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和徐渭

唐寅和徐渭,第1张

  中国绘画的写实性在12世纪时发展到了颠峰,后来逐渐转为笔墨游戏般的 。明初崇尚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但是他们的画作局限于对 宋元两代的摹仿,成就并不突出。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文人士大夫的画作开始向独抒性灵的方向发展,他们以画为乐、以画寄情,在的作品中展现 出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其中的代表人物要数唐寅和徐渭。> > 唐寅,字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年 (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他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虽然也曾饱读诗书,但终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起了小酒店。当 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恰好到他家酒店喝酒,见唐寅聪明过人,就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后来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 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被后世称“吴中四才子”。> > 由于唐寅家住今苏 州城北桃花坞,所以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张扬自己性格不羁,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29岁时中乡试第一,所以世人也称他 为唐解元。但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没能取得功名,就此唐寅感觉仕途无望,索性游历名山大川,决定在书画曲艺中终老一生。正德九年(1514年)他被明 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但很快宁王政治谋反失败。唐寅也别牵连其中,只好假装疯癫,才脱身回归故里,直到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死后葬在桃花坞 北。> > 唐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在中国历代画家中,唯独唐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等传说在民间广 为流传。他的诗、书、画并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既擅长山水,又工于人物,特别精于仕女,画风工整秀丽,既富有个性而又不失雍容大方,被后人称为“唐 画”。他的书法学赵孟,字体俊逸秀挺,也很有功夫。他还精通音律,擅长诗文。如此全才,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并不多见。> > 唐寅早年拜在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门下,而后又跟随周臣学习。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的不同的艺术追求。唐寅虽然从师二人,却青出蓝,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超越了自己的老师。> >徐渭字文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号天池山人。又有很多别号,如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 等,晚年号青藤道士。其居所的雅号有“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于明神宗二十一年(1593 年)。> > 徐渭性情放纵,一生坎坷。少年时八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不再考虑仕途。中年时被兵部右侍郎胡宗宪看中,于嘉靖三十年 (1558年)担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并积极参与到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用他诗文热情地赞美了抗倭爱 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起草《献白鹿表》,深得明世宗的赏识。可惜后来胡宗宪因弹劾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打击,一度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遂,又误杀 自己的后妻,被捕入狱。后来被明翰林修撰张元忭营救出狱。这时他已经53岁了,经历了太多事非之后,他开始领悟人生,专心于艺术创作活动。他的许多重要画 作,都是在这时期诞生的。同时他也是位伟大的文学家,其诗文清奇,不落窠臼,并有《诗文全集》,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马骥德等曲学家们的 好评。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颇具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又著有《会稽县志》,对明朝当时地方政治经济不少改革主张。徐渭亦工于书法,行书效 仿米米芾。他一生坎坷,常“忍饥月下独徘徊”,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最终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 徐渭 自认为自己书法第一,诗歌第二,文章第三,而绘画只是末节。但他还是绘画最为后人所称道。徐渭中年才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而在山水、人物、水墨等方面也 有很高造诣,画风气势纵横奔放。特别擅长水墨大写意花卉,笔下的残菊败荷,炉瓶彝鼎,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现藏南京博物院作品《杂花院》,全画有牡丹、 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13种。情意所至,随心所欲,把自己的艺术技巧发挥到极至。达到了“以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的艺术境界。表现出画 家深厚的功力。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给人以笔墨淋漓,赏心悦目之感。他所画山水,纵横不拒绳墨,所绘人物尤其生动。对朱耷、原济、扬州八怪的画风都产 生了巨大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而且徐渭经常在画中题诗题句,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愤慨。所表现出激烈的政治倾向。如他题《螃蟹图》云:“稻熟江 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脐。”这正是对以严嵩一干权贵的憎恨与轻蔑。徐渭的画风和人生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艺术大师 齐白石曾感叹道:“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

三笑(又名《唐伯虎点秋香》)

1940年6月出品 黑白古装故事片 8本

国华影片公司摄制

编剧:范烟桥(根据秦瘦鸥小说改编)

导演:张石川、郑小秋

摄影:董克毅

演员:周璇、白云

内容提要:唐寅邂逅相府使女秋香(周璇饰),如醉如痴,引得秋香三次发笑。唐误以为秋香有意于己乃更姓改名,混进相府为奴,以其文才,得相国器重。最后,他用好友祝枝山所授之计,选中了秋香。

