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你给这么高的分数,我随便说下,因为自己想过。我感觉陶渊明的故事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在封建帝制下,陶渊明是个隐士,桃花源是他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很朦胧的形态,他的寥寥数笔,能给我们带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纯朴,甚至有点守旧的世界,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点是:这个世界跟现实世界的差别。和谐社会立足点就截然不同,这个不是个人的理想,而是我们国家大的方向和趋势,我不是什么政治爱好者,只能客观来说,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的弊端进行修正,从个人的理想从而升至社会的高度,相比较于陶渊明的避世的思想还是有不同的。相似的地方我觉得不多,唯一的感觉就是和谐,就是人的心灵高度和谐,还有就是这两个世界都是比较虚无的,和谐社会也需要多年努力才可能有点样子。。。
鄙人陋识,只求抛砖引玉。
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猎,经深山重岭甚多,见一群山羊六七头,逐之。经一石桥,甚狭而峻。羊去,根等亦随渡,向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曰赤城。上有水流下,广狭如匹布。剡人谓之瀑布。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既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其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著青衣。一名莹珠,一名□□。见二人至,欣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忽二女出行,云复有得婿者,往庆之。曳履于绝岩上行,琅琅然。二人思归,潜去归路。二女追还已知,乃谓曰:“自可去。”乃以一腕囊与根等,语曰:“慎勿开也。”于是乃归。后出行,家人开视其囊。囊如莲花,一重去,一重复,至五盖,中有小青鸟,飞去。根还知此,怅然而已。后根于田中耕,家依常饷之,见在田中不动,就视,但有壳如蝉蜕也。
〔注〕 剡县:西汉置,今浙江嵊县,因剡溪而得名,时属会稽郡。
本篇选自《搜神后记》。
这是一篇入仙窟故事,由同一叙事母题增益润色而来。《列仙传》卷下《邗子》即言邗子随犬入山,得遇仙吏侍卫。而遇仙女,则以《拾遗记》卷十《洞庭山》为早。本篇或受上述故事影响,写猎人于深山重岭逐羊,偶入仙源遇二八姝丽。南朝同类传说更多,如《幽明录》之《黄原》、《刘晨阮肇》。清代《聊斋志异》之《翩翩》亦沿袭此一母题。故事模式大抵是设置特异身份人物,如采药人、猎人,总之是出入于人迹罕至之地的,又因迷路等原因由羊、犬或流杯、灯烛等导入,邂逅的又往往是自荐枕席的风情女子,而后物转星移,发一番“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世事如梦如幻、转瞬即逝的感慨,以人间生老病死的失落感,反衬神仙不老的超凡性,从而别有情致地表达了一种超越俗世生命局限的期盼,而其百演不厌的与仙女的野合,则折射出对超人伦情爱的玩味与渴求。
《袁相根硕》一篇在同类题材中并非上乘之作,而同出此书的《桃花源记》则是千古名篇。两个世外桃源皆设置巧奥隐秘。《袁相根硕》以赤城绝崖为屏、水帘瀑布为障,多些雄壮之美;《桃花源记》则以桃花铺路、溪水为伴,多些阴柔之气。从山口入,《桃花源记》之渔人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人设酒杀鸡作食、盛情款待渔人。风情之美、人物之淳,难与伦比,反衬出时人“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入此绝境”的对世局变乱的焦虑和对至善至美的人间乐土的渴望。相比之下,《袁相根硕》描写穴内环境,只一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设置唯“一小屋”,仙女居此不亦荒凉简陋乎?