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芦苇荡和女人诗句

关于芦苇荡和女人诗句,第1张

1芦苇和美女的诗句

《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深秋芦苇荡诗句的描写

《渔歌子》(李珣)

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

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

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

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3有什么形容“秋天芦苇荡”的诗句

形容“秋天芦苇荡”的诗句

1《赠画山水陈兄》

年代: 宋 作者: 曾有光

眼前画士蚕样密,有如陈君万才一。

少年识高画愈精,胸蟠物象妙通神。

描尽江山归指点,寒林古嶂烟云敛。

若悬瀑布飞潺湲,樵人向晚归山巅。

幻出楼台景一簇,松钗堕落鸿金屋。

苔封石径绿茸茸,深藏古寺无声钟。

花落啼鸟四时好,绿阳系马迷芳草。

溪上桃花三月春,渔翁垂钓理丝纶。

夏日池亭避炎暑,荷花落岸香风度。

秋声飒飒芦苇寒,惊飞白鹭起前滩。

野梅冬杪香飘路,忽惊四面仝云布。

展开一轴指雇间,始知妙画归毫端。

谁云不复见摩诘,陈君自得如神笔。

石台一去不复来,陈君继芳诚奇哉。

形容聊述歌一首,行看声亚诸人右。

2《舫斋》

年代: 宋 作者: 王孝严

我本湖漘一漫郎,生来住处波茫茫。

时寻画舸破烟水,菰蒲满路荷花香。

一川窈窕诧红蓼,两岸芦苇明秋霜。

船头鸥鸟日来往,溪上风月相迎将。

一行作吏便相失,合眼灵运春池塘。

纷纷雁鹜实可厌,纸尾姓字随低昂。

簿书终是俗人甚,江湖到了难相忘。

公余赖有数椽在,疏棂两行如船装。

不知风波世路险,稳著万斛随风樯。

人生短篷何日近,向来苕霅今括苍。

江山转柁千万里,故人两地遥相望。

谁能为我幻竹叶,顷刻泛宅归沧浪。

只凭平生气湖海,随所寓处为艅艎。

夜寒满载明月窗,北风打头人不忙。

动来况自不如静,悔吝不到虚舟傍。

胸襟五湖与三江,是中莫测谁望洋。

直须唤取李郭辈,相与共泛无何乡。

3《拟岘台》

年代: 宋 作者: 黎道华

我因访古独来游,万顷风烟一目收。

灵谷诸峰排槛出,巽溪几曲抱城流。

帆樯影乱汀洲晚,芦苇声寒雁鹜秋。

堕泪丰碑那得见,片云落日是襄州。

4《月夜泛舟》

年代: 宋 作者: 顾逢

晴湖浮素练,芦苇冷秋霜。

四望皆空阔,孤舟泛渺茫。

水纹星动影,云缝月流光。

不似渔翁乐,终身鸥鹭乡。

5《山中》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野烟啼鸟各忻然,一枕山篱又几年。

不可奈何天有命,久当已矣世无缘。

跨牛仰面自横笛,骑鹤缠腰那办钱。

芦苇秋声石桥月,只餐荷气亦成仙。

6《题画廿四首》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

莫嫌此地风波恶,处处风波处处愁。

7《城南杂咏二十首·船斋》

年代: 宋 作者: 张栻

窗低芦苇秋,便有江湖思。

久已倦垂纶,游鱼不须避。

4形容秋天芦苇荡的诗句

《渔歌子》(李珣)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

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

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5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芦苇荡的句子

芦苇荡深处,四五个小童围坐一团,其中一个矮胖小童看着清秀小童道:“松哥,我们偷偷跑出来,先生会不会去告诉我父亲啊?”。

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巡逻时,他就会想起小时候,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拾芦杆换书本的热闹景象。

两人不知路径,不知不觉走入了芦苇荡中。

在芦苇荡里,有一条窄窄的木栈道和一处草庐,是二十年前水泊英雄们修筑的,一直用在了抢劫官船,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事件上。

不可蠡测的芦苇荡里传来鹧鸪“嘻嘻咕咕”。

这时芦苇荡里又传出大喊声,好像故意告诉吴百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似的,“我是保安队长廖一熊,弟兄们狠狠地打!”。

