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和冰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看上去有不同?

雪和冰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看上去有不同?,第1张

把冰雕刻成雪花一样大小一样形状的一大堆堆在一起就和雪一样了。

冰是整大块的,雪是一堆小冰堆起来,里面有空隙。

六角形这个要用到晶体学知识,不好解释,就是水蒸汽在云中自然结成冰就会是这个样子。水再被子里结冰就不是。不过吃棒冰的时候应该可以注意到白糖棒冰咬开来内部是一根根小冰柱。这些现象都是类似的。

冰和水化学成分是完全一样的,那个说原子的家伙是故意糊弄你。如果按他的说法,要说甲烷乙烷的区别,那就要拿水和医用消毒的双氧水来比较。冰和雪都是水的固态,分子结构是完全一样的H2O,至于原子排列……每个分子内部的原子排列都是一样的,分子的排列也是有相同的规则,具体规则不好说,要用到比较专业的晶体学知识。但是取冰或者雪中完整的一小块(一般非常小),它们的结购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木头可以做成盒子也可以做成桌子,但他们都是木头,化学成分完全一样,物理性质……也许盒子比较结实,就和冰比雪结实一样……

冬天来了,又到了汽车媒体人的朋友圈定位“一路向北”的季节。漠河、海拉尔、黑河…随着各个汽车品牌的冰雪试驾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中国“最北”的地名也逐渐被车迷所熟悉,而这些北国小城中的遍地白雪,也自然集成了试驾所需科目的天然赛道。在这里的驾驶体验相信能让一众人等津津乐道很长时间,比如我们这次参加的雪佛兰和Discovery探索频道联合推出的DC24小时试驾活动…

第一个24小时:在厂家内部试车场“搞事情”

—— 当我们在谈论冰雪试驾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搞事情?”当屏幕前的你看到这些冰雪试驾稿中被车轮扬起的雪雾,你也许觉得我们是在不务正业,似乎这些冰雪上的极限操驾和你的日常驾驶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作为多数厂家新车推出前几乎必做的冰雪(极寒)测试,保证一款车能否在复杂路况和低到零下三四十度的用车环境下保持合理的可靠性,尤其是涉及安全操控的部分,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尽管说多数车的安全气囊到报废那一天都不见得有起爆的机会,但如果厂家简配大概还是会让很多人抄起键盘吧。所以本次活动其实主要向我们展示的就是雪佛兰的SUV车型,冰雪路面环境下的“安全可控”,以及在这一前提下可以承载更多可能和乐趣。

既然这次是安全导向的,那足够大的场地和缓冲区就是必备的前提条件了。具体有多大?你可以搜下“卧牛湖水库”,我们这次的试车场就是在冰封的卧牛湖湖面上,其中包括冰雪路面的数十个测试区域和科目,是专门为汽车厂家新车上市前的各项冰雪测试打造的专业场地,每年冬天都会有很多工程师、试车员带着贴满伪装的新车来到这里。

正是由于这些伪装车都处于保密阶段,因此这里一般是严格禁止拍照的。不过作为这次体验活动的一个部分,据说我们是首批被允许在试车场地内部拍摄的媒体。机会难得,接下来就让我带你在这里一探究竟。

在为期两天的试车中,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驾驶的都是一台雪佛兰探界者550T四驱版。在雪佛兰的目前国内在售的产品序列中,这款配备20T加9AT的四驱中型SUV应该可以算是一员老将了。为了安全和更好的性能表现,主办方还为试驾车更换了佳通旗下佳安品牌的PX Winter500雪地胎(带单导向的花纹和雪地胎必备的胎面细密刀槽)。除此之外,这台车的其他配备均保持了原厂的状态。

驶入试车场内部,广阔的湖面整个被白雪覆盖,用大型设备推出一条条雪道并压实雪面,再辅以雪道两侧自然推出的差不多30cm高的雪墙,就是我们今天的试驾环境了。

和所有的场地试驾一样,大家首先体验的是诸如直线加速、紧急制动一类组合而成的常规科目,只不过雪面带来的低附着力让这些科目变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距离。