一句“早望汝来”,可知等候之良苦。“遂为室家”,不免操之过急。二女出行,往庆“复有得婿者”,令人感到女儿国仙女倒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不亦可悲乎?袁相、根硕潜归,二女不告而知,以物相赠,不许开启的一囊一重重掩蔽着仙姝的诡秘,打开却只一青鸟倏忽而去。人于是在这失而复得、得而又失中陷入思考:蝉蜕而去的根硕之魂灵,究竟是化青鸟而去?还是重觅仙府别享安乐?抑或因家人私开腕囊怨恨而去?故事戛然而止,留有余韵。不过,袁相下落没个交代,最终给人以残缺之憾。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鉴赏
初,张衡作《定情赋》1,蔡邕作《静情赋》2,检逸辞而宗澹泊3,始则荡以思虑4,而终归闲正5。将以抑流宕之邪心6,谅有助于讽谏7。缀文之士8,奕代继作9,并因触类10,广其辞义11。余园闾多暇12,复染翰为之13。虽文妙不足14,庶不谬作者之意乎15
夫何瑰逸之令姿16,独旷世以秀群17;表倾城之艳色18,期有德于传闻19。佩鸣玉以比洁20,齐幽兰以争芬21;淡柔情于俗内22,负雅志于高云23。
悲晨曦之易夕24,感人生之长勤25。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26!褰朱帏而正坐27,泛清瑟以自欣28。送纤指之馀好29,攘皓袖之缤纷30;瞬美目以流眄31,含言笑而不分32。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33,悲商叩林34白云依山。仰睇天路35,俯促鸣弦36。神仪妩媚37,举止详妍38。
激清音以感余39,愿接膝以交言40。欲自往以结誓41,惧冒礼之为諐42;待凤鸟以致辞43,恐他人之我先44。意惶惑而靡宁45。魂须臾而九迁46。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47;悲罗襟之宵离48,怨秋夜之未央49。愿在裳而为带50,束窈窕之纤身51;嗟温凉之异气52,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53,刷玄鬓于颓肩54;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55。
愿在眉而为黛56,随瞻视以闲扬57;悲脂粉之尚鲜58,或取毁于华妆59。愿在莞而为席60,安弱体于三秋61;悲文茵之代御62,方经年而见求63。
愿在丝而为履64,附素足以周旋65;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66。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67。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68;悲扶桑之舒光69,奄灭景而藏明70。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71;悲白露之晨零72,顾襟袖以缅邈73。愿在木而为桐74,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75。考所愿而必违76,徒契契以苦心77。拥劳情而罔诉78,步容与于南林79,栖木兰之遗露80,翳青松之馀阴81。傥行行之有觌82,交欣惧于中襟83;竟寂寞而无见,独悄想以空寻84。
敛轻裾以复路85,瞻夕阳而流叹86。步徙倚以忘趣87,色惨凄而矜颜88。叶燮燮以去条89,气凄凄而就寒90。日负影以偕没91,月媚景于云端92。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93,恨兹岁之欲殚94。思宵梦以从之95,神飘飖而不安96。若凭舟之失棹97,譬缘崖而无攀98。
于时毕昴盈轩99,北风凄凄,炯炯不寐100,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101,繁霜粲于素阶102。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103。始妙密以闲和104,终寥亮而藏摧105。意夫人之在兹106,托行云以送怀107;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108。徒勤思以自悲109,终阻山而带河110。迎清风以祛累111,寄弱志于归波112。尤《蔓草》之为会113,诵《邵南》之馀歌114;坦万虑以存诚115,憩遥情于八遐116。
