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宋诗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缪钺《论宋诗》)
宋代是边患最严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时常侵扰,两朝边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欧阳修的《边户》诗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骚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政策。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忧患之心,同时从边境人民的角度,描述了他们保卫祖国的英勇无畏。
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醉翁亭记》表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赏析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词苑》曰∶王铚默记,载欧阳〈望江南〉双调云∶「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初奸党诬公盗甥,公上表自白云∶「丧厥夫而无托,携孤女以来归。张氏此时年方十岁。」钱穆父素恨公,笑曰∶「此正学簸钱时也。」欧知贡举,下第举人,复作〈醉蓬莱〉讥之。按欧公此词,出钱氏私志,盖钱世昭因公《五代史》中,多毁吴越,故丑诋之。其词之猥弱,必非公作,不足信也。按此词极佳,当别有寄托,盖以尝为人口实,故编集去之。然缘情绮靡之作,必欲附会秽事,则凡在词人,皆无全行,正不必为欧公辩也。——乐府余论 [清] 宋翔凤 著
射雕英雄传
“曲师哥说:‘据书上说,欧阳修心里喜欢他的外甥女,做了这首词,吐露了心意。他见到十二三岁的外甥女,在厅堂上和女伴们玩掷钱游戏,笑着嚷着追逐到阶下天井里。欧阳修见外甥女美丽活泼、温柔可爱,不禁动心。后来外甥女十四五岁了,更加好看了,欧阳修已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子,他只好“留心”,叹了口气,做了这首词。后来给人见到了,惹了挺大风波。欧阳修那时在做大官,道德文章,举世钦仰,给朝里御史们大大攻击。其实,他只心里赞他外甥女小姑娘美貌可爱,又没越礼xx,做诗词过分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师父为什么特别爱这首词,写了一遍又一遍的?’他左手中执着一叠白笺,扬了一扬,每张笺上都写着‘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他问:‘小师妹,你懂了么?’我摇摇头,说道:‘不懂!’他凑近了一点,又问:‘你真的不懂?’我摇摇头。他笑了笑,说道:‘那你为什么要脸红?’我说:‘我告诉师父去。’曲师哥脸色突然苍白了,说道:‘小师妹,千万别跟师父说。师父知道了要打断我的腿,那么谁来教你武功呢?’他声音发颤,似乎很是害怕。我们人人都怕师父,倒也怪他不得。我说:‘我当然不会去跟师父说。哪有那么蠢!招师父骂么?’曲师哥说:‘师父才不会骂你呢。你来到桃花岛之后,师父骂过你一句没有?’
有一次中秋节,师母备了酒菜,招众弟子过中秋,师父喝得大醉,师母进厨房做汤,师父喃喃说醉话:‘再没人胡说八道,说黄老邪想娶女弟子做老婆了罢?灵风呢?我不怪他啦!他人好吗?腿怎样了?’
庐山高--歌赠刘凝之
欧阳修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云消风止冰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宠。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谼。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矼。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纪而言咙。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厖。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其意兀硉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欧阳修是皇右五年(公元1053年),从南京送母送葬故乡江西永丰县后,返回职所途中,登游庐山的这次,他还全过程赶到庐山东南的南康(今星子县)落星湾,拜访了他的同年老友,在此隐居的北宋名士刘中允欧阳修有感于刘中允高山一样的节操,挥笔写下了上面这首诗
<<庐山高>>不是信手拈来的题赠之作,而是一篇借物喻人,寄兴深微的成熟力作诗人黄庭坚在庐山读了这首诗后,曾题跋说:"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梅等也特别欣赏,欧阳修本人也相当自负诗的前半部分以开阔瓷纵的气势,写出庐山高耸千仞,立长江巨浪,撞鄱湖洪涛的雄姿,以及娇艳俊美,深闳幽邃的万千景象后半部分,从"从羡君买田筑屋老其下"至结局,称颂刘中允的卓越才华,磊落胸怀和不苟于宠荣声利的高风亮节这首诗,酣墨浓情,颇具李白诗歌之风,又兼有骚体格调,读后既使人振奋,又可获得艺术享受
欧阳修为人正直善良,关心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直言诤谏,不阿权贵他早年支持北宋大臣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因而屡遭诽谤,几经贬谪,窜逐在外多年,共同的生活经历,使他和刘中允"心有灵犀一点通",他钦敬刘中允的为人,理解并屿他的归隐,借助称颂刘中允的诗作,也正可宣泄出他郁郁不得志的感伤
后来这首寺在明正德年间,南康守陈霖将原纪念刘中允的壮节亭重建,并将<<庐山高>>诗和朱熹的"壮节亭记"刻于亭内其后不久,王守仁在庐山天池手书<<庐山高>>,过了七年,户部主事寇天和九江兵备副使何炯在赛阳到庐山的九十九盘古道上,傍依铁壁染翠, 丹崖流金之处,建起了以"庐山高"命名的石坊,并将王守仁手书的<<庐山高>>诗飧刻石坊一侧的石壁上,二者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念建筑这座石坊石柱坚实,飞檐玲珑,恰似巍巍门楼,栉风沐雨屹立四百余年,直到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才被毁;而那石壁上的诗刻却幸免劫难,经受了长年风雨的侵蚀,上面的诗句至今还能隐约可见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开一代文风,有几代影响的重要作家,他在散文,诗词,史传诸方面都了取得较高的成就,为人们所公认,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深知人才的难得,主张不拘一格,引用贤才<<宋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他自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另五大家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等或是得到他的指点,提拔,或是受到他的影响,他这种敬重人才的伯乐之区,也体现在平时待人待物之上,在庐山他与圆通寺居衲禅师的交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圆通寺,位于庐山西南石耳峰下,原名崇胜寺,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建相传,辟土动工之日,从地下挖出一尊金铸观音菩萨,因为观音别号圆通,故后主赐名圆通寺这里,寺后重峦献翠,寺前浅湍送歌,真是山环水绕,意幽境美的地方欧阳修到庐山后,听说圆通寺不但风景秀美,还住着一位有学问的老和尚于是前去探访,哪知二人一见如故,常常秉烛夜谈
欧阳修原本对佛老之学表示怀疑,"尝恶其学幻"但是,当他发现眼前这位双目炯炯有神,避居深山古刹的老和尚学识渊博,谈吐非凡的时候,又不囿于自己思想上对佛教的见解,而是十分的惊异和叹服,"人之有技,苦已有之",深为结识了这位"林下遗贤"而荣幸居衲禅师当然也被这位名震海内的大人物平易近人的作风所感动,喜极欲泪临别之日,两人依依不舍,互道珍重,欧阳修还题诗相赠:
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后人为了纪念欧阳修与居衲的这次谈话,在圆通寺建起了一座"夜话亭",据方志记载,自欧阳修到过之后,圆通地"名重海内,四方沙门多归之,"历代文人学士也纷纷寻胜来游圆通寺于明末沦废
欧阳修不仅才学出众,而且品德高尚,他对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十分尊敬和孝顺,母子之间的绵绵情义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欧阳修的童年是不幸的,他虽然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但由于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急转直下,家人过着越来贫寒的生活,家里到了"无一瓦之覆,一陇之植,以庇而为生"的地步但是,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的妇女,她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为了让孩子长大成才,这位母亲的确耗尽了心血他家凤有钱买笔墨砚,母亲使只好用荻草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自幼敏司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对母亲更是敬重备至皇右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即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辛劳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并写了<<先妣事略>>这篇著名散文,叙述了母亲含辛如苦的一生,悼念之情倾注文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