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导游词

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导游词,第1张

平乐的景区特色在于“镇外有景”,不仅有古镇区作为核心,在集镇核心区外还有南丝绸之路风景区、芦沟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金鸡沟风景区等五大风景区作为支撑。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川平乐古镇 导游词 ,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1

拾梯而上,我们来到的这条街就是长庆街了,长庆其名取“白沫江水源源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意。与长庆街相连接的是福惠街,福惠连长庆,寓意吉祥。这条长庆街也是我们保留比较完好的一条古街道。现在所看到的老钟表铺就是平乐古街历史的见证,此修配铺为古镇居民 修理 日常生活用品及更换配件,已近百年。早期专营煤油灯芯,随时代发展开始修理手电、钢笔、翻配钥匙等。工艺上主要用原始的木炭火炉加热升温焊接,手工敲打制作。

在这条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工艺,也可以购买到你称心如意的旅游产品。为了服务于商业活动,长庆古街均为梭式建筑,高低错落,木格窗花。临街铺面前设店堂,后为货栈,多为上宅下店,或前店后栈中天井的一楼一底穿木结构。这条街以前是竹木市,主要卖竹编的筛子、背篼和木凳、木床等。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许多店铺就转为经营旅游商品了。

看前面就是“古镇第一照”,这个照相馆是民国时期邛崃最早的照相馆之一了,里面的主人家杨大爷从事摄影工作已经60余年了,平乐古镇现在保留的很多旧照片都是出自杨大爷之手,照相馆也成为记载平乐影象历史的“第一照”了。

平乐古镇当年亦是红色革命的地方,当年红军长征路经邛崃,在平乐留下深深足迹。现在我们看到的草鞋店里面,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所需用到的草鞋,这些草鞋纯手工编造,打草鞋的大爷七十多岁高龄已打这草鞋几十年了,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并把草鞋店取名为“红军草鞋”。这间很古朴的草鞋店,不大的店子里全陈列着老大爷的杰作,大家如果想学,可以在这里看看大爷是如何将稻草变为草鞋的。

在这条街上我们还可以尝到地道的玉麦馍馍,玉麦是用玉米面、面粉、老南瓜等和在一起,经发酵后,放入竹制的蒸笼蒸煮而成,是老少皆宜的食品。除了玉麦馍馍,我们当地的美食:甜皮鸭、老腊肉、野生河鱼、嫩豆花、奶汤面、碗碗羊肉等等都是大家喜爱的,喜欢小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2

现在,我们乘坐的竹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游船,是当地手工竹艺匠人以竹为材料,设计制作成仿古亭台式样,颇受游客欢迎。大家泛舟波上,躺一回靠背椅,喝一杯花楸贡茶,闭上眼睛,再在船上听一曲当地的民歌,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微微河风,做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您不如听听平乐人地道的民歌,感受下平乐主人的好客之情吧。

在船上我们就可以远远看到——天工应物风情园,什么叫天工应物什么又是风情园“物生于天,工开于人”。风情园的打造充分借鉴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 百科 全书。平乐作为川西坝子具有代表意义的古镇,要复原历史记忆,这是最好的范本,风情园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想要领略平乐古镇历史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座风情园是集省内名工名匠,历时一年方建成今日之规模。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男耕女织……风情园是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 文化 遗产”为主题的“百年古村落”,一开园这里便受众家好评,被称作“活下来的文化遗产”、“记忆中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

在园内,酿酒、榨油、造纸、碾米、磨面、织布、制陶、竹编、木刻、打铁等作坊林立;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错落有致;竹林掩映中,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人宛若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了百年历史的农耕岁月。质朴中透出壮观,平淡中透出新奇,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体验和向往,在四川古镇景区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进大门,我们看见的这面墙叫“照壁”,照壁在古人心目中是能够趋吉辟邪的,据说上百年的照壁,如若不倒,则为福壁,触之能增福,大家不妨上前试之一摸,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3