注释 1张衡: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作《定情赋》见《全后汉文》卷五十三。2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所作《静情赋》已佚,《艺文类聚》收有残句。3检:约束,收敛。逸辞:放纵逸乐之辞。宗:崇尚,遵循。澹泊:恬谈寡欲。4荡:纵情。思虑:想象,构思。5闲正;约束,抑制。正,雅正。6流宕;放荡。宕:同荡。7谅:确实,诚。讽谏:委婉地规劝。8缀文:作文。缀,连缀。9奕(yi亦)代:累代。奕,重叠。继作:不断地写作。10触类:连类而及。指同样的题材。11广:扩展。12园闾;农村。园,田园;闾,里巷。13染翰:以笔蘸墨,指写作。14文妙:文彩。15庶:庶几,至少、大慨。谬:相悖,违背。作者之意:指写这类赋的前代作家的本意。16夫:彼,那位。瑰:稀而珍贵。逸:风姿翩翩。令姿:美好的容姿。17旷世:绝世。秀群:超群。秀,特异。18表;特出独立。倾城;全城人都为之倾倒,形容女子容貌特别美丽。19期;期望。德;美好的名声。20鸣玉:佩戴在身上因互相碰撞能发出声响的玉环。21齐:同。幽兰:兰花。22俗内:平凡的内心。23负:怀抱。雅志:高雅的志趣。24晨曦:晨光。25长勤:多忧多劳。26殷:多。27褰(qian千):拉开。朱帏:红色的帏幔。正坐:端坐。28泛:这里指自由弹奏。瑟(se涩):乐器名。与琴相似,二十五弦。29纤指:细柔的手指。馀好:美好,这里指瑟声美妙,余音袅袅。30攘(rang嚷):扬动。皓:白。缤纷:指衣袖飘动时交错的样子。31瞬(shun顺):眨眼。眄(mian面):顾盼。32不分:难以分辨。33景:同影,日影。轩:窗户。34悲商:悲凄的秋风,古以商为五音中的金音,声凄厉,与肃杀的秋风相应,故称秋风或西风为商风。叩:敲打。35睇(ti梯)凝视。天路:天边的景物。36促:急速。37妩媚:娇美可爱。38详:安详。妍:美丽, 39激:发。余:我,作者自指。40接膝:古人跪席而坐,以膝相接。亲近的意思。交言:交谈。41结誓:订立相爱的盟约。42冒礼:违礼。:同愆、过错。43凤鸟:古代传说帝喾高辛氏用凤凰传送礼物娶有娀氏的女儿简狄。致辞:说媒。44我先:先于我。45靡:无。46九迁:屡迁,九言其多。47华首:美丽的头面。48罗襟:罗,绸;襟,有领的内上衣。49未央:未尽。50裳:下衣。即裙子。51窈窕:优美,苗条。纤身:细腰。52嗟(jie接):叹息,异气:气温变化。53泽:发脂。54颓肩:削肩,古代女子以削肩为美。55白水:清水。枯煎:枯干。56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57瞻视:看视。闲扬:娴扬,眉目顾盼宛转之貌。58尚鲜:讲究时时鲜艳。59取毁:被揩洗掉。华妆:华美的梳妆。60莞(guan关):植物名,俗称水葱,席子草,可以织席。61弱体:柔软的身体。三秋:秋季。62文茵:华丽的被褥。茵,垫席。御:使用。63经年:过一年。见:被。64在丝而为履:化作丝而结成鞋。65素:洁白。周旋:转动。66委弃:舍弃。67不同:不能同在。68楹(ying营):堂屋前部的柱子。69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在东方海外,传说太阳从这里升起,这里指太阳。舒光:放出光芒。70奄:复盖。灭景藏明:指烛光被息灭。71凄飙:凉风。72晨零:清晨落下。73缅邈:同绵邈,遥远。74桐:落叶乔木,本质轻疏。老则纹理细密,古时做琴瑟多用此木。75辍音:中止音乐。76考:思考。必违:一定与心意相违背。77徒:徒然。契契:忧苦的样子。78拥:抱着、怀着。劳情:苦情。罔诉:无处诉说, 79容与:徘徊不定的样子。80栖:停留,止息。木兰:落叶乔木,高丈余,晚春先花后长叶,俗称紫玉兰。遗露:坠落的露水。81翳(yi义):遮盖。82傥(tang躺):或许。行行:徘徊不进的样子。觌(di敌):相见。83中襟:内心。84悄想:愁思。空寻:白白地追寻。85敛:收拾、整理。裾:衣的前襟,复路:回路。86流叹:兴叹, 87徙倚:忧思徘徊状。趣:趋,走路。88矜颜:面色庄重。89燮燮(xie泄):落叶声。去条:离开枝条。90就:接近。91日负影:太阳和它的光辉。92月媚景:月亮显现出明媚的景象, 93悼:哀伤。当年:正当盛年。晚暮:衰老。94兹年:这一年。殚(dan单):尽,指年末岁终。95宵梦:夜梦。96飘飖:动荡不安的样子。97凭舟:驾船。