在从静止做全力的直线加速的过程中,起步的一瞬间轮胎就有可能突破雪面的抓地力,因此探界者的电子稳定系统会让发动机转速在2000rpm附近时先“缓升”一段,等到车速加到超过大概40km/h抓地力逐渐稳定后,再放开限制让发动机转速快速爬升。在日常驾驶中,这样的设计取向可以尽量保证让车辆处于更可控的状态,以提升急加速中的稳定性。

比起直线加速和制动,更有乐趣应该要数八字行驶、蛇形绕桩和冰雪圆环这样的弯道科目了。在场地内我们特别体验了压实雪面和纯冰面两种不同情况的蛇形绕桩。

在雪地绕桩中,四驱系统、电子稳定系统和换装的雪地轮胎可以让这台探界者保持不错的可控性,桩间穿梭时车身的侧倾也被较好地抑制,所以驾驶中只需要速度控制适当并减小打方向的幅度,再在进桩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提前量,普通驾驶者也能做到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雪地穿桩。

作为对比,冰面绕桩就变得困难得多,由于我们的试驾车没有装配钉胎,因此在冰面上你必须把速度控制在更低的水平(如果说雪地绕桩时在40到50km/h都具有相当的循迹性的话,那么在冰面上你大概只能把这个数字降低到20km/h甚至更低)。

之后的冰/雪大圆环科目也印证了雪地和冰面的巨大差异。在一个大直径的正圆形区域内,外圈是雪道,内圈是冰面。在绕冰面圆环时控制速度很重要,当速度稍微开始突破极限时,你还可以通过细腻的油门控制把车拉回正轨;但如果车速超过极限太多就基本只能祈祷了。相较而言沿外圈雪道圆环行驶就要容易得多,在50km/h左右的速度下,驾驶感受和干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随着速度逐渐提升,当车速超过约60km/h时,你能感觉到车开始有往外滑的趋势,此时如果再把速度提升10-20km/h,车辆的循迹性就会明显地进一步降低。在这里我要适当表扬一下这台探界者的平衡性:当速度提升,轮胎的抓地力逐渐不足以支撑绕圆所需的向心力时,这台探界者会表现出一种“四个车轮 同步 往圆外滑动”的状态,比起单纯的推头或者甩尾,这种状态对于驾驶者更好地控制车身动态和行驶路径是有明显好处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四驱系统、电子稳定系统、轮胎性能和悬架调校都有所贡献。

和圆环类似,雪面绕八字也是个挺有乐趣的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较好地感受重心转移并辅以合适的油门和方向控制,就能做出四驱漂移的动作,扬起如下图中的雪雾。

第一个24小时的试驾以一条完整的冰雪赛道比赛作为收尾,比赛车和练习车所采用的探界者不同,换成了身形和排量都更小的创界。不过不要以为创界15T的165马力对比探界者20T的260马力就会乐趣变少,如果真的从竞赛的角度讲,更轻的车身重量意味着所需的弯中向心力要更小,在这种多弯的赛道上其实完全有机会取得比探界者练习时更好的成绩。前提是…

前提是,别冲出赛道。比赛中我们接力第一棒的队友就冲上赛道边缘的雪墙了。原来是在最后两个组合弯的雪面前一天白天经太阳一晒逐渐融化,晚上又被低温冻结成冰,第二天又被一层薄雪盖上形成了“暗冰”,这样再按雪地的速度进弯自然就sorry了。可见,谨慎驾驶永远是对的。

总结下:一台像雪佛兰探界者这样的性能良好的四驱SUV和一套雪地胎,再加上对路况的提前预判、保持操作的提前量并合理控制速度和动作幅度,应该是算是完成这些试驾科目的不二法则了。再有,尽量别轧到暗冰。

