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 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 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 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邂逅
凤凰的重生是经历了熊熊烈火的燃烧,蝴蝶的出现是经过了破茧而出的过程。而我们呢?
——题记
曾经,我们一味的去求佛拜教,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现在这样的美好,让我们可以在其他面前有炫耀的资本。
现在,我们却发生改变,不再迷信所谓的上帝,而是感谢父母,朋友的出现。
记得在小时候,曾经有一颗“忘忧草”落在我的手心,那简单的样子却那么可人,一阵风吹过,把她从我手中带走,向蒲公英一般飘在天上,纵然会有反方向的微风向她吹来,可却也不以为然,飞的那么平淡,无悔。
但是,风纵然会停下来,那棵草落在了地上,我再次将她拾起,这灵异般的生物也再一次恢复了平静,就像钓鱼人收起了鱼竿,提着水桶走了,水面像往常一样默默的沉浸在夜中,纵然会有鱼儿跳过荡起层层的涟漪,但那终归是要停下来的。
我将“忘忧草”放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为她浇水,享受阳光。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野外的东西就是野外的,你休想将其占为己有,也不要幻想能够得到什么”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我突然认为自己很残忍,认为自己真的理解所谓的“花落知多少”吗?
我转身走向那棵草,感觉似乎有些凋谢,是心理作用吗?不知道也许吧!
最终,我也没舍得将其放走,他依旧是那么可爱,那么无懈可击。
后记
这是在小时候的经历,我认为这便叫“邂逅”,她或许会感谢我把她保护,但我确定要感谢她,感谢她出现在我的天地,一次儿时的邂逅,一次心中的浮萍 邂逅风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总会邂逅奇迹,邂逅道道砰燃心动的风景
——题记
回忆风景
时间总是不肯迁就我们,偶尔停下来聊聊天也是枉然知识悄悄地找一个寂静午后,独自泡一杯浓浓的不加糖的咖啡,倚靠在窗边,欣赏这午后醉人的风景,让它带我重拾往事
或是涕泪横流的场面,或是哭笑不得的捉弄,或是欢天喜地的一页……这些都流淌在我记忆的长河翻一翻,这些东西永恒的风景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这样一句歌词:"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是呀,走了,回忆了,才发现自己长大了
憧憬风景
冰心,老舍,鲁迅,泰戈尔偶尔也会想象像他们一样名垂青史,冰心有如丝的心,如月光的情,在她的笔下风景无数却永恒不变;老舍的《秋……》实是妙绝,多彩而不乏简单;鲁迅的尖锐笔锋,总让人看到事实背后真正的风景;泰戈尔的"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饿责骂你的食物"实是贴切简要……他们所思所写的都和我们如此的贴切,知识多了一份韧心,多了一份留心哪一天,我也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往事,细细品味他们独一无二的风景
思考风景
"请问,××怎么走 ""老虎"问了问那位保安员也就是这一问,才让我发觉,才让我注意到他们——保安员或许只是迷路的时候才问他们,或许只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留意他们,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是一道道的风景
路边的人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身边的树看多了,也就司空见惯了;心里的花开满了,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不多个心眼,或是稍纵即逝的风景,或是永久的风景,都让他们在你的心里成为你的"风景"呢
感悟风景
一阵风吹起,吹掉了我手中那张张白纸,弯下腰去捡时,遗憾 残忍 惊奇 不舍 树上的叶儿落满了一地以前总是幻想,我如果可以赋予两个生命给叶儿,那么我将一个给冬天,一个给小鸟,其实我不傻,这样的风景难觅风又起,我赶紧把白纸都捡了回来——有些叶儿居然残缺不全,这是必然——一片苍黄叶儿落下总意味着一片嫩绿叶儿的诞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得多好啊!果真如此大义凛然这样的风景值得细细品味,让人铭记于心,感悟良多
邂逅风景,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睁开双眼,风景无处不在;放眼遥望,风景奇幻美妙如同鱼离不开水,离开了风景,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香无味
美丽的邂逅 那个春天,对于玲儿来说,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春天,因为她遇到了风。
他们是儿时的同学,时隔二十多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两人相遇了。也许,岁月还算有情,虽然间隔那么久,但从彼此的脸庞上还能找到儿时的痕迹。原来,人生的相遇就是那么偶然。