在长庆街这里我们能看到禹王坎码头。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后来渐渐成为了船只上下货物的地方,名称也随之改为了现在的码头了。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走进上河坎码头,大家看见的河是平乐的母亲河白沫江,它发源于天台山的玉霄峰,大家知道这条河流为什么叫白沫江吗自古以来,平乐的竹子资源都特别丰富,造纸业也就特别发达,以前盛传着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当时沿江两岸的造纸作坊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故此得名白沫江。上游就是“一江分三水”的特殊景色,在远处的堰叫禹王堰,据(尚书 禹共)中记载,平乐曾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的办法治理洪水,但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径此处,撒黄金垒土,终于筑堰成功,从此以后,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将此堰命名为禹王堰。近处的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楼而过,与禹王堰一样灌溉着镇中的的万倾良田。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4

我们首先去看看右前方的天工别院。天工别院全院分四进,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全部为实木穿斗结构。其中建筑装饰典范以“木雕”“石雕”为主,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等,内容以福禄寿禧、四季花卉、岁寒三友为主,图画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肃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这里,游客可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上宾礼遇;也可携带有情人坐花轿、骑大马,在吹吹打打中入洞房、睡花床,感受“洞房花烛夜”的传统婚庆习俗。

走看完天工别院,我们继续风情园行程。前面这个四合院,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家院落,农家小院均是传统的三间两头转的川西民居建筑,U字形排列,土砖围墙、篱笆院门、晾晒农作物的晾架、风谷机、红辣椒、玉米棒子、水井等,处处弥散着农村的独特风味,体现了农家院落特点。小院房屋正中是高大明亮的堂屋,一般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兼作客厅;侧有卧室、客房、厨房、仓房等。白墙黑瓦,干净利落,不高的篱笆围栏露出浅浅的绿意。院外是休闲园,在这里泡上一杯茶,享受阳光的沐浴,品味农家质朴生活。另外,这里还提供啤酒,以及美味的卤菜,可口的小吃,让游人在体验传统农业之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前方的圆形的空地叫“耍坝”,是进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的地方,耍坝是川西 民俗文化 的重要体现。园区同样设有,且以传统钱币为原型,配合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福禄寿禧”等元素,构成一个原始的娱乐场所。耍坝上会不定时上演最民俗的文艺活动和杂耍表演。每逢周末,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这里,游客能体会到真正的平乐味。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5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导游词相关 文章 :

★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5篇

★ 四川平乐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

★ 5篇介绍四川平乐古镇的导游词范文

★ 四川洛带古镇导游词5篇

★ 广元平乐寺的导游词

★ 实用版四川景点导游词5篇最新2020

★ 四川导游词

★ 四川剑门关导游词5篇

★ 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

★ 四川景点导游词

◆平乐古镇核心区旅游导游线路(参考): 闫巷街(与骑龙街上段交叉)古牌坊古榕树(面对乐善桥,左边为福惠街右为长庆街)长庆街(禹王马头、老茶馆)禹王古街(赏风楼和古民居)台子坝 字库街糠市街

◆顺河街(看吊脚楼)赏白沫江八店街乐善桥红星竹编剑仙楼银家大院河滨公园黄金堰兴乐桥回闫巷街

◆禹王街 此民居地处禹王大街,为明清建筑,青瓦木结构。临街三层阁楼,因近戏台,楼廊上可观每年三月十一会场上的川戏。平时逢一、四、七赶集,晚上川戏玩友在此清唱。邻近摊贩小吃灯火辉煌。热闹常至半夜。

◆长庆街 取白沫江源远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义。古鱼市码头位于街口,常年皆有木船停靠。纸帮、烟帮,皆由码头沿水路通往下江一带,油盐、布匹、百货由水路运进古镇而停靠于此,故热闹异常。

◆福惠街 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

◆镇江坊 九十年代建成,宽 六米 ,高八米,飞檐翘角。

◆正街书:秦埠汉衢,南梁、北津。对曰:沫水西来通长江汇九省商贾繁华千年埠镇,骑龙东去连锦城聚八方物货富裕百里黎民。

◆临江书:江流叠翠,东仓、西廪。对曰:过桥去应是钟灵仙境金华佛地,渡船来可有崃山秀色蒙岭烟云

◆平乐古榕,沿江十三棵,树龄多在千年以上,唯此树最大,树龄 1500 多年。除枝繁叶茂外,乡民多具三牲礼品,将小儿拜寄与黄桷树为干儿(女),取其能得到它的佑护,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又认为它独具灵气,以手触之可除百病,此民俗自古有之,至今犹存。在此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石板街酒肆茶坊,吊脚楼风光优美。真可谓景冠川西,奇绝之极。