第二个24小时:林地穿越+荒野求生

——你别光喝(piao)酒(yi),你吃(chuan)菜(yue)啊

雪地漂移和比赛固然有趣,但出于“贴近真实路况”的目的还是不能贪杯。所以根据活动安排,前一天的科目试驾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快地熟悉冰雪驾驶的技巧,以应对第二天的林地穿越。但当你真的把车开入一片覆满白雪的无人林地,那么实际的情况要比试车场内压实的平整雪面复杂得多。

好在,这台探界者的表现良好,在二十几公里的林地穿越驾驶中,跟随教练引领的路径,探界者在满载5人和设备的情况下,仍旧不需要太多的驾驶技巧就能完成穿越。即使遇到一些沟沟坎坎,SUV天生所具有的较好的离地间隙和接近角离去角,也能让你的驾驶更加从容。

尽管这条穿越线路难度不大,但没有赛道雪墙就意味着如果鲁莽驾驶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是回到公路路面,也随时可能出现行人、自行车甚至小动物横穿路面,以及突然从路肩延伸出冰雪,而在这些情况下,探界者的四驱系统和动态表现同样可以给你带来更多安心感,而这也是厂家为几乎每一款新车都进行几十上百万公里测试的初衷之一。

在穿越过程中,作为主办方的雪佛兰还与Discovery一起邀请了来自新西兰的野外生存大咖Josh James,野外生火、搭建庇护所、设置捕猎陷阱、制作雪鞋等项目也让活动体验更加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你对这些试驾和体验感兴趣,也可以搜搜DC 24小时雪佛兰SUV驾训体验营的预约方式。

在这一天的最后,我还有两件事想提醒你:一是如果在自驾穿越过程中雪地陷车,尽量不要再加油门期望“挠”出来,因为这有可能会给自己挖出一个更大的坑,不妨试试先倒车再另辟路线的方案。二是,别轻信朋友圈和群里的那些“下雪天关闭ESP”的“温馨提示”,在没有达到雪深陷车的程度前,新款车型的电子稳定系统依旧能为你提供更多的保护。

写在最后:

除了冰与雪,黑河还有同样的烟火气和同样可爱的人们。

关于黑河,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事儿我想和你分享。

第一,如果你觉得在黑河只能体会到“千里冰封”,那就错了。诚然,在我们抵达黑河的年初,气温确实达到了听起来有些瘆人的零下22度到零下34度(像我们试车场所在的冰面的体感温度可能会再低3到5度)。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6月份这座城市的单日温度也能“高达”32度到17度,所以如果你想在春夏感受冰雪,那还得接着往北。

第二,黑河离俄罗斯非常近。我们在黑河的酒店紧邻中俄的界江,距离对岸俄罗斯的直线距离只有600多米。晚上看着冰封的江面,你甚至能听着江对岸在播放的圣诞曲,以及两岸相互呼应的狗叫声…你也许想,那我从江面上走过去可能只需要十分钟吧,实际情况则是:比起在冬季冰封江面上常驻巡逻的我国边防官兵(配有雪地摩托),俄罗斯对越界人员实行的政策要更加“战斗”:越界就抓捕,抓捕就坐牢,逃跑就开枪(这不是我说的,是在边防派出所墙上贴的)。所以如果你想去俄罗斯,可以直接在黑河便捷办理合法的手续出境,只是貌似是要四人以上同行才允许(如果不对还请指正)。

第三,像我们场地试驾所在的这类厂家内部试车场,自己是进不去的。如果你到了黑河,也请你尽量不要拍那些伪装测试车,就算拍了也请不要发微博,就算发了也请发没有拍到试车员的…毕竟这张照片对你来说可能是集赞的工具,对人家来说可是重要的营生。

纸短感长,黑河还有十几块管吃撑的麻辣烫、七块钱带你穿越市区的出租司机、食客一半以上都是俄罗斯人的列娜餐厅、下午四五点天黑就下班的“中央商业街”,以及这条街上叫卖“正宗黑河冰糖葫芦”和“正宗北京冰糖葫芦”几位大爷的恩怨与调侃,我们等有机会另起篇幅再聊吧。