风从事个体,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没有周末,没有假日。玲儿总是默默地关心着他。每天都要通过短信问候他。每逢刮风下雨总要提醒他骑摩托车注意安全。玲儿的温柔,玲儿的善良,时时感动着风。他突然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风也时时惦记着玲儿。那天下雨了,雨下得很大,风知道玲儿还在电脑前工作着,于是他带着雨伞来了,远远地站在她的单位门外,默默地等着,终于看见玲儿娇小的身影出现了,他走过去把雨伞递给玲儿,对她说:“玲儿,小心着凉。”那一刻,玲儿被感动了,看着雨水打湿了风的头发,水珠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她真想过去帮他擦擦额头上的水珠,但她没有勇气那么做,直到看着风在雨中渐渐走远了,她还站在那儿出神。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玲儿和风的友情也越来越深。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都小心地呵护着这份美丽的友情,深怕有一天它从自己的身边溜走。风的工作每天都是那么忙碌,工作室的噪音又大,玲儿怕他寂寞,总是通过邮箱给他发过来很多好听的歌,风想起玲儿的时候就听那些歌。有一天,玲儿来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发现烟灰缸里有那么多烟头,玲儿知道风寂寞,于是她买了许多大白兔奶糖悄悄放到风的抽屉里,并写下一张留言条:“风,少抽烟,让大白兔帮你解闷吧!”后来的日子,风很少抽烟,但他也舍不得吃那些“大白兔”,每天都要打开抽屉看一看,仿佛看到了玲儿的影子。
秋天到了,玲儿独自出差去远方,在陌生的街头,玲儿突然头晕,差点晕倒,她知道自己的血压又低了,好无助好痛苦,她突然想起了风,就象黑暗的大海上看到了一叶小舟。于是她给风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病犯了,又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风对她说:不要怕,玲儿,此刻你心里想着,我就在你身边,你先找个地方歇一歇……然后玲儿按他的指点在附近买了药和矿泉水,又找人问路。慢慢的,玲儿的情绪稳定下来,精神也好多了。就在那一刻,玲儿的眼泪掉了下来。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一份友情陪伴着她,好温暖。后来玲儿给风发了一首光良的《风雨同路》,并留言:风雨同路,远我的友情陪伴着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美丽的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友情也如此。
玲儿和风都明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就是当你寂寞的时候,有个人愿意走过来抚慰你的心;当你疲惫的时候,有个人总在心里惦记着;当你快乐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要快乐;当你痛苦烦恼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心痛,甚至愿意帮你分担一部分。
是啊,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但能有人牵挂着也是一种幸福。也许,玲儿和风今生都是两颗相互遥望的星星,但他们是幸福的,那一次美丽的邂逅,让他们拥有了一份人世间最纯、最真、最美的友情。
邂逅黄昏 我喜欢黄昏。
每当这时,就觉得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了,觉得世界不再那么躁动。
太阳不声不响的缓缓的往大山背后躲去,生怕响动太大而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宁静,但她那浓重红色的长长的裙裾却因为太飘逸而妙曼的在西边的天际收拢。那慢慢消失的感觉给黄昏增加了神秘,似乎人们一天的疲惫随她而去,似乎人们心里无数的遐想随她而来。
我喜欢黄昏给我带来的感觉,喜欢在那种感觉里散步,尤其喜欢在春天的黄昏遛达,到田间小路遛达,追逐黄昏仅存的太阳的一摸余晖,就好像可以沿着那一抹余晖去旅游天堂;到树林遛达,余晖遗落在才冒嘴的嫩芽上,给树林捈出了深深浅浅的亮色,小鸟在斑驳的亮光中飞飞落落,说说唱唱,使得宁静的黄昏的树林平添了几许神秘。一次一次的黄昏遛达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留下不同的印象,一人一事一物总可以那么鲜活的留在记忆深处,甚至终生不忘。我想问:我记忆中的你现在可好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去年清明节的黄昏,我信步到了郊外的一座小山脚下,满山坡都是松柏树,新绿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我看看黄昏的西天,又看了看小山坡,眼前是那么的寂静,只有春风吹着松枝唰唰的响,于是我开始往高处而去。
在松枝的摇曳声中我隐隐感到了有一种什么声音时时夹在风声中。我停下来想分辨清楚。终于听出那是一首曲子。我开始好奇起来,寻声而去。我爬了一会山坡,看到了一个女子的身影,为了不惊扰她,我蹑手蹑脚的绕到了她的后边,在不易被她发现处站住了。她站的对面树上挂着一件很大的风衣,面对风衣她一遍又一遍的用小提琴拉着《圣咏》。我心里暗想,连哀悼亲人的方式都好浪漫啊!我驻足远处不禁想,她为什么反复这支曲子?是已经天堂的人生前喜欢?是请求天父庇护亲人?是她在其中寄托哀思?遐想中不知道曲子什么时候停止了,却发现拉琴的她倒在了地上,倒在了冷风中。我急忙过去,扶起泪流满面的她,只觉得她疲惫的绵绵软,悲痛的沉重重。
她略有平静的时候摘下了风衣,叠好抱在背包中。我执意帮她拿了小提琴,陪她一起下山了。天已暗,下山的林间小道上已经是人迹稀少了。一路上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临别点头道别。
我不知道那男士风衣的主人是她什么人,父亲恋人或是好朋友都不必询问,就那份悲痛欲绝就足以见证那份情深深意切切了。我担心她会因经不起太大的打击而患病,更担心她会从此一蹶不振而颓丧。
