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雕塑有哪些?

17—18世纪的雕塑有哪些?,第1张

经过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恢宏之后,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趋向沉静自然,风格受巴罗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影响最多。具有这一风格特点的重要雕刻家有贝尔尼尼、法尔康涅等。后期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雕塑,成就最为卓著的是卡诺瓦。另一个对雕塑艺术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雕刻家是乌东,他创作的众多的肖像雕塑丰富了这一领域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开拓意义。

《牧神被孩子嬉戏》,贝尔尼尼的这组群雕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内容表现牧神被孩子们嬉戏取乐的场面,运动与喧闹是这件作品的中心。牧神的身躯向后仰,两只胳膊一前一后,几乎构成一条直线。整个作品以一个树干作为依靠点,树干上满是果实,树下躺着两只猎狗。这组雕塑构图生动活泼,到处充满着动感。

这组雕塑人物造型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恢宏气势与力感,取而代之的是轻快与流动,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

《浴女》,法尔康涅代表了18世纪法国洛可可雕塑的最高成就,这件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作者表现了浴女脱下衣裙,双足即将踏入水中的瞬间动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美丽、典雅、纯洁的女子形象。人物体形丰满迷人,线条柔和流畅,造型简洁朴素,动态和谐自然。

《浴女》优美舒展的体态特征与现实主义的塑造风格,明显地继承了洛可可艺术的特点,同时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简洁风范。

《富兰克林肖像》为乌东所作,体现了乌东追求刻画人物心理的特点:在极为有限的胸像范围内,力求概括出人物一生的经历和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雕塑家对富兰克林进行的严谨的形体塑造,使其形象显得庄重安然,蕴涵着宏大的气度,整个塑像的形体处理得极其概括、凝练。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逼真地刻画对象,为肖像雕塑的发展写下了不朽的一页。富兰克林是一位富有个性的美国社会活动家、作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肖像》概括出了其一生的经历和时代特征。

《爱神之吻唤醒灵神》是卡诺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他新古典主义雕塑风格的作品。这尊尺寸不大的塑像被雕刻得极为精细,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作品中爱神的双翼极薄,有一米多长,却无一点断裂损坏。作品不仅表面极其光洁,而且形式感也很强,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雕塑中表现的爱神之吻没有肉欲,不带激情,在平静的气氛中用精神唤醒了心灵之神。雕像显示了艺术家对形式美的追求。

《马尔利的马》是法国雕塑家库斯图的作品。雕塑家着力塑造那匹性情暴烈、气势雄壮而又难以驾驭的马。它昂首腾蹄,颇有不可阻挡的冲击势头。马旁是一位驯马骑手,他企图驯服这匹烈马。马与人在形体和力度上形成对比,传达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在雕刻技巧上,雕塑家明显继承了巴洛克的艺术手法。

阿波罗与达芙妮

意大利贝尔尼尼达芙妮(月桂女神)是位非常貌美的女神,当年曾与宙斯的大儿子阿波罗互相爱慕。终于,有一天阿波罗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对月桂女神的爱恋,对她展开了追求。

阿波罗与达芙妮贝尔尼尼

可是因为阿波罗自己是太阳神,身体聚集了大量的热能,使得月桂难以忍受,一旦靠近就有灼伤皮肤的危险。所以每次阿波罗追月桂,她就会躲。就这样,一追一躲,可这样毕竟不是办法,终于月桂无法忍受了,她大喊救命。她的父亲因不忍女儿遭受如此痛苦,就将大地劈裂了一条大缝。月桂纵身一跳,化成了一棵大树从裂缝中长出。自此,这棵树就叫做月桂树。而阿波罗并不知道缘由,认为月桂宁可变成大树也不愿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是因为自己太热了才使得月桂化作一棵大树。阿波罗发誓要永远为月桂留下一片遮蔽,传说那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太阳黑子,在太阳神心中留下的永远的遮蔽,他为月桂留下的遮蔽……

希腊神话所述的阿波罗与达芙妮的爱情追逐,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不少艺术家喜欢在创作中运用这个题材。其中最有名的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所刻的雕像。

1623年贝尔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4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妮》是其中的一组。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的博格斯美术馆。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呈现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觉。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