掉:船桨。98缘崖:攀登山崖。99毕昴(mao铆):毕宿与昴宿,二十八星宿名,于秋后出现。这里指秋天的星星。盈轩:满窗。100(jiong窘):思索不安的样子, 101摄带:束带。伺晨:等待天明。102粲(can灿):鲜明夺目,素阶:白色的台阶, 103流远:从远方传来。104妙密:轻微细密。闲和:闲静和平, 105寥亮:同嘹亮。藏摧:悲伤。106意:推想,想象,人:美人。107怀;相思。108奄冉:形容时间推移。就过:随时过去。109勤思:苦想。110阻山而带河:为山河所阻隔。111祛(qu区)累:消除烦恼。112弱志:指相思之情。归波:归入大海的河流。113尤:指责。《蔓草》:即《野有蔓草》。《诗经·郑风》中的一篇。诗中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句,指青年男女不期(非正式婚姻结合)私会。114《邵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邵南》中关于男女恋情的诗。多合乎礼仪。馀歌:遗诗。115坦:坦荡。这里指平息。万虑:连绵不断的情思。116憩:休息,这里有寄托的意思。八遐:八荒极远的地方。
今译 当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都约束放逸的文辞而崇尚恬静寡欲。开始时放纵种种遐想,最终却约束情思而归于雅正。用以抑制放荡的心念,想必会有助于讽谏。撰写文章的士人,历代都相继而作,并互相启发写出同一题材的作品。其辞藻及含义均有所扩展。我隐居乡里颇多闲暇,也挥笔写上一篇。虽文采不足,但至少不会违背前代作者的意图吧!
是那样的飘逸和美丽,绝代的秀色超俗奇异。具有倾城的美艳,还期望有美好的德行流传。佩戴着铿锵作响的美玉以显示高洁,和幽兰比试谁更芳芬;平凡的心中有淡泊的柔情,又怀有凌云的雅志。
悲哀那晨曦初照又倏忽到了夜晚,感慨人生多么忧劳。同样都是活过一生,为什么缺少欢乐而忧愁繁多!撩起红色的帏帐端坐堂上,弹奏起清瑟自我欢娱。手指纤纤送出美妙的音色,扬起白袖舞动缤纷。转动着美丽的双眼左右顾盼,隐含着言语笑意难以分辨。
曲调演奏将近一半,太阳已经落下西轩,悲凄的秋风吹打着树林,白云环绕着山峰。仰头凝视着天边的景物,低头拨弄着琴弦,那神态气度多么妩媚,一举一动多么安闲柔美。
弹奏起清新的音乐使我感动,我愿和她促膝谈心。想亲自前往和她结成盟誓,又担心违背礼仪受到谴责。想等待凤鸟来传递话语,又恐怕别人抢在我的前面。心神不定意惶惶,魂魄不安一会儿来往九趟。
我愿在她的衣服上作为衣领,承受那美丽头面余下的芳香;悲伤那罗衣晚上要暂时离去,因此怨恨那秋夜太长。我愿在她的衣裙上作为衣带,束缚那窈窕纤细的腰身;可惜天气有冷有热,不免要脱去旧衣而换上新装。我愿在她的头发上作为发膏,涂在黑色的两鬓披拂在柔肩上;悲哀那佳人时常洗发,发膏随清水流逝而枯干。
我愿在她的眉端作为黛色,随着她美丽的目光而扬动;悲伤那脂粉鲜艳无比,青黛可能被华美的倩妆掩盖。我愿在她的床上作为簟席,供她的弱体倚躺到凉秋;悲哀那花纹的被褥要把它更替,经过一年才能重铺在床。
我愿成为丝附在她的鞋上,紧裹着雪白的脚指随它徜徉;悲哀那行走终有停止,坐卧时白白被弃置床边。我愿在白昼作为她的影子,常随着她的身形忽西忽东;悲哀那高树树荫太多,慨叹有时不能与之同行。我愿在夜晚作为蜡烛,在厅堂的柱间照见她的玉容;悲哀那扶桑树上射出阳光,遮掩住蜡烛的光影。我愿作为青竹编织成罗扇,被她轻柔地握住摇出凉风;悲哀那清晨白露飘落,再看襟袖中罗扇已杳无踪影。我愿作为树木中的梧桐,制作成她膝上的鸣琴;悲哀的是弹奏到最高兴时忽然悲从中来,终于推开我而停止了琴音。细思量事实终与愿违,徒然忧愁白费苦心。我心中的苦闷向谁倾诉,独自徘徊在南面的树林,停留在坠露的木兰之下,遮蔽着青松的树荫,倘若在行路中偶然相逢,心中交织着喜与惧的感情。终于寂寞而一无所见,独自忧郁而空自找寻。
整理一下衣服回到原路,眺望夕阳而长长叹息。步履踟蹰忘记前行,形色凄惨而表情庄重。树叶簌簌离开树枝,天气凄凄而逐渐寒冷。太阳偕着影子一起消失,妩媚的月亮挂在云端。鸟儿悲鸣着孤独地归巢,走兽去寻找同伴而没有回还。哀伤壮年将要衰老,怨恨这岁月已将走完。想着要去寻找夜晚的梦境,心神飘飘而不能安宁,就像乘船失去了船桨,也好比上山而无从攀缘。
此时群星已照临轩窗,北风吹得凄凉,我心中烦燥不能进入梦乡,各种念头在心中徘徊,起身穿戴等侯到天亮,繁霜闪闪铺洒在白色的台阶上。雄鸡收起翅膀还未啼鸣,远处传来清哀的笛声。开始时细密而且闲雅,后来却高亢而哀伤。猜想那吹笛的美人就在这里,托行云将心意传递。行云飘逝没有答话,时光也慢慢逝去。徒然苦思而独自悲伤,终于被山河所阻不得前往。迎着清风以排除烦恼,将那柔弱的情思付之退去的流水。责备《郑风·蔓草》中所描写的私会,吟诵《召南》中留下的合乎礼仪的歌曲。清除各种情思以保持诚心。让那遥远的思念在八荒之中休止。