一路走来,尽是芦苇荡,只是这小小石碣湖,便是港汊纵横,芦苇交错,三步一岔口,五步一分道,没划多远,晁勇便感觉分不清方向。

大寒今日又来到,四野九霄飞鹅毛。鸟雀雪地画脚印,水面凝冰独自照。猎狗猛追草丛兔,芦苇荡中大雁找。大寒注意防冷暖,棉帽大衣不能少。祝大寒快乐,提前预祝你新春快乐。

暑假来到欢歌笑语,怡心惬意美乐心中。载歌起舞眉飞色扬,邀约同学游泳玩水。芦苇荡中荷花塘岸,戏水摸鱼抓鸟捉蝶。鸟飞蛋打捉迷藏,暑假玩的开心甜。

暑假来临眉飞色扬,无忧无虑欢天喜地。骑车乡游一路歌声,柳林深处追逐野兔。芦苇荡里戏鸟捉蛙,青纱帐中乘凉野餐。祝你暑假乡旅惬意,快乐无限!

10月14日,回“家”省亲的老知青在苏通大桥观景台留影,50年前这里曾是他们奉献过青春的江滩芦苇荡。

著名革命老区河北保定白洋淀面积366平方千米,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由于加入了环境感应器,当你靠近的时候,它像颇通人性地使“芦杆”产生有节奏的摆动,还会慢慢地倾向你,犹如身处金灿的“芦苇荡”。

郑老先生“思无邪”书法作品,高庆题写对联,获奖江湖海诗集,更与申平老师、铁钧兄、紫陌等迂回探险芦苇荡中。

游人一旦落入它的怀抱马上会消失无踪,全被那无边无际、九曲十八弯的芦苇荡给吞没。

黄昏是一个人在一天中感情最脆弱的时候,眼前的情景更加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候在家乡的芦苇荡玩耍戏闹的情景,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6孤独之旅有关芦苇荡的句子要求是全部的句子

杜小康。

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动作描写,写出杜小康的心理。

他能够安心地在这芦荡中睡觉,说明他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学会了孤独。他为自己克服了恐惧心理走出了孤独而感到激动。

1人物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他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这对他是怎样的打击呀!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

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进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 到了芦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

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

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当他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兴奋地大叫,叫喊声中有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2环境描写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1)鸭群。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2)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3语言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

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许多。

7有什么描写芦苇荡的话吗

白鹭、牛羊、荷塘……沿途如画的景色挡不住我们去芦苇荡———余干与鄱阳湖接壤处,那连绵数百里芦苇荡!

这一天,下着蒙蒙细雨,习习的凉风带来一丝寒意。长长的芦苇叶让风刮得倒向一边,碧绿的叶子正渐变向灰白。“芦苇全身都是宝,它可以造纸、织布,制成席子,还是制药的原料。”向导一边带路一边介绍,“你们来早了一点,如晚个把月,这里可以看到白鹤、天鹅和野鸭。”

走进芦苇荡深处,我们已分不清东南西北。向导再三提醒,千万不要掉队,否则三天三晚都走不出去!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1950年9月10日,国民党派遣四名特务空降到芦苇荡,不料却在自认为安全的芦苇荡里迷了路,特务被当地民兵队长胡寿生发现。经围剿,除一名特务被击毙外,其余三名特务均被活捉。为此,胡寿生还进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毛主席亲手奖励他一支步枪。

风越刮越大,“快往回走,要不我们的小船就过不了湖了!”向导催促着。我们一边迈着大步,一边留恋得频频回望,这深邃神秘的芦苇荡,不知我们何时会再来……

、、、、、、、、、、、、、、、、、、、、

前几年来过芦苇荡,适值雾阴天气,风大,只匆匆一瞥。这次来时风和日丽,就能从容观看河港交叉的水乡风貌了。

大片芦苇荡在沙家浜镇境东南,靠近常熟最大的湖泊——昆承湖。与吴县的萧泾,陆巷相邻,乡间小村落多以泾,浜,滃,荡为名。俗谚云这一带有七十二个滃,亦可见水势浩淼之概了。昆承湖地处县境东南,故又名东湖,旧时此地称”东湖南横泾”沙家浜之称乃是由京剧<&lt;沙家浜>&gt;而响亮起来的。这儿地势低洼,农田易受涝灾,旧时是个穷乡,乡民们多以捕鱼捉虾为业,生计艰辛,故而,这芦苇荡里确实埋藏着火种。

