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全程约6995公里
起点:宣汉县
1达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衙墙街行驶120米,过右侧的蒲城大厦,左转进入解放中路
2) 沿解放中路行驶310米,过左侧的汉东大厦约10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解放北路
3) 沿解放北路行驶490米,过右侧的宣汉通用家电约180米后,稍向左转进入石岭大道
4) 沿石岭大道行驶790米,过右侧的宏远电器约160米后,右转进入巴人大道
5) 沿巴人大道行驶690米,过左侧的史坝湾约210米后,稍向左转
6) 行驶50米,左转进入开平路
7) 沿开平路行驶119公里,直行
2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3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127公里,过王家院子大桥,朝五里/安康/西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910米,直行进入十天高速公路
5沿十天高速公路行驶2049公里,朝十堰东/襄阳/G7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7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477公里,朝襄阳/常德/黄集/南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襄阳互通
8沿襄阳互通行驶11公里,过襄阳互通,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955公里,朝许昌/S83/兰考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兰南高速公路
10沿兰南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过陈官营枢纽,直行进入兰南高速公路
11南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兰南高速公路行驶56公里,在南阳东/雪枫路/机场/G312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690米,朝南阳城区/雪枫路/机场/G312方向,右转进入G312
3) 沿G312行驶16公里,朝机场/方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G312(旧)
4) 沿G312(旧)行驶48公里,左转进入光武东路
5) 沿光武东路行驶37公里,右转进入南都路
6) 沿南都路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张衡东路
7) 沿张衡东路行驶850米,稍向左转进入张衡东路
8) 沿张衡东路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南洋
来,继续昨天的话题。
(一)
话说在明末清初,当清兵铁骑踏到广东、福建时,便有许多反清复明的义士起兵抗击。失败后,为了避开清廷屠杀,这些人被迫散居各地,甚至不惜泛舟海外避难。
这里说的“海外”,主要是指郑家统治的台湾,以及南洋(东南亚)诸岛。
假如你读过金庸的《碧血剑》,便知道,男主袁承志最后离开中原,远赴海外孤岛,其实多半就是下南洋了。
这些去了海外的人,便是我们如今说的华侨。当年这些华侨先驱拓荒者,除了广府、潮州闽南语系人外,客家人亦占有相当比重。
(二)
郑成功抗清失败后,清政府随即实行了海禁,迫使闽粤沿海居民内迁,禁止他们移居台湾。直到郑家战败归顺,海禁松弛,于是闽(漳州、泉州)粤(惠州、潮州)两地人民才又纷纷往台湾移居。
而生活在内陆山地(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又因人口繁衍,居处山多地少,于是也逐渐往西迁徙。这次大规模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高潮则出现在雍正年间“湖广填川”的政令发布之后。彼时四川人口因战争、瘟疫及自然灾害大幅锐减,清廷便以发补助金的形式鼓励湖南、广东等地的人到四川补充劳动资源。于是又促成许多客家人纷纷在西南各地扎下根来。
像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一文里就说过,他母亲的上一代便是从韶关入的四川。另外,据说像四川洛带古镇人讲的客家话,今天梅州的人听了,也都会感到非常亲切。
(三)
接着就得说回我熟悉的近代史了。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陆续进入中国,中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激化。于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就爆发了昨天文末里提到的广东“土客大械斗”。
它有多惨烈呢?据记载称,“仇杀14年,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蔓延六七邑”。
这场械斗起于鹤山(今属江门,县级市),波及开平(同上)、恩平(同上)、高明(今属佛山)、新兴(今属云浮)、新宁(即今江门台山市)、阳春(今属阳江)等几十个县。
(四)
而清廷为了解决土客械斗问题,只好将珠三角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客家原乡,或安插到人迹稀少的地方乃至外省。像今天江西南部地区不少客家人的祖先,就是土客械斗后才从广东过去的。
这场大规模冲突,亦导致五邑(新会、新宁、开平、恩平、鹤山)等地人口锐减,经济一蹶不振,农民生活难以为继,于是许多广府人与客家人都纷纷向海外大规模移民,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旧金山的路途。