下回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冬天一到,意味着冰雪试驾开始了。不少品牌做冰雪试驾都会在冰面上玩漂移,但斯巴鲁不同,它用最正常的方式体现了车辆的性能,甚至还带来了意外收获……

不用关ESP,也不用换上钉胎。一套雪地胎加X-MODE,就足可以让森林人、XV和傲虎来应对喀纳斯的冰天雪地。即使不玩漂移,也可以对驾驶乐趣感受得很充分。

为什么要去喀纳斯?而不是去冰雪试驾的热门地点海拉尔?在出发之前我的心里也有疑问。冬天去喀纳斯非常不方便,就拿这次的行程来说,早上8点先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转机到阿勒泰,然后再坐两个小时的大巴,到了阿勒泰布尔津县的酒店,已是晚上8点,整整一天的时间。当然,这是比较顺利的,如果碰上下雪,从乌鲁木齐飞往阿勒泰的航班有可能随时被取消。

除了行程较远之外,在我的印象里,去喀纳斯最好的季节不应该是秋天吗?冬天去喀纳斯,那里的盘山公路极有可能因大雪而封路,即使没封路,在白雪皑皑的山路上开车,想想也挺刺激的。况且我认为斯巴鲁的车型是偏向于城市驾驶的,它们能应付得了新疆的冬天吗?

X-MODE就是变身硬派越野的开关

这个顾虑在第二天上午就被打消了,从布尔津到禾木县的路程中,特地没有安排全程走国道,而是在进入232省道之前,选择了一段穿越路段。下车看了一眼,基本就是沿着山势而行,而且基本没有车辙,大角度的上下坡不说,还有不少大坑,甚至还要挑战交叉轴等脱困能力,看来斯巴鲁要扮演硬派越野车的角色了。

其实,我对傲虎和森林人是比较放心的,毕竟是正八经儿的SUV,可以通过开启X-MODE来选择冰雪(SNOW DIRT)或深雪(DSNOW MUD)驾驶模式,开启X-MODE之后,陡坡缓降功能也被激活,在下陡坡时,完全不需要踩刹车,放心地交给车辆自己来控制就可以。

但是换到XV上,我就有些担心了,但中间有几处驼峰路和大坑,完全考验车辆四驱能力和交叉轴通过性,这些路段对硬派越野车来说,通过时都要格外小心,但XV是一辆非常城市化的SUV,过得去吗?我发誓,真的没有吹嘘XV的性能,按下X-MODE的按键之后,结果发现XV在通过这些非常困难的路段时,甚至比森林人和傲虎还轻松。四驱系统的响应非常快,而且XV的离地间隙与森林人相同,但轴距更短,车身更灵活,这么一段路程下来,让我对XV的越野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驶出了这段越野路段之后,车队开始向离喀纳斯景区更近的禾木县进发,15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都是已经被雪覆盖到看不清柏油的盘山路,而且越走雪下的越大。在这种天气和路况下开车,的确要更紧张且更小心,但我觉得这种天气和路况对斯巴鲁来说,却更合适。

为什么?一般在进入到冰雪路面上时,我会先在后方没车跟随的地方大力地踩下刹车,对路面的附着力和刹车效果进行了解,当然,保持好与前车跟随的距离和控制好车速更重要。另外,眼睛也不要紧盯着前方,尤其在大雪天里,视线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方会造成轻微的“视盲”。不过驾驶斯巴鲁时,EyeSight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很好地缓解这种紧张感。

从上看到,就是风挡玻璃内部上方的两个摄像头,让EyeSight成为全球唯一仅靠摄像头工作而没有雷达辅助的驾驶辅助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让四眼的我又多加了两只眼睛,帮助我识别道路上的其他物体,并可以对距离、形状和移动速度做出和我一样准确的判断。