当年新四军北撤,留下几十名伤员隐藏在这儿疗伤,伤愈后就利用这水网密布的地形坚持打游击,春来茶馆的阿庆嫂的故事就是从芦苇荡里滋生的,军民鱼水之情就培育着芦荡火种。

芦苇只是一种极普通的野生植物,但它生命力颇强。在泥土中蔓延着匍匐伸展的根,有保堤护岸之功能,而且经受得住风雨的摧折。它虽无杨柳依依之姿,却秉性坚强,绿得并不妩媚,却显示出禀有的强健生命的颜色。在这穷乡僻壤,它张着天然的屏障,掩护着以追逐民丰自由为事业的健者那龙腾虎跃的踪迹。

芦苇青青,看上去含蓄深沉。是的,这里当年曾包藏着激荡的历史风云。到了秋冬,荻花瑟瑟,显得悲壮而又潇洒,别有一番风韵。你别看芦花轻盈飘荡,可在往昔的苦难岁月,把它织成芦花蒲鞋,曾是贫苦百姓保暖的恩物,而洁白如玉的芦根也曾是受困伤病员充饥解渴的佳品。记得弹词《芦苇青青》中《望芦苇》一折,有一段将芦苇作拟人化描写的唱词,就以生动的文学笔调对芦苇荡掩护革命斗争作了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录。

一唱雄鸡天下白,这水乡泽国也就此伸腰展臂苏醒了,芦苇荡里再也没有饥饿和灾难。渔塘,蟹簖,小河里满溢又温暖又清凉的气息。早晨,薄明的水光倒映着绚丽的霞彩;夜来,点点渔火撒布温馨。人们浴着朝霞,擎着渔火,走向光明生活的各个层面,欢笑、忙碌、犹如阵阵蜜蜂涌向花朵汲取养分一般。

这江南鱼米乡呵,香得丰盈,美得凉润,芦苇荡里的风轻轻抚摸着人们的脸,也是柔和的啊。你到夏秋之交来看,芦苇当活得更加灵秀了。

、、、、、、、、、、、、、、、、、、、、、

因为本人没看到过芦苇荡所以无法描写,只好从网上查了两篇报道,不知道可不可以。

大树和芦苇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硬和比自己强大的人去抗争,凡事要能忍则忍,这样或许对自己更为有利。

大树和芦苇的故事是出自《伊索寓言》,讲的是大树很勇敢,在防风固沙中起到很重要地作用,可是由于大树硬碰硬地性格,在抵抗风沙地过程中容易被挫伤。而看似柔苦无骨地芦苇,却因为自身地特点,遇到危险时可以顺势而为避其锋芒,反而可以全身而退不受伤害。大树有大树的优点,芦苇有芦苇的长处,同理大树也有缺点芦苇也有短处。

不要以偏概全看不起比自己弱小的人,也不要以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比较,并自鸣得意,沾沾自喜。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学会正确对待,妄自菲薄不可取,盲目自大同样不正确。

类似的寓言故事《芦苇与橡树》

有一回,一棵橡树同芦苇交谈。

橡树说:“老实讲,你的确有权埋怨老天,就是一只麻雀,你也会觉得沉重不堪。即使引起涟漪的微风,你也会摇摇摆摆,弱不禁风,你是这样孤苦伶仃,弯腰曲背,看着你都叫人悲哀心痛。”

“但是我却像高加索山脉一样自豪,不但挡住强烈的太阳光,还敢嘲笑雷电和风暴。我站得笔挺又坚定,这牢不可破的世界仿佛就是我的屏障,对我总是阵阵和风,对你却总是风暴,只要你生长在我的周围,我那枝叶的浓荫就可以为你遮挡,碰到坏天气我也可以给你当保镖。可是上天注定把你安排在暴躁的风神统治的河岸,当然,上天根本没有把你放在心上。”

“你的心肠真好!”芦苇回答道,“可是你别操心,我不会怎么倒霉,我并不为自己对暴风雨害怕,尽管我要弯倒,但是不会折断,暴风雨对我的损伤并不大,可是它对你的威胁却是厉害得多!不错,它们的凶暴至今还不能摧垮你的坚强,你也不会在暴风雨的打击下俯首贴耳;但是咱们且来等着看结局!”