集评 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风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题文选》: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者甚多矣。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陶渊明《闲情赋》,必有所自,乃出张衡《同声歌》,云:“邂逅承际会,偶得充后房。情好新交接。栗慓若探汤。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林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张宗祥《吹剑录全编》:范文正公守饶,善妓籍一小环,既去,以诗寄魏介曰:“庆朔堂前花自裁,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口别离恨,已托春风斡当来,”介买送公。王衍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以范公而不能免。慧远曰:“顺境如磁石遇针,不觉合为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我终日在情里做活计耶。”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渊明作《闲情赋》,盖尤物能够人,情荡则难反,故防闲之。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七:东坡谓梁昭明不取渊明《闲情赋》,以为小儿强解事。《闲情》一赋虽可以见渊明所寓,然昭明不取亦未足以损渊明之高致。东坡以昭明为强解事,予以东坡为强生事。
明·何孟春注《陶靖节集》卷五:赋情始楚宋玉,汉司马相如,而平子、伯喈继之为《定》,《静》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瑀作《止欲赋》,王粲作《闲邪赋》,应玚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此靖节所谓弈世继作,并固触类,广其辞义者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所谓词人之赋丽以*也。
明·郭子章《豫章诗话》卷一:陶彭泽《闲情赋》,萧昭明云:“白璧微瑕,惟《闲情》一赋。”东坡曰:“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昭明责备之意,望陶以圣贤,而东坡止以屈、宋望陶,屈犹可言,宋则非陶所愿学者。东坡一生不喜《文选》,故不喜昭明。
明·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五:按昭明序云:“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愚谓昭明识见浅陋、终未窥渊明万一。盲者得镜,用以葢卮,固不足怪。
此赋托寄深远,合渊明首尾诗文思之,自得其旨。如东坡所云,尚未脱梁昭明窠臼。或云此赋为睠怀故主作,或又云续之辈虽居庐山,每从州将游,渊明思同调之人而不可得,故托此以送怀。如东坡所云与屈、宋何异,又安见非小儿强作解事者索解人不易得如此。
观渊明序云:“谅有助于讽谏”,“庶不谬作者之意”,此二语颇示已志,览者妄为揣度,遗其初旨,真可悼叹。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总论》:世目情语为伤雅,动矜高巷,此殆非真晓者。若《闲情》一赋,见摈昭明;“十五王昌”,取呵北海。声响之徒借为辞柄,总是未彻《风》、《骚》源委耳。
清·方熊评《陶靖节集》卷五:此自比,言情不可止。笔调亦汉、魏之遗。
