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
这是一个优秀高中生写的文章,你参考一下在改改,别真的一字不落就交上去哦。供你参考有个思路假若科学家们说的都是实话,假若我真的能有那么一次机会,假若真的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往来于过去与现实之间。我真的想去拜访一下我永远崇拜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便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他过厌了久在樊笼中的乏味的、有太多尘杂的官场生活,好不容易复得返自然。那该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如此,我怎能不去拜访一下呢?一眼望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侧耳听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好一派世外桃源这景象。迫不及待地我便去寻访陶渊明,只见他正在田里干活,且果真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看着他如此辛苦劳动,我忽然想起他的一首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示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泪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一切选择都取决于自己的个性,决不违拗个性适应外在的东西。这是一种成人世界里难得的纯真和率真。苏轼曾评价他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想到这里,我暗自钦佩,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尽管晨起暮归,相当辛苦,却没有半点怨恨。我跑上前去,想要帮他,他看着我,有点诧异,我说,团结就是力量,看你一脸的汗,还干得如此开心,那也让我体会一下吧!他笑了。于是,我们聊了起来,他说自己是如何地胸怀大志,可是官场的黑暗让他不得不选择自己日夜向往的田园生活。可是生活的窘迫让他再度踏入那不应该的“尘网”。就像他说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尽管如此,但又能怎样?可是由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最终又回到了田园,于是他感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大笑说:“佩服佩服!”“承让承让!”“哈哈哈……”又是一阵长时间开心的大笑。我们又聊到了他的诗,我让他再朗诵诗,他有些含蓄,我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嘛!”这时,他更开心了,说:“我喜欢田园,我的诗歌大多是接近自然的,是走向田园生活的。”他还告诉我他的最爱,那便是菊,用菊来比喻自己的清高与清洁。菊花,不但色彩艳丽,姿态窈窕,而且它的性格与众不同。陈毅同志曾写诗赞道: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我终于明白了陶渊明为何如此爱菊,他是喜欢菊花的耐寒意志与斗雪的毅力,还有那傲霜的性格!听着陶渊明的诉说,我更加佩服他,喜欢他,崇敬他!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他能吟诗喝酒,能下天干活,能赞美菊花,自己的生活全然不顾。这才是真正的猛士,真正的能人。陶渊明,继续你的生活吧!因为你的这种性格,因为你的这种生活,而得到别人的钦佩与赞扬。呵呵呵
古人不远——陶渊明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 许多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 成长他们的文章、品格,激励着我 们,使我们在他们的引领下走向成功的 道路
陶渊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伟人,他是个 隐士闲暇之时,常著文章自娱他的 文章如同他一样显现着干净透明的心 境因此,我很崇敬他
陶渊明一生平平淡淡,我们学习他的文 章时,会从中读出隐逸之美和他纯洁高 尚的品格在他简陋贫穷的屋子里也能 乐观面对生活,自得其乐很难想象, 他在箪瓢篓空的境遇下的生活即使这 样,他也没有忧愁,没有悲伤,反而还 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 能使我们大家都敬仰的原因吧! 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这时代 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人 物,陶渊明则是最著名的《桃花源 记》、《归园田居》等都是陶渊明写的 佳文,闻名于世都是寄托了他对世俗 的厌烦,对金钱权利的藐视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因为这样,他才毫 不犹豫地辞官隐居,做了个平凡之人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 便是陶渊明,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 文章吧!陶渊明的诗描写的都是些最往 常不过的事物了,所以他的诗才写得那 么自然,他写诗以此来放松自己,寻找 乐趣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 上最和谐、最懂生活的人物时,一定没 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 官,没有权力和金钱,除一些诗集,也 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他至今 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名人在那些较渺小 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 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 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 畏的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 这样的隐士,仅此一人陶渊明以生命 的火焰照着他的人生路途,用纯净的人 格化作一篇篇水晶般美丽的诗章,给后 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 的文人们留下终身有益的启示
我看陶渊明
像冲破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从此,没有了每月可得的五斗米,必须过一种共耕自食的生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就落在陶渊明的肩上,他像扛起锄头那样把生活的责任扛起。农忙时,南山下种豆,清晨荷把锄头在肩上,那草似乎是成心和诗人斗气似的,长得比豆苗欢实,诗人不得不每天清早就上地除草,月上东山才荷锄而归,但他并不觉得累,一天的辛劳早被对丰收的憧憬冲淡。农闲时,他东篱下采来菊花,泡入酒中,那一份闲散那一份清雅,真是令人神往;有时也走得远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那种浪漫成为后世企羡的流风余韵。
让我至今困惑的一个问题是:那一双白晰的握惯了笔管的手,是怎样握紧了那粗壮又粗糙的锄柄去南野开荒的?一个文人改行去做农夫,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世俗的议论,贪官们的讥讽,是少不了的,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但陶渊明毫不在意。
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于清淡的生活。陶渊明只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建造八九间草屋。房子不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树掩映之中。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飒飒,柳条依依;秋天,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一时之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炊烟的缓缓上升中,这样一种田园生活是后世多少都市人梦寐以求的风景。
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阿谀谄媚、巴结奉承和投机钻营相比,陶渊明守住心灵乐土,不愿做贪官昏官的选择确实难能可贵。对于当今热衷功名利禄、削尖脑袋往上钻的人,着实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不要批评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难道我们要求他揭竿而起么?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
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
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
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
是的,他就是那么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这确实是他最好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墨迹。
从最初五柳先生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凡此种种,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他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闲适与潇洒。
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追溯我喜爱陶渊明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他的心境所震撼。然而,伴随我对他的了解,我才发现他的内心并非一直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显得那样激烈:年少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成年后,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借古叹今,在《闲情赋》中抒发追求理想的执著;直到晚年,他还“慷慨独悲歌”,以激愤心情赞美敢与命运抗争的夸父、精卫,并在《咏荆轲》一诗中歌颂舍身报国的英雄。
因此,我在思索一直崇尚恬淡闲适风尚的陶渊明,其内心何以如此复杂呢?