这以后我黄昏遛达的时候不免偶尔想起她,想她今日可好。人总是这样,一旦有什么好奇心还没有得到满足,便会想方设法。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几次去那片山坡松柏林,希望再度邂逅她,但都没有如愿。我的好奇心是那么的执著,希望终会有一天在这片留下记忆的小山林再度听到了那首旋律。
转眼两年就过去了。一次我去一个画廊,看到了一幅油画《黄昏天国乐》。在树林里,一女子拉着小提琴,还有一象母亲的女士伴着琴声在歌唱。太阳的余辉抹在了她们的身上和她们面前的墓碑上。整个画面没有任何萎靡。我忽然觉得这场景好眼熟。蓦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我曾经在松柏林遇到的那个场景!莫非作者是她!我下意识的往四下寻找。一细高个女子走过来问:“你看中了哪幅?”我眼前一亮--就是她!我在松柏林邂逅的她!她看我的眼神有些不解。我指着《黄昏天国乐》问:“这幅是谁画的?”“都是我画的。”我知道因为她当时太悲痛了,所有对我没有印象。此时我在她的表情里再也找不到悲伤,却看到她满怀信心,满脸快乐的状态。我曾经的担忧释然了。原来这是位坚强的女子。
我看了她全部的作品,每一幅画面都传递着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表达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坚信她是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人。她以这样的生活态度给世人创造了美丽。她是美丽的人。
尽管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尽管现实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打击,但如果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世界也会因为一张张笑脸的灿烂而充满阳光。
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
元旦
“元”为年之始,“旦”为日之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从字面上看,“旦”生动地反映了旭日东升的形象,它下边的一横,代表着波涛澎湃的海面,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喷薄而出,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把“元”和“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迎接崭新的开始。
我国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
辛亥革命后,我国又将春、夏、秋、冬定为四节,即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把阳历1月1日称为新年,而不称元旦。1949年9 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以立春为春节,以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我国民间习俗过春节是从农历腊(十二)月初八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日结束。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小年)到除夕,家家户户除尘,采购年货,贴春联,“福”字年幅,窗花,除夕之夜守岁。正月初一子时爆竹四起,辞旧迎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古代门上贴画多是神话中传说的人物,以驱邪避害。“福”字倒贴,以示“福到”,“迎春接福”。春节凌晨,我国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表示团圆、吉利、美满。
清明节
清明节,亦称“踏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起源于秦汉时代,至唐宋时期,形成插柳、植树、扫墓、踏春等风俗。
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清以来,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现今,清明有祭祖、扫墓、祭扫烈士墓、植树、踏青以及吃青团子等风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
端午,本名为“端五”,又名“端阳”。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始也。”
端午节民间风俗有:吃粽子、插艾蒿和菖蒲,洒雄黄水,赛龙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亦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中秋佳节素有全家团聚,品尝月饼,吃酒赏月的风俗。
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礼制,后来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月饼始于唐,盛于宋。
重阳节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 经理 五级 6-25 08:20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回答者:dg9113 - 举人 五级 6-25 08:24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