插曲:《三笑》、《点秋香》、《画观音》

周星星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段插曲

歌词如下:

禀夫人

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

家中有屋又有田

生活乐无边

谁知那唐伯虎

他蛮横不留情

勾结官府目无天

占我大屋夺我田

我爷爷跟他来翻脸

惨被他一棍来打扁

我奶奶骂他欺善民

反被他捉进了唐府

强奸了一百遍 一百遍

最后她悬梁自尽遗恨人间

他还将我父子

逐出了家园

流落到江边

我为求养老爹

只有独自行乞在庙前

谁知那唐伯虎

他实在太阴险

知道此情形

竟派人来暗算

把我父子狂殴在市前

小人身壮健

残命得留存

可怜老父他魂归天

为求葬老爹

唯有卖身为奴自作贱

一面勤赚钱

一面读书篇

发誓把功名显

手刃仇人意志坚

从此唐寅诗集在身边

我铭记此仇不共戴天!

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最早见于《明史》:“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成化、正德年间,江南地区盛行以“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人)为首的摹拟、复古之风,而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却是特立独行,不讲复古,卓然自立,以抒写性情的诗句为第一义,颇为难得。

同时,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却也并非只讲复古,所写的诗句有颇多是为佳作。故此,时人就将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这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才子,合称为四大才子,而因这四人都生活在江南的苏州地区,故称“吴中四大才子”。

唐寅

说起唐寅,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若是说起他另外一个别称,那恐怕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啦!他就是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男主角唐伯虎,没错他就是**中那位搞笑而又痴情的唐伯虎。

历史上,唐寅也确是一个风流的多情种,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当然,唐寅他的命运,却没有**演绎的那般是一个合家欢的结局,反而是很悲惨。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存在,唐寅的才学是毋庸置疑的,可谓是才华横溢。28岁时,他就在科举考场上就连中二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成为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成为解元。能在万中挑一的科举考场上,取得如此耀眼的权力,这足以彰显唐寅的才华横溢。

但是,唐寅虽才学惊人,可行事太过轻浮,文徵明曾在信中跟唐寅说道:“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大意就是唐寅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若不改正,恐以后一事无成。文徵明的父亲说的没错,正是他的性情,最终断送了他的前途。

唐寅的性情太过狂傲不羁,也太过轻浮。他这种性格,早在乡试时,就曾吃了一个大亏。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此事,被向来十分厌恶这种行径的提学御史方志得知后,他就让唐寅名落孙山,让其不得参加乡试。后来,在苏州知府曹凤,及苏州的名士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沈周、吴宽等为其求情下,方志这才同意唐寅以“补遗”的形式去参加乡试。

此事过后,按理说其放荡的性情应该要有所收敛,可唐寅却并没有,他反而是越发的放荡不羁。最终,他为自己的不羁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考前用金币向程敏政乞文),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自此,唐寅是大受打击,丧失科场进取心,退出官场,游荡于江湖之中。

最初,因唐家家境富裕,所以唐寅倒是能随心所欲的想干嘛就干嘛,周游于闽、浙、赣、湘等地。但是,随着唐家主心骨的相继逝世,唐家自此家道中落。在没有家族财力的支撑下,唐寅只能是靠卖画维持生计。

明嘉靖二年(1523年),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唐寅前往东山王家,在谈笑风生之间,突看墙上挂着的苏东坡一诗: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触景伤情,回想起这坎坷、贫穷的后半生,唐寅是好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就结束了自己凄凉的一生,享年五十四岁。

文徵明

文徵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相比于唐伯虎早年在考场上的春风得意,文徵明的科举考场上并不得意,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直到嘉靖二年(1523年),也就是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才以岁贡生的身份获得翰林院待诏一职。