贝尔尼尼的这件作品是摹仿希腊后期的雕塑风格而创作的,戏剧性的情节使雕像深入人心。整个作品的姿态更是无懈可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个人物都如同舞蹈般优美。这件作品是贝尔尼尼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一位红衣主教所做的,问世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所有见过它的人无不为之而感动。

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尔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期的遗风。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尔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尔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尔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尔尼尼刻画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琪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明显的反映。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后来,贝尔尼尼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尔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琪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尔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尔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画;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尔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尔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100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尔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尔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尔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贝尔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与华盖同样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特里同》是罗马式喷泉的大变样,传统的几何形式广场喷泉的重叠水池看起来栩栩如生。4条弯形鱼举起一个巨大的贝壳,海神站在贝壳上由一个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

但是贝尔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建造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是到了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必须把它们拆掉,贝尔尼尼一时失宠。

贝尔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纪念性创作是在17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罗马那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是在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竖立一个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像,象征着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纹章和衔棕栏枝的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家徽),这把意义表示得很清楚: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的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贝尔尼尼的喷泉仍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贝尔尼尼所作的舞台设计现有少量存世,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他那善于综合的想象力。贝尔尼尼的剧场的实质与其艺术的实质相同。他打破陈规旧套,与观众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触。他以在演出时使用真火闻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没舞台,至少在一瞬间使得观众成为参加演出的热情演员。

贝尔尼尼的成熟艺术中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龛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内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象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还是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象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贝尔尼尼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尔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尔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西克斯图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蒂冈方尖碑。贝尔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圣安德烈亚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却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贝尔尼尼最华丽的宗教装饰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宝座亦即教宗座椅,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做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贝尔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是为齐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的。

圣特丽莎的狂喜

意大利贝尔尼尼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他作品的特点就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体现在教堂中是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绘画的成分,善于运用细腻的手法和夸张的构图,表现人物瞬间激烈的行动与精神状态,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感。《圣特丽莎的狂喜》是巴洛克艺术的完美典范。雕像表现的是圣特丽莎在幻觉中看见一个天使向她掷来一枝金矛射中她的心,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因此而陶醉。雕像优雅动人,充满戏剧性的感情和动作,令人联想起米开朗琪罗和古代的雕像。贝尔尼尼还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唯美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是伟大的建筑家,罗马圣彼得广场的地面规划,便是他在建筑上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伏尔泰坐像法国乌东

伏尔泰坐像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这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杰出代表。老人怡然安静地坐在安乐椅上,身披古罗马式长袍,双手按在扶手上,微微侧过头,仿佛正认真地倾听人们的谈话。瘦弱衰老的身躯隐约可辨,但袍服从上直贯而下将之遮掩,粗大的褶痕分外显眼。这使整个雕塑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处理的巧妙令人叹服。伏尔泰的面部描写尤其细腻微妙,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他的力量不是外显的,而是内在的,那是大智者在面临一切问题时所具有的平静的态度,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的从容,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机智。尤其是那一双眼睛,是按真人的模样制作的,虹膜部分完全凹进去,凹部的阴影被黑点填满。这晶莹透明、似乎含有水分、闪耀着灼灼光亮的眼睛,充满了自信与力量。“乌东可以说是第一个知道怎样刻画眼睛的雕塑家”,他的一个朋友评价说。

在西方美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雕刻大师中,乌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他是法国古典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划时代的雕刻大师。

让·安托万·乌东出生于凡尔赛一个看门人的家庭。他7岁那年,父亲看管的院子成为专门培养出国优等生的美术学校,因此小乌东自幼就接触到法国一些著名的美术家。天赋和艺术熏陶使乌东少年时便具有相当的艺术才能,15岁就进入了巴黎皇家美术学院。20岁时他以浮雕《西巴女王向所罗门王献礼》荣获大奖而被选送到罗马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深造。乌东27岁时在罗马学成回到巴黎,他意识到年轻艺术家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争取参加两年一届的国家沙龙展。正是在这些展出中,他受到评论家狄德罗的赏识,狄德罗将他推荐给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让他为女皇作雕像。