我个人以为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是以其内心情感的丰富,彰显出诗歌的真实和不朽。一个人遇到不同的生活处境时,难免流露出不同的情感。特别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南朝)之交,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市朝竞趋。社会的种种丑恶让他深恶人性的虚伪和狡诈。终于,他决定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
所以,陶渊明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坦诚地呈现出来,并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朴素的文字传达他的喜怒哀乐,豁达的胸襟让他看淡诸多名利,笑对贫富生死。我想,这大抵就是自晋朝以后的历代,虽和陶之作汗牛充栋,但是很少能企及陶诗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终于明白了隐居山林的你对我们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不羁的性格。
陶渊明,愿千载以后更多的读者能体味你的诗文,感受你的真实和执著,领略你的风流韵致。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点评
本文的优点较为突出,那就是作者在读陶渊明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由此,小作者知人论世,把诗人还原到晋宋之交的动荡社会中,从历史的波诡云谲中窥见了诗人“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的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善读善思的表现。先哲有语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王同学的这种思考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我家阶梯转角有盆石榴花。它的叶子是椭圆形、小小的。枝头上长满了花蕾,是要开花了。我好高兴!
有的才是花骨朵,绿、黄、红色相间,像个五彩灯泡;更大的花骨朵儿,像一个小葫芦,尖上已经有了一条裂纹;有的裂开小嘴,露出了一抹红;有的正开着,只见包着花瓣的那层“皮”慢慢地向外翘,里面的花瓣也跟着一片片张开,好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姑娘;有的壳翘得不能再翘了,花瓣也全张开了。我发现,石榴花的花瓣是红色的,有6片。低头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它的花蕊是**的。远远看去,像一位娇艳的小公主。
拜访陶渊明
不知哪年哪月,有那么一颗星星,见庐山挺秀,鄱湖舒春,羡爱不已,终于忍俊不住从天上降落到这名山胜水之间。人们把它叫做落星石。它的这个第二故乡,因而起名为星子。
在众多的与庐山结缘的诗人中,只有陶渊明是土生土长的九江人,也正因此,这位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在我的感觉中倍加亲切,就象邻居家的老爷爷一样!我们“家乡文化探究小队”是在一个秋天里去探访陶渊明故居的,它就座落于庐山北面山麓的星子县栗里村。
不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那个动荡的时代里,诗人苦心营造出的一片宁静淳朴的田园世界,在今天是否依旧?当走过一座不大的柴桑桥边,我心里愉悦轻松起来,眼前是汩汩流淌的小河,河里三两只水牛,河边有高大的樟树……
恍惚中,一阵轻风飘过,风中似乎还飘荡着花香、酒香?哦,原来是一位束冠老者,正伫立在山地的一片菊园中把酒高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先生,真是‘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啊!”我忍不住赞叹道。
“你是……”老人这才注意到我。
“一个热爱陶渊明诗歌的庐山女孩儿。他的诗看似通俗,明白如话,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象酒一样。”
“是啊,‘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老人微微一笑。
我见此便索性大胆畅谈:“遗憾的是,我对诗人的某些行为、性格不甚了解,比如说,诗人嗜酒如命,还有他的固执,他的轻言放弃!”
“嗜酒如命?这或许是因为陶渊明所生活的那个动荡年代,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百姓疾苦,他却无能为力,只有借酒消愁?酒是他的精神避难所吧。”老人说罢,执杯一饮而尽。
“即使这样,他也不应该轻言放弃!”
“怎么是轻言放弃?他只是不想同流合污,保持自己洁身自好的操守,‘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啊!”
“那么,老先生,我还有一处不明白,就是诗人辞官归故里后一直就住在庐山山麓,为什么在他125首诗和20片文章里,从未提到过‘庐山’二字呢?”我一脸的疑惑。
“可是却有南山、南岳、南皋啊,陶渊明用它们来代指庐山。这些称谓不是很亲切么?或许,诗人不愿攀附传说,史册中所载的大禹、秦始皇、汉武帝所登临封号过的庐山,不去理会历代帝王恩赐于这做名山的神圣光环吧?在陶渊明的眼中,庐山只是老家中一座‘悠然’可见的‘南山’,是平民的山、老百姓的山……”老人边说着豪饮起来,哈哈大笑,似乎带着嘲弄,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我呆呆地站着,忽然我听到老师和队友们在前方叫我:
“杨皓!快来--陶渊明故居的醉石!”
