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第1张

形成条件

(一)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

一般来说,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通常也是商业活动繁荣的地区,因为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可以为商业提供日趋丰富的商品货源。而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又是各土产部门货畅其流的桥梁和纽带。例如,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既是现代工业中心,又是现代商业中心。

(二)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所以,中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发展的先行官,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要求。

中国长江、黄河沿岸,京广、陇海、京沪和京哈铁路沿线之所以成为中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物流发达、人口密集、城乡差别小的地区,而且长期以来,是中国的商贸中心,除了得益于各种客观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些地区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方式多,铁路干线长,公路干线交叉,使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可以转移迅速,保障市场供应。

所以,便利的交通运输既是发展社会生产,又是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形成商业中心的首要条件。

(三)人口因素是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因为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对商品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起决定的作用,即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多的地区所需的消费品数量多、品种杂,需要相应设立各种商业生产企业和商业经营管理部门。

由于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生产以及各地区的差异性,使得必须加强商品交换以及与周围经济区域的经济联系,从而使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多的地区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所以人口因素是形成商业中心的重要条件。

(四)其他因素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军事因素等,它们对商业中心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也要变,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策的重新制订和实施,会影响到商业中心的形成和迁移(经济区、特区);

由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国都、省会等地址要选择、迁移;由于历史原因形2O3残能裔锤。疑基中;山;宦船鲣展至令识是商鳃中心(东部沿海地带)i出于军事影响,使一些城市既是军事名城又是商贸中心(武汉市、重庆市)。

由此可知,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须要考虑综合因素。从全国看,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此外,各省级行政中心也同时是各省区的商业中心。

扩展资料:

基本作用

⑴促进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商业中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商业中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该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⑵促进生产,引导生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商业中心组织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商业经济活动,能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经济优势,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迅速发展。

⑶促进商品交换,强化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联合。

-商业中心

1、宋代商业革命

表现: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质货币“交子”;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 ;对外贸易兴盛。

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对商业十分宽容,对商业不采取打压措施。

影响:宋朝的经济繁荣农业、印刷业、造纸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2、明清商业革命

表现: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原因:流动人口增加,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

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近代商业革命

表现: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港口城市。

原因:帝国主义入侵,外国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原料倾销,中国小农经济瓦解。

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扩展资料: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徽商,徽商即徽州的商人,徽州有经商的传统。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就的。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与舞台。

参考资料:

-宋代经济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发展史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就是买东西,把东边的买卖到西边去,变贵贱,调余缺,度远近

中国的商业,商人,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很久了,这是一个悬而未解的历史疑问:中国的商业文化起源于何时何地?华夏大地上,是谁第一个迈出了作为“商人”的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2004年5月20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一篇通稿《专家考证:中国商业起源于河南商丘》。犹如一记古老浑厚的沉钟,振聋发聩,山河回响。人们纷纷走到地图前,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交会处的豫东城市———商丘。奔涌千载的商业浪潮就从这里起源,华夏文明重要一脉的商祖文化就从这里孕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多家学术单位的80多位研究历史、考古、经济、伦理的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在河南省商丘市召开了“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

专家们以确凿的考古实物和翔实的史料向世人宣告:“商丘不但是商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而王亥则是中国最早的商人。”

商之根

那是距今大约3800年前的一天早晨吧,红日喷薄而出,漫天云蒸霞蔚,参天古木上的葳蕤绿叶随着风的舞蹈筛下斑斑点点的阳光,沟河纵横,鹿鸣狸跃,无人涉足过的林间阡陌上,随着“哞———”的一声长吼,一群裸露着古铜色肌肤、长腿赤脚的健壮汉子牵着一头头健硕的牛,从茂密的林间走来。牛拖着一张张木车,上面放着布帛和黍、粟等货物。

走在最前面的汉子就是商汤的七世祖王亥。据《世本·作篇》记载:“相土作乘马”、“核(亥)作服牛”。王亥“服牛”以后,开始用牛羊帛粟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因为他是商部落的人,其他部落的人见到他及他所带领的人就喊:“商人”,而把用来交换的牛与帛称作“商品”。“商人”与“商品”的称谓,从那时起历经千年,一直沿袭至今。商部落在契至商汤的先商时期一直活动于现在的商丘地区,史学界、考古学界对此几乎没有争议。“商人”与“商品”的称谓就来源于商部落,商业文化就起源于河南商丘。