乌东1769年所作的《睡神》于1771年在沙龙上展出。由于这件作品的成功,他被晋升为皇家学院院士。这尊同真人等身的全裸男性雕像,使人们联想到罗马巴洛克的空间安排和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乌东35岁时又塑造了一件惊世之作《戴安娜》。这件作品还没有展出就已经引起轰动。该像为女性裸体,异常丰满、圆浑、光洁、洗练而优美,表情含蓄,充满生气。女神一脚着地,全身重量落在脚尖上,给人以轻快纤巧的美感。她手持弓箭的两手和全身的协调动作,特别是昂起的头部与前进方向的机警回顾,使雕像具有很强的运动感,这是极为成功之处。在作品中,乌东将传统的古典主义同罗可可式的曲线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睡神》和《戴安娜》这两件作品,是乌东理想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总结。

狄德罗的朋友、作家格里姆曾指出,乌东可以说是知道怎样刻画人的眼睛的第一位雕刻家。乌东塑造、刻画眼睛的手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以绝妙的点睛术深刻地开启人们心灵的奥秘。经他点化过的人物肖像,或英武而睿智,或温柔而含蓄,无不给人以晶莹、透明的丰富感觉。在乌东荣获皇家学院院士的第二年,也就是他37岁这一年,是他创作上最丰盛的一年,杰出的肖像雕刻《伏尔泰》、《莫里哀》、《卢梭》、《富兰克林》等均产生在这一年。其中以《伏尔泰》与《莫里哀》最为成功,它们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乌东能够创造出这么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思想深度的时代先进人物的杰出肖像,是同他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美学观念分不开的。他曾说:“如此困难的雕刻艺术的最独到的特点之一,即是能够在保持其特征的全部真实性的情况下,把那些为祖国赢得了光荣、创造了幸福的人们雕造成几乎是不朽的形象。这种思想在长期艺术劳动中不断地跟随并鼓舞着我。”这正是乌东的伟大之处。乌东62岁时被授予皇家学院首席雕刻家和绘画、雕刻建筑学院教授的称号。他直接影响了吕德、卡尔波和罗丹,他们也都是他热烈的崇拜者。

雅典娜(Athena)(Αθην)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也是奥林匹斯三处女神之一,罗马名字弥涅耳瓦(Minerva)、密涅瓦(Minerva)。在远古的神话中,雅典娜是一位女天神,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和平劳动的庇护者,女战神。她教会人们驯养牛马、制造车船;她赐予世人犁和耙、纺锤和织布机,因此被认为是妇女劳动,尤其是织布技术的保护者。她有一个别名叫厄耳伽涅,意思是女工。她又是科学的庇护者、智慧女神;她赐予人间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内殿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高10 多米,由总重为1 吨多的金片镶着木制框架制成,其脸、手、脚是象牙的,眼睛的瞳仁由宝石镶嵌,胸前是象牙雕成的美杜莎头像,右手握着一个头戴卫冕、高达4 腕尺(古量度,自肘至中指端之长)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执长矛,头盔顶端饰有狮身人面像,两侧有半狮半鹫怪兽的浮雕。神像设计灵巧,可搬动或转移隐蔽。但这一艺术杰作,于公元5 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搬走之后就杳无音信,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现在雅典考古学博物馆珍藏的雅典娜巨像只是一尊复制品。

帕特农神庙几经天灾人祸,历尽人间沧桑。公元6 世纪,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也被搬走。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又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击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从而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 年,又开始了欧洲强国来此盗运和抢夺文物的历史,其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神庙损失非常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都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 世纪下半叶,人们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完全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卫城山门是雅典卫城的入口,建于公元前437~前431年,由尼西克利斯设计,是继帕特农神庙后的又一杰作。山门以简洁的形体屹立于卫城两侧。它的立面前后均用六根多立克式石柱,中央一跨最为宽大,以强调大门

的特征。山门以西内坡道两侧,各有三根挺拔的爱奥尼立柱。在它们顶托着的爱奥尼式梁枋上,描绘着色彩鲜艳的盾剑画。门廊的两翼并不对称,北翼过去曾是绘画陈列馆,南翼是敞廊。土耳其人占领雅典时期,曾将山门作为火药库,土耳其总督也曾在此居住。1640年时山门因遭雷击而受到严重破坏。