清·邱嘉穗《东山章堂陶诗笺》卷五:闲者防闲之义,与间字不同。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蕈衾帱”等语意。而吴兢《乐府题解》所谓“喻当时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谓“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离骚》“怨美人之迟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赋正用此体。昭明太子指为白璧微瑕,固为不知公者;即东坡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好*,亦不知其比托之深远也。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彦周诗话》谓退之诗“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欲醉坐添香”,殊不类其为人。余谓铁心石肠,工赋《梅花》、《闲情》一赋,何伤靖节正恐惯说钟庸大鹤,却一动也动不得耳。
清·李调元《雨村赋话》卷八:朱昂传尝读陶潜《闲情赋》而慕之,因广其辞。
清·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古以美人比君子,公亦犹此旨耳。昭明以“白璧微瑕”议比赋,似可不必。意本《风》,《骚》,自极高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非欤!逐层生发,情致缠绵,终归闲正,何云卒无讽谏耶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二: 《闲情赋》,渊明之拟《骚》。从来拟《骚》之作,见于《楚词集注》者,无非灵均之重踈,独渊明此赋,比兴虽同, 而无一语之似,真得拟古之神。东坡云:“晋无文,惟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予亦曰:晋无文,惟渊明《闲情》一赋而已。乃昭明谓为白璧之瑕,不但与所选宋玉诸赋自相刺谬,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鸩鸟不媒,亦将斥为绮词乎《国风·关睢》,亦当删汰乎因哉昭明之为诗,宜东坡一生不喜《文选》也。
清·方东树《续昭味詹言》卷八: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此说甚正,贺裳驳之非也。如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直是轻薄 ,最误子弟。
清·刘光第《诗拟议》:《有孤》诗之子无裳、无服、无带,情思缭绕,往复迫切,与陶渊明《闲情赋》中九愿字云云,正复不异。陶赋自序云:“始则荡以思处,而终归闲正。”此诗则荡而不能自持矣。
清·刘光蕡《陶渊明闲情赋注》:此篇乃渊明悟道之言,较《归去来词》、《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尤精粹。昭明取《五柳先生传》訾此为瑕,何也读书不可泥于句下,所谓诗无达诂是也。苟执词以求之,十五《国风》之词可存者仅矣!太史公谓“《国风》好色而不*”,以曰《离骚》,渊明此篇亦即其意。身处乱世,甘于贫贱,宗国之复既不忍见,而又无如之何,故托为闲情。其所赋之词以为学人之求道也可。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
清·吴觐文批校《陶渊明集·陶渊明集序》批语:至于渊明《闲情》一赋,其自序曰:“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所谓作者之意,即上张、蔡两赋,所谓“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云尔也。予细玩其赋,如“愿在衣而为领”等语,何等流宕,而终结之曰:“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憇遥情于八遐。”则终归闲正矣。作者之意若曰:吾如是之荡以思虑,而终无益也,则不如“坦万虑以存诚”而已,此岂非有助于讽谏乎!而昭明乃谓其卒无讽谏,其论亦已过矣。虽然,昭明之论《闲情赋》则为过当,而其言“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二语,要自为作文之正论也。予观后世之学义山诗者,徒习其浮靡流宕之词,而失其旨,不能终闲正。予尝谓孔之若作,则此等诗皆当入删诗之例,惟其谬于作者之意也,使得闻卒无讽谏二语,当亦废然返矣。然则昭明之论岂可以其过当而尽非之哉!