芦苇刚刚说完这句话,突然间呼啸的北风挟带冰雹,又是暴雨,从北方冲来。橡树挺立不动,芦苇扑倒在地,狂风暴跳如雷,它的力量增加一倍,那棵树冠高耸入云,树根深入浓荫下土壤里的橡树,终于被咆哮的狂风连根拔了出来。

一、芦苇荡

我一直认为芦苇荡里藏着很多秘密。比如,偌大的芦苇荡一片连着一片,一丛接着一丛,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好像湖水里一团团碧绿色的毯子。划船慢慢驶过,尚不曾靠近它们,那些藏在里面的不知名的水鸟已经突地跃起,矫健而又迅疾的飞向天际了。这些鸟的心里肯定装着芦苇荡里的秘密,只是它们只会对自己诉说而已。三河湖的水面烟波浩渺波浪徐徐,整个芦苇荡摇晃起来,打碎了遥远的梦境。

三河湖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芦苇是绿的。当然,这是在夏天,且一场大雨刚过。看风景最美的就是雨过天晴拨云见日之时,这时候的湖水是一面镜子,清澈而又单纯。我刚来这儿的时候,云朵浓厚,像一团团乌色的墨块压在头顶。不过,好在有风吹散了闷热的天气,甚至些清凉,让人感到丝丝清爽,心情也就不再那么忧郁。我发现人的心情会随着天气而变,我们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能够让心情起起落落如潮水一般。乌云虽然密布清风却徐徐而来,也就不那么压抑了,心情当然是好的。我刚到这儿的时候,从心底默默地感谢了一番这种天气。若烈日高照且空气凝固般的沉闷,观赏风景的心境至少能打消一半。所以,游山玩水也是需要天气的,因为天气就是天意。

芦苇荡在风中起伏不定,水花拍打着两岸,晶莹的水珠便滴落在岸边的草丛里,整个三河湖就多了一份静谧之美。

芦苇荡里一定藏着秘密。

行走在喧嚣的城市,看惯了灯红酒绿,从心底感受到的一定是五味杂陈百般滋味。芸芸众生,各得其乐,人们忙于工作累于生活,总是一如既往的行色匆匆。我经常见到满腹心事的人迅疾的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庄严、肃穆甚至有些古板,这种心境是无法交流的,因为都各自封闭着自己。城市的冰冷与坚硬已把他的内心变得孤独、寂寞甚至有些密不透风,自然界的美丽已经被隔离在身心之外。司空见惯的永远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永远是人们木然的面容。

三河湖与城市之间仅仅是一水之隔。甚至,从城市出来稍微一走便会进入这个静谧安然的世界。如果说湖水横亘如刀挡住了南北两岸,那么一丛丛的芦苇荡才是这种喧嚣与宁静的天然隔断。生活中,我们总把自己隔离起来,生活在一种近乎寻常的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乐于安逸,或者逆来顺受。而另一个世界的青山绿水烟波氤氲,哪怕仅仅有一墙之距,却永远不会逾越一步。不是我们学会了小心翼翼,而是心灵上萌生了俗世的尘埃。三河湖的芦苇荡飘逸、洒脱,有些超脱世外。尽管它们生长在城市边缘,可它们因水而生,因湖而长,早把生命融进了这一地域的自然之内。近距离之内的两个世界,互不碰撞。我乘舟靠近芦苇荡的边缘,能看到城市高楼朦胧的影子,影影绰绰,孤独的矗立着,像一个个无助的孩子。高楼与芦苇遥遥相望,各自感受着对方的心事。