年少时的文徵明,可以用愚钝来概括,8岁时文徵明还不会说话,直到11岁时,他才开口说话,因此一度有人怀疑他是白痴,但是他的父亲文林却坚信他能大器晚成,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弘治二年(1489年),他开始跟随沈周学画后,在画途上,随着文徵明画术的不断提高,其名气也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人,将他视为大家,终是“大器晚成”。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以翰林院待诏的身份入仕,在朝期间,因其名声在外,所以备受嘉靖的重视,先是参与了《武宗实录》和《宪皇帝实录》的编纂,还作了皇帝侍讲。但是,因文徵明为官太过刚直,不阿谀奉承,也不参与党争,所以在朝堂上,他是饱受其他大臣的打压,最终忍无可忍,又心灰意冷下,文徵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辞官回乡。

回乡后的文徵明,在家以文墨自娱,不问世事,以卖画,为他人写墓志铭为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时,还未写完就突然病逝,享年九十岁,是“江南四大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祝允明

祝允明,其家世是四大才子中最为显赫的,他的外祖父就是“夺门之变”中拥立英宗复辟用功的最大功臣之一徐有贞,因复辟有功,官至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当然,因祝允明长大成人时,他的外祖父徐有贞早就驾鹤归去,所以他并未因其外祖父的权势,从而得到一丝的好处。

祝允明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他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就已博览群书。但是,因明中期之后的官场是极为的腐败,加之祝允明心气又高,不屑于去靠趋炎附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虽聪明,但在科举一事上,却是接连遭受重创。七次参加会试皆不第,直至儿子祝续都中了进士,他都依然不中。

七次不第的打击,让祝允明是彻底绝了科举入仕的念头,开始专心于书法。对于他的书法,那可是被人认可的大家,其书法集百家之所长,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领一代风骚,所书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之精品。故自明代后,就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嘉靖五年(1526年),祝枝山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徐祯卿

徐祯卿,唐伯虎以画闻名,祝允明以书法闻名,徐祯卿则以诗句为闻名,他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闻名于天下,誉为“吴中诗冠”,被世人称为“文雄”。其所撰之诗话《谈艺录》,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钱谦益赞其:“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可见其影响力。

相比于江南四大才子的其余三人,徐祯卿的科举之路还算顺利,虽有不第之事,但好在也中了进士。不过因其长相实在是过于丑陋,所以并不能按照常规进入翰林院为官,只能是在大理寺为大理左寺副,或许就是因为这段经历,愤愤不平的他才写了一本专门诋毁朱元璋的《翦胜野闻》一书。

徐祯卿科举虽顺利,但仕途却不顺,为官数年,只做到国子监博士,一个从八品的芝麻小官。或许就因为如此,他虽在诗句上闻名于天下,但仕途的不顺,郁郁寡欢下,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

总得来说,江南四大才子皆是当世大家,才华横溢之人,他们的才学为人所称道,所敬仰。或许就因为如此,文人向来高傲,尤其是才华横溢之人更甚,他们自认为自己才学惊人,不要趋炎附势,就能为朝廷所重用,因此即使是入了官场,也因生性高傲,被同僚所排斥,在官场上是郁郁不得志,只能是遗憾退出仕途。

当然,因他们的才学被天下人所认可,所以官场上失意的他们,在文人圈子里却是混得很开,即使是混到唐伯虎那般,死后连丧葬费都需要别人凑的地步,他们依旧能够靠卖画、卖字来获得较之常人更优越的生活。

只能说,上天在给你一些东西的时候,也会让你失去一些东西。四大才子虽有了异于常人的才,得到了闻名天下的才名,但却失去了入仕途,享受高官厚禄的机会。

一、 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1470-1524),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

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经几番周折后,证实无罪。释狱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唐寅坎坷一生,贫困凄苦,享年五十四岁。

二、 唐伯虎的轶闻轶事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人们只知道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将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叶,以至於编造成许多传奇小说,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等。但关於传说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可以透露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居礼法。

当时,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画家。所以,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权势,向唐伯虎要几幅画,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高官贵人。

从前有本叫《九美图》的书,讲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节很离奇,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桩事,不过唐伯虎画九美图倒是真的。九美图的由来,是祝枝山有一次去拜访唐伯虎,而与唐伯虎打赌,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内,将苏州城里有名望的**,画出十张美女图来,祝枝山将付给他三百两银子。但当时唐伯虎却忽略了: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十张美女图?这时,书僮唐兴建议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玄妙观去,必可轻易的得到十张美女图,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张,而这九张美女图也就因此被保存了