清·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七:“闲情作赋太无聊,有好何须九愿饶,我顾将身化长带,一生牢系美人腰。”旧曾于友人案头见是诗,署曰:《书靖节闲情赋后》。
总案 《闲情赋》是抒写爱情的赋体佳作。这篇赋约作于晋太元十六年(391年),作者二十七岁时。闲,《说文》:从门中有木。防止、挡住的意思,闲情即检束放荡之情,并非闲情逸致。作者在赋中写自已对一位德貌双全的美人的爱慕和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纯真的男女爱情生活的渴望,其感情炽烈、奔放、真诚。关于对《闲情赋》的评价,历代评论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此赋宣扬了 的感情;有人认为此赋“好色而不*”,最终归于闲正,有助于讽谏;有人以香草美人的传统说法来解释,认为它含有影射追求政治理想的用意。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曾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鲁迅先生肯定了它是爱情赋,其思想是大胆的,有违于封建礼教的,同时又指出它的时代的局限性。《闲情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比作各种具体形象,大胆地向恋人倾吐了爱情,如醉如狂,痴诚感人。在结构上曲折变化,起落无迹,跌宕起伏,给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赋中还充分运用了辞赋的铺张、用韵、骈偶和辞采华美等特点,对诗人的热恋之情作了浓重的描绘和渲染。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细腻深刻,有独到之处。
东坡序文: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辄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因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庶以仿佛其不可名者,示舍弟子由、晁无咎学士。
注释: 1、盘礴,伸开两腿坐, 引申为不拘形迹,旷放自适。
赏析:一、背景。 陶渊明、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在中国士人阶层中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非常喜欢、仰慕陶渊明,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但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的类型。
此组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七月,时苏轼在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事(扬州知州)任上。既是“和陶”之始,也是苏诗风格由汪洋宏阔转而平淡简古的过渡。此后,开始了一个"要当尽和其诗"的特殊创作历程,一发不可收。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惠州的苏轼,再作<和陶贫士七首>;元符三年(1100),滴居琼州昌化军的苏轼,作<和陶始经曲阿>。前后作"和陶"诗达137首,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一样,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风格平淡自然。但陶渊明是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苏轼在《和陶饮酒二十首》创作前后,为避是非,自请外任知扬州事(扬州知州),处于"半仕半隐",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苏轼是在艰难处境中对新的人生觉悟的诗性抒写,对陶渊明人生观的个性解读。苏轼这一新的人生觉悟在人格依据和现实依托上,与陶渊明既有相似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 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陶渊明也幸运地由于苏轼一百二十多首的《和陶诗》的创作及评议,得以摆脱其纯粹隐士的面目,并从此岿然 站在了中古诗学史的最高峰。
二、异同。 情有所通,趣亦相同,渊明爱酒东坡取意,渊明好读书东坡不释卷,在疑义的辨析中,消解了二人的时空阻隔,取得了精神世界的高度默契。情趣相一致,理念更相投,以真对真,以心隐酬身隐,是东坡对渊明的旷代回应。在情、趣、理的层层对话中,遣散了东坡的孤独,朗畅了东坡的心情,并为他安然与舒惬之心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元好问晚年也指出,“东坡和陶,气象只是坡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渊明决不能办此。独恨‘空杯亦尝持’之句,与论无弦琴者自相矛盾。别一诗云:‘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此为佳。”(《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十《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元好问的态度是褒是贬,并不明确。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说,陶渊明写不出苏轼那样的诗句,这样说来,似乎陶渊明也有不如苏轼的地方。然而,陶渊明已经是公认的经典诗人,甚至是诗歌的标准,而苏轼只是后来者,元好问指出二人的差异,更像是在说,苏轼还没达到陶渊明的境界,所以学得不像。陶诗以浑然一体、不可句摘而备受称誉,元好问特意指出苏轼和陶诗的警句,貌似欣赏,却似乎暗含着有句无篇的批评。
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作为唱和诗,在很多方面追随陶渊明的原作,相同的韵脚,多次饮酒之后的写作情境,交代写作情境并与友人分享诗篇的序言,这些都是最明显的表现,而最大的相同点是苏轼的和诗与陶诗一样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但苏轼的写作显然不如陶渊明那样放松,他自始至终扣紧“饮酒”的题目,在二十首诗中除去第十五首外的每一首诗都要以各种方式兜转到酒和饮酒上来。从表面上看,苏轼的和诗与陶渊明的原作一样,在想象力的延伸和诗材的选取上自由无羁,但事实上,苏轼是以刻意的谋篇布局来造成散漫的章法,以求接近于陶渊明的原作。比如苏轼和诗的第四首,采取寓言的方式,以虫、雀不满足现状而招致灾祸的故事,说明一种生存的哲学。而陶诗的第四首,描述失群的飞鸟栖止在孤独生长的松树上。同样都是动物故事,同样都在组诗的第四首,这明显地表现出苏轼和诗所作的有意的安排。再如苏诗的第八首借“霜松”托物言志,也是从陶诗第八首寓意青松的写法变化而来的。苏轼和诗在组诗的布局上显然受制于陶诗。这也是次韵诗不可逃脱的命运。