用摄像头,而非雷达的好处在这种冰雪天气下更加明显,如果用雷达,在这种路况下,用不了多久,雷达上就会因覆盖住厚厚的一层雪而罢工。但EyeSight不会,在山路上,我甚至还可以开启自适应巡航,摄像头也能识别路肩,而不需要识别车道线(事实上也看不见车道线),就可以让车道保持系统和车道偏离纠正功能正常工作。如果距离前车的距离过近,系统会自动进行动力输出的控制,或进行主动刹车。有EyeSight在,甚至有更多的精力来欣赏窗外的雪景。

“强迫症”的要求往往更高

斯巴鲁是一个独特的品牌,因为它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在普遍都在使用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今天,斯巴鲁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特点,难能可贵。

虽然这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强迫症”的品牌,但强迫症往往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在坚持使用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同时,斯巴鲁在森林人和XV增加了电池和电机,组成了混合动力系统,让发动机在保持着原有的低重心、运转平顺、噪音低等优点的同时,带来了更加出色的动力表现,并且实现了更经济的油耗。

或许在越野路段里和冰雪路面上没能全面地感受到智能水平对置发动机与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相互作用带来的效果,但到了冰雪赛道里,我发现,斯巴鲁森林人与XV的动力表现和操控性同样出乎我的预料。

电动机在起步时全面介入,发动机在随后的加速过程中介入,让这台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实际表现出来的响应效果要比146马力的数据更好。四驱系统在冰雪赛道上发挥的作用更大,在这么滑的路面上,进弯前出现转向不足很正常,但只要提早一点打方向并跟上油门,车身可以轻松地拐进发卡弯,而且还可以在弯道中保持住油门,剩下的完全交给这套四驱系统就可以了,它可以自动根据车身姿态来分配前后轴的扭矩,让车辆保持在正常行驶的状态。

为什么不漂移呢?虽然玩漂移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在普通道路上展示高超的驾驶技术,而是知道当车辆打滑或失控时如何掌控,或者感受驾驶的乐趣。但我觉得,不用钉胎、不关ESP,只用一套雪地胎来驾驶森林人和XV,更接近真实的驾驶状况,如果发生失控,这些条件基础下的驾驶训练是最有效的。

额外又试驾了680公里

三天时间,在冰天雪地里开了600多公里,有盘山路、有国道、有越野路段,有冰雪赛道,可以说体验的非常充分了。尤其是对XV的越野能力以及智能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动力表现,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我们心满意足地拿着行李来到阿勒泰机场时,机场通知,由于大雪,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取消了,而且是这一天全部取消。我们临时决定,继续开斯巴鲁走,前往68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第二天再回北京。

这680公里的长途试驾,完全是在计划之外的。好在高速公路没有封闭,但路况也不好,积雪很多,而且下着雪视线也不好。但这些丝毫没影响心情,和以往碰到航班取消时完全不同,反而更觉得有趣。并且在这680公里的路程中又总结出了一些小经验:

第一,在有积雪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记得定期清理轮圈内的积雪,不然高速时由于破坏了动平衡会造成非常明显的车身抖动。第二,不要轻易超车,这种情况下的路面通常只有一条车道无积雪,超车时极有可能因压到积雪导致轮胎附着力不均衡而发生失控。第三,定期清理前后车灯,尤其是后尾灯和高位刹车灯上覆盖的积雪,并开启后雾灯行驶。第四,保持雨刮器的清洁,尤其SUV车型上的后雨刮器能够正常工作。

第五,单独列出来,我觉得斯巴鲁不错。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贾云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形态不同

冰是水凝固而来的,有圆滑的表面。雪是水蒸气凝华而来,有花一样的形状。

2、形成原理不同

冰是由水凝化的,雪是由水蒸气凝化的,水是液态的,分子之间距离小,水蒸气是气态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所以他们固化后,分子间距也有很大的差别,冰的间距小,分子间一斥力为主,难压缩,所以硬,雪的分子间距离大,斥力小,而且雪花之间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很容易压缩。