◆水巷子 水巷子为古镇临江市街通下江边石梯巷道。建镇时同时修建,终点为用水码头。古镇先民民风淳朴,约定成俗:大清早挑水饮水,早饭过后才能淘洗杂物。后建成自来水厂,只作杂物淘洗巷道之用。

◆剑仙楼 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两岸桥头的阁楼,两面临江,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糠市街 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已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

◆八店街 街以八间店铺得名,古时为水码头,进出货物皆装卸于此,常年热闹非凡。街口有寨子门,晚上二更关门,清晨五更开门。

◆禹王古街 禹王街是平乐古镇目前保存完好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清代修安乐堰、黄金堰,建乐善大桥,因治水而市井繁荣,乡民因崇尚大禹治水之德,建禹王庙,修禹王街。

◆黄金堰 黄金堰为平乐至下坝乡灌溉农用堰之一,乃先民为灌溉西岸万亩良田而修建。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得以进一步改造,由竹笼装卵石筑成。相传最初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大禹撒黄金垒土终于堰成。汹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内、外两江,从此两江之水滋润了千顷良田,做到了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

◆银家大院 银家大院是清代纸商别宅,昔时规模恢宏,多进七天井建筑群构成七星抱月布局,现存一院两天井已略见一斑。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古打铁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铁器时代起就有此种手工铁匠铺。此铺已近百年,家传三代。它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熟铁块,先在炉火中煅火,用手拉动风箱(老子书中有橐龠,即风箱的记载,足见其年代之久远),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用具。

◆唐代观音院 平乐古镇以悠久的历史和罕见的人文景观著称。唐代观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历朝历代香火旺盛,历来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焕然一新,极具佛教文化氛围。造型逼真的铜雕观音(中国铜雕精品)和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中著名的千手观音、净瓶观音、骑龙观音、骑虎观音等栩栩如生。

◆乐善桥 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从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桥分七孔,长 120 米 ,高 166 米 ,宽 10 米 ,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寻觅成都的古韵,近郊的古镇不可错过。这些古镇大都历史悠远,留存着相对完整而有特色的古建筑,却又镇镇不同,讲述着各自的历史。若以成都市区为原点,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画出一个圆圈,其内散布着四座特色鲜明的古镇,均已在时间的纵轴上静立1000多年。

  安仁:收藏每一段历史

  安仁声名在外。

  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博物馆小镇”,拥有保存完好的27座中西合璧的老公馆、35座博物馆、16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0余万件藏品、179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这一连串的数字足以吊足游客的胃口。

  安仁以刘文彩的庄园成名,不仅是因为富丽堂皇、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上世纪60年代,一组《收租院》群雕更是让这里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符号。

  而今,建川博物馆聚落又成为安仁一宝。从铭刻着“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大字的博物馆大门进入,抗战、民俗、红色年代、地震四大系列17座博物馆、3个主题广场在眼前渐次铺开。

  震撼,从走近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时就伴随着我们。在一个“V”字形下沉式凹槽里,站立着215位不屈的抗日壮士,都是民族的抗日领袖、高级将领,人物按照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战役分组,以军人列队形式排列。这组群像位于一个抽象的中国地图之上,壮士们或站在自己战斗的地方或站在他们牺牲的地方。这个“V”字形下沉式凹槽总长815米,宽45米,象征着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时刻。

  最初想起名“博物馆超市”,“就是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超市。”虽然,如今叫“聚落”,本质却是一样的。大邑县安仁古镇,“取仁者安仁之意”,始建于唐朝,安仁镇的人文环境和博物馆一脉相承,一是安仁公馆群是民国建筑,与建川博物馆百年收藏系列吻合;二是安仁的刘湘是抗战名将,安仁是个抗战之镇,与抗战系列馆吻合;三是刘文彩的庄园在“文革”期间被拿来做阶级斗争教育,安仁与红色年代系列相吻合。

  与两位“90后”大学生偶遇,他们告诉我,“来建川是为了寻找另一种存在。”他们将脑袋贴在展柜的玻璃上,仔细向里瞧着,那是一口刻着“四川很有希望”的泡菜坛子。这样稀罕的老物件在红色年代馆里还有很多,绘有各色“大字报”的彩绘瓷瓶、身背巨型麦穗的瓷器娃娃、五颜六色的各式票证……真实的历史印迹让人唏嘘不已。正面战场馆对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形象进行了生动详实的再现。平面照片和立体雕塑结合,生动逼真:一群士兵即将奔赴前线,一位士兵俯身写下生死状:“不灭倭寇,誓不生还”!