 卫城博物馆位于卫城山东南角,专用来收藏在卫城发现的文物。如今,除了青铜器和希腊古瓶由希腊国家博物馆保存外,从1834年起的卫城各古神庙出土的所有文物都收藏在这里,其中绝大部分为石雕作品。大量雕塑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如希腊大英雄赫拉克里斯杀死9 头毒蛇、掌管智慧的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斗法、巨人与众神作战、拉庇泰人从马人肯陶洛斯手中救出新娘的场面、众神间传递消息的彩虹女神伊丽丝和代表妩媚、优雅和美丽的美惠三女神,以及三头三身、拖着蛇尾的有须怪物提丰等的塑像。这些雕刻也反映当时技艺百工的形象,如少女、骑者、敬神者、青年、武士和七弦琴演奏者,以及包括猫头鹰、蛇、豹、狮、马、猪、牛、羊、犬在内的各种动物。这里展出的饰板浮雕,千姿百态,尤为珍贵。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也称为无翼胜利女神庙,位于卫城山上。在希腊人心目中,雅典娜是代表着智慧、技艺与胜利的女神。雅典人建起这座神庙,以求给国家带来胜利。但这座神庙在公元前480年的一次战争洗劫中荡然无存。新庙是继帕特农神庙竣工之后建起的。神庙的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雅典附近出产的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晶莹洁白。其内有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内殿和一个每端各有4根圆柱的爱奥尼式门厅。建筑物外部,围着一条宽近半米的中楣饰带,上面装饰以高凸浮雕。庙东面的浮雕上刻有手执盾牌的雅典娜神像。雅典娜神像旁边竖立着主神宙斯像,朝南的角落里还有其他诸神像。其他各面浮雕的内容为公元前479年普拉迪战役中的战斗场面,其中西面是雅典人同贝奥拉提亚人作战,两侧则是同波斯人作战的情景。

   在希腊艺术中,胜利女神都以有翼的女性为代表,而雅典娜胜利女神庙一般称为无翼胜利女神庙。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往往要为抵御外辱而出征作战,雅典市民希望每次战斗都能取胜凯旋,并希望长着翅膀的胜利女神作为雅典的庇佑神永远不要远走,于是就去掉了雅典娜的翅膀。这就是“无翼胜利女神庙”的由来。

   埃雷赫修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样式的典型代表,它位于帕特农神庙对面,建于高低不平的高地上。神庙中最优美的部分是女神像柱。据说神庙是为献给战争女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和雅典王埃雷赫修而建。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和波塞冬为争做雅典保护神的斗智之地。此神庙在一座公元前480 年被波斯人焚毁的庙宇的遗址上建立。神庙东区是传统的六柱门面,西区向北是高大的六柱门厅,向南则采取虚厅形式,这里有六根用大理石雕刻成的少女像柱,举世闻名。

雅典娜女神的花环是橄榄枝编成的花环,代表胜利、和平。

在欧洲雕塑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称之为难以逾越的山峰,他们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和19世纪的奥古斯特·罗丹。罗丹曾经在遗嘱中提及前两位大师:“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狂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

希腊古典主义时期代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

http://wwwls1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64

http://wwwzghhhcom/Photo_VieweraspUrlID=1&PhotoID=1722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

http://wwwartworkcomcn/art/yh/mikailangjiluo/indexasp

新现实主义时期的奥古斯特·罗丹

http://wwwblogeducn/user2/quietlife/archives/2006/1333086shtml

用石头雕刻的欧洲史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承载了一部西方的雕塑史。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相信时间隧道的神话,带领读者来一次特别的“欧洲游”———去古希腊罗马、去米开朗基罗那个时代的佛罗伦萨、去罗丹雕刻《思想者》的时刻、去亨利·摩尔创作《母与子》的工作现场———这样的旅游才有趣,这是一次美的历程,艺术的洗礼。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向记者谈起了在欧洲欣赏雕塑,欣赏美的几个必去的地方。

欧洲人用雕塑的方式书写了欧洲文化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欧洲雕塑史上有几个最重要的代表时期或人物: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现代主义时期奥古斯特·罗丹

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迈过现代派门槛儿的罗丹;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