王亥这次是从商部落(今河南商丘)出发向北,到有易氏的部落(今河北易水)一带进行交易的。这次,王亥的热忱及诚心没有带来交易的喜悦,迎来的却是血光之灾。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王亥到有易氏的部落后,“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王亥。”对此,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纪年》记载“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驯服牛的勇士以及第一位进行物品交换的商人———王亥,就这样如星辰一样殒落了。

万古和风,渐渐拂平了商丘这块土地上王亥曾经跋涉过的足印,但王亥经商的精魂却如种子一样,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并孕育开来。

王亥死后135年,王亥的七世孙商汤,靠着经商而兴盛起来的部族实力一举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丘作为商部落的故土,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这个时期,在商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市”、“肆”一类的交易场所;

春秋之时,作为宋国都城的睢阳(今商丘),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出现了被司马迁赞誉为“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的范蠡那样富不忘贫、富而助贫的大商人;

汉代的睢阳,是梁国国都。梁孝王刘武时期,其商业文化氛围可与京师长安相媲美。梁孝王所建的三百里梁苑,几可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王室园林,成为商人和文人向往的大都市;

唐朝,商丘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业的交易中心,特别是民间所织的绢,质量和花式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商丘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在唐代商业贸易活动中居重要地位,成为水陆货物的集散地与物流中心;

北宋时的商丘称应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其商业繁华程度仅次于东京开封;

……

商业从商丘这片沃土上发源、奔流,滋润着神州大地,推拥着中国商业文化发展的潮流。

到了北宋末年,战乱纷起,作为中原重镇的商丘成了被战火摧残极为严重的城市。商丘地区的人民过去“仓禀皆满满”,此时变得田地荒芜,商旅不行。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改道商丘,商丘一带的人口大量流亡。明末,商丘又一次深受战争蹂躏,李自成率义军攻入归德府时,“肆店无货,百姓贫者不能相扶,死者枕籍。”时至民国,军阀混战,商丘几无宁日。1948年的淮海战役,商丘又一次成了主战场……

自北宋末以来的1000年间,商丘这块土地与苦难做伴,黄土地一次次地被鲜血染红;穿越商丘腹地的黄河三次改道,数次泛滥。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商丘作为商业之源的源头之水渐渐弱了、渐渐细了……

商之魂

迎着初夏的微微细雨,循着时光而回溯,经过当年宋朝陪都的砌满蓝砖雕壁的应天府,经过唐朝高高红色宫墙围绕的纺织业交易中心,经过汉代角亭上镶满飞檐走兽的梁园,经过春秋木车石刀的睢阳,走近商人“始祖”王亥……

浩浩江河奔流,熠熠日月轮转,为什么,商业文化能够在商丘历经这么多的朝代而依然延续繁衍?为什么,商业文化能够在商丘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一种亲商、爱商、尊商、重商、富商的传统商业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像生长在黄河故道上的苦楝,死死地抓着故道遗留下来的砂粒,恒久地坚挺在商丘人民的心中。

在商丘,关于商业美德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非常丰富。据《商丘县志》载:楚国士尹池出使宋国,宋国太宰子罕设家宴招待他。士尹池见南面邻居的墙弯弯曲曲,深入到子罕的院子里,西面邻居家的水从他房门前流过,问其故。子罕说:“南家工人也,业鞔,使徙之,恐人不知其处,不获食其业;西家高,而利吾宫之卑,故不禁也。”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想出兵伐宋,士尹池说:“宋不可攻也,其主贤而相仁。”楚王遂罢兵。这个小故事,体现了当时宋国统治者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保护和尊重。

在民间还流传着“伐树留邻”的故事。西汉时期,梁国一个集镇住着两户人家,东侧户主叫任守礼,本地户,西侧户主叫李保义,外来做买卖的。李家后院有棵枣树,长得茂盛,枝条伸到任家院内。任家的小孩爱吃枣,任守礼制止孩子,编了个笆,悬在空中接枣,每天把接到的枣送还李家。后来,任守礼担心自家小孩偷枣吃,就准备搬家另居。李保义听说后,立即伐掉枣树,留住了任家。后来,为了彰扬这种容商、亲商的风范,这个集镇被人们誉为“待邻村”,李家院被誉为“留邻院”。