近距离走进三河湖的芦苇荡,反而觉得它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芦苇深处,鸟儿伴风而眠,它们喃喃自语呼唤着一个久远的名字。这是鸟儿的秘密,也是芦苇荡的秘密。芦苇荡里,有很多生命在滋生,也有很多生命在终结,仿佛是一种祭祀。在城市里呆久了,仿佛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这样那样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我们又心照不宣彼此会意,只是没有流露在脸上而已。芦苇荡里隐藏着生命萌发与死亡的过程,秘密则变成了一种仪式。

风来雨落,芦苇荡里响起了雨打碧叶唰唰的声音,演奏了一曲梦呓般的音乐。绿水碧叶,清洗如墨,我沉浸在芦苇荡的梦境里,久久不能自拔。

二、三河水

在三河湖,水色涟漪、芦苇飘扬,那一抹抹波光是太阳滑落的一个个影子,跳跃着每一个无虑的笑脸。如果说南方的水温润、柔软,像是风情女子的回眸一笑,是她们如藕般的双手、如云般的脸颊,或者如清泉奋涌的叮咚笑语,将我们整个心灵一点一点陶醉的话,那么,北方三河湖的水则是厚重和宽阔。这种厚重,是一种沉稳和波澜不惊。芦苇是水的点缀,摇曳里徜徉着无拘无束的种子。三河湖里的水扑进我们的眼睛,把身心带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水的宽阔恰是身心的宽阔,涤荡了一切凡尘,冲洗琐事繁身的肉体和精神。

在摇橹声声里,几只船儿很随意的摆列着布局,是星罗的棋盘也是斑点的繁星。不过,这些船儿却是流动的,很沉稳的在水面上漂流。一个弧形或者扇面的网铺开,就像戏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一样,落水的一瞬是锣鼓的铿锵,鱼就被收在里,挣扎或者跳跃,激荡起一弯弯月亮。遥远的记忆像水一样把我慢慢沁湿,落尽无边的芦苇荡里。父亲曾站在家乡的河流岸边,把渔网高高抡起,扑落一轮夕阳。欣喜留在脸上、藏在渔网里,收获的也许就是这个简单而又重复的动作。我一直把父亲打网的样子化作一座雕塑,在遥远的记忆里成为永恒。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样的场景。现在,年老的父亲不再触摸渔网,不再驻足河边,他更多的时间在门口的国槐底下低头沉思或喃喃自语,岁月就是一条河,带走了一切。

两岸的芦苇化作碧水共长天一色,整个景象就有了些静谧。可是,当那个围着红头巾的女子撑着木船在水面上漂游时,整个画面突然变得灵动起来。一团火苗跃动着,一根竹竿起伏着,夹杂在船头男人烟卷零落的火光里,相互辉映。我曾看过齐白石的山水风景,水很近、山很远,夕阳落在宣纸的中间,如血一般鲜艳。一笔笔抹出来的线条是荡漾的水纹,错落有致、沉落大方。几只帆船横亘在画面上,悠闲的让人产生无边的寂寞。白石先生画的是江南的风韵,是山野小调渔樵耕读,而在三河湖,这番景象像极了老先生笔下的韵味。芦苇随风而飘,摇曳生姿;水面上涌动着数不清的波纹,一直延续到远方。在远处,夕阳飘在湖面上,沉浮间映红了浩浩荡荡的芦苇与野草。

三河湖的水融合了北方人的醇厚。那些芦苇、那些鱼儿,是它的厚积薄发。一切都很随意,很自然,是沉寂身心的安静。我认为,这种安静可以化作安逸。水边有三三两两的院落,四周插着散漫的篱笆。鹅儿在梳理羽毛,是王羲之的神往,鸭子在畅游追逐,是春暖先知,炊烟散落在芦苇荡里,熏起一行野鹭。生活在这里,可以把时间缓慢下来,能够静静地等待朝阳初升,静静地看着花儿绽放,静静地触摸芦苇拔节,静静地倾听鸟儿歌唱……这些都是久违的场景,都成了记忆,然而在这里,却又一次展现在眼前,把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慢慢拉近。

临水而居、卧水而眠,这番境界早已随同古人飘摇在发黄的纸张里,被记录成瑟瑟零落的文字。在三河湖,慢慢触摸已经蒙尘的心扉,用湖水去洗净一切,整个人变得轻灵起来。我慢慢行走,惟恐急促的脚步惊醒了三河湖久远的梦。一声声呼唤,在水面上轻飘飘游走,透过水色飘渺的芦苇荡,我们看见,一抹夕阳落在家的方向。