第一站:希腊———雅典卫城

重回文化起源之地

去欧洲,不能不去希腊,因为欧罗巴大陆的文化就起源于此。去希腊不能不去雅典卫城,因为那里有古希腊雕塑的真迹。

孙振华院长说,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卫城也是断壁残垣,残留的雕塑真迹大都同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因为“侵略者可以搬走雕塑,却搬不走连着雕塑的柱子。”

在卫城,当然要看雅典娜胜利女神殿,也就是无翼胜利女神殿。传说中,雅典市民为了让胜利永驻,就将胜利女神的双翼砍下,于是就成了无翼胜利女神。这座神殿历经兴废盛衰与战火洗劫,17世纪英国人又拆走了许多浮雕,现在只剩下几座11米高的圆柱。目前在大英博物馆的“命运三女神”,就是英国人从卫城搬走的。

第二站:法国———巴黎卢浮宫

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孙院长推荐,法国巴黎卢浮宫是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几乎缩写了欧洲雕塑的整个历史。

在这里,可以从古希腊的雕塑开始看起。“维纳斯”安静地立于卢浮宫的石雕厅内,它当初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原本是从古希腊运往别处的礼品,结果中途沉入大海,便成了今天“断臂的维纳斯”。

除了人人都要与之合影的“维纳斯”外,无头“胜利女神”也立于宫内。在古希腊,很多神都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当年塑像多得令人难以想象。沐浴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想象着人们当时的心态———健康、豁达,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通过人体得到表现,展现了人们对和谐、理性和优美的追求。古希腊时期保留下来的雕塑不多,因此非常珍贵。

尤其让中国人感兴趣的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孙院长开玩笑说:“在卢浮宫,可以一步跨越几个世纪。”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再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的罗丹,人们可以用大半天时间,从现代返回过去,感受历史所赋予的艺术精品。

第三站: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睁大眼睛欣赏珍品

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古希腊罗马回来之后,我们应该去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那里了。不过这种走法有点绕远,最好的选择就是从卢浮宫出来之后,直接去罗丹博物馆,这样虽然打乱了时间顺序,却省去了绕远的麻烦。

著名的《思想者》就在罗丹博物馆里的前花园中,《吻》位于后花园,前后花园约有一百多个雕塑,几乎满园都是,还有一些是未完工的作品。孙院长提醒,游客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因为罗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原作常常出国展出。如果原作出国,原地就放一个仿制品,《沉思者》就有两个仿制品,以免原作出国时原地光秃秃的不好看,而且游客也会抗议。

第四站: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教堂

沉睡的顽石更幸福

去佛罗伦萨,一定不要错过美第奇家族教堂,那里集中了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这里。《暮》,表现的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未能入睡,正处在一种苦闷中发呆;《晨》是一个体格结实得几近男性化的女裸体,她刚从忧患不安中醒来;《昼》是一个似乎未作完的男裸雕像,一脸大胡子遮盖了他的大半脸部,他好像突然惊醒,回首远方,不知世间又发生了什么,这尊雕像的背肌雕塑得极好;《夜》是四尊雕像中最富诗意的一尊,她具有漂亮的裸体,然而她的右手抱头,处在睡梦之中。脚下的猫头鹰象征黑夜降临,在她枕后的面具,则象征噩梦缠身。

佛罗伦萨诗人乔凡尼·巴蒂斯塔·斯特罗茨见到《夜》后,写下了一首热情的诗:“夜,为你所看到妩媚的睡着的夜,那是受天使点化过的一块活的石头;她睡着,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叫她醒来——她将与你说话。”

米开朗基罗读后颇为伤感,他用另一首诗作了酬答:“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快乐;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

第五站:亨利·摩尔

突破传统

求新求变

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有种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和阳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有种人性觉醒后的挣扎抗争的痛苦,但都属于古典艺术,依然强调着“美”。而罗丹开始把“丑”的东西引入雕塑,出现了残缺、破碎、不对称、肌肤也不再光滑,可以说,罗丹一边结束了雕塑的古典主义时代,一边又成了现代主义雕塑的开山鼻祖。亨利·摩尔是继罗丹之后,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他开始突破传统,表现变形的人体和抽象的形体,强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亨利·摩尔的作品,几乎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只要你看到雕塑下有“MooreHenry,1898—1986”的字样,就可以确定了。比如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斜倚像》(一),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的《斜倚像》(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亲自跑过去看一看,因为旅游本来是不需要束缚的。