与陶诗无意求工的句法相比,苏轼的和诗显示出遣词造句的巧妙和刻意,如苏诗第二十首“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二句。民国年间沈其光在批评苏轼和陶诗“处处运巧使才,机锋横出”后,说这两句诗“太火”,与澹定的陶诗迥异。正如不少批评家所指出的,苏轼的和陶诗完全是他自家的面目。苏诗“和陶诗”,并非纯粹模拟之作,而是偕渊明之酒杯,浇自家块垒,“神似陶公”而已。在具体内容上固然不同,但精神上却是相通的。
三、辑评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公(苏轼)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有故意效之,与陶一色也;有本不求合,适与陶相似者;有借韵为诗,置陶不问者;有毫不经意,信口改一韵者。……”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江西的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侃曾任大司马,后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顿。年轻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济苍生的抱负。而在封建社会,想要实现抱负,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入仕为官,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为官,曾是陶渊明追求的梦想。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的进身的机会,做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毕生无缘的梦想,所以他一直不愿为官。直到29岁,他开始做一些小官,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直到41岁,任彭泽令的80天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去官职从此过着躬耕归隐的生活,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祖。
陶渊明的为官生涯一直持续了十三年,这对一个古人来说是不算短的年份,笔者如果陶渊明真的那么讨厌为官,他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他之所以坚持,几次为官,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试图为百姓谋福利,然而,官小权微,官场黑暗,再加上自己刚烈的性格,使他与那个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在不容于官场和想要实现愿望而这个愿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冲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择,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一种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的是对现实深沉的愤慨。因此,他在离开后也问自己:“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的归隐带着解脱的快乐,但更多的是苦难的加剧。在陶渊明归隐后,依然为“世与吾相违”而悲哀,还会问自己“胡为忽惶惶欲何之?”
诗人的归隐是对“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纵心灵(对于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保存)与山水的安慰。
一 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中国古人把人看作天地万物之一,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象今天人们把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异化于天地万物之外。在哲学上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有自我,社会,自然几个不同的概念。陶渊明在官场,在社会中,他感到与天地万物的疏离,于是他要回归故里,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二 陶渊明的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那就是脱离社会人伦,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回归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陶渊明而言,回到故乡务农,就是回归自然,务农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体对群体的逃离。 关于群体,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作过很好的分析:我这个主体的眼里,他人是客体;而再他人的眼里,我又成了客体。与他人相处,就必须把自己置于客体的地位,这就是矛盾与共在。他更说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陶渊明无法忍受这种矛盾,他选择了逃离。农村居民散落为户,他的自我主体保持了独立,完整,自由。
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分析的为:
陶渊明自幼家贫,为生活所迫才出来做官,正当“程氏妹丧于武昌”(客观),再加上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杵”与腐败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而自己又爱好自然(主观)等主客观原因,使得陶渊明归隐。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