但这所谓移民海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卖猪仔”有关。这点下文再说。
而后来,新会人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之所以还能获得那么多海外华人的支持,大概也与他老乡多不无关系。
(五)
与“大械斗”几乎同一时期,国内还爆发了太平天国事变。主脑洪秀全、冯云山,都是花县(今广州花都)的客家人,而洪秀全的祖上及其原配妻子,则都是地道梅县人。
后来他们选择的起义点——广西金田村,同样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像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等诸将领,也都是当地的客家人。
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其余溃散残部和洪门天地会等会党组织中人遭到清军四处围捕,因不敢返回故里,于是逃到港澳,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
当其时,各国垄断资本为了攫取廉价劳动力,纷纷派人前来诱骗华工“猪仔”,许多破产农民和失业小手工业者被引上钩,或被迫、被拐、被捉、被绑架,成了契约劳工。
而那帮流散到以上港口的起义幸存者和被追缉的会党中人,因走投无路,许多也和劳工们一起,被遣送到了东南亚、南美洲(智利、秘鲁)等地。
(六)
今天浪漫的厦门鼓浪屿,你能想象吗?那儿当年到处散布着“猪仔馆”;而澳门,亦曾是中国最大的“猪仔”集散地。
据记载,1852~1858年,汕头曾运出“猪仔”四万人,其中有八千人,在未开船之前便遭虐死,然后被弃尸海滩。
纪录片《下南洋》说,当年运送“猪仔”的船只,舱内空气窒息,疫病流行;船上淡水不足,华工常因渴极讨水而遭鞭打;为防他们闹事,船上还加装了铁栅栏,船长有时也会无缘无故拉出华工鞭打。因此这些船只,也被称作“浮动的地狱”。
可即便如此,截止至上世纪中期,据统计有超过一千多万人,就是乘着这样的“绝望与希望”之船,踏上了生死两茫茫的出国之路。
在异国,华侨们多数从事垦荒山、种香蕉、开锡矿、筑铁路、挖运河,开金矿等一类繁重体力工作。去南美的还要挖鸟粪,开硝石矿。
其所面对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所受待遇之非人,执笔难书,血泪难忘。
(七)
但好在这些华人善于利用地缘关系抱团,慢慢便在各地形成了各自的社区,互帮互助,共御外敌。
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皆各有地头,并逐渐融入当地,且都对当地产生了深刻影响。
直至清末民初、抗战前后乃至国共内战时期,闽粤两地,总不断有人出去,也有人回来。
辛亥革命也好,抗日战争也好,海外华侨们出钱出力,慷慨赴义。身在他乡,但总是心系故国。
到改革开放后,又有不少老华侨带着子女回乡寻根、探亲、祭祖,甚至落户定居。
(八)
我家里也有马来西亚的亲戚。记得我少年时,他们曾举家回过几次曲湖的贝氏宗祠祭祖。
彼时我还带我四十多岁的马来西亚表兄去了趟网吧,看他用英文回复工作邮件。他们这一代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了,但因为工作关系,勉强还能说点普通话,到底能交流。
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本地尚且如此,更遑论异国殊隔,唯剩慨叹而已矣。
本还想再说些更久远的,发生在乾隆时期,关于由罗芳伯(今梅州人)于1777年在西婆罗洲东万律(今属印尼)建立“兰芳共和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另,美国共和政体确立也要到1787年),以及1767-1782年间由泰国华裔郑信(祖籍澄海,泰国第一个华人皇帝)建立吞武里王朝的事情。
但篇幅有限,加上又与家乡无关,略略提过就算。白了个白。
楼主你好 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人 不能帮你写你家乡题材的历史论文啦 我只能写下面的这个
广东开平碉楼
近来热播的《让子弹飞》带着观众们走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在这里我们将一起走进碉楼,发现碉楼,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们艰辛的创业史,同时以此为背景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近代史。
首先我们先简介碉楼的历史,开平碉楼最早可溯源至明朝中后期,因为当地人很早就有下南洋的历史传统。现在,开平碉楼所在的江门五邑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正是由于碉楼的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北京时间2007年6月28日早上8时35分左右,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是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岭南人敢为人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开阔胸怀。
让我们用心地去留意身边的历史,你将会发现历史离你并不是那么地遥远。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身边的历史,书写身边的历史吧!
楼主本人能力有限 只能尽力而为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本文论文1133字,资料真实可靠 请楼主放心 此文并非抄袭)
祝君好运 顺利通过考试 过个好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