我迷迷糊糊的走过去。一位队友正学着诗人的样子,仰面朝天,四肢伸展写出一个大字,大伙围着这块醉石成一个圈圈,一个个也都像醉了一样飘飘然,晕乎乎地高声背诵起陶渊明的诗歌。
我看着这块醉石,又想起刚才的梦境,那位老者也许正是这块石头所化--对,就是诗人陶渊明的化身啊!陶诗是醒中有醉,醉中有醒。这块醉石呢?也是以清白之身,蒙受千古醉名了
醉石,是醉还是醒?
我看陶渊明我觉得陶渊明是个很可悲的人。
此人八岁丧父,跟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在没有男人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性格上多少都会尤柔孱弱,做事缺乏男人应有的魄力和勇气。是的没错,很明显这点我们从其一生可以看到,这是造成陶渊明悲剧的一个原因。
十二岁时很不幸他母亲也死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外祖父家中生活。他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藏书甚丰,陶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我们知道,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便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在陶渊明所处的两晋时代更是如此。在孟嘉家里,陶渊明遍阅儒道典籍,这造成了他信仰的不唯一,他的骨子里“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正是儒道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信仰的矛盾,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一生四次入仕,五度辞官,前后可谓曲折至极。廿九岁那年做了江州祭酒,后来因为庶族出身,接受不了仕族鄙视的目光愤而次官,后又做了个主簿,又辞。后又因家境困难遂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久知桓玄有反意,不愿同流合污又辞官。后桓玄果然废晋帝,大将刘裕起兵讨逆,他又奔之刘裕门下做参军,刘裕灭桓玄后他着实高兴了一阵子,熟料刘裕为剪除异己杀人较多,他看不下去再度辞官,这已经是四辞了。但这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县县长,不久终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彻底退出官场,时年四十一岁,十三年光阴也在做官的屡战屡败中逝去。
试想,如果陶渊明有项羽的“彼将取而代之”或刘邦的“大丈夫生当如斯”的魄力的话他会有这样窝囊的人生么?不要觉得他辞官后就是开明的、伟大的。说白了,辞官后的陶渊明就是庐山脚底下的一个农民,只是这个农民和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认识字,会写点诗,还有就是不下地劳动整天种菊花把玩。而且,这是一个可怕的酒鬼,有一次他饿地几天没吃饭,一名昔日好友今日太守来看望他他竟然不能下床迎接。该朋友临走之际怜其拮据送钱两万,朋友前脚刚走这家伙后脚就把两万钱全部送进酒馆存了起来,这到好,这次喝不完还有下次,累积嘛~!
很不幸的是不久后一场大火烧光了他仅有的四壁,怎么办?老婆和孩子还要吃饭啊,再坚持文人清高就得饿肚子,没办法,为了活命他不得不亲自下地劳作。这就是我们的专家学者所说的他积极参与人民劳动的原型,其实一切都是被动的,由不得他。
我大概浏览了一些学者对陶渊明的评价,觉得还是梁启超说的最好:“陶渊明性格上孤芳自赏、柔弱多惭”,基本就是这样子的吧,当然,现在陶学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标新立异,很多人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上去的也未尝不多见,譬如说我看到袁行霈先生的评价说陶渊明的诗歌里表现了高度的哲学思想并用诗歌的形式对其人生做了高度的哲学结论。我就纳闷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思想家的著述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说是哲学思想而并不是哲学结论,还更何况你陶渊明才是个写诗的。你说是哲学结论,那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哪里?做学问是要做新,但马屁拍到这个份上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记得韩寒说他有一次收到了某读者的来信,里边是张该读者学校的语文试卷,阅读题竟然是韩寒的《求医》,他认真地做了一遍,结果跟标准答案一对,八个题他错了五个。他就纳闷了,怎么自己的文章自己还做错?问题在哪里?就在出题的人强加的东西,比如说有某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什么,其实就韩寒自己说的话一样,他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写这句话的时候还加进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一样,我想陶渊明先生写诗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会用诗歌的形式总结出自己的人生的高度的哲学结论吧?
对与他的诗歌,说的人太多了我也就不再扰舌了,不过我这里比较同意一种说法,那就是“陶渊明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谢灵运开始了一个诗歌时代”,因为在谢灵运前诗歌均以写意为主,在谢灵运手里,诗歌开始摹状为主写意为属了,这个不必赘述,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在结束诗歌的写意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田园诗歌的这个流派,可以说,这个人是站在中国古代诗歌承前启后的交叉点上,而他的诗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我想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对于他的思想,众说纷纭,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源于儒家、或源于道家、源于佛家之类的简单概括,也不满足于“援儒入道“、“外儒内道“、“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净化“之类的抽象总结。似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人为了创新什么能扯的都车上了管他有无牵连或者只有一丝若有若物的牵连。去掉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社会上的困扰因素,脱下裤子看陶渊明,我觉得应该是:自恋孱弱的多重信仰的文化农民。 如果太多了,你可以删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