  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当天,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馆、不屈战俘馆5个馆进行预展,3个月吸引近10万人。近几年,因为地震纪念馆,这座“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安仁的一张名片。如今,博物馆门票有效期3天,方便游客在此细细参观品味。

  洛带:一日看尽五派建筑

  即便到成都时间不长,洛带镇党政办主任口音与其他成都人有点不一样。

  祖上是从广东梅县迁徙而来的,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全镇90%以上属于客家人,因而洛带古镇也形成了距成都最近的“客家方言岛”,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

  古镇里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一街七巷子”格局还在,“一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道两边纵横交错着七条巷子,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街道两边的商铺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镇上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四大会馆和客家博物馆,显示着洛带古镇鲜明的客家特色。

  对于镇上的客家人而言,心中始终有股淡淡的乡愁。正是出于此,洛带古镇打造了“博客小镇”。在小镇的福建土楼门前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博学博览博大博采天下众妙之长,客舍客家客人客主共兴文化小镇”。目前,小镇里已建成西部客家博物馆、闽南建筑特色商业街区和川西、晋派、海派院落数百个。1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集聚了川、闽、海、晋、徽五大中国传统建筑精髓。

  每年都有来自广东梅县的游客前来参观,感慨惊叹于它的自成一体。

  平乐:邂逅卓文君传奇

  如果你到平乐古镇,当地人一定会用文君酒招待你。

  “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时,临邛(现为邛崃)富家女卓文君为了追求真爱,离开权贵之家,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成就一段千古佳话。要追寻古镇历史有多久远,看看传说中二人私奔的小码头便可知道。

  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穿镇而过,把古镇分为东、西两岸。江边留有一段稍显残破的石台阶,岁月打磨下的青石已经没有了棱角,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私奔码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便是从这个码头上船,趁着夜色顺江而下,由水路潜入成都。如今码头虽已荒废,而古镇衍生开发的“爱情十景”,续写着这段爱情传奇。

  古镇里连接东西两岸的有两座桥,上游是乐善桥,下游是兴乐桥。乐善桥有“邛南第一桥”之称,整座桥都是由红砂石做基础建造,颜色格外醒目。尖锥形的桥墩如同一把利刃,将江水切分,洪水暴涨便可减轻对桥身的冲击。平乐古镇管委会主任任维进,已在镇上工作12年,他领我走上乐善桥,因为是周末,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各自寻找着合适的角度拍照。任维进指着江面告诉我,每到周末的傍晚,游客会在乐善桥上放飞孔明灯,白沫江上也会飘满河灯。

  古镇顺着白沫江的走势铺陈开来,江边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亭亭如盖。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分布着众多商铺,其中有很多还保留着过去的模样,药材铺、铁匠铺的主人还在做着传统的手艺活。经营瓷胎竹编的店铺里常常挤满了人,这是平乐的一大特色。原料就采自邛崃山中的青慈竹,细如发丝的彩色竹丝,一圈圈缠绕出花纹,将瓷器密密包裹,这项工艺也入选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镇中更多的老房里居住着当地居民,门前绳上晒着衣服,笸箩里晾着干菜,上了年纪的人捧着茶杯坐在门前,悠闲地看着来往的行人。天色近黄昏,店铺陆陆续续地装上老式门板,炊烟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开始在青石板街上飘荡。晚饭的香气氤氲中,这个昔日的茶马古道第一镇逐渐回复平静。