3、颜色不同

雪是有形状的,而且看起来是白色的,而冰看起来是无色的。

扩展资料:

冰的特性:

水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它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4℃以下,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像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缔合分子,叫做"假冰晶体"。

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假冰晶体”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秘密。

1、冰:

冰天雪地。意思是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冰洁渊清。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冰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冰消冻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冰消雪释。比喻事物消失瓦解,指事物消失。

冰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冷若冰霜。借以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态度严正冷淡像冰霜一样,不可接近。

冰释前嫌。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解除。近义词有握手言欢、重修盟好。

2、雪: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

冰雪聪明。人聪颖,聪明非凡。

饱经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风花雪月。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亦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风雪交加。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下雪的天气容易结冰,大家小心路滑。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你,请采纳,好评!谢谢!======================================================

如果对你无用,请不要不满意采纳,等待别人回答满意的答案======================================================

承天载地

雪的形成和种类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小雪 中雪 大雪 24小时降水量 25以下 26-50 大于50 12小时降水量 10以下 11-30 大于30 没有到过冰川的人,很难想象冰川表面还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湖泊。其实,在一些较大的冰川上,冰面湖泊是屡见不鲜的。 冰面湖 为什么冰川上会出现湖泊呢 冰面湖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冰川上的冰下河道融蚀冰川,产生巨大的洞穴或隧道,洞穴顶部塌陷,便形成较深较大的长条形湖泊。一种是冰川低陷处积水,在夏季产生强烈的融蚀作用而形成的。另外,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人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冰杯形成速度很快,在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积水潭,在夏天消融期间,冰面积水温度较高,有时竟达到5℃。因此积水的融蚀作用强烈,能把蜂窝状的冰杯逐渐融合一起,形成宽浅的冰面湖泊。 冰面湖给冰川景色增添了更为绚丽多彩的风光。夏天,每当朝日初升或夕阳西下的时侯,碧瓤瓤的湖面上霞光万道,灿烂夺目。 冰洞 冰洞 夏季,冰川经常处于消融状态中。冰川的消融分为冰下消融、冰内消融和冰面消融三种。地壳经常不断向冰川底部输送热量,从而引起冰下消融。不过冰下消融对于巨大的冰川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当冰面融水沿着冰川裂缝流入冰川内部,就会产生冰内消融。冰内消融的结果,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冰川岩溶现象,如冰漏斗、冰井、冰隧道和冰洞等(我们知道桂林的石林是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由冰内消融引起的冰川地貌很像喀斯特地貌,冰川学家称这种冰川形态为喀斯特冰川)。 冰钟乳 冰川上的融水,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形成树枝状的小河网,时而曲折蜿流,时而潜人冰内。在一些融水多面积大的冰川上,冰内河流特别发育。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象一个或低或高的古城拱门。从冰洞里流出来的水,因为带有悬浮的泥距沙,象乳汁一样浊白,冰川学上叫冰川乳。当冰川断流的时侯,走进冰洞,犹如进入一个水晶宫殿。有些冰川,通过冰洞里的隧道,一直可以走到冰川底部去。冰洞有单式的,有树枝状的,洞内有洞。洞中冰柱林立,冰钟乳悬连,洞璧的花纹十分美丽。有的冰洞出口高悬在冰崖上,形成十分壮观的冰水瀑布。 冰下河 冰面河 冰塔 冰面差别消融产生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象,如冰桥、冰芽、冰墙和冰塔等。尤其是冰塔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很多大冰川上,发育了世界上罕见的冰塔林。一座又一座数十米高的冰塔,仿佛用汉白玉雕塑出来似的,它们朝天耸立在冰川,千姿万态。有的象西安大小雁塔的塔尖,有的象埃及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有的象僵卧的骆驼,有的又象伸向苍穹的利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310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