三、 祝、文、张与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为小时受父亲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伯虎和祝枝山瞒著他请来两小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自己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厚,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张灵,字梦晋,自幼聪明过人,曾在童子试中得到状元,但因父亲早逝,渐渐疏狂不羁,嗜酒如命。祝枝山见他可惜,收他为徒,从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云游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发现没带钱,於是唐伯虎找张白纸,几笔勾勒,便成青山绿水,祝枝山接过笔,题了四句诗,更增色不少,最后梦晋在绿水旁添了个汲水小童,顿使画面生气盎然。此画不但付了酒钱,更让他们多喝了几杯。〔梦晋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终为唐伯虎他们的最佳挚友。〕

唐伯虎的故事

自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以来,由於民间艺人和戏曲的喧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伯虎也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民间传说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 腰缠万贯,荒唐风流的富豪。其实,这是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来面目,历史上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活清贫,一生坎坷。

唐伯虎,名唐寅,生活在明代中叶,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从小才气横溢,诗文书画,无一不工。弘治年间,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他也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唐伯虎受到科举舞弊案的牵连,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从此科举无门,功名路断。

唐伯虎功名无望,婚姻也很不幸。他的第一位夫人姓徐,出身豪门,十分势利,一心希望唐伯虎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夫贵妻荣,谁知唐伯虎却因科场舞弊牵连,失去仕进希望,她的希望落空了。从此夫妻反目,日日争吵,最后终於劳燕分飞,离婚了事。后来,有个叫沈九娘的女子走进了唐伯虎的生活,俩人情投意合,琴瑟和谐,不幸,沈九娘又过早去世了。唐伯虎从此再未续弦。

科举失败,婚姻不幸,使唐伯虎受到很大的打击,便落魄江湖,漫游名山大川,潜心书画创作,终於成为一代大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在苏州流传著他的不少故事。据说,有个人与唐伯虎很要好,向唐伯虎索得画一幅,画的是一竿清竹临风而立,竹竿上趴著一只纺织娘。此人回家后,就把唐伯虎的赠画挂在房间里。到半夜,此人在睡梦中被纺织娘的阵阵叫声吵醒,他爬起来,掌灯四处雪找,最后发现,鸣叫不停的纺织娘,居然就是唐伯虎画中的那只。还有一次,唐伯虎为一个朋友的扇子画了三只河虾,这个朋友爱不释手。一次乘船出游,不小心失手把扇子掉到河里,扇面上的三只虾竟一齐从扇面上跳到河里游走了。这些传说,传神地描述了唐伯虎画技之高超。

坎坷的生活,形成了唐伯虎傲世不羁、蔑视权贵的性格。他在一首诗中说:“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反映了他宁愿贫穷,也不趋炎附势的性格。清高傲世,必然开罪了达官贵人,因此,唐伯虎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在一首诗中说:“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生活窘迫得几无立=锥之地了。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直接了当地道出了生活清苦的状况。西元1523年,53岁的唐伯虎在贫病中死去,死后贫穷,无力安葬,只得在住宅边暂痤。如今,在苏州桃花坞唐伯虎住宅遗址附近,还有一条名曰“唐寅坟”的小巷。直到二十年后,由唐伯虎的亲友凑了钱才将唐伯虎灵柩迁葬於城西横圹王家村。

悠悠岁月,四百余年过去了,苏州人民始终缅怀著这位杰出的画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百万余元,重修了唐寅墓,并在其墓地建造了纪念馆,陈列唐寅事迹及其作品,并於198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唐寅纪念馆内,有一幅楹联,概括了唐寅的一生。抄录如下:

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之上,

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圹美景,替湖山花月坛妍。

后记: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典型。说他有八个老婆,恐怕只是后人和他的美好愿望罢了。

唐伯虎在受科场舞弊案牵连后便无意上进,以诗、书、画、酒自娱,生活放浪,甚至流连妓院。但仍自视甚高,刻了一个图章,自称“江南第一才子”。这首《言志》诗写出他的境况和心态: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买,不使人间造孽钱。

中年后,他因经历坎坷而满怀苦恼,于是归心佛教以寻求寄托。《叹世》一诗展现了他此时的人生观: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到了晚年,他的生活相当贫苦,有诗为证: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拏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潦倒落魄的他,54岁即悄然病逝,临终前写下这首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散文标题: 唐伯虎罹祸后为生计来南昌