  黄龙溪:登码头访三县衙门

  古街、古巷、古宅、古寺、古渡、古衙门……黄龙溪镇副镇长万启洪一气儿说出了黄龙溪的六大古意,仍意犹未尽。

  《仁寿县志》记载:“赤水与锦江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故得名“黄龙溪”。锦江自北由成都流入并贯穿黄龙溪镇域,并在黄龙溪镇区东面纳入支流鹿溪河,组成镇域内的主要水系。这里曾是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它的故事是巴蜀历史的一个缩影。

  黄龙溪还是古代商贾繁荣的水陆码头。人们都知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却少有人知,从成都出发的“万里船”,第一夜便是宿在黄龙溪。正因此,黄龙溪形成了“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景象。

  每有客人到访,万启洪必得带去三县衙门。衙门设在古龙寺里,修建于明末清初,面积不大,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三县衙门。历史上黄龙溪隶属华阳、彭山、仁寿“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遂设三县衙门,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类似如今的联合办事机构。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穿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6个地名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

  穿行在阡陌交错的古镇。街道两边明清时的建筑仍旧保存完好,红石铺就的街面,青瓦覆顶的楼阁,刻纹精美的木栏杆,无不透着古朴宁静。万启洪不时指着街边屋前挂着的木牌给我看,那是影视剧取景地的牌子,这里已经吸引了200多部影视剧前来拍摄。在古镇里走着,天空时不时地落些雨点,却又很快停住。黄龙溪最美的时候,就是这种时雨时晴的时候,烟雨迷蒙,很有诗意。当然,如果起点轻雾就更美了。

  古镇不大,却保存完整。现存的古街坊有7条,全长1148米,有“川西一绝”之称。不愿意用脚丈量古镇的人可以选择乘坐街上的三轮车,据说,每一位车夫都会用“川普”诙谐地讲述他们眼中的黄龙溪。

古乐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它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仍在传承。堪称精品旅游胜地。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策略。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从成都西站到米娜城,换乘308路公交车,就来到了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格闻名的平乐古镇。

平谷镇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成都邛崃市,距市区约18公里;在成都西南约93公里处。古镇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镇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公元前150年西汉元年,当时形成了一个集镇。平,古称‘平罗’;传说:‘在史前蜀王开悟时期,平罗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定居水利农业,故名。’后来政府把平罗改名为平乐,一直沿用至今。

平谷镇,地处丘陵地带,群山环绕;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有参天的古树和茂密的竹林。这里有许多古老的榕树,如兴乐桥头的两千年栲树、白墨河畔的两棵榕树和皂角树等。

这条发源于天台山于晓峰,流经古镇的河流,因水流湍急而得名白墨河,故名。曾经,这里的水汹涌澎湃,波涛汹涌;洪水泛滥时,沿岸民众叫苦连天;桥梁也被击中。所以,有:大禹治水论,‘大禹之时,可经此去蒙山;用飞沙堰将这一段白墨河分为内河和外河。“现在,一条河分成三个水域。

一江分三江的独特格局,造就了平乐的民俗文化、水文化、茶文化、秦汉文化、竹文化、建筑业的发展。

古镇历史悠久,民居古色古香。老街沿白圩河而建;在它的右侧,有33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一排排,高高低低。明清时期的房屋主要是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顶。临街建筑多为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业,上层为住宅。临江有很多木高跷。老街街道不宽,地面铺的是石板路。沿着项燕街,你会来到兴乐桥头,那里有两棵千年以上的老栲树,在叶盛仍然枝繁叶茂。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当地有个习俗。‘儿女拜栲树养子养女,受其庇佑,少受疾病灾难。’一些商人也纷纷效仿,焚香向它祈祷,祝愿自己来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在树的旁边,挂着一个铜钟。我效仿别人敲了几下。

走在福慧老街的石板路上,两边的店铺湿淋淋的,什么都卖;还有很多小吃店。街上游人不多。也许今天不是周末假期?不经意间,来到了下河巷道,流水的声音并不悦耳。我走下石梯,来到白墨河岸。宽阔的江面,清澈的河水,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岸边参天的古榕树,两岸古老的吊脚阁楼,喝茶的人一边品茶一边慢节奏的享受生活,在河堤上聊天晒太阳,小姑子们在河边谈笑风生洗衣服。这一切就像一幅川西水乡的水墨画卷,引人入胜。