离开阿玛纳的工作室时,雕塑家图特摩斯可能想忘记一些非常痛苦的事情

一个可能刻在他心里的故事?他决定不带一些雕塑,而是把它们留在一个废弃的城市里

就连他那个时代最美丽女人的半身像也留在了木架子上,这尊半身像是1912年由德国东方公司的路德维格·博恰特领导的德国考古队发现的

在探索阿玛纳的几个地方时,他们发现了雕刻家的工作室

据博恰特说,这尊著名的半身像在架子上放了好几年,甚至几个世纪,直到它被腐蚀到被风吹进受损房屋的沙子上

直到1912年12月6日,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尊美丽的半身像,路德维格·博恰特的肖像

(公共领域),当这组研究人员看到这名女性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面容时,他们哑口无言

他们立刻知道这件艺术品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埃及宝藏之一

在古斯塔夫·勒费布(Gustave Lefebre)的检查中,他的意见对最终决定分享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文物非常重要,他把半身像放在一个盒子里

,应当指出,在20世纪初,埃及和完成考古任务并发现物品的国家分享一件文物的做法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博尔克拉特知道,如果埃及人发现了他偶然发现的奇妙艺术品的真相,他们永远不会允许他把它带到德国

最初是在阿玛纳皇家雕塑家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里发现的,现在是柏林吉普蒂斯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

(CC BY-SA 2

5),他的全称是“国王的最爱和作品大师,雕塑家图特摩斯”,他是阿玛纳时期最著名的雕塑的创造者

这位艺术家令人印象深刻的先进作品以其高超的技艺使未来的研究人员大吃一惊

与其他古埃及艺术家相比,他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是一个惊喜

图特摩斯创造的东西与这个地区的其他艺术品完全不同

他的工作室位于阿玛纳的南部,在为城市的寺庙和宫殿创造物品的其他工作室之间

这一时期的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名字被称为:贝克,人子,或朱蒂,是蒂耶女王的雕塑家

然而,图特摩斯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而且是阿肯纳顿和内费尔提蒂宫廷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

他的车间更像一个工厂

它生产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法老家族的半身像

在挖掘过程中,图特摩斯和他的家人的房子被发现了

它位于工作室旁边,伟大的皇室妻子蒂耶,阿玛纳王朝的女族长-现在在德国柏林的纽斯博物馆/吉普蒂斯博物馆

(公共领域),当他离开阿玛纳时,图特摩斯似乎拿走了所有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东西

但他决定留下一些旧雕塑

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在阿玛纳崩溃后,旧的艺术潮流将重新点燃,没有地方放置他工作室独特风格的雕像

除了奈菲提蒂的半身像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组逼真的面具

在图特摩斯的车间里,发现了22个铸造头

它们可能是艺术家的“图案库”

他的故事最大的秘密是图特摩斯在娜芙提蒂女王的一生中扮演的角色

在他的工作室里的发现表明,女王的雕塑对图特摩斯有着特殊的意义

很有可能,他的工人和学生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图特摩斯本人,图特摩斯描绘了娜芙提蒂生活的不同阶段

很难相信他能在不直视模型的情况下创造出他所做的一切

在新半身像的订单背后,还可能有一个危险的爱情故事,柏林纽斯博物馆内的娜芙提蒂皇后半身像

她想让自己成为权力和生育能力的象征吗?

图特摩斯描绘了她下垂的腹部和粗壮的大腿

很明显,这是一个年长的妇女的陈述,她生了几个孩子,阿肯纳顿和奈芙提蒂

(CC BY-SA 2

0 FR)在古埃及,人们希望人们记住她年轻美丽,但这座雕塑展示了一个自信的女人,她让艺术家看到了她真实的一面

这一独特的呈现揭示了艺术家与女王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一个由石灰石制成的奈芙提蒂站立/跨步的形象

最初来自阿玛纳,是柏林吉普蒂斯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

(公共领域),2013年,法国埃及考古学家阿兰·齐维宣布发现了图特摩斯的坟墓

1996年,齐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塞加拉墓地的一个名为Bubasteion的地下画廊中挖掘了一处遗址