合上发黄的历史书籍,拨开虚实掩映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上,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哲学博士张琼以学者的眼光,将商丘传统的商业美德归纳为四点:第一,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贬商、斥商、蔑商的传统文化相比较,商丘人自古养成了亲商、爱商、尊商、重商的文化传统。第二,与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相比较,悠久的经商传统使得商丘地域文化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义利并重、言商尚利的价值取向。第三,与封闭、保守、中庸的传统观念相比较,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历史上多次成为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城市的地位,使得商丘人民富有吐故纳新、开放进取、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第四,与以熟人社会为居住和活动特征的传统文化氛围相比,商丘历史上商业贸易中心的地位,吸引历代无数商人前来经商,同时也有许多商丘人外出经商,这种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徙,使之较早形成了商业社会所具有的开放、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这与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的诚实守信的内涵是不同的。

 绝余路上暗志生,志为天下图功明。

 雨露相依笑天奇,空山无语乾坤易。

 盘古开天宇宙定,仙班草木醉欢己。

 天崩五色女娲补,上古帝王又不悉

 精卫一生志填海,陆地顽石有谁起。

 金乌兄弟为九日,后羿箭射终成奇。

 神仙之事终为幻,尽是虚言今笑看。

 崇敬上古之能人,而今只得叹又叹!

 三皇五帝为何人,华夏先祖奉为尊。

 禹能治水安九州,四方安定可太平。

 夏桀慌乱误国事,商革夏命定乾坤。

 几世宿命得纣子,无道君王必丧身。

 周王缅怀一隐士,姜尚八十钓金鲤。

 王者赶车八十步,大周王朝八百年。

 文王贤才武中道,西周过后有飘摇。

 百家争鸣为谁起?万民苍生求平息。

 王侯之争人叹异,战国兴起难统一。

 白起兵法埋谷地,法度严刑秦为帝。

 二世而亡陈涉去,风歌高唱汉主立。

 沛子无德但有义,乌江自刎谁人鄙?

 江东子弟因何涕,若是重来凭谁依!

 文武朝臣奉法家,黎民百姓得安息。

 无奈功臣尽归土,韩信进功悲犬兔。

 汉武张骞使西域,丝绸之路得开启。

 黄巾得立三国分,赤德未尽兵不止。

 英雄如期挥刀戟,豪杰相应互拥立。

 三顾茅庐卧龙依,隆中倾诉君王意。

 奉先爱财轻草率,又得赤兔亡真主。

 谋臣如狼武似虎,汉有凤雏得明路。

 只因义存思汉主,兵归无处困于蜀。

 白帝托孤有贤慕,兵败火烧连营处。

 北复中原南蛮反,七擒孟获为得安。

 仲谋当权子敬辅,抗曹汉主联东吴。

 无论曹魏司马夺,已有旌旗太难得。

 晋人未料分南北,南北词书话更多。

 宋齐梁陈文工赏,唯有后主深难忘。

 隋战南北荒芜暴,义师高举伐无道。

 瓦岗志士投叔德,天朝至此根基住。

 唐起太原中兴度,贞观尚贤治世兴。

 女皇夺权为周帝,武瞾用贤更用能。

 后起开元达全盛,诗文歌赋另成风。

 三郎爱慕玉环美,最终修得鸳鸯度

 难奈藩镇裂相连,亡唐如纸化飞烟。

 五代十国狼烟起,太祖黄袍为谁器?