关 键 词: 南昌 为生 唐伯虎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唐伯虎妇孺皆知,从古至今调侃他的诗话不绝于耳。然而唐伯虎也曾落难,而且落难后到南昌,这却是鲜为人知的事。据史载:“明正德九年(1514),唐寅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赴江西南昌”。不是为了求官,而是为了钱,为了生计而来。话还得由唐伯虎的身世说起。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后更子畏,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中年以后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唐寅是吴门画家中的重要人物,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由于他博学有逸才,在诗文上名声显赫,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桢卿一起被号为“吴中四才子”。唐伯虎的父亲其是开酒食店的商人。当时的阊门内外,在唐寅《阊门即事》中有过记载:“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充分展现了当时苏州阊门地区热闹繁华的事实。袁宏道评此诗为“实録”。唐广德在这样的地区从商开店,想来唐寅少时的生活应当是过得比较自在舒适的。殷实的家底为唐寅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九岁时便从师习举业,十五岁入县学为生员,十七岁补府学生员。由于唐寅聪明绝殊,一入学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称其:“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尤侗《明史拟稿》云其:“童髫入学,才气奔放。”因此,唐寅不但受到士大夫(如文林)和当时艺坛名人(如沈周)的重视,也交了一批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热爱书画艺术的朋友,如祝允明、文征明等。家境富足而社会地位不高,但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了唐寅狂放不羁的性格。《明史》云:“(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这种“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的个性,也曾使得一心望子成龙的唐父感叹:“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然而唐寅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及子相继殁,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祝允明劝其遵从先父的遗志,参加科举考试。唐寅答应“试捐一年力为之”,从此“墐户绝交往”,二十九岁举应天乡试,果然高中第一名解元。主考官梁储及学士程敏政奇之文,十分赏识他。至此,唐寅在功名上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仅仅一年后,正当唐寅踌躇满志地入京会试时,却在同行的旁郡富子徐经科场受贿案中,因遭人忌恨以谗言中伤而被累下狱。出狱后谪为浙吏,寅耻不就。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继室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落魄之极。短短一年之内所经历的从巅峰跌至谷底的人生挫折,加上其后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唐寅通常被认为是颓然自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上,唐寅在事发后不久所书《与文征明书》中就援引墨翟、孙子等例,称“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并表示:“男子阖棺事始定,视吾舌存否也!”此后唐寅不仅寄情于翰墨之间,且“其学务穷研造化,元蕴象数,寻究律历”,“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若不是他英年早逝,相信在很多领域都会有所建树。这充分说明,唐寅在罹祸后并没有自暴自弃,消极沉沦。正德九年(1514),唐寅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赴江西南昌。南昌之行通常被很多人误解为唐寅希望再一次跻身仕途的尝试。其实不是,更合理的推测应是唐寅希望获得宁王聘用自己的重金。此时唐寅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腰间也往往缺少买酒钱,往往需要作些趋时之作来应付生计。他写于这一年的《上宁王》就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是非满目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可见,唐寅根本无意过问复杂的政事,跻身什么仕途。与当时同样清贫的文征明相比,唐寅没有太多的忌讳,他出身商贾,并不认为缺钱要钱是可耻的;他个性豪放,“不以一时毁誉轻重为趋舍”,没有各种礼仪上的顾虑,因此,文征明对宁王来聘托病拒不见,唐寅则欣然接受。到了江西后,见宁王所为多不法,知其必反,乃佯为清狂不慧,最终被宁王遣返。若是一心追逐功名利禄,恐怕难以有这样的决断。数年后宁王起兵谋反,唐寅幸免牵连,与他当时的清醒明断是分不开的。唐寅从三十岁坐事废至其四十五岁应宁王之聘赴南昌这段时间里,唐寅的生活中有三件大事。一是其三十二岁时历时一载的千里壮游,途经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长途漫游不仅开阔了唐寅的视野和胸襟,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也有颇多裨益。二是其逐渐归好佛氏,取金刚经偈语之意,自号六如。三是其治圃于舍北桃花坞,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有学者认为唐寅是南昌之行以后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的,但从祝允明所作墓志铭来看,唐寅学佛应在其三十八岁筑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等屋之前。这段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好不潇洒自在。其间,他与师友朋辈往来密切,彼此唱和,又由于他一直以鬻文卖画维持生活,所以留下了不少艺术作品。经历了南昌之行,唐寅晚年在桃花坞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据当时的邻居所说,“六如晚年亦寡出”。其晚年诗句:“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洒脱豪迈之情,溢于纸端,表达了对世间俗事的不屑一顾。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传世之作,光彩夺目,可以不朽。唐寅一生,颇多坎坷,尤其是三十岁那场冤案,令人为之悲叹惋惜。但也正因其仕途不顺,纔成就了此后艺术上的光辉灿烂。难怪顾复在《平生壮观•卷下》中感慨:“予以为先生生前之不幸,乃身后之大幸焉”!现在民间流传唐伯虎早年轻浮和放狂不羁和晚年的颓然淡泊多是误解,有的甚至是歪曲。比如“三笑”故事完全是“莫须有”,反映了人们对他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的不理解。人们往往从其清丽俊逸的形貌上匆匆断定他是娟秀有余而无骨无力的“风流才子”,并汇集了历史上所有的“绯闻”强加与他一身,供闲人逸客饭后茶余排遣无聊之极。假如我们有充足的史料获取唐寅来南昌的前因后果及其作为,便可还原一个真实唐伯虎! 喜欢