他们相信这个地区只有木乃伊动物,但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墓穴,里面有一个被确认为雕刻家图特摩斯和他的妻子的男人的遗骸

这座陵墓的年代是阿玛纳时期,或者是阿肯纳顿统治结束后不久

墓穴中的描述保存完好,是第二种类型的猫木乃伊

(公共领域),陵墓最独特的部分是彩绘装饰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图特摩斯自己画了许多

这些画显示图特摩斯和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在一起

其中一幅画甚至展示了图特摩斯和他的妻子在一个双棺材中的绘画

阿玛纳最伟大的艺术家把自己画死在坟墓的墙上

他创作的奈菲提蒂雕像仍然是古埃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之一

如今,图特摩斯的雕塑是开罗、柏林和纽约博物馆展览的骄傲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仍在试图破解图特摩斯的秘密,他的工作室,以及他留在这座废弃城市的宏伟艺术作品,来自雕塑家图特摩斯工作室的尼弗提蒂皇后头像花岗岩雕像

在吉普蒂斯博物馆展出

(CC BY-SA 3

0),特征图像:(顺时针)阿玛纳时代老女人的石膏脸(CC BY-SA 2

5),被认为是Ay的男人的肖像研究(CC BY-SA 3

0),被认为代表皇后的石膏肖像研究n Nefertiti(CC BY-SA 2

5),被认为代表阿蒙霍特普三世的肖像研究(CC BY-SA 2

5),Nefertiti女王的头像(CC BY-SA 3

0),阿玛纳时代老女人的石膏脸(CC BY-SA 2

5),Natalia Klimczak,Natalia Klimczak是历史学家、记者和作家

她从2015年12月到2017年4月在古奥金斯工作

如果马的两只前蹄是腾空的,那么马背上的人就是战死沙场,报效国家了;如果马只有一只前蹄腾空,那就是说明此人是受伤而亡;如果马的四蹄全部落地,就说明此人寿终正寝,死在床上。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而彼得大帝是因为工作劳累,重病缠身,一次大病未愈后,为了营救一名意外落水的士兵,奋不顾身的跳下海。之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

扩展资料:

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是在圣彼得堡芬兰湾处找到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运到这里,在花岗石上面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

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好像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样,彼得大帝冲破了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

-青铜骑士

一、米开朗琪罗

博那罗蒂·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大卫》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摩西》

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藏

《哀悼基督》

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藏

《垂死的奴隶》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被缚的奴隶》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布鲁特斯胸像》

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藏

二、贝尼尼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阿波罗和达芙妮》

《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

《被孩子捉弄的半羊半人农牧神》

《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局部

《Beata Ludovica Albertoni》

《Saint Longinus》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 (Chigi)7 的坟墓》

 《Troy 战争中的勇士、Anchises 和 Ascanius》

三、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思想者》

《青铜时代》

《手》

《加莱义民》

现存法国加莱市

《地狱之门》

现存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

《丑之美》

《吻》

四、亨利摩尔

亨利·斯宾赛·摩尔(1898年~1986年),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

《斜依的人形》

五、亚历山大·考尔德

考尔德(1898年~1976年)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劳顿的雕塑世家,是美国最受欢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现代艺术家,是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他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塑”驰名于世。祖父亚历山大·米尔恩·考尔德、父亲亚历山大·斯特林·考尔德皆为知名雕塑家。

考尔德 雕塑

考尔德 雕塑

六、米隆

Myron (活动于约公元前480~前440) ,希腊雕刻家。他擅长作青铜像,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

《掷铁饼者》

《雅典娜和玛息阿》

七、菲狄亚斯

菲狄亚斯(古希腊文:Φειδα,)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古典雕刻家,雅典人。其著名作品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巨像和巴特农神殿的雅典娜巨像,两者虽然都早已被毁,不过有许多古代复制品传世,其中的雅典娜巨像甚至在二十世纪末,在美国有人做出1:1尺寸的翻版品。

《雅典娜神》

八、巴托勒迪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勒迪(1834年~1904年),法国著名雕塑家,美国纽约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对于巴特勒迪的杰作,人们有着种种传说,有人认为他是以有着女神般身材的未婚妻为模特而塑造了女神,也有人认为自由女神的面庞却更为庄重典雅,似乎更像巴特勒迪的母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71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