 风平安静气犹猛,又有雄狮入天关。

 宋为和稳分大权,权分过散怎寝安。

 杀人放火为求官,宋江方腊大旗翻。

 乱世纷争无益己,百万胡骑踏中原。

 鹏举独骑饮胡血,难诉忠情愁多怨。

 欲捣黄龙复中原,道道金牌禁归还。

 亭下怎得莫须有,良将归天天难愿。

 独留一首满江红,字字见血扎心中,

 词书文人五代笔,稼轩放翁意更浓。

 朱子灭欲存天理,礼义难敌长刀戟。

 元人尚武过疆边,夺来异图几河山。

 一腔热血染霄汉,晴天声吼壮苍天。

 洪武无法治盛世,后有燕王起靖难。

 修得永乐大典成,一代明主得永生。

 已得清明宦官专,苦难百姓不能言。

 张门居正谋虑宽,改并税制成一鞭。

 闯王纳粮为何事,清兵来军又近前。

 三桂引兵入海关,怒发冲冠为红颜。

 盛世求得算康乾,世事多谋多想念。

 狠辣西夷开港湾,只叹古史多辛酸。

 天下豪杰是不尽,话成万篇卷铁单。

 辛亥结束君王制,怎知军阀不定天。

 七七血洒卢沟桥,丑陋军魂定遭殃。

 待到西安张学良,国共两党奋抵抗。

 雷雨惊呼过九天,疾风狂吼动中原。

 若得苍生皆可安,不畏雷劈尸骨寒。

 英杰生为苍生死,义气载舟行远帆。

 最终中国疆土定,百姓又得安居年。

 历史循环皆往复,分久必合合久分。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等谨记在心间。

 若今寻得凌云志,重往凌霄镇万山!

    高三:金鹏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为唐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得到了发展。但随着贞观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威胁。于是唐政府便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有效地稳住了当时的局面。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对此唐政府又出台许多有效的政策。

唐代,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大量的手工业的涌现对于唐朝的经济发展是莫大帮助。促使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与雄厚。当时的手工业可谓是十分的发达。

隋唐时期,手工业进步很大,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品专门产地。地理分布是北方产白瓷、南方产青瓷。

唐代的手工业和过去一样,有官营和私营,后者又包括富豪经营的大手工业作坊和广大的个体手工业者以及农民家庭副业。官府手工业机构庞大,分工很细,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再加上对外贸易繁荣,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

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隋唐时期,扬州是重要的造船中心,从侧面反映出扬州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沿海城市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新与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增增长趋势,其中,出现过三次发展高峰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在唐代时期,由于国势强盛、国家开放、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等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代的商业发展有自己特定的环境、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一般分析与阐述 ,对当今社会商业经济的协调、快速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唐朝经济繁荣昌盛发展的关键词:对外开放、商品经济、柜坊、飞钱、汇兑制度、市场制度。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大朝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中国的唐宋时期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有说到,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此,对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是非常的繁荣、雄厚。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分为以下几点:

一 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唐代对外开放是促成其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说到,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有唐一代,"盛唐气象"的恢弘、博大与开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象征。在当时,与世界的联系是空前的紧密,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对外贸易亦随着国力的强大而扩展到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为当时唐朝提供这对外贸易,也一直延续至今,为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促进这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 市场比较发达,管理日渐规范,商人遍布全国,商船往来频繁便利。"长安百万家",长安、扬州、洛阳、成都等成为了国际型大都市,城内有市(商品贸易区),有坊(居民居住区)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聚齐,繁华异常。李白的《估乐客》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说明了商业贸易的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反映了夜市的繁荣,酒店、餐饮服务业的繁荣昌盛。杜牧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都体现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与奢靡气息。

三 在唐代的商业发展过程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租金。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制度,可以避免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

四 在商业的发展中,唐代对商品的产销和流通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在商品生产上有官方的质量监督和样式规范,在销售上,有交易制度,价格管制以及行会操控制度。在流通管理上,有公验、过所制度。这些制度均比较完善,执行也十分有效。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2.纺织业

(1)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跟踪思考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2005年,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能否说明我国的纺织技术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陶瓷业

(1)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踪思考

想一想:明清时期,陶瓷业在生产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业

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关键提示

宋朝指南针的发明对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国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5.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的商业

(1)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3)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

(1)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交流频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2)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经济发达,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关键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特点是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3.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更为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沿岸一带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一些繁华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4)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关键提示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般从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商人的活跃、交通的发达、货币的种类、城市的繁荣等方面表现出来,海外贸易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跟踪思考

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4.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状况

(1)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的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对外贸易状况: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中国的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关键提示

对外贸易既属于商业范畴,又属于对外关系范畴。

跟踪思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表现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春秋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3.隋唐城市的兴旺

隋朝修建了大兴城,唐朝扩建为长安城。该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朝后期,扬州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4.明清时期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5.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提示