  唐寅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留有绝笔诗一首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1470 明成化六年庚寅 二月初四,唐寅生

  1482 成化十八年壬寅 13岁 闭门读书,不交一友,后与祝允明订交

  1484 成化二十年葵卯 15岁 交友文徵明,并常培其父文林游宴

  1485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6岁 为府学生员,与张灵交友

  1488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 19岁 与徐延瑞之次女完婚

  1490 弘治三年庚戌 21岁 读书作画,有《对竹图》

  1493 弘治六年葵丑 24岁 撰《沈隐君墓碣文》。妹出嫁。

  1494 弘治七年甲寅 25岁 父广德疫、妹、母、妻相继而逝。撰《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

  1497 弘治十年丁巳 28岁 因好古文辞,科考几下第,经苏州知府曹凤立荐,得隶末名

  1498 弘治十一年戊午 29岁 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砖《送文温州序》,《金粉福地赋》,《领解后谢主司诗》

  1499 弘治十二年已末 30岁 与江阴徐经入京会试,因科场舞弊案被累下狱

  1500 弘治十三年庚申 31岁 出狱后被发往浙江为吏,不往。因故休去继室

  1501 弘治十四年辛酉 32岁 远游闽浙赣湘等省,在九鲤祈梦,梦仙人授墨

  1502 弘治十五年荏戌 33岁 倦游归里,得疾,愈后整理旧籍

  1503 弘治十六年葵咳 34岁 与弟子重异炊分食

  1504 弘治十七年甲子 35岁 卖画,纵情声色,以度岁月

  1505 弘治十八年乙丑 36岁 筑桃庵坞别业,题沈周《匡山新霁图》,续娶沈氏

  1507 正德二年丁卯 38岁 桃花庵别业及梦墨亭竣工

  1508 正德三年戊辰 39岁 六月,侄长名殇。

  1511 正德六年幸末 42岁 是年左右生一女,后许王庞子王国士为妻

  1514 正德九年甲戌 45岁 曾应宁王之聘到南昌。撰 《许牲阳铁柱记》、《荷莲桥记》

  1515 正德十年乙亥 46岁 绘《梅枝图》

  1516 正德十一年丙子 47岁 作《长洲高明府过访诗》、 《送徐朝咨归金华序》、 《吴德润夫妇墓表》

  1518 正德十三年戊寅49岁 有《夜梦草并记梦诗》、作《吴 孺人墓铭》

  1520 正德十五年庚辰 51岁 作《落花图咏》。弟子重生子兆 民

  1521 正德十六年辛已 52岁 绘《松涛云影图》

  1522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 54岁 有《元旦》诗。子重生子阜民

  1523 嘉靖二年葵末 54岁 有《自书诗翰册》。12月2日病逝。葬苏州横塘王家村。

公元1499年秋,苏州。一位书生灰心丧气地走在街道上。同年春,他赴京参加会试,如今却被剥削仕籍、罢黜为小吏。大街上的人看见他,有的议论,有的嘲笑,有的指骂:“看,这就是那个给我们丢了脸的人”。