河中央有大禹治水留下的河堰遗迹。在这里,河水被一个堰分成两处,顺流而下。在旱季,人们可以通过河堰和石墩到对岸去;夏天河水漫过堰,是人们戏水的好地方。在河堰的中央,有一对巨大的石兽守卫在那里。顺着石墩,来到河的对岸。一眼望去,绿色的庄稼;金**的油菜花是川西的一派田园风光。走进油菜花,一股油菜花的香味飘了上来。走在河边的小路上,参天古树、竹林、鸟儿陪伴左右,十分凉爽舒适。不远处有一个水上游船码头,停着许多竹排敞舟;游客可以在这里乘船,欣赏沿岸美丽的风景。非常令人愉快。周末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来这里坐竹筏,玩漂流。在这里,有很多老旧的小区院落,时不时能听到狗叫声;幽深幽静,空气清新;住在那里的大多数人是一些当地的土著人。

沿着原路回到另一边,沿着河岸走下去。河边有很多茶馆,有很多游客在喝茶。走着走着,我无意中来到了尹琴码头。这里还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相传:“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拜访了林琼的才女卓文君。在大堂弹唱《凤求凰》,让幕后的卓文君听到,表达仰慕之情;于是两人约定私下去成都生活。是的,卓文君,从北方到成都的陆路通道上,戒备森严。两人出了南门迂回到平乐;快到晚上的时候,我顺流而下,回到了成都。“当时,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长庆街和顺河街,我们来到了乐山大桥。乐山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七孔石桥;被誉为“琼南第一桥”。长120米,宽10米,高166米,洞形如桃尖;这种拱形石桥是川西桥梁建设中的一绝。全桥由红砂岩构成;桥墩前端采用尖锥,将洪水进来时分流,减少洪水和大型漂浮物对桥梁的冲击和破坏。显示了古代川西造桥人的聪明才智。

乐山大桥是一个台阶式走道,两端是平坦的桥面。桥两端的护栏上,一对小石狮子威严肃穆;下部为石鼓,两面雕有花纹,生动传神。站在桥上,俯瞰两岸的美景;就像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让你美不胜收。

平乐有丰富的竹林资源。在芦沟、金鸡沟一带,其竹林面积在万亩以上。带动了这里竹编、造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著名的瓷胎竹编还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桥头附近织一条竹街。竹藤、木制品、工艺品应有尽有,价格合理。来古镇玩,不要模仿。

随着竹子编织出一条条街道,来到河边的尹家大院。尹家大院是四合一的院落,分前后屋;房子是清末木结构,青石地板。走进庭院,每个房间的布局都很合理;木质门窗、梁柱上镶嵌着精美的浮雕;柱子上雕刻着生动的图案。往里走,有一条曲径通幽。前院是方院,两边各有一口古井;院子里的地面和古井都长满了青苔。顺着台阶,穿过一条巷道,便来到了后院。后院狭长,院角有个养鱼的石缸。尹家大院的主人是陕西人,祖上是有名的纸商。明清时期,这里水运发达,商业繁荣,各省商人纷纷来到平乐,修建行会、法院从事商业活动。白银经济学家无一例外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走来走去,感觉有点饿。我应该吃什么而不是找东西吃?什么血迹斑斑

古镇的美,像一杯菊花茶,温润淡雅,沁人心脾,适合慢慢品。古镇的主要景点有:古驿道遗址、倒石桥、倒马岭、罗平寺、吴彤纪念碑等。

古镇外的主要景点有:著名的芦沟自然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秦汉古驿道风景区和金鸡沟风景区。

古镇的民俗活动也极其丰富多彩。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会有花灯巡游等活动。各种各样的灯笼造型让你眼花缭乱,如狮子灯、牛灯、腰鼓灯等。场面非常热闹。清明节,还会在白沫河边放河灯、孔明灯等活动。除此之外,美食旅游展也必不可少;各种风味的特色美食和小吃会让你的胃过足瘾。除了这些,还有其他观音会、城隍庙会等。

去古镇玩,交通还是挺方便的。可在成都西站乘坐动车或在成都新南门汽车站乘坐客运班车,然后在邛崃换乘308路公交车:可在客运站或对面汽车站乘坐公交车,1小时左右可到达平乐古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81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