回答者:lrui501 - 总监 八级 6-25 08:29
二十四节气应该都算,还有7月15的鬼节也是,2月2也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
回答者:s13836593038 - 魔法学徒 一级 6-25 10:12
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一览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保�挥薪樽油埔桓鋈嗣挥械玫铰晃弧W油朴BR>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
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
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
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哇,找了好多资料才找出这些传统节日,自己边打字边了解古代节日,原来都是这样由来的呀。
1形容假期的诗句
形容“假期”的诗句如下: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王安石《元日》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____王安石《元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____陆游《除夜雪》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____苏轼《守岁》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7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8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____文天祥《除夜》
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____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2有关节假日的诗句1 有关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有关春节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有关元宵节的: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有关清明节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有关端午节的: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有关七夕节的: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有关中秋节的: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有关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有关“放假”的诗句有哪些1 唐代:李商隐《假日》
素琴弦断酒瓶空,倚坐欹眠日已中。 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
2 唐代:林宽《陪郑諴郎中假日省中寓直》
宪厅名最重,假日许从容。床满诸司印,庭高五粒松。 井寻芸吏汲,茶拆岳僧封。鸟度帘旌暮,犹吟隔苑钟。
3 唐代:窦群《假日寻花》
武陵缘源不可到,河阳带县讵堪夸。 枝枝如雪南关外,一日休闲尽属花。
4 唐代:白居易《春寝》
何处春暄来,微和生血气。气熏肌骨畅,东窗一昏睡。 是时正月晦,假日无公事。烂熳不能休,自午将及未。 缅思少健日,甘寝常自恣。一从衰疾来,枕上无此味。
5 唐代:姚合《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
十日公府静,巾栉起清晨。寒蝉近衰柳,古木似高人。 学佛宁忧老,为儒自喜贫。海山归未得,芝术梦中春。
4形容假期过得快的诗句1、人在光阴似箭流。
——唐·罗邺《叹别》原文:北来南去几时休,人在光阴似箭流。直待江山尽无路,始因抛得别离愁。
2、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唐·白居易《和春深》原文:何处春深好,春深迁客家。
一杯寒食酒,万里故园花。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
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3、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唐·白居易《秋晚》原文:篱菊花稀砌桐落,树阴离离日色薄。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
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
4、流水光阴急,浮云富贵迟。——唐·白居易《六十拜河南尹》原文:六十河南尹,前途足可知。
老应无处避,病不与人期。幸遇芳菲日,犹富强健时。
万金何假藉,一盏莫推辞。流水光阴急,浮云富贵迟。
人间苦无酒,尽合鬓成丝。5、老嗟去日光阴促,病觉今年昼夜长。
——唐·元稹《送卢戡》原文: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老嗟去日光阴促,病觉今年昼夜长。
