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2020.5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2020.5,第1张

》作者序》受苦与救赎

我又去了荷兰,从阿姆斯特丹到库拉·穆勒,梵高早期线条粗重的笔触,勾勒着劳动下躯体变形的工人或农民,我仿佛听到如牛马一般沉重的喘息声音。

回程经过海牙,想到他邂逅了西恩(Sien),一个拖着几个孩子要养活的过了气的老妓女。他们同居了,梵高负担起了西恩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像“恋爱”,难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

没有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西恩最后还是走到街头去接客维生,仿佛重重嘲讽了梵高:你要救赎别人?你能救赎自己吗?

梵高的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我们要美化梵高吗?

是的,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他看到了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他看到了起伏的山峦与麦浪,他看到了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

但是,那是他“发疯”之后

他被邻居联名控告,要求警局逮捕强迫治疗。

2007年5月,我带着一沓稿纸,经由泰国到葡萄牙里斯本、卡斯卡伊斯、辛特卡、到伦敦,再到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大约两个月,写完这本书。

据相关媒体报道,知名印象派代表作画家梵高在1887年创作的《蒙马特街景》将进行展出拍卖,相关团队则将通过视频方式在巴黎,纽约,香港等三地进行线上拍卖。

由于这个系列画作的稀有性,因此专业人员估值大概在500~800万欧元。

据了解,这幅画作在1920年时由一名法国收藏家家族拥有,在此之后一直从未公开展出,此次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幅画。

画作描绘了法国巴黎蒙马特地区风车磨坊景色。

据了解,1887年春天梵高前往巴黎,尽管只停留了短短两年,但这两年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蒙马特系列,之后这幅画被收藏家家族收藏,这一收藏就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相关人士介绍:

我们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就已经瞬间被吸引住,法国一个家族珍藏此画百年,如今我们能够将它带到世人面前,实在深感荣幸。梵高在蒙马特时期的画作大部分都典藏于世界各地顶级博物馆,只有少数尚在私人手中,来自这个经典系列的殿堂级作品如今现身市场,对梵高作品的收藏家以及广大艺术鉴藏家而言无疑是一段艺坛佳话,也是一次难得可贵的购藏机会。

1887年巴黎的蒙马特地区四处都可以看到老旧的磨坊和歌舞升平的店面,正是这样乡村田园与都市风光融合的独特气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感受,其中就包括梵高,这座陌生城市吸引了梵高前来进行生活的探索与视野的扩充,也让他首次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和前卫艺术先锋们进行思想交流,这些曼妙美好的邂逅点燃了他对于创作的灵感,因此早期画作色彩单一暗沉,经过此次之后,梵高逐渐爱上了鲜艳明亮的色彩,因此这段生活是梵高创作生涯的成长期,也为他之后成熟卓越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作家。

文森特喜欢远足,1876年在英国,曾好几次从兰兹吉特步行两天前往伦敦。一个人旅行,对外界往往有更细微的感知。他眼中薄暮时分的伦敦街景,我们不妨领略下:

霞光开始沉落,灯被点上了。每个人都回家去,每样事物都流露出周末夜晚的味道。万般喧噪丛杂中,自有寂静安和,令人对迫近的星期天生起一种需求感与兴奋感。

1879年在比利时波里那治,当他失业后,又有过两次远足。第一次是去80公里外的布鲁塞尔,拜访福音布道学校的彼得森牧师。牧师为人友善,喜欢画画。他带了几幅矿工素描,想给他看看。虽然他褴褛的样子吓坏了牧师家人,但牧师还是友好接待了他,为他安排住宿,给了他一些建议和返程的费用。

第二次是去170公里外法国北部的库里耶尔,他想拜访那儿的画家朱斯·柏雷顿。正是在这次远行中,他坚定了重拾画笔的信念。

已是冬天,他带上仅有的10个法郎,搭上了去库里耶尔的火车。

当他到达目的地,辗转找到柏雷顿的住处时,他止步了。那用红砖砌成的崭新画室,冷漠疏远,仿佛拒他于千里之外。看看自己流浪汉般的模样,摸摸行囊中拿不出手的画作,他失去了叩门的勇气。

真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他继续在库里耶尔寻访柏雷顿和其他艺术家的印迹,但只看到几张复制品。倒是附近的乡村景色多少满足了他的观感。他看到不同寻常的茶褐色土壤,看到黑夜在微光中渐渐转换成白昼。看到矿民,看到织工。

矿民与织工是他非常同情的一类人,他常常从这群贫穷寒微者身上,发现感人之处。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描画他们,把鲜为人知的这类人带到大众面前。

钱已所剩无几,回程只能步行应是预料中的事,但他不怕,既然顺从了远行的执念,就该有徒步的韧劲。

沿途他用几张素描换取一点食物,夜晚则露宿于外。有次睡在一辆废弃的货车里,早晨它蒙上了一层白霜。有次睡在铺得舒服的干草堆上,但是一阵毛毛雨又破坏了他的享受。

惨凄的境地竟给他一种复活的力量,他对自己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要站起来。我要拾起心灰意冷时丢弃的画笔,我要画画。”这强劲的声音来自1880年9月写给提奥的信,“从那一刻起,每件事都为我重新改变了”。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终于决心要当一个画家了。他曾经考虑过很久,总以为那不可能,那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恶劣的外境激起了他的斗志,看看自己乞丐般栖身荒野,想到此番长路迢迢,不过是想邂逅几个画家,想得到他们的指点,可是却一无所获。

他进而想到,一个人租住在异国偏远的乡村,忍饥受穷,终日埋首书本与图画,是为找到一个他真正热爱、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潜能、可以完全奉献自我的职业啊。

库里耶尔之行与比利时乡村的隐居,都是为着他喜欢的事,那么尝试并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方不负此番乃至此前所受的一切委屈。

他要画画,当他做出这个如获新生的决定,当他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也就不同于从前。提奥为他寄来米勒的系列版画,曾经的同事、谷披尔公司的提斯蒂格借给他巴格的《炭笔画帖》、《素描读本》,以及解剖学、透视学的书。

他开始了大量的临摹,在他看来,临摹一些好作品,是为了有根据地去画。而那两本关于技法的书,虽然枯燥得让人发怒,他还是一点点耐心读下去。

有时也画矿工,他画了一幅矿工清晨上班的场景。男男女女的清瘦身影,行走在覆雪的路上,路边是几丛荆棘,背景是煤堆和采矿的构架。

他告诉提奥他正狂热地工作着,只要继续画下去,总有一天会开窍的。“目前虽无辉煌的成果,但我希望时刻一到,这些荆棘终将盛放白色的花朵”。

这是乐观亦是智慧的开始,在学画之初,他就意识到一幅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灵魂。他说,把梅庸的画与其他建筑家的画放在一起,马上就可看出梅庸的功力,其他的只成陪衬。

“这位梅庸,即使描画砖块、石头、花岗岩,甚至桥的栏杆,也要在画中注满性灵之类的东西,也感染着我所不知的内在哀愁。”

这一特点他认为在米勒、柏雷顿、伊兹瑞思的画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够制作一些蕴含人性的作品,而目前,必须临摹画帖、学习一些比较困难的东西。

“路径狭窄,门也狭窄,而找到门径的人为数极少”。

众多的尝试者中,他会成为找到秘笈的那一个吗。虽然困难重重,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重拾画笔,却让他得到无以言说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他会努力画得更好,努力成为手中画笔的主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10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