关于城镇化进程问题,注意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区域,并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样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大增,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镇化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夭折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场。如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关键提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晶。第二,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第四,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数次禁止海外贸易。

4.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中国旧有的手工作坊多数破产,真正能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近代企业的寥寥无几。

跟踪思考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清朝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发展缓慢后来,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否长成一棵近代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思维拓展

拓展1: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始终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重视,而把工商看作“末”业来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这种互动的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代代有所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

拓展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拓展4: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农业是我国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

(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拓展5: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全国30多座大中商业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传统科技的发展。

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

拓展6: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城市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并链接到当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热点。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高考中也备受重视。2004年广东卷从唐都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比较角度出一大题;全国文综卷中“刘家功夫针铺”一题也出自这一热点;上海卷“徐家汇掠影”一题也指向城市化进程这一热点。2005年各地高考题中仍有不少相关题目出现。广东卷从扬州城市商业角度出一材料解析题。

本专题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古代手工业要注意掌握冶铸、陶瓷、纺织、造纸等主要手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情况,注意联系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业破产情况和新中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②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注意从商品、市场、货币等方面掌握每个时期发展的表现,还要注意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③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要注意联系晚清时期被列强入侵所摧残的内容,并联系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比较。④城市化问题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释疑解惑

1古代官蕾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营工商业,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要和为封建王朝聚敛财富。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最奢侈的消费者,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虽然可以用贡或赋税的方式直接从民间掠夺,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业生产。毫无疑问,官办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供上层统治集团消费的,因此属于非商品性质。

官办手工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艺水平,其原因在于:第一,皇室、贵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级的手工艺品;第二,官营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有条件生产这些产品;第三,官营手工业既然不是商品生产,统治者又具有穷奢极欲的特性。所以,在生产上就不计成本,不惜浪费。

官营手工业扼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室和官僚集团是最富有的阶层,他们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也是社会上最大的消费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物品绝大部分是由官营手工业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间工商业失去了这一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由于官府凭借强大的政治特权,直接控制着盐、铁、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用严刑峻法禁止民间自由经营,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范围,限制了自由竞争,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手工业部门衰落,另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业主要有以下部门:①那些与进口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冲击而衰落。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分布最广的农家棉纺织业,其次是土法炼钢、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②有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也衰落了。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它们的兴衰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陕西的采伐业,由于老林伐尽而衰落;广东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因矿藏资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现衰落的还有官府手工业。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战争,摧毁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营丝织业机构;还有军火手工业和传统制钱业,逐渐为同类的机器制造业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业得到发展。①土洋长期并存、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手工业品。如造纸业,虽然受洋纸进口的冲击,但土纸制造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继续发展,这与印刷业不断进步、纸张市场需求量大,以及国产纸有一定特色有关。②一些较少受外国商品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手工业继续发展。③一些依附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茶业和丝织业,受出口贸易刺激得到发展。另一部分如铜锡制造业、煅铁业等,主要是为外商轮船和外资船厂提供零部件,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有所发展的手工业大都处于手工业集中、与国外市场联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

从总的情况看,鸦片战争后,少数手工业衰落了,多数手工行业向前发展着。不过,晚清手工业的部分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其兴衰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发展极不稳定,未能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现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

在对外通商问题上,明初是厉行“海禁”的。到明朝中叶,中央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斗争相当激烈。以朱纨为中心的一派反对对外通商,主张对海盗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阶级的反对,朱纨一派最后失败。这说明随着商业资本的日益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内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准经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员经商。虽然有些官僚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为官者暗中也从事商业活动,但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开的。而到了明中叶,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文官、武官,就连皇帝、贵族、外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工场。

明中叶后,出现了一些重视商业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启、李贽、许孚远等。在徐光启的思想中,反映了许多保护商人权益的要求;李贽坚持要封建政府减税以“惠。商”;许孚远坚持反对“海禁”,要求进行海外贸易。

4.中国近代现代城市的演变情况

鸦片战争后

(1)概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②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③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

(3)原因: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②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④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后

(1)概况: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万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万人。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地区形成了城市轴线,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城市为经济特区,又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许多内地省区也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小城镇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乡镇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②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③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②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305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