三、小村庄

村庄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它们是大地上独特而又独立的符号。

我记得儿时的农村沉静、安逸,有些神秘和寂寞,是大地忧郁的眼睛。农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时光便在这种重复的生活中渐渐走远了。在村庄里生活,生命中也融入宁静之美。这并不是虚度光阴,不是浪费精力,因为重复生活且在重复中感悟生命的美,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见到很多村庄里的老人饱经沧桑之后,有一种睿智、安详和对人生的洞察之透。村庄是生命的滋养之源,更是我们心灵的滋养之源。

我们很容易徜徉在旧时光里。旧时光是流水,村庄是流水的倒影。它们随着时光的远去轰然倒塌,只剩下残缺的记忆。坚硬的水泥使村庄变得柔弱不堪,在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里变得满目疮痍不堪一击。时光能够消蚀一切,包括身体与精神。

三河湖两岸的村庄沉寂在一缕缕旧时光里,点缀在斑斑点点的`树荫中,映照在波光粼粼的倒影上,竟让人觉得恍恍惚惚走进世外桃源里了。其实,这些村庄并未刻意的保留原貌,新式建筑青砖碧瓦,老式房屋则毛坯木椽,相互映衬互不干涉。我们所观察到的美有时候是不和谐的,新与旧,大与小恰恰是一种时光的反差。流传千年的宣纸与文字,在现代光怪陆离的空间里依旧能保持当年的纯真与自然。一笔一划,透过千年时光还能散发出浓郁的墨香。现代与传统,在同一个轨道上各绽风采,各自独守着各自的领地。三河湖旁的这些村庄,便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久远的传承。

这种小村庄不同于江南的小村庄。江南的村庄是彻彻底底建在水上的,枕水而眠,踏水而歌,屋脊是宣纸上的一笔墨色,简约而又唯美。三河湖岸边的这些村庄,则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之气,沉稳、老成却又不失大气。这种村庄如同敦厚的汉子,木讷中透露着淡淡的害羞。

我们行走在这种小村庄里,感受一种质朴的气息,感悟一种原始的静谧,其实是毫无目的的。欣赏风景,本来就不需要目的,随心而为才能看到本质。步履匆匆忙着拍照的旅客,能够看到墙缝里倔强而生的小草么?从门缝里映照出来的阳光,洒落在浑圆的磨盘之上,显示出时间流逝的脚步,相机能留下它永恒的影子,却拍摄不到它缓慢的脚步。三河湖岸的村庄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前尘旧梦中的意象,一切都无法抵挡时光的磨砺。当然,这种磨砺是平静的,缓慢的,能让人身心放松。

村庄的缓慢与城市里车水马龙构成鲜明对比。高高的水泥墙,坚硬的楼体,独立的格子间……这些物质化的东西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起来。即便你坐在我的对面,我却依旧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这就是城市里的距离。村庄里没有高高的墙体,即便有也是短小低矮的,有的地方甚至坍塌露出大大的缺口,杂草丛生,胡乱散布着断落的瓦片与半截红砖。但人们并不去刻意修善,似乎邻里之间根本不需要用一堵墙隔离开来。三河湖的这些村庄是连着的,村庄与村庄之间没有任何冰冷的、坚硬的遮挡物。小路曲径通幽是村庄的血管,小路两旁的桃树、杏树正果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这些果林也是原生态的。栽植的有些密,枝条也没有修剪,完全任期自生自灭。它们是村庄的果实,是村庄的馈赠。

我觉得来到三河湖,特别是来到三河湖岸边的这些小村庄,观赏景色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根本不要背着一身包袱来又背着一身包袱走,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这里是丢掉包袱的地方。即便一时抛却不掉,那就荡舟湖上,让湖中的风吹干内心的泪痕。或者,干脆在岸边挑一个小村庄住一晚,听听鸡鸣犬吠,和着柔和的湖风沉沉睡去,在梦境里忘掉一切。

三河湖岸边的这些小村庄,越发的可爱了。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

yop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569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