肆。一定要勇于尝试,让自己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可以有很多乐子拿去分享。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把柴木被缠绕捆扎(比喻男女成婚),天上参子正当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晚是什么夜晚啊,见到这样的美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我呀我呀,真不知道该怎么亲近这样的美人!
束薪,本义为捆扎起来的木柴,诗经中常用来比喻男女成婚。束刍,捆草成束;束楚,捆荆成束,系“束薪”的同义反复。邂逅,即解媾,男女相悦,诗中指代爱悦的人。”子兮子兮,孔颖达疏为:自嗟叹也。
三星,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三组,分别是: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这里三星在天(正中)、在隅(偏东南)、在户(挂门框),用三星在天空中不同位置表明时间的推移。《毛传》:“三星,参也。”认为是参宿三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认为是心宿三星。《毛传》是正确的,我记得小时候,本地老百姓黑夜里通常靠观测参宿三星的位置来把握时辰,把参宿三星叫做“参子”。按古代星象学来说,参星的分野地也正是唐晋故地。在民间,参宿三星被称为福、禄、寿三星。
《毛诗序》说:“《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毛诗正义》:“不得其时,谓不及仲春之月。”《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朱熹《诗集传》说:“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
这首诗描写的是洞房花烛、新婚之夜的缠绵与喜悦。不知先贤从何处看出诗中婚姻不得其时,应该是三星在天的天象吧,不同时节天象不同。但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民不在仲春之月结婚,亦无可厚非。这首诗纯粹就是表达洞房花烛、新婚之夜的喜悦之情,什么国乱民贫、婚姻不得其时,似乎是想多了。
诗歌中的绸缪束薪(比喻婚姻结合)、三星在天(指新婚)、今夕何夕(赞叹良宵),均已典化为成语。今夕何夕,高兴地晕了头,很形象,是对新婚之夜、对美好夜晚的最美妙的感慨!其后,《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宋代张孝祥《念奴娇·离思》:“扣舷一笑,不知今夕何夕”等等,诗经中的这个“今夕何夕”已经演化为后世无数个让人感慨的“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不知道如何对待新婚的妻子,也很形象,古人婚前往往未见过面,忽然同居一室,近距离接触,不免手足无措。这首描写新婚的诗,不写锣鼓喧天的热闹,不写迎亲娶妇的礼仪,专门抓取洞房花烛夜、春宵一刻时,那新娘的光彩美丽,那新郎的惊喜无措,清人牛运震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说的是晚上。古时候婚礼,《礼记》中称为“昏礼”,在黄昏举行。《白虎通义》:“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现在,闻喜、绛县、稷山等地乡下依然奉行黄昏娶亲到家举行典礼的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