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
6、浮生已问空王了,箭急光阴一任催。——唐·齐己《静院》原文:花院相重点破苔,谁心肯此话心灰。
好风时傍疏篁起,幽鸟晚从何处来。笔砚兴狂师沈谢,香灯魂断忆宗雷。
浮生已问空王了,箭急光阴一任催。7、百岁光阴如梦断。
——宋·吴潜《贺新郎》原文:扑尽征衫气。小夷犹、尊罍杖履,踏开花事。
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叹芳草、舞台歌地。
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何用洒,儿曹泪。
江南自有渔樵队。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
寄语寒梅休放尽,留取三花两蕊。待老子、领些春意。
皎皎风流心自许,尽何妨、瘦影横斜水。烦翠羽,伴醒醉。
8、光阴,驹过隙,髭髯如戟,容易成丝。——宋·洪适《满庭芳》原文:春入花畦,雪迷筠坞,柳梢未肯低眉。
泥深路滑,车马往来稀。平地琼琚盈尺,冰冻解、檐水如池。
皇华喜,增添泉货,不铸尚方彝。光阴,驹过隙,髭髯如戟,容易成丝。
把诗盟长讲,酒病休治。两两垂螺舞彻,藏羌管、人已潜知。
樯乌转,钱流地上,褒诏便刊碑。9、百岁光阴弹指过,消得几番寒暑。
——宋·刘过《念奴娇》原文:并肩楼上,小阑干、犹记年时凭处。百岁光阴弹指过,消得几番寒暑。
鹊去桥空,燕飞钗在,不见穿针女。老怀凄断,夜凉知共谁诉。
不管天上人间,秋期月影,两处相思苦。闲揭纱窗人未寝,泪眼不曾晴雨。
花落莲汀,叶喧梧井,孤雁应为侣。浩歌而已,一杯长记时序。
10、千古光阴一霎时。——宋·辛弃疾《卜算子饮酒败德》原文:盗跖傥名丘,孔子还名跖。
跖圣丘愚直至今,美恶无真实。简册写虚名,蝼蚁侵枯骨。
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11、百岁光阴难挽,一笑欢娱易失,莫惜酒盈卮。
——宋·赵师侠《水调歌头》原文:韶华能几许,节物叹推移。群花兢芳争艳,无奈隙驹驰。
红紫随风何处,唯有抟枝新绿,暗逐雨摧肥。乔木莺初啭,深院燕交飞。
渐清和,微扇暑,日迟迟。新荷泛水摇漾,萍藻弄晴漪。
百岁光阴难挽,一笑欢娱易失,莫惜酒盈卮。无计留连住,还是送春归。
12、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宋·戴复古《贺新郎》原文:忆把金罍酒。
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
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
天下事,公知否。钱塘风月西湖柳。
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莫惜风霜老手。
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
看金印,大如斗。13、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宋·苏轼《行香子》原文: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锺。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14、百岁光阴弹指过。——宋·蒲寿宬《贺新郎》原文:铁笛穿花去。
问长安、市上生涯,而今何似。破帽青衫尘满面。
不识何人共语。且面壁、听风雨。
惟我虚中元识破,笑人间、日月无停杼。名与利,莫轻许。
人生穷达皆天铸。试灯前、为问灵龟,劝君休怒。
心肯命通元有数,何幸知音记取。季主也、应留得住。
百岁光阴弹指过,算伯夷、盗跖俱尘土。心一寸,人千古。
15、怅过眼光阴似瞬,回首欢娱异昔,流年迅景。——宋·方千里《西平乐》原文:倦踏征尘,厌驱匹马,凝望故国犹赊。
孤馆今宵,乱山何许,平林漠漠烟遮。怅过眼光阴似瞬,回首欢娱异昔,流年迅景,霜风败苇惊沙。
无奈轻离易别,千里意,制泪独长嗟。绮窗人远,青门信杳,叙影何时,重见云斜。
空怨忆、吹箫韵曲,旋锦回文,想像宫商蠹损,机杼生尘,谁为新装晕素华。那信自怜,悠扬梦蝶,浮没书鳞,纵有心情,尽为相思,争如傍早归家。
16、过隙光阴还自催。——宋·张纲《浣溪沙》原文:过隙光阴还自催。
生朝又送一年来。宴堂深处强追陪。
眼眩岂堪花里笑,眉攒聊向酒边开。与君同醉莫辞杯。
17、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元·马致远《双调》原文: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5形容“假期”的诗句,都有哪些形容“假期”的诗句如下: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王安石《元日》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王安石《元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____高适《除夜作》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____陆游《除夜雪》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____苏轼《守岁》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7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8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____文天祥《除夜》 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____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