他叫作唐寅。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府吴县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伯虎,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有了八个老婆还要娶秋香回家。

**中,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真实历史中,唐伯虎实在是一个悲剧。

1470年,唐伯虎出生在苏州吴县的小康家庭里。其父经营一家酒馆,生意兴隆。在封建时代,“商”是最后一个等级。唐伯虎的父亲想要摆脱世代经商的命运,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唐伯虎身上。

唐伯虎很有天赋,14岁得到文徽明之父文林赏识,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18岁与徐廷瑞次女徐氏结婚。他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1494年,唐伯虎二十四岁。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弟弟病逝,妻子难产而死,带走了孩子。一瞬间,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就剩下了他一个人。

1498年,唐伯虎中应天府乡试第一,相当于江苏省状元。在考试这一段时间,唐伯虎天天和好友放浪形骸,中举后反而变本加厉。文征明写信劝他:

“我父亲说,你很有才华,但是你很轻浮张狂,只怕最后一事无成。”

 唐伯虎回信:

“我生来如此,你要是看我不顺眼,就别和我交朋友。”

 1499年,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在路上,他认识了一位考生,徐经。

到了京城,徐经带着唐伯虎到处去拜访有名的大官。这一拜访,两人便陷入了一场科举作弊案中。

弘治十三年,程敏政和李东阳主考会试。阅卷时,程敏政批阅完两张试卷后,脱口而出:“这一定是唐寅、徐经所作”。户科给事中华昶听说这件事情后,便上奏:程敏政受唐寅、徐经贿赂泄题。

皇帝听闻此事,很震惊,下令彻查该案件。经李东阳等其他考官调查后,认定程受唐、徐贿赂一事证据不足。后在狱中拷问唐、徐、华三人得知,徐经曾贿赂程敏政家僮,唐寅也曾用一个金币乞文。朝廷为平息舆论,便罢黜唐、徐为小吏,剥削仕籍。而华昶因奏事不实被降职,程敏政也罢官回家。这一案件就此了结。

回到家乡,唐伯虎受到了乡邻的白眼,被自己的妻子抛弃。他生活贫困,只能靠画一些风流图所获得的微薄收入谋生。他常常和宾客宴饮桃花坞,看似每日悠闲欢快,但在他写给文征明的信中,流露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他在信里写道:

唐伯虎只能苦笑,苦笑自己曾经的幼稚与不自知,苦笑自己的功名灰飞烟灭,苦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就如此落幕。

这个时候,他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开始画女人,但他笔下的女人并没有美丽的姿容,唐伯虎画的女人无时无刻都在替自己诉说:我很孤独。

《秋风纨扇图》,唐寅代表作。该创作以诗经中“怨而不诽”的要求,把一个大才子的人生体验表达出来,不免让人十分感伤、十分爱怜,恰如画中女子,美丽而端庄,却满脸的忧伤,显得无助而楚楚可怜。

他的山水画与宋代画作风格相似,都将高山流水画得很宏伟壮阔,而游山玩水的人却只藏在一个角落,看上去如此渺小。

                                                                           《山路松声图》

《步溪图》

那渺小的人,就是他自己吧。

唐伯虎懂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但他还在等,在等一个被老天重新选择的机会。

1514年秋天,唐伯虎受宁王朱宸濠聘请为宁王府幕僚。唐伯虎以为他的机会到了,立马收拾行李,赶往南昌。

但不久,他愕然发现宁王有篡位夺权之意,便装疯卖傻,被宁王放还,再一次回到了家乡。

这一次,老天是彻底的抛弃了他。唐伯虎生活窘困,没有房子住,没有钱吃饭。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外建了一间草房,取名为“桃花庵”。

唐伯虎的这首《桃花庵歌》就是他生活的写照,“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诗被世人口口相传。很多人赏析这首诗都说诗人生活闲适,性格超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闲适与超脱其实只是在被世界抛弃后的绝望与无奈。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一个唐伯虎。

1523年冬天,唐伯虎病逝。他的朋友筹钱为他安葬,墓碑上写着“唐解元之墓”。

唐解元,唐伯虎这一